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四八”宴以特有的奇香异彩著称于世,酒礼是宴请宾客必不可少的礼节,自唐朝以来,盛行于民间及上层社会。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乡的“四八”宴席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乡饮传统的“四八”宴席延续至今,仍是贵客临门或有喜事庆祝之时的必备宴席。
【千年遗风】“四八”宴席与乡饮酒礼
“四八”宴席
“一鸡二鱼三丸子……”在宁阳,不少人说起“四八”,都如数家珍。
传统的“四八”宴席属于纯正的鲁菜系,做工讲究,风味独特,是鲁菜的代表作之一。每席以八人为限,以用餐具32件而得名“四八”。“四八”席还有“四红四喜、八方来财、四平八稳、平静如意”之说。
“四八”宴席以鸡、鱼、肉为主,青菜极少。做菜的程序主要有“破菜、淤菜、制成半成品、上笼蒸、用老汤加佐料做汤、浇到蒸好的菜上”六个步骤。这其中“上笼蒸和做老汤”最关键,半成品的菜要蒸二至三个小时,蒸熟、蒸透;老汤要用母鸡加多味佐料熬汤,要熬二、三个小时,用这样的老汤加酱油、醋、木耳、香菜、鸡蛋皮等佐料为每道菜做汤。每道菜要求的味道不一样,做汤时加入的佐料也不一样。这样就保证了每道菜都味正而鲜美,百食不厌。
“四八”宴席有24道菜。即:四铺桌、四压桌、两大件、八大碗、四小碗、两糕点。“四铺桌”即四个果碟,常用花生粘装碟;“四压桌”即四个凉菜碟,常常是松花蛋和猪下货调制成;“两大件”即整鸡、整鱼;“八大碗”是大碗盛的“鸡丝、瓦块鱼、水晶丸子、红肉、白肉、肉丝、银耳、海米白菜”八个菜;“四小碗”中“拔丝山药、鱼棒”两个菜是固定的,其余的两个菜是青菜炒肉,青菜随节令的变化而改变;“两糕点”即两样点心,多数是芝麻片和细粉糕。
“四八”席又分“参四八”、“粉四八”和“鸡四八”三种,以第一道主菜鸡丝顶端用料区分。用海参者为“参四八”,用洋粉者为“粉四八”,只用用鸡丝无顶菜者为“鸡四八”。以“参四八”最好,“粉四八”次之,“鸡四八”再次。“参四八”用料讲究,非山珍海味不可。“四八”宴席在礼俗上很有讲究,“四八”席中,每道菜的风味独特,尤以整鸡、整鱼两大件及中碗拔丝山药的做功最讲究,并以此衡量厨艺的高低。整鸡、整鱼两大件在八仙桌上如何摆放也要讲究,整鸡鸡头要朝向主客,整鱼鱼头要朝东南方向,鱼的腹部或背部朝向主客,有“文腹武背”之说。“两大件”还有其深刻的寓意,“整鸡”寓意“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整鱼”寓意“连年有余”。
“四八”宴席的上菜顺序也十分讲究。常常是一鸡、二鱼、三丸子,这里的鸡、鱼不是整鸡、整鱼,而是鸡丝和瓦块鱼,“参四八”就是海参鸡丝,“粉四八”就是洋粉鸡丝。然后才上整鸡、整鱼,接着是“八大碗”中的其余五碗和“四小碗”,“四小碗”中“拔丝山药”最后上,接下来才是两糕点。至此24道菜全部上齐。这时,还要上一碗“漱口水”,众宾客漱完口,开始闪席。稍后重新上席,便开始敬酒。
乡饮酒礼
乡饮民间每逢贵客临门或有大喜庆贺之时,必备“四八”宴席待客,席间频频演示“乡饮酒礼”,延续至今,成为乡饮人民独特的待客方式。酒礼中主、客相互敬酒的姿势、秩序都要端庄大方,彬彬有礼,集中体现了齐鲁儿女“礼尚往来”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无论是达官贵人或普通百姓,“四八”宴席与酒礼都是当地招待宾客的主要礼俗活动,由于它体现了“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历经千年而不衰,民间普及性极强。
酒礼中主、客相互敬酒的姿势、秩序都要端庄大方,彬彬有礼,因此它有礼仪研究价值;“四八”宴席和酒礼有很高的社会教育价值,乡饮“四八”宴席与酒礼是当地人们在迎来送往中尊崇孔子思想,“礼尚往来”这一体系的集中表现,它尊老敬长,追求和谐,两千多年来,影响着千千万万的齐鲁儿女,为兴国安邦、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思想文化储备。
“四八”宴席与酒礼礼俗传承人,在吸取前人制作“四八”宴席的基础上,除陈革新,大胆尝试,既保留了传统特征,又使宴席具有时代特色,特别是在酒礼这一环节,既体现出尊老敬长传统的礼仪,又突出了主人和客人之间相互尊重谦让的现代礼仪,被当地人民普遍接受和欢迎。
2006年12月,宁阳“四八”宴席及酒礼礼俗被收录于《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