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高等教育(厦门)研讨会交流论文
完善高校学术评价体系,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
曹成波
摘要:介绍了高校学术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国内高校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加强高校教师的科学道德建设、采用合理的激励措施、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有效改进高校学术评价方法,完善科学的高校学术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能力。
关键词:高校;学术评价;改革;科研;
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学术评价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评价的结果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和教师科研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津贴分配的主要依据,学术评价的背后是各种资源的配置,它和学术群体、学术个体的自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价高校的科研水平,引入科学评价理念、完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建立评价机构等措施和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术评价改革的重要性
1﹒学术评价能为科研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2﹒学术评价对推动科研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科研体制改革应该是形成有利于研究创新和有利于提高科研绩效的机制,把握当前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离不开学术评价的结论。因此,科学的学术评价对科研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学术评价能起到正面导向作用
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科研目标具体化。一方面通过依据评价指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使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知道考评什么;另一方面,使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明白考核的结果是什么。由于科研量化考核的结果同教师的岗位津贴、岗位级别、奖励惩处等紧密挂钩,通过量化考核,人人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更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对院校各级各类机构和科研人员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
4﹒学术评价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量化考核的核心是注重实绩,关键是公平竞争,使得优秀的年轻人才有机会进入学科带头人行列。科研工作量化考核使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使广大的青年教师感到有盼头、有劲头、有奔头,有利于引进和留住人才,有利于教师队伍特别是年轻骨干教师的稳定。学术评价与奖励是科研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导向、诊断、督促、激励等多种功能,其中导向功能尤其重要。因此,必须努力发挥学术评价与奖励的正面导向作用,设法降低或消除其负面效应。
二、高校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科研工作者自身素质和修养不够
从科研工作者自身来看,缺乏科学道德素养、急功近利、过分追逐名利、畏惧权势是产生科学不端行为的内在动因。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一些科研工作者在科学职业化地位竞争中取胜而不择手段,总希望通过某种“捷径”来获取利益或荣誉,试图通过追求论文数量来获得同行和社会承认;缺乏科学道德行为规范,在某些名利及个人欲望驱使下,如职称评聘等利益的诱惑下,心存侥幸,铤而走险进行抄袭和弄虚作假。
2、缺乏科学的学术规范体制和失范惩戒机制
单纯的“量化”政策导向的学术评价体制有着巨大的负面效应,比如评职称,要求数量、学位,出多少书,有多少获奖成果、项目等,使得科研工作者重论文数量,轻论文质量。如某省教育厅规定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评副教授要求在省级以上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规定数量的高水平、有创见的本专业学术论文。
3、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首先是科研奖励缺乏章法。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到地方及各种基层单位,设立的奖励名目数不胜数,有很多奖项评定失于严格、公正,缺乏章法。其次是同行评议制度不健全。在同行评议制度中的回避制度、保密制度、监督制度等形同虚设,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评自己、自己评家属亲朋、自己评自己的师生的怪现象;于是就有了谁的“公关”工作做得好,就能够得到奖励得到项目得到好评的怪现象。
三、完善高校学术评价改革的建议
1.加强高校教师的科学道德建设
2.建立和完善学术评价机制
首先,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规范学术评价行为的规章制度。比如尽量采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且尽量多聘请敢说真话和了解情况的专家担任评委,以减少评审中的非学术因素干扰;评价结果应公开,要有足够的异议期,广泛听取更多同行的意见,对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应认真调查核实并及时纠正,对有关责任人应按法律法规严肃处理,保证科研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其次,与学术评价有关的制度建设必须科学合理,以减少负面影响,发挥评价的应有功能,避免国内高校比较普遍存在的对科研重数量轻质量现象。有的学者提出,学术评价采用代表作制度,不失为一项有价值的尝试。再次,高校学术评价期待建立一个社会和科学界公认的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学术评价虽然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资源保证、政策支持等,但如果将它完全纳入政府或高校的行政管理范畴,权力的过分干预势必产生许多弊端。为此,可以依托信誉度高的社会中介组织,建立独立的社会化学术评价机构,确保和维护学术评价工作应有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3.采用合理的激励措施
由于当前高校学术上的一些急功近利行为,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的片面性,在考核上又制定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指标,一些教师为了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津贴分配,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偏重短平快,难以形成科研团队,难以承担大项目,发表的论文数量多、质量低、引用率低;完成的项目多、专利少、成果转化率低。因此,在高校的科研绩效考评时,要改变目前一刀切的现状,对特别优秀的拔尖人才,如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或潜在的优秀人才,其年度业绩考核应当避免简单的数量指标和复杂的考核程序;应该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不去打扰“孤独”的思考者;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终身教授制度,鼓励他们潜心科研,十年磨一剑,鼓励他们出原始创新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科研工作上水平,才能培养出大师级人才,才能加快学校向高水平高校迈进的步伐。
4.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高校教师的科学道德建设,结合实际,制定规范学术评价行为的规章制度,采用合理的激励措施,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必将提升高校教师科研工作水平,培养出大师级人才,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能力,促进高校建设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