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承载着悠久的传统文化,饮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传统的购茶、饮茶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消费者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仅不拘泥于复杂且讲究的泡茶方法与工具,还极少在传统茶馆、茶楼消费。近年来,茶零售行业迎来了难题,线下门店销售量惨淡,线上零售也不断面临着用户成本增长的问题。随着用户需求的多元化与消费升级,新零售将线上与线下之间的冲突逐渐演变成融合,实现传统茶行业的改变与创新。
1茶产品的发展现状
1.1茶叶产品需求量增加
1.2产品种类丰富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茶品,刺激了茶企的茶品变革,踊跃出众多新式茶饮品牌和各色茶产品,如“沪上阿姨”将五谷与茶结合,“喜茶”创新冲茶方式等。奶茶、果茶的出现不仅带动了茶叶的销量,还让饮茶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此外,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便携式茶饮成为消费者的迫切需求,茶棒、茶包等销量也不断增加。
2现有茶产品销售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茶产品创新度低
2.2茶产品购买渠道逐渐发生变化
2.3品牌效应差
品牌效应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有效途径,同时是产品经营者因使用品牌享有的权益。但除了茶颜悦色、喜茶、奈雪的茶等较为出名的奶茶品牌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外,其余大部分茶产品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中国茶叶更注重品类概念而非品牌建设,且茶叶门槛极低,茶农自己就可以生产产品销售,所以中国茶市场比较混乱,导致中国的茶叶品牌化程度较低。此外,笔者从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因品牌效应选择购买茶叶的消费者占比只达到了17.72%(见图4)。
2.4销售模式单一
以前,同行间茶商茶企的竞争是茶行业的主要竞争对象,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销售模式呈现多元化,部分茶企传统单一的销售模式受到冲击,各行业竞争者涌入茶行业,行业进入门槛降低。其中,大部分竞争者拥有丰富的互联网经验,在新零售这种新型商业模式上更具优势。同时,他们凭借自己的流量优势,以更低的获客成本占据茶行业市场份额,成为传统茶的竞争对手。
3基于新零售的茶产品销售模式的建立
3.1新零售模式的运作原理
新零售模式运作原理如图5所示。
3.1.1业务模式通过对线上行为统计及线下动态追踪获得的数据进行采集,其中线下数据会上传到线上平台,让消费者及时跟进线下门店动态,线上平台数据将反馈给线下,以提升体验及改进产品设计。线上、线下数据进行整合,让消费者能在线下门店与公众号、电商平台等线上平台间实现信息共享,也打通了线上线下双向数据交流渠道,通过互动式营销实现店铺营收增长。整个业务流程实现线上流量与线下流量间的共同引流,能有效降低获客成本、提高消费者复购率。
3.1.2线下门店功能线下门店主要为顾客提供到店饮茶及沉浸体验的场所,整体设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让顾客在店内感受传统茶文化气息,又能体验现代科技。新型门店分为不同的服务区域,工作人员根据顾客要求提供茶道知识教授及茶艺表演等特色服务,另一区域设VR体验场所和自助式茶台,让顾客享受到更加静谧的氛围及VR带来的现代科技魅力。
3.2开发新式茶产品
3.3销售模式的创新
3.3.1赋能线下,定制个性化服务为强调品牌个性化及提高消费者黏性,茶企应加大在茶产品销售时的创新力度,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新型销售模式是让消费者成为会员,即拥有一亩茶园经营权和享受茶园管理、茶叶加工、成品包装及所产的优质茶叶和茶旅游服务,实现企业与消费主体的双赢。有的茶企业推出了“异地送礼”网上定制服务,在线上平台下单,线下专员进行配送,配送员甚至会携带特色茶具上门提供泡茶服务及茶艺表演。
3.3.2社群营销社群营销是一种全新尝试,在未来积累一定量的用户后,将开拓社区团购市场。线上下单、线下提货,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线下门店的受众群体主要聚集在门店周边,通过构建社群平台扩大销售,进一步创新线下运行模式。社群成员通过团长发送的链接购买茶产品,线下自提产品。社群营销的获客成本低,获客渠道为团长的线下关系链条及熟人之间相互推荐,实现群体内信息的快速传播。
4结语
参考文献
[1]段金洁.新零售背景下茶企业全渠道策略研究:以零售企业为例[J].福建茶叶,2020,42(12):60-61.
[2]李飞.全渠道服务蓝图:基于顾客体验和服务渠道演化视角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3):1-14.
[3]郭崇义,李雪.基于体验营销的网络零售平台商户服务蓝图设计:以淘宝网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6(9):61-62.
[4]潘珠,惠青,丁琪.新零售背景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22(3):8-10.
[5]肖艺涵,鲁虹.新零售背景下休闲食品零售业的转型发展研究:以牛浪汉品牌为例[J].中国商论,2022(1):13-15.
[6]胡计虎,梅海峰,陶星宇.新零售时代线上线下和物流整合策略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9,33(3):23-27.
作者:林鑫悦张启玮赵鑫宇李会凌金兰单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