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咱们开一家小店吧?”在某个时刻,产生这样念头的人不在少数。
开店真正赚钱的是极少数,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凭我的观察,这个比例不超过20%。
1、前几天去一家凤城三路的蔬菜鲜果社区超市买菜,问起来生意咋样?老板娘有一丝笑意的说房东把租金降了点,本来这个100多㎡铺面租金8000元,现在降到了7000,就是付款变成了一年一付,她马上就一把付完一年的房租,明年不管啥行情,算是心里有底了。还跟我说现在生意不好做,进价都贵,她算运气好的,省的就是赚的。有人为了好位置,高价租了小区门口的铺子,结果生意还是起不来,现在还亏着呢。话里话外听着肯定是赚钱的。
网红品牌钱大妈在她隔壁,开了3个月就关门了。
进去和老板(夫妻店)唠了会,装模作样看看有什么酱香酒,听老板说现在的客流量差不多只有是疫情前的30%左右,一般就是老客户要酒,然后直接送过去,基本没人进店买酒。又抱怨现在酒水生意竞争太激烈了,常规的品牌竞争不过那些酒水连锁店,只能挑一些小牌子做,有渠道政策和保护,品质也还行的,给老客户推推。
常见的牌子客户会对比烟酒店的报价,你的价格报高了,他就去别家了。电商也是一大竞争对手,比如一款汾酒正常报价是175块,但店里都是按160卖,有时候比京东还便宜几块钱。通过此次走访发现:有名的酒、好卖的酒价格透明,没啥利润;但利润空间大的酒又卖不动,但也能卖点。
能维持,不挣钱,这是现在传统烟酒店共同的难题。
3、龙首北路有家干洗店,没啥品牌,是个夫妻店,开了20年了。晚上因为媳妇做头发实在等的无聊在街上逛逛嘛,感觉这家干洗店生意最好了。店里最开始就是经营干洗业务,后来逐渐增加到洗鞋子、洗包、皮具保养,后面还增加了洗家庭窗帘。
信任和口碑才是最好的营销。
4、楼下一个品牌大药房,就是满大街都有的牌子那种。铺子面积80㎡,可以刷医保卡,进门要先扫码、再量体温,如果你没有口罩就送一个给你带着。进去后买了点维生素片,听店员说一天营业额能有5000多块钱,平时波动也不大,平时就2个人换班上,偶尔会有厂家的促销员过来帮忙。这边的年轻人多,大部分都是自己掏钱买药,也有线上下单的,美团的流量最大。
问起来隔壁小区有个很大的同品牌店为啥关门了?营业员给我说房租成本太大,用的人也多,销售额也没啥起色,新增加的中医门诊和中药业务也没做起来,亏了1年后就决定关闭了。
买点维C先给我推销拜耳的泡腾片,差评。
5、凤城一路有个我爱吃的栗子店,去年看着她从前几年5平米的那种L型边角店扩大到一个相对方正的有门头的店,老板娘也是也厉害了。是个夫妻店,一个女儿上小学,我过去买栗子和滚雪球的时候,小朋友正在里面写作业。
全家人的生计就靠这一个小店了。
6、凤鸣路上有个陕北抿节店,感觉开张了之后就没啥生意,白底红字的大门头就四个大字的招牌。要是羊肉烩面片我就进去吃了,也就3个月,还没等到羊肉面片就关门了。远一点有个延安香菇面,生意不能说好但还一直开着。同样是陕北小吃,北郊这边的受众面还是不够啊。
下次开特色店先附近摆个夜市摊试试。
7、旁边社区里面开了个文艺青年社交俱乐部,进去看了看就是个酒吧,都是瓶装或者罐装啤酒,里面带点包装好的下酒菜,还有点桌游扑克牌之类的,看单子消费也不贵。面积65㎡,我估计房租也就4000块钱左右,后来三四个月吧,关门了,嗯,现在还是关门。
可能就是玩吧。
8、白桦林家愿小区社区底商有个面馆,我是特别爱吃,主要做各类油泼的拉条子、扯面,带点素拼、猪头肉和啤酒饮料啥的,特点是量大、面筋道有嚼劲、价格实惠,像我这种不做饭的最爱吃面了。
5月份的时候贴了关店通知,和老板聊天才知道开始的时候合同签了3年,到期了房东看他生意好,给他涨房租了,其实涨房租也能接受,就是涨的太多了,一家人的生计就是个小店,感觉都给房东打工了,没谈好就不干了。我问后面你搬哪里,要是附近我继续跟着去吃,跟我说打算去三原那边的工业园附近,已经看好了一个铺子,主要是房租很低,一年就3万块钱,那边打工人多,油泼面只要好吃,都给回头客。
半年了,这个房东还没租出去房子。
9、小区楼下去年还新开了一个美容店,开业的时候感觉整条街都被她家的花篮包圆了,一群靠玻尿酸撑着脸面的大龄中年好姐妹们踩着明显不合脚的高跟鞋各种摆拍、合影、发抖音,我一个如此土气的青少年居然还被塞了一张宣传单,上面写着:9.9元,皮肤清洁护理,3次。大概率进去就是先办理会员才能享受这个价格,然后先做个啥检测,给你说一堆问题,建议你再用点啥黑科技产品,然后9.9就变成99块、199块或者299块了……开业也就3个月吧,关门了。
挣一笔会员充值的智商金然后跑路。
10、一个菜鸟驿站,因为位置好,本身社区又大,生意特别好。主要是阿姨和她闺女在打理,家是河北的,因为娃上学在西安,毕业也不想回老家了,父母就买了房子和一个铺子,想着退休离女儿近点。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正好小区交房就开了第一家菜鸟驿站。
叔叔和阿姨都是公务员退休,结果本来给女儿开的店变成两个老人打理,而且菜鸟驿站是发快递挣钱,替人收快递不挣钱,有时候机器故障或者信号不好,两个老人手忙脚乱的。因为经常取快递,就给他们建议要是不挣钱不如租出去吧,反正都是给孩子一份收入,如果是支持孩子创业就不要替孩子干活,该吃苦就要吃苦。
后来店被转出去开了个小饭店,一直挺稳定的。
11、旁边小区有个理发店,在学会自己给自己理发前过去剪头发,49块钱3次嘛,也还行。然后看着就换老板了,再后面换了店招牌,然后新店又换了老板,然后又换了老板……后面自己干招商的时候遇到了开理发店的主理人,就把自己的疑惑问了问。然后才知道是这么个流程:
一个人先盘下店,再拉上几个理发师进来,办办卡,发发抖音,冲冲人气,过上几个月第一个盘店的人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要把店盘出去,比如“女朋友想回老家发展,这边压力比较大。”“爷爷的茶山需要一个孙子来打理,他是家里的独苗苗,要担负起回去替爷爷种茶叶的责任”“分手了,想去外面看看世界,不想干了……”等等各种理由,目的就是在现在的理发师或者学徒里面找一个大聪明接盘,第一个人挣一把转让费就换个地方寻找下一个大聪明。
这是传说中的杀大聪明盘。
很多人低估了开店的难度。
实际上,这是一个门槛很低、但成功率也很低的事情。
那么,实体店生意难做,房东为啥不肯降房租?
一铺养三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实体小店如何破局?
做社群、做私域流量,打通线上经营渠道。这是另外一种技术,空了再说说几个案例。
1、识别快招招商加盟骗局,如何避免成为韭菜?
2、为什么加盟明星品牌也很难挣钱?
3、怎么看待选址?大数据选址靠谱吗?
4、开店的账要怎么算?
这几年,能看到一些门店面积不大、环境舒适讲究、瞄准特定消费群的“网红店”,在西安市的大街小巷不断涌现。这些“小而精”的店面不仅赚足了人气和流量,还成为引领消费潮流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