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的评价(精选5篇)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维度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6.064

1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支持,只有不断地更新和改善,汲取各家所长,取长补短,紧跟时代脚步,超越时代眼界,才能立足于当下。但是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1.1战略思想

1.2技术创新理念

在技术方面,要具有技术创新的理念。技术创新需要方法,不是一味的自我感知。新产品的诞生需要新技术的支持,新技术的发现能激发专业人员的探索积极性,从而以新的视野和思维打造出最适合当下市场的竞争产品。同时,创新的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研发生产,还包括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在管理上,要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在服务方向上,要努力以实现企业发展为前进方向,致力于企业竞争与经济发展,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

1.3资金的创新使用

在资金方向,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可以使用。资金是保证任何行为进行的基础,没有资金的保证,则难以实现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高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企业缺乏资金的支持,人员的数量和能力则难以达到要求,技术则跟不上产品制造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会落后于其他企业,导致创新理念变为空话,影响公司生存。所以,针对资金有限的问题,企业要学会创新使用,不仅要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还要使资源能够循环使用或者再生,从而保障资金源源不断。

2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成长期和成熟期是小微企业起步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相对于初创期和衰退期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同时,成长期和成熟期是初创期的延续,服务于企业的衰退期,帮助企业在衰退期和成长期中不落后于人。为了明确把握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就要加速发展企业的创新能力,下面就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中的成长期和成熟期进行简要分析。

2.1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期创新能力关键因素的评价指标

2.1.1技术创造性

2.1.2融资能力

2.1.3管理能力

企业要发展,仅拥有资金和技术还不够,还需要专业的管理,来引导企业保持正确的经营方向。不可否认的是,管理人才的权限直接涉及了企业各个期间的决策和奋斗方向,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人才是影响一个企业竞争实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管理人员能力的评选上,要根据其学历、经验、技术和实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

2.2科技型小微企业成熟期创新能力关键因素的评价指标

2.2.1融资支持

2.2.2营销方式

企业的长期运作都要依靠营销活动的进行,营销是对企业产品和企业文化进行推广并保证企业产生正常收益的途径,企业创新技术的创造和研发一切都服务于企业利润,而营销正是利润产生的重要途径。当前,市场变化大,竞争力要求高,企业营销也要顺应市场要求,拓宽营销道路,改革营销方式,提高销售额和销售量,从而获得充足的资金来保证企业运作期创新能力的拓展。

2.2.3行业生命周期

3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维度体系构建

3.1评价模型的构建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遵循了科学性原则,即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和描述区域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及活动规律,正确揭示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的本质特征。系统性原则,即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多个子系统综合集成的,各个子系统必须具有相应指标才能反映出来,这就要求建立的评价模型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可操作性原则,即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确保对现有资料的简单加工、整理,评价指标不能过多,要尽可能简化。成长性原则,即不仅要分析过去和现在的创新能力,还要探讨和分析科技型小微企业未来的和潜在的创新能力。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以网络层次分析方法(ANP分析方法)为主,其方法源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复杂结构的决策方法。ANP首先将系统元素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控制因素层,包括问题目标及解决准则,所有的决策准则均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且只受目标元素支配,控制因素中可以没有决策准则,但至少有一个目标。第二部分为网络层,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元素组成的,其内部是互相影响的网络结构,其特点是能够考虑到各因素或相邻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3.2评价指标解释

3.2.1科技发展创新驱动指标

3.2.2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指标

3.2.3社会发展创新驱动指标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创新,而企业的创新又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繁荣,为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以加速创新资源配置贡献度为二级指标能够强化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社会服务性,保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技术的社会应用性,实现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2]黄鲁成,黄斌.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管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6).

[关键词]科技创新;城市;专利分析;因子分析

一、引言

二、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一)专利视角下城市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城市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活力,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专利评价指标体系文献资料的调研[8-14],以城市科技创新体系构成要素为基点,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客观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专利数量、质量和价值层面,“量”与“率”相结合,构建专利视角下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见表1)。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

(三)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对因子载荷阵施行Kaiser标准化的倾斜旋转法,旋转后得正交因子表矩阵。由此有:

由表4可见,每个因子只有少数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可据此分类。从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

由F1、F2、F3和F4及其方差贡献率构造综合评价函数:F=0.4195F1+0.2378F2+0.1870F3+0.0672F4,得到15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值F,依据F1、F2、F3、F4等四个因子的得分,对15个副省级城市采用最近邻元素法进行系统聚类,因子得分排名结果及聚类结果见表5。

(四)评价值及聚类结果分析

对因子得分进行最近邻元素法聚类,15个城市在专利视角下科技创新力由强到弱可以分为4类。其中,深圳科技创新能力远高于其他14个城市,排在第Ⅰ类,杭州、成都、广州、宁波列为第Ⅱ类。这两类城市中,南方沿海城市占多数,它们的科技创新活力、创新实力、创新存活力、创新贡献力相对较强。南京、武汉、济南、西安、大连、青岛、沈阳列为第Ⅲ类,哈尔滨、厦门、长春列为第Ⅳ类。这两类城市中,老工业基地城市占多数,其科技创新合力和创新潜力相对强势。

一、目前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以化学教学原则和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为依据,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给予综合评价。

二、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必须坚持的原则

针对目前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以及世界性的评价理论的新发展,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倡“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实现评价理念、评价方法、评价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为实现以上目标,教学过程要能体现素质教育思想,要从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完善

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目的是改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功能在于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首先,在评价功能的价值评判上,需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作用,同时也需兼顾教师考核。为教师同行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发现各自的优缺点提供机会,为教师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和对策提供依据。另外,重视评价过程的反馈及调整,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队伍加强管理。

其次,做好评价人员的选拔、培训工作,加强评价过程的管理并改进评价方法,可以建立由领导(专家)、学生、同行互评及教师自评的模式。教师自评环节充分体现了其主体性,有利于被评价者产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并解除其心理负担。

再次,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机管理和统计分析,从而使课堂教学评价更为全面、完整、客观。另外,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更多使用现代化的评价技术,有利于反馈评价结果和定量评价。

最后,教学质量观要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中要保持评价指标的动态变化,根据不同教师、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类型课程以及不同的评价目的建立多元化评价模式。

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临沂市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综合实力,表现为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1]。区域是一个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在内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因此,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与评价需要以系统观为指导[2-3]。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系统的发展观,系统性是其基本原则之一,要求子系统之间以及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之间协调、均衡发展,才能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4-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发展,因此,可以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6]。本研究以临沂市为例,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出发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对临沂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将该区域划分为3个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为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地跨东经117°24′~119°11′,北纬34°22′~36°22′,总面积17186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市。现辖3区9县和两个开发区,总人口1011.4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主要地形有山地、丘陵和平原。气候为暖温带季风大陆型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0℃,多年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类型主要以棕壤、褐土为主,森林覆盖率达30.5%。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7]。因子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确保原始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前提下,从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因子或指标中选择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并使数据得到最大的简化,这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假想变量称为公因子。聚类分析法是一种根据“物以聚类”的原理,对样品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根据评价指标多,样本大的特点,首先选用因子分析,将原始评价指标简化为少数几个公因子,并采用公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重,以临沂市12个区县的数据为样本进行临沂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和排序。然后再运用聚类分析法对临沂市12个区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类,划分等级。计算过程借助于统计软件SPSS17.0完成。

Cvj=Sj/Xj(j=1,2,...,30)

式中:Cv——变异系数;Sj——标准差;Xj——均值。

三、评价过程

(一)因子分析

1.构造因子变量。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评价指标体系中19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运算,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3个,3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567(见表2),能够较好地覆盖全部指标的信息,适合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

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从表3旋转后的公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得出,第1公因子在指标X1、X4、X13、X7、X8、X9、X16、X5、X17、X10、X3、X18上载荷较大,因此可以定义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因子,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该区县的经济实力就越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越强;第2因子在指标X19、X12、X11、X6、X2上载荷较大,可定义为社会环境因子,此因子得分越高说明该区县的社会环境越好;第3因子在指标X14、X15上载荷大,据此可定义为资源因子,能够说明各区县的资源利用状况,对各区县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有一定的预示。

3.计算因子得分及其排序。各区县公因子得分由统计软件SPSS17.0计算得到(表4)。此外,以各公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作为加重权数来反映临沂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分,综合模型为:

F=53.614F1+16.01F2+12.943F3

式中,F1、F2、F3分别为各区县的公因子1、2、3的得分,F为综合得分[10],计算结果见表4。

(二)聚类分析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临沂市各区县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结果(表4)。从聚类分类可以得出,临沂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分为3类:第1类是兰山区,第2类是罗庄区、沂南县、郯城县、沂水县、苍山县、费县、平邑县、莒南县、蒙阴县和临沭县,第3类是河东区。

(三)结果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在第1公因子上兰山区、沂水县、苍山县得分较高,说明其经济实力远高于其他区县,经济基础非常好;在第2公因子上兰山区、河东区、罗庄区得分最高,说明其社会环境比较优越;罗庄区、费县在第3公因子上得分最高,说明其资源利用率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强。从综合得分上看,兰山区得分最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但其资源利用不合理,能耗比较大,对自身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河东区得分最低,从当前来看,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但其社会环境非常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为以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各区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兰山区为第一等级,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好;河东区为第三等级,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差;其他区县为第二等级,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

四、结论与讨论

总结上述对临沂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本研究可以得出:临沂市各区县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可将各区县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分为三个层次:兰山区最强,河东区最弱,其他各区县一般。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较强的两极分化,在所有区县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区县很少,大部分区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居于一般水平。各子系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构成也不同,不能只依靠经济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提高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对平衡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评价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4文献标识码:A

1引言(Introduction)

《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摘要)》的战略主题部分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并且指出“以德育为先,以能力为重的战略主题”,因此,教育教学中把握“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事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大计。“软件技术”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强、专业特征明显、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专业课程的评价方法毋庸置疑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都起重要的作用,因此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是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和实现素质教育新突破的迫切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个人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的需要[1]。

2“软件技术”专业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Comprehensivequalityandoccupationabilityofthemajor"softwaretechnology")

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包括学生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是相对静止的,其培养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认为,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门相近的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认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由于职业的特点存在多变性,是相对变化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专业和目标职业紧密结合[2]。

显然,专业培养要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而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又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也需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展开进行[3]。

通过对毕业生和就业单位的调查,针对辽宁大连地区日企较多,外包业务较多的情况,我们认为“软件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应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2.1综合素质

(1)文化素质

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观,具备正常向上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水平。

②具备汉语言的文字、语法、写作与欣赏的能力。

③掌握两门外语,通过全国公共英语等级三级考试和日语水平二级考试。

⑤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数据库应用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⑥熟练掌握软件工程思想和方法。

⑦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地理有初步的了解。

(2)专业素质

①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包括程序设计思想、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方法、数据库原理等。

②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适应岗位快、动手能力强,包括计算机常用软件操作、程序设计、读写日语开发文档,网络技术、软件系统设计等。

③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懂得涉外交际礼仪知识。

④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岗位证书,包括系统分析员、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程序员、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等。

⑤熟练应用两门以上外语,包括口译、笔译、写作等。

(3)身心素质

具备健康的体魄,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竞争与抗挫折能力,具备健全的人格。

2.2职业能力

(1)具有较好个人语言表达能力、技术文档书写能力和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

(2)具有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

(3)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程序设计方法以及数据库应用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库应用能力。

(5)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开拓精神与敏锐的观察力。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高职毕业生在“与人合作精神和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提高学生这些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比学生获得某项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关系到其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

3现状分析(Analysisofcurrentsituation)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仍然不足

高校评价方法的内容是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能否满足用人单位之所需。当前大多数情况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由任课教师来作的,企业参与少、社会参与少,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也较少。

(2)评价指标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尚不能与时俱进

高素质职业人才不仅应具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以及起码的职业道德等。这些多维的评价指标还不够健全,而且往往一成不变,还不能及时地根据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进行调整。

(3)对过程评价的量化、细化程度不够

尽管很多院校加大了过程评价的力度,但是如果对学习过程和行为没有量化的监控,不能把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细化到教学与实践的环节,那么过程评价的可操作性就会降低,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对隐性知识与技能的评价缺乏有效的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在对显性知识的评价方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对隐性知识的评价却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4评价方法改革措施与实践(Measuresandpracticesofevaluationmethodsreform)

(1)教学各环节系统全面的改革。

(2)根据“软件技术”专业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分解到各个课程模块中,使评价细化、量化和全面化,形成指标体系。

(4)加强过程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起到更好地引导和促进作用。把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目标分解到每节课堂中,每个知识技能模块中,使得教师授课有重点,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同时,要公开评价结果,使师生对评价结果有认识,有反馈,有心得,提高评价的效用。

(5)进行个性化评价,不仅看一次评价结果,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鼓励进步,对重点学生进行跟踪评价和个性教育。

(6)把评价融入到课程实践任务和项目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活动和竞赛活动。

(7)自主评价与互评相结合。逐渐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评价,同学之间进行沟通进行互相评价,这样他们更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进行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发展。

5结论(Conclusion)

在改革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通过调查与测评可知,评价方法的改革对学生的导向作用是比较大的,学生能逐渐意识到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也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样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当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评价方法的改革仍需切实深入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方法改革要围绕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这两个核心,立足于长远,又需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劲松.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模式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6-107.

[2]赵欣.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1(8):88-90.

[3]任昌荣.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信管专业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1(10):90-93.

THE END
1.基于SCI的我国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评价本文要深入探讨SCI的评价体系以及用SCI来分析评价我国的科研水平。正确认识、对待SCI以及更深入的认识我国科技的发展现状。 论文首先提出了写作背景,即SCI的来源、发展,以及广泛应用过程中引起的争议,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否能用SCI中的评价指标来评价科技论文,如果可以又能在多大范围上来表征论文的质量的问题。这是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26-2010251842.htm
2.业务水平及科研能力12篇(全文)从实践情况来看, 严谨、自由的教学科研环境, 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必要条件。如果高校没有正确的办学理念, 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搁置一旁, 会使青年教师忘却自己的职业价值追求。因此, 高校应警惕这种危险的倾向和趋势,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激发青年教师教学及科研的内在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8z2599i.html
3.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精选十篇)评价机制的创新能够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促进优秀而应用性强的新成果的涌现。高质量课题成果的出现,将极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优良学风,并体现于教学过程之中。 三、结语 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与创新评价机制方面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与困难需要解决。只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xza6w1c.html
4.导师对申请人理论水平,科研能力,治学态度的综合评价导师对申请人理论水平、科研能力、治学态度的综合评价,是指导师对申请人在学术理论、科研能力和学术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导师对申请人理论水平的评价是指申请人在学术理论方面的掌握程度;对科研能力的评价是指申请人在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对学术态度的评价是指申请人在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态度、敬业https://wen.baidu.com/question/1871301894408818907.html
5.云南大学信息学院2022年“申请(1)网络远程考核时间每生不少于30分钟,实行面试专家现场打分的方式,综合考核专家组由本专业不少于5名博导及具有教授职称的专家担任,负责对考生的学业水平、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创新潜质以及外语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 (2)考生根据报考导师所属学科,选择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综合考核小组之http://www.ise.ynu.edu.cn/annunciations/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