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科研人才能力评价分析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关键词:高校科研;人才评价;复杂系统管理;破“五唯”

MaTeng,ZhaoShukuan

(SchoolofbusinessandManagement,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China)

Abstract:Collegesanduniversitiesareimportantsubjectsofnationaleconomic,scientificandculturalinnovation,andresearchtalentsarethekeytothedevelopment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Scientificresearchtal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reanimportantforceinpromotingtheresearchcapacityandimprovingtheteachingleveloftheuniversity.Atpresent,scientificresearchtal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refacingthepressureofprofessionaltitleevaluationandperformanceappraisal,leadingtotheundesirablephenomenonthattheyareforcedtoonlypursuethenumberofacademicachievementsanddonotcareabouttheacademicinfluenceandsocialvalueofachievements.Therefore,collegesanduniversitiesneedtoestablishasoundscientifictalentevaluationmethodtoimprovethequalityofacademicresearch,andunderstandtheproblemsandpatternsinthepracticeofresearchtalentmanagement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moreclearly.

KeyWords:UniversityScientificResearch;TalentClassificationEvaluation;ComplexSystemManagement;Breakingthe"FiveFocuses"

DOI:10.6049/kjjbydc.202202008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2-02-07

修回日期:2022-06-2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GH20012);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重点项目(JGJX2020C5)

作者简介:马腾(1987—),男,山东济宁人,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科技政策;赵树宽(1963—),男,吉林长春人,博士,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管理。本文通讯作者:马腾。

高校是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主体,科研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由于对高校科研人才能力的评价缺乏全面综合且可执行的评价体系,而“唯论文”“唯项目”“唯奖项”“唯职称”“唯帽子”的“五唯”主张因其方便量化、目标明确且在实践中易操作,成为众多高校科研人才能力评价的标准。这容易导致科研工作者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压力下,急功近利,甚至违背科学研究伦理,产生只追求学术成果数量,不在乎成果学术影响力与社会价值的不良现象和风气[1-2],从而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为有效遏制这一现象,2020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校在教师职称评价标准上需要“破五唯”[3]。要彻底杜绝上述现象,仅主张“破五唯”是不够的,需要有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因此,本文尝试采用分类管理思想,认真梳理高校实际情况,从而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以提升科研人才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国内外学者围绕科研人才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Tuytens等[4]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教师评价进行实证研究;Kao等[5]以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为主要指标对高校人才能力进行评价;Zheng[6]、Liang等[7]分别采用z-index、扩展偏好技术等方法构建人才评价模型;邵沚葭等[8]利用AHP方法和熵权法动态准确地评价人才质量;谭雷等[9]通过设计联合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算法,构建高校人才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高校人才评价策略;蔡蕾[10]、童锋等[11]指出,目前我国“双一流”高校人才评价体系存在价值导向不明确、分类评价不到位、专家遴选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关键步骤和重点举措。综观已有研究,国外学者通常采用某种具体算法或方法解决人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而国内学者构建的人才评价体系多是以论文、职称、学历、奖项为导向的定量评价,缺少对高等院校科研人才评价细粒度的精准刻画和系统梳理。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称改革的新要求,高等院校应深该认识到科研人才能力的重要性,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人才能力分析框架。

复杂系统由奥地利学者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14]首先提出,其认为一切知识领域都需要运用整体和系统的概念处理复杂性问题。对复杂系统而言,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最典型的是美国圣菲研究所,其认为复杂系统是由多种单元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网络,不同单元之间相互依赖、制约和影响,形成系统的整体自组织行为[15]。钱学森[16]认为,复杂系统管理是融合多个学科领域知识、多种技术方法,从整体上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复杂管理问题的整体性方法。复杂系统管理应用范围较广,高等院校中的管理主体、客体行为和环境等都比较复杂,需要分析不同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展开人才能力评价问题研究。因此,本文以钱学森复杂系统管理思维和范式为基础,通过融合复杂系统与管理理论,分析高校科研人才能力实际情况。

科研人才评价可为高等院校人才引进、资源配置、战略部署等提供标准和依据,能够反映出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高校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本文收集中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科研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并选择其中的10位教师作为案例访谈对象。高校人才评价成为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新课题,加快构建适应高校学术生态发展的人才能力评价框架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因此,本文选择“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现有高校科研人才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进行全面梳理和编码,提炼概念范畴,识别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其重要维度和核心要素,然后利用复杂系统管理思想对高校科研人才考核评价进行讨论和研究,以更清晰地理解高等院校科研人才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和规律,为高校科研人才能力评价和引进提供理论指导。

扎根理论是Glazer&Strauss[17]提出的以质性研究为方法的定性分析理论。扎根理论分析首先要界定现象,根据现象的范围收集原始资料,通过观察、调查、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数据,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并归纳[18];然后,对数据进行质性编码区分、归类和综合,以形成概念和类属,进而建立初步理论;最后,对初步结论和概念进行反复分析,以获得最终理论[19]。

在严格遵守质性研究和扎根理论要求的基础上,编码程序如下:首先,进行开放式编码,对检索到的原始文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对重点内容进行标注作为初步编码,在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和提炼的基础上,形成初始概念,进一步范畴化,以形成初步概念和类属。其次,进行主轴编码,在开放式编码基础上,鉴别和评价初始范畴之间的联系,通过将类属于同一类别的范畴合并得到主范畴,然后通过选择性编码建立主范畴所属的评价层次和内涵。最后,根据选择性编码结果,构建高等院校科研人才能力分析整体框架。在分析过程中,遵守理论饱和原则,当检验样本中提取的信息无法再产生新的概念、范畴或类属时,则认为该扎根研究在理论层面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可以进行理论归纳总结。

表1访谈对象描述性统计结果

Tab.1Descriptivestatisticalanalysisofinterviewees

注:访谈对象用姓名首字母表示,以保证访谈的匿名性

表2资料开放式编码(部分)

Tab.2Dataopencoding(part)

扎根研究方法的第二步骤为主轴编码。本文参考已有研究[20],应用Strauss&Corbin(1990)提出的“原因—现象—情景—中介条件—行动/互动模式—结果”编码范式。这一步骤需要对在开放性编码中得到的所有范畴进行分类和梳理,找到范畴之间的关系,形成主范畴,同时需要确定主范畴与初始范畴之间的从属关系[21]。本研究对开放式编码阶段获得的10个初始范畴进行分析、总结后,最终得出基本职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5个主范畴,各范畴内涵如表3所示。

表3主轴编码

Tab.3Axialcoding

主范畴范畴范畴内涵基本职业素养B1研究素养教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中基本问题的能力B2道德素养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育教学能力B3教学任务教师通过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引导学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4教学成果反映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发展的关键指标教研科研能力B5团队建设推动高校科研团队、学术梯队、教学骨干等形成、发展和提升的活动过程B6科研工作科研人员从事科学领域或学科范畴内的研究工作技术研发能力B7技术转化科研人员利用新知识、新想法、新技术转化成新产品和新服务,促进科研成果应用B8交流合作科研人员通过校企等交流合作,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专业实践能力B9决策咨询科研人员向政府、企事业单位或其它社会群体提供决策咨询服务B10成果影响科研人员应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成果产生的社会影响力

在选择性编码阶段,详细分析主轴编码阶段形成的4个主范畴,系统梳理主范畴与高等院校科研人才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高校科研人才能力分析整体框架,具体编码结果如表4所示。

续表2资料开放式编码(部分)

Tab.2(Continued)Dataopencoding(part)

表4选择性编码

Tab.4Selectivecoding

主范畴评价层次层次内涵基本职业素养关键层教师从教过程中需具备的综合品质教育教学能力基础层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核心层教师开展知识生产、传递、应用和创新等问题研究的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动力层对技术成果创新、应用和转化分析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应用层教师利用研究成果解决实际应用领域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完成选择性编码后,对编码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本文通过对预留的5名科研人才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发现并无新概念生成,因此认为理论已达到饱和。

根据前文扎根理论分析结果,高校科研人才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职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5个维度。钱学森的复杂系统理论强调知识、技术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高校科研人才能力不仅受到自身知识结构、学习动机、价值观等内在要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学校平台、资源禀赋、学科建设、激励机制、法律保障、团队氛围等多种外部要素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高校科研人才能力是一个复杂系统,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共同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见图1)。

图1高校科研人才能力整体分析框架

Fig.1Theframeworkofcapabilityanalysisofscientificresearchtal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高校科研人才基本职业素养是指其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表现出的品格和能力。高校科研人才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直接承担者,科研人才素养直接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科研水平。从扎根结果看,基本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研究素养、道德素养等方面。高校科研人才研究素养主要包括学识素养、创新素养等。其中,学识素养即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信心,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不仅熟练掌握本学科领域基础知识和技能,还熟知本领域最新国际研究动态,同时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创新素养是高校科研人才能力的核心,在科学研究中,教师要脱离思维定势,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术思辨能力,培养协同创新能力,从而优化科学研究认知。

哈佛大学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实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哈佛大学商学院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阅读400个案例[22],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使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教育部推行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广在知识传承中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翻转课堂、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高校应当打破“五唯”现象,高度重视知识传承,注重提升知识流动和知识传承效能,开展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表彰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奖励活动,鼓励科研人才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服务。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应用目标导向的科学研究,能够催生原始创新和重大发现。高等院校作为科学研究最主要的场所,教研科研能力是高校科研工作者的重要能力。从扎根结果看,教研科研能力主要体现在高校团队建设和科研工作等方面。教学团队建设、教学骨干培养有利于良好教学科研氛围的形成,对促进教研科研工作具有积极作用。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要。高校科研工作以某一学科基础理论、概念体系和方法研究为主,承担着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的责任。随着新时代产业技术变革进程的加快,学科交叉更加紧密,新的学术理论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高校科研人才要不断提高学术专业化水平,将教学研究与科研内容相结合,着力提升教学科研融合发展能力,实现教师专业理论、科研基本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水平快速提升。

技术研发能力是推动高校科研人才评价协同发展与创新变革的内在动力,良好的技术研发能力能够帮助高等院校创造更高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国家和各高校在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等方面密集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对于高校研究人员而言,培育高价值专利、转化高质量成果,用知识创新推动技术创新,用技术创新反哺知识创新,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是理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从扎根结果看,技术研发主要体现在技术转化和交流合作两个方面。其中,技术转化是指科研人员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性开展研发活动,将研发成果运用于实践中。在合作交流方面,科研人员通过校企等交流合作方式,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深化科研合作创新的最佳路径选择[23],“政产学研用”作为校企合作的升级版,逐步上升到相当高度。“政产学研用”强调政府、用户、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多个主体的交流与合作,是一项创新合作的系统工程,对科研人才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对于高校而言,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对高校科研形象、经济利益、国际影响、人才吸纳都起着重要作用。在科研人才评价中加入技术创新指标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对于高校科研人员的评价,不仅要强调论文数量、专利数量等,还要考核其将新知识、新想法、新技术转化成新产品、新服务的能力。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改变了科学研究技术体系,高效计算、全面监控、实时反馈、快速决策等技术的发展助力高校科研人员技术创新。复旦大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强调,应用研究类人才需侧重于技术研发,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标志性成果的转化。瑞典大学采用“教授特权制”,将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纳入大学创新体系[24]。高校应建立科技成果周期管理制度,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运营能力,鼓励利用科技赋能创造出自主、国产、安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提高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中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精准分析的能力,促进技术、科研人员、高校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

专业实践能力强调以服务发展需求为导向,解决实际应用领域的具体问题。专业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实现学科特色发展的重要指标,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需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需要准确把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环境中的复杂问题。科研人员需要围绕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注重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服务导向和社会影响力,分析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从扎根结果看,高校专业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决策咨询和成果影响两个方面。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决策需要科学、合理的建议,政策文件的出台需要详尽的科学论证,这些都是决策咨询的内容,也是科研人才展现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三大主体之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能够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同时,高校为社会人员提供培训等终身学习教育服务,也是参与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义务。专业实践能力是高校科研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对推动科研人才自我价值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利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以中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引进、考核和评估等文件为数据源,选择10位教师作为案例访谈对象,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流程,不断比较、提炼概念与范畴,最终形成基础职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协同发展的人才能力分析框架,且不同能力之间相互渗透,彼此支撑,互为动力。该框架可以更好地识别高等院校科研人才能力分析的运作规律和动态变化过程,从而引领高校科研人才管理创新和学术生态健康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洪才.高等教育评价破“五唯”:难点·痛点·突破点[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3):44-53.

[2]王少.评价标准怎么立——破“五唯”后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4):82-87.

[4]TUYTENSM,DEVOSG,VANBLAEREB.Anintegralperspectiveonteacherevaluation:areviewofempiricalstudies[J].EducationalAssessmentEvaluationandAccountability,2020,32(6):153-183.

[5]KAOTC,CHENYY,KANGYN.Astudyofonlinetutors'teachingefficacyandeffectivenessineasternTaiwan,China[C]//2015IIAI4thInternationalCongressonAdvancedAppliedInformatics.IEEE,2015:287-290.

[6]ZHENGY,LIUS.Bibliometricanalysisfortalentidentificationbythesubject-author-citationthree-dimensionalevaluationmodelinthedisciplineofphysicaleducation[J].LibraryHiTech,2020,40(1):62-79.

[7]LIANGR,JIANGZ,WANGJ.Alinguisticneutrosophicmulti-criteriagroupdecision-makingmethodtouniversityhumanresourcemanagement[J].Symmetry,2018,10(9):364-386.

[8]邵沚葭,郝燕君,陈丽丽.基于AHP、熵权法最优集成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3):200-202.

[9]谭雷,庄新田,韩鹏.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人才科研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596-600.

[10]蔡蕾.基于OKR模式的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人才评价改革路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7):7-12.

[11]童锋,王兵.“双一流”高校人才分类评价的实践探索与理念重构[J].中国高校科技,2020,34(11):31-35.

[12]刘颖.构建多元化创新科技人才评价体系[J].中国行政管理,2019,35(5):90-95.

[13]刘亚静,潘云涛,赵筱媛.高层次科技人才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4):61-67.

[14]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32-36.

[15]约翰·H·霍兰.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韩晖,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9.

[16]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3-10,64.

[17]GLASERBG,STRAUSSAL.Thediscoveryofgroundedtheory:strategiesforqualitativeresearch[M].Somerset:TransactionPub,1967:52-56.

[18]范哲.数字原住民采纳社会化媒体影响因素的扎根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7,38(1):25-33.

[19]CORBINJM,STRAUSSAL.Basicsofqualitativeresearch:techniquesandproceduresfordevelopinggroundedtheory[M].London:SagePublications,2014.

[20]郭宇,王晰巍,杨梦晴,等.基于扎根理论的网络社群知识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8,39(4):49-55.

[21]程永林,刘毅强.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经验与借鉴[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24(1):102-107.

[22]吴雁.以科技创新为背景的校企科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8,32(9):20-22.

[24]王丽平,王俊霞.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对高校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3):146-153.

THE END
1.基于SCI的我国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评价本文要深入探讨SCI的评价体系以及用SCI来分析评价我国的科研水平。正确认识、对待SCI以及更深入的认识我国科技的发展现状。 论文首先提出了写作背景,即SCI的来源、发展,以及广泛应用过程中引起的争议,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否能用SCI中的评价指标来评价科技论文,如果可以又能在多大范围上来表征论文的质量的问题。这是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26-2010251842.htm
2.业务水平及科研能力12篇(全文)从实践情况来看, 严谨、自由的教学科研环境, 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必要条件。如果高校没有正确的办学理念, 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搁置一旁, 会使青年教师忘却自己的职业价值追求。因此, 高校应警惕这种危险的倾向和趋势,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激发青年教师教学及科研的内在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8z2599i.html
3.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精选十篇)评价机制的创新能够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促进优秀而应用性强的新成果的涌现。高质量课题成果的出现,将极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优良学风,并体现于教学过程之中。 三、结语 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与创新评价机制方面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与困难需要解决。只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xza6w1c.html
4.导师对申请人理论水平,科研能力,治学态度的综合评价导师对申请人理论水平、科研能力、治学态度的综合评价,是指导师对申请人在学术理论、科研能力和学术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导师对申请人理论水平的评价是指申请人在学术理论方面的掌握程度;对科研能力的评价是指申请人在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对学术态度的评价是指申请人在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态度、敬业https://wen.baidu.com/question/1871301894408818907.html
5.云南大学信息学院2022年“申请(1)网络远程考核时间每生不少于30分钟,实行面试专家现场打分的方式,综合考核专家组由本专业不少于5名博导及具有教授职称的专家担任,负责对考生的学业水平、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创新潜质以及外语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 (2)考生根据报考导师所属学科,选择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综合考核小组之http://www.ise.ynu.edu.cn/annunciations/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