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代码:10200研究生学号:2012120175
分类号:G427密级:无
硕士学位论文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实践研究
——以达州市第一中学为例
PracticeandResearchonHighSchool
ClassicalChineseGrammarTeaching
——TakeNo.1MiddleSchoolofDazhouforexample
作者:陈方珍
指导教师:裴丹莹副教授
学科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学位类型:教育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15年5月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通讯地址:邮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国际“淡化语法”教学思潮的影响,再加上语法本身“繁”“难”“杂”的特点,同时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中国的语文教育界也提出“淡化语法”的建议。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发觉,“淡化语法”给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为要真正理解一篇文言文,就必须懂得文言文语法知识,而文言文语法知识又是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从《课程标准》《高考大纲》以及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要求来看,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其地位可谓举足轻重。首先,掌握文言文语法知识是学生理解文言文文意的前提,同时,掌握了文言文语法知识,也便于学生在以后遇到文言文时学以致用。其次,文言文语法知识是以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为依据的,而基于学生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基础差的缘由,很多老师在讲解文言文语法知识时,都会系统地补充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所以,这个过程有利于弥补被师生淡化了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再次,学习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最后,学习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文言文语法知识的重要性不可小觑。而经过三年多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从笔者对本校高一师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文言文语法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以笔者所在的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为例,学生们在听老师讲解文言文语法知识时总是一脸的茫然厌倦,老师在讲解文言文语法知识时也常感力不从心。
面对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现状,作为一位在高中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教学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文言文语法教学策略,探索研究“在淡化语法的大背景下,而高考文言文试题分值又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实现文言文语法版块的有效教学”是很有价值和必要的。所以,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现状提出施教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淡化语法;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
Inthelate1980sandtheearly90s,influencedbytheteachingprevailingofweakeninggrammarplusgrammar’sowntedious,difficultandcomplicatedfeaturesaswellasfollowingthetimetrend,ChineseeducationauthorityofChinasuggestedtheideaoflessemphasisongrammar.Inthepastdecades,itisfoundthatlessemphasisongrammarhashadanegativeimpactonhighschoolclassicalChinesegrammarteaching.ButifonewantstohaveagoodcommandofclassicalChinese,heorshehastomasterthegrammarknowledge.However,thegrammaroftheclassicalChineseistaughtbasedonthatofcontemporaryChinese.
ConsideringtheStudents’Bookcriteria,theGuidanceandInstructionsofthe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andtherequirementsofhighschoolclassicalChinesegrammarteachingpublishedbyPeople’sEducationHouse,thegrammarteachingofclassicalChineseinhighschoolisnotonlyimportantbutalsodifficult.Itisofvitalimportance.Firstofall,masteringclassicalChinesegrammaristhepreconditionofstudents’understandingofclassicalChinese.Meanwhile,itishelpfulforstudentstoapplythegrammartoclassicalChinese.Second,classicalChineseisbasedonthatofcontemporaryChinese.Becauseofstudents’poorbasicknowledgeofcontemporaryChinesegrammar,manyteacherswillsystematicallyaddthecontemporaryChinesegrammarwhenteachingclassicalChinesegrammar.Therefore,thisprocesswillbeamake-upforthelessemphasisoncontemporaryChinesegrammar.Besides,it’salsousefulforstudentstoimprovetheexpressionandwritingiftheancientChinesegrammarislearnt.Last,learningancientChinesegrammarwillbenefitstudents’developmentofcognitivethinking.
Fromabove,theimportanceofclassicalChinesegrammarcannotbeignored.Afterthreeyears’teachingpractice,theauthorfindsthathighschoolclassicalChinesegrammarteachingisaworry.Asfarastheauthor’squestionnaireandresultsdoneamongsenioronestudentsanteachersareconcerned,therearemanyproblemsinclassicalChineseteaching.Andtheteachingperformanceisnotperfect.Taketheauthor’sschool—No.1MiddleSchoolofDazhouforexample,studentssometimesgetconfusedandteachersfeelhelplessinclassicalChineselearningandteaching.
FacedwiththecurrentsituationofhighschoolclassicalChineseteaching,onthebasisoftheauthor’sownteachingexperience,asafront-lineteacherteachingseniorhighChinese,itisvaluableandnecessarytoputforwardthepracticalclassicalChinesegrammarteachingstrategies,toexploreandstudyhowtorealizetheeffectiveteachingunderthebackgroundoflessemphasisongrammarbutatthesametimenoscoredeclineintheclassicalChinesetestofthe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Hence,thepaperisaimedtobringoutsometeachingstrategiesforcurrenthighschoolclassicalChinesegrammarteachingforyourreference.
Keywords:LessEmphasisonGrammar;ClassicalChineseofseniorhighschool;
GrammarTeaching
但为了顺应客观需要,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人教版的教科书的编排都对语文的语法教学版块进行了调整。显然,“淡化语法”是对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语法“繁”“难”“杂”的否定,并非是对语法教学的全盘否定。很多老师误解了课标以及教材对语法教学版块调整的本意,顺应“淡化语法”这一趋势,在语文教学中由轻视语法知识甚至过渡到不讲语法知识,由此出现了一个极大的弊端。因为要真正理解一篇文言文,就必须懂得文言文语法知识。而文言文语法知识又是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淡化语法”造成学生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缺失,这就让学生难以理解文言文语法现象,进而就难以理解文言文。
再者,从分值上来看,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分值历年来占语文试卷总分的比重也不小。以四川语文高考卷为例,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试题分值历年来都是17分,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试题分值则是19分。而根据近期国家教育部发布的高考改革通知,四川语文高考卷将要回归到全国语文高考卷。由此可见,文言文语法教学版块的地位可谓有增无减。我们知道,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现象分为文言文词法现象和文言文句法现象,具体来说,又包括实词虚词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现象等,内容较多。而高考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考核形式又是灵活多样的,考核的内容又有深度,这就更需要学生有一个相对较好的语法知识基础。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发觉“淡化语法”的举措并没有实现其初衷。这一举措不但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没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以及写作能力,反而在这些方面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惑,这样就进一步加大了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难度。以笔者所在的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为例,在文言文单元版块,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显得力不从心,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当前中学文言文语法教学的现状和困境,引发了很多教育界人士的反思,这场“淡化语法教学”的举措所留下的诸多问题也亟需我们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去解决:我们如何面对语法教学本身“繁”“难”“杂”的问题;如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法水平,使他们在高考的大环境中得心应手;如何让师生都乐在语法教学中,而不是痛苦地被动接受。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对“淡化语法”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研究并没有一套全面系统且权威的论断,众多研究者各执其词,众说纷纭。况且,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差异,所以全国各个地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一个理论也不可能用之四海皆准。所以,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位高中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作为第一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免费师范生,笔者想结合自己三年多来的亲身教育实践,努力汲取各位优秀同行的宝贵经验,探讨研究“在淡化语法的大背景下,而高考文言文试题分值又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实现老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问题,这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将以文献资料为依据,立足于实际问题,结合自己几年的教育实践,通过对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的分析,阐述当下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供老师参考。
当然,如果学生把文言文语法知识彻底弄明白了,在比重如此大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时也要轻松得多,不至于看到文言文就觉得兴趣索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有人说是惧怕,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流行的高中三怕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就是佐证。
选出下列句式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A.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B.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D.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这个题年级上很多同学都不会做。很多学生粗略一看,认为ABD三项中句子开头都有一个“唯”字,感觉读起来特别亲近顺口,就像一个句型。想当然地认为正确答案为C项。他们之所以做错,就是因为没有把文言文语法知识学透彻。其实,“唯……是……”的结构是宾语前置句的一种固定结构,如A项中的“唯兄嫂是依”就是借助这个结构把宾语名词“兄嫂”提到了谓语动词“依”的前面,这个句子就相当于“依兄嫂”,D项可以同理类推。C项中的“何厌之有”,是借助“之”这个表示定语后置标志的虚词把宾语“何厌”放在了谓语动词“有”的前面,这个句子其实就相当于“有何厌”。而B项根本就不是“唯……是……”的结构形式,句首的“唯”不过是一个表示一种希望语气的词语。
综上所述,对待文言文语法知识,我们不能似是而非,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甚至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要读懂、读透高中文言文,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掌握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为必经之道。反过来,如果我们把文言文语法知识掌握透彻了,也就能够在文言文知识版块做到轻松学习,并且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老师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教学过程,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欠缺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有效的弥补契机。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补充学习,大量的文言词法知识与文言句法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学生通过简单的记忆背诵就能达到目标的,而恰恰是这一学习训练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
1.学生的语法知识基础差,对文言文语法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
首先,笔者对本次的学生版调查问卷做简单的说明。第一,由于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教与学在初高中过渡的高一阶段是最为困难的,并且笔者认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所以,笔者所做的专门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主要是针对高一平行班的学生。第二,由于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思维习惯有差异,而笔者经过亲身的教学实践发现,文科生在学习文言文语法知识时更为困难,所以,本次所做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也主要是针对文科班学生。其次,是本次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本次发放给高一两个文科平行班的学生共127份调查问卷,回收调查问卷127份,除去3份白卷、2份涂鸦试卷,有效调查问卷共122份,回收率100%。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笔者做了如下两个数据统计图表,以便于参考和分析。
接下来是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知识掌握情况的图表。
测试内容
掌握情况
“之”的用法
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较好
动词,译为“到,去”
判断句
被动句
名词做状语
形容词的意动
较差
作助词
作代词
倒装句
省略句
名作动(使动、意动)
形容词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的使动
总之,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体系本身较为庞大复杂,所以,学好文言文语法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调查问卷和课后的访谈中,学生也反应了,初中阶段老师就没怎么系统讲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自己也没什么语法知识基础。再加上文言文语法知识本身有一定的难度,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的难度更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加大,这使得学生再次跟不上节奏,让他们觉得听老师讲解文言文语法知识就如坠云里雾里,对文言文语法知识这块,实在提不起什么兴趣。同时,笔者也了解到,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也有偏颇之处,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这样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是越难学,越没兴趣学,越学不好;越学不好,就越没兴趣学,也就越难学。总之,学生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学习力不从心,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
2.老师对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态度和方法有偏颇之处
笔者对本校高中部共41名语文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了41份,有效问卷41份,问卷的回收率是100%。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信息,笔者做了如下数据统计图,以便参考和分析。
综上所述,由于语法知识枯燥,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这样经久下来,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成了一个大难题,效果甚微更在情理之中。以达州市第一中学为例,很大一部分学生最厌倦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部分。每次考试,无论大考还是小考,文言文翻译试题10分的总分,本校学生平均得分一般是4-5分,如果把题稍微出难一点,学生的平均得分就是3-4分。由此可以反映出,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1.学生缺少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讲解是以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为基础的。由于受“淡化语法”教学思潮的影响,国家教育部在对课标、大纲以及教材的编排方面均对语法教学版块进行了删减,再加上现在考试主义的功利之风盛行,导致现在很多老师对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和地位产生了误解。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很多语文老师压根儿就没怎么讲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而到了高中阶段,也有一部分语文老师认为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不用补充,或者只是蜻蜓点水地带过。加上语法知识本身具有“繁”“难”“杂”的特点,学生本来就没什么现代汉语的语法基础知识,很多老师的语法教学方式又比较枯燥无味,以上情况就导致了一系列不良现象: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怎么好好地接触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而文言文语法知识又是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再加上高中阶段的文言文语法知识较初中而言更加地繁琐复杂,所以在上述的情况之下,让学生去学习文言文语法知识,未免有些赶鸭子上架的味道。
2.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本身的难度
3.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不当之处
国家教育部对课标、大纲以及教材的编排对语法教学版块的删减,当代考试主义功利之风的盛行,老师对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和地位产生的误读,使很多学生认识不到文言文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和地位,也就根本不看重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学习。其次,高中阶段文言文语法知识体系本身的庞大复杂以及老师不恰当的文言文语法教学方法导致了很多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学习没什么兴趣,或者力不从心或者学习方法有误。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很多高中学生不会学习文言文,总是取得一个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比如很多学生在上课之前不会预习课文,在课堂中不会进行知识的迁移、不会融会贯通、不会举一反三、不会灵活运用,而课后又不去反思归纳总结。对于不懂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他们又不和同学讨论,也不向老师请教,也不会借助工具书自觉查阅探究。综上所述,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学习,在态度和方法上存在不当之处。
4.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偏颇之处
从教师方面讲,文言文语法知识教学现状的成因有以下两点:一是老师对文言文语法知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有不当之处,二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不当之处。首先,由于受“淡化语法”思潮的影响,国家教育部在对课标、大纲以及教材的编排方面均对语法教学版块进行了缩减,再加上语法知识教学本身的难度和现在考试主义功利之风盛行的影响,导致很多老师对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和地位产生了误解。有很大一部分老师认为语法教学不用教,或者蜻蜓点水的带过,教学态度极不认真。另外,由于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的体系庞大而复杂,本身就不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有一部分老师在文言文语法讲解时也倍感力不从心,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语法概念,所以最终,课堂氛围不好,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综上所述,在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教学方面,由于老师误读课标,方法欠妥,这就直接导致了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考核效果均不理想的局面。
无论是从课标、大纲还是教材来看,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其地位不可小觑。可是,从现阶段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现状来看,情况却不容乐观。那么,在“淡化语法”的大背景下,怎样才能实现文言文语法的有效教学?笔者参考了前人的一些观点理论,结合自己的亲身教学实践,针对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提出了以下不成熟的建议。
(一)教师要贯彻文言文语法教学重要性的理念
1.引导学生认识到掌握语法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
2.引导学生共同梳理文言文的篇目比重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而要深入地理解这些课文内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老师要向学生灌输文言文语法知识重要性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语法知识不仅要学习,还要认真学习,把它学透彻。
3.让学生了解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考核标准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1.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2.认真观摩行家优秀课堂
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由于文言文语法知识内容较多,体系较复杂,讲起来难免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所以这个时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讲到一篇文言文时,可以借助某些名人轶事、成语故事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把学生引入课堂。笔者讲解《鸿门宴》时,就引入了刘邦项羽的一些典故。再者,可以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比如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现象,老师只做纠正补充说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者,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老师退居幕后,做一位引导者。另外,为了加强练习,除了专门的习题集练习外,笔者还叫学生用文言文方式写简短的随笔以及自我介绍,笔者再进行改正指导。
1.全面了解高一学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学情
经过三年多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高中老师一开始在对高一学生进行文言文语法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学情。以我们达州市第一中学为例,由于生源分布的不均衡,笔者在上课时就能明显地感受到优生和后进生对文言文语法知识掌握的差异性。如果不分差异地教学,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讲得太快太笼统,就会导致一部分文言文语法知识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听不懂,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讲得太细太精,一部分文言文语法知识基础好的学生会觉得啰里啰嗦——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学生厌倦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学习。总之,讲解文言文时,如果老师对文言文语法知识不分轻重不分详略、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补充,基础好的学生肯定觉得厌烦;如果老师对文言文语法知识顺嘴带过,直接翻译文意,基础差的学生肯定跟不上步伐。所以,教师在高一开学之初,应该以课堂答题、试卷考试、问卷调查或者课后访谈的形式对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甚至是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相对确切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合理补充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3.灵活讲解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这个版块,笔者觉得高一学生需要从语法单位分为四级的语素、词、短语、句子学起,而在实际运用方面,尤其需要掌握词和句子。
(1)首先是词
校门口停了一辆车。
老师去了一趟城里。
老师把学生的作业认真检查了一下。
小明踢了小刚一脚。
叫学生判断加点词的词性。学生通过对比瞬间明白,上文例句中四个加点的词都是量词,而我们所说的一个词的词性指的是它的常用词性,具体来说还需要看语言环境的。“脚”本身是名词,而在上文的例句中却是量词(即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这就是名词临时借用为量词的现象。不过上面四个词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即前一个是名量词(也叫物量词),而后三个是动量词(表动作行为的)。最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一个词的词性可能并不是单一固定的,因为现代汉语词性兼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科学”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形容词,“学习”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筐”既可作名词,也可作量词。上文的“脚”也一样。
(2)其次是句子
(定)主//[状]谓<补>+(定)宾
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但实际上,在具体问题的运用上并非如此简单。笔者上课时举了一个例子:小明上课时睡着了。问学生这个句子的宾语是什么,回答问题的人数只占全班人数的二分之一,这其中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齐唰唰地给出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说是“着了”。笔者又问“花儿很美丽”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全班六十多名学生,大概有二分之一的学生说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说不是,其余的学生保持沉默。笔者请回答不是的同学给出理由,他们解释说:因为这个句子没有动词,因而就没有谓语。在讲解句法知识前,其实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不单是动词可以充当谓语,形容词也可以单独作谓语。另外,在刚才的句子里,一个句子只要有主语和谓语,并且两者之间意义和语法功能上都能搭配就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并非每个句子里面都必须有宾语,或者还得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
总之,在语法知识这个版块的讲解上,要遵循语法教学“精要、好懂、有用”的三原则,多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刻切身地体会到句子成分的真正含义,并学会运用。当然,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引用楚辞大家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讲解是以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为依据的。我们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和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不能把两者混淆。由于语法知识的体系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无论语法知识怎么演变,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很多东西还是会保留下来的,而由于文言文时代离我们相去甚远,古人的一些语法知识和习惯与我们现代人还有很多差异。因此,两者的联系很容易理解,所以特别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下面以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为例。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之所以称之为“特殊”,就是因为它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里的句式不一样。我们知道,文言文所讲的特殊句式主要是这几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以及固定句式。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通过记住标志性的词语或者是几年积累下来的语感是相对容易判断出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以及固定句式的。比如判断句的标志性句式一般是这些:……,……也;……者,……也;……者,……也;……,……;或者用“为”、“乃”、“则”、“即”、“是”、“非”等词语表判断。被动句的标志性句式有这些:动词+“于”;“见”+动词;“为”+动词;为……所……;……为……;……为所……。而省略句则需要看具体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语境语义,才能知道这个句子到底是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宾语或者是某些介词,在此不再举例。固定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较多,在此也不再列举。总之,这几种类型学生相对比较容易判断。
但是,单单到了倒装句这块,学生就糊涂了。以笔者所教学的班级为例,很多学生能感知出一个句子是倒装句,但是却不知道这个句式到底是属于倒装句中的哪一种类型,而我们的课标以及大纲对学生的考核恰恰要求学生达到这一层面。其次就是,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倒装句的主要类型有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这几类。但令人费解的是,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竟然出现了以下答案:宾语后置句、定语前置句、介词短语前置句。究其原因,其实他们还没真正弄明白文言文语法知识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区别。在现代汉语的一般情况里:宾语就该放在动词或者介词的后边;定语就该放在中心词的前边;介词短语就该放在它所修饰的动词的前边。而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它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里的一般句式不一样。所以,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是不可能有“宾语后置句”、“定语前置句”以及“介词短语前置句”的,只可以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所以老师一定要带领学生注意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与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所谓文言文语法知识,简单地说,就包括文言文词法知识和文言文句法知识,如实词虚词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现象等。由于文言文语法知识多而复杂,如果学生单纯地去依靠记忆背诵来完成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学习,是很难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的,也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时候,按照一定方法进行归纳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就按照词法知识和句法知识进行归类。承接上文第三点,还是以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为例。由于倒装句里的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以及介词短语后置句难度相对较小,下面仅以宾语前置句为例来说明。在进行归纳的时候,可以按照宾语前置句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并用例句加以说明。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构成“否定副词+代词+动词”的基本格式。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是,否定副词“不”+代词“自”+动词“信”,代词“自”作了动词“信”的宾语提到了前边去,“自信”应该为“信自”,意为相信自己。如果你不明白这个句式,可能就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自信”。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构成“疑问代词+动词”的基本格式。比如:《鸿门宴》中的“大王来何操?”是,疑问代词“何”作了动词“操”的宾语,“何操”正确的语序应该为“操何”,译为“带了什么或者拿了什么”。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介词宾语前置。构成“疑问代词+介词+动词”的基本格式。比如:《逍遥游》中的“奚以知其然也?”是,疑问代词“奚”作了介词“以”的宾语,“奚以”正确的语序应该为“以奚”意为为什么,凭什么。
4.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构成“宾语+之(是)+动词”的基本格式。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宾语“何厌”提到了动词“有”的前边。再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中有一句“唯兄嫂是依”,就是借助“唯……是……”的结构把宾语“兄嫂”提到了谓语动词“依”的前边,正确语序应该是“依兄嫂”,译为“依靠兄嫂”。
1.成语寻踪法
比如,在常用成语身上寻找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踪迹。这个方法主要需要三步。一是要求学生搜集大量的成语,二是要求学生找出这个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三是找出与这个成语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文言文例句。根据学生和笔者的共同整理,为了便于观看理解,笔者做了一个表格如下。在这一点上,笔者主要用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现象来说明。便于醒目,笔者给活用的词下面加以着重符号。下面表格中,第二纵列的每个格子里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是相同的。
例句
翻译方法
表比喻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土崩瓦解抱头鼠窜风起云涌
像+名词+一样
表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绳锯木断拳打脚踢
用(以)+名词
表处所
风餐露宿道听途说草行露宿
在+名词
表动作行为经常
日消月割。(《六国论》)
日新月异日理万机
表发展变化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
世风日下江河日下日积月累
一天比一天
一月比一月
表动作行为的趋向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南征北战东张西望左思右想
向+方位名词
上面表格中加点字是名词作状语的活用现象。下面不再举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的例句,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成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如: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衣锦还乡、焚书坑儒、衣冠禽兽、不胫而走、不蔓不枝、不伦不类、不齿于人、不男不女、不毛之地……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如:汗牛充栋、祸国殃民、生死肉骨、兵不血刃、恩泽万世、汗颜无地……名词的意动用法的如:家天下、席地而卧、千金一刻、鱼肉百姓、草菅人命……
把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成语所包含的语法现象进行对比联系有两个好处:一是由于搜集成语难度较低,学生就会感觉文言文语法现象不再遥远,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二是通过常用成语和文言文例句在文言语法方面的对比联系,可以使学生在积累成语的基础上加深对语法知识的了解把握。
2.比较教学法
3.情境教学法
1.引导学生注重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背诵以及积累
其实,读懂文言文并不难,前提是我们要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如实词虚词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现象等。但是由于这些语法知识点里面包含有很多的小知识点,所以,总体来说,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内容繁多,情况复杂,这就需要学生注意对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背诵以及积累。关于这一点,笔者就从实词虚词方面着手。
其次是关于文言虚词方面的积累。文言虚词数量不多,新课标中,要求重点掌握的虚词是“乃、且、为、于、与、以、因、而、若、则、乎、也、焉、何、其、之、者、所”这18个,但它们使用的频率很高,几乎每个句子都离不开虚词。这一点,我们可在课内课外的阅读使用中,在课内课外的习题演练中,在知识的对比联系中,逐渐积累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外,我们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知,以加深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2.要求学生注重课前预习,促进知识迁移和知识反馈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已经相去很远了,加上种种其它方面的原因,学生学起来难免会有很大的语言障碍,所以对于文言文语法知识版块,很多学生都有厌学情绪,以致于多年来文言文语法教学呈现出”少、慢、差、费”的局面。笔者认为,要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教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串讲法和内容灌输法,而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去取代。而语感法恰恰是一种兼备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的方法,而且是被文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了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语境分析法
由于实例很多,在此不再赘述。总而言之,学生要根据文言文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文言文语法知识能力的灵活迁移。
作为一名高中一线语文教师,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切身地感受到了淡化语法给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老师在文言文语法教学上深感困惑,因为学生的语法知识实在太差,让老师觉得文言文语法教学实在是无从下手;而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在文言文语法学习上也深感苦恼,因为学生觉得老师讲解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实是高深得令人费解,自己无从学习。所以,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确实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么在淡化语法的背景下,在高考迫近的当前,文言文语法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情况下,作为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师生找到一条有效途径,这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文言文时代离我们现代人已经相去甚远,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也有很大差异,加上淡化语法思潮的影响,造成学生语法知识水平的整体下降。如果在学生语法知识水平很有限的情况下,老师对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课后加强监督背诵和题海练习,或许学生在考试中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无论是针对学生还是老师,这一过程都是痛苦的,久而久之,师生都会对文言文这个版块产生反感排斥的情绪。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教学经历,借鉴各位同行宝贵的教学经验,努力寻找切实、高效、有趣的文言文语法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笔者所接触的资料和个人专业能力有限,有些见解并不成熟,或许仅凭一己之见提出谬论,在此权当抛砖引玉,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希望在以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自己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断地探索研究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张志公著,庄文中编.张志公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4]张志公.张志公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5]张志公.语法和语法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6]张志公.语法学习讲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济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8]中央教科所编著.叶圣陶语文教育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9]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1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王力等原编,蒋绍愚等增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3]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王力.教学语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6]庄文中.中学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17]赵志伟.旧文重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8]张中行.文言与白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19]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0]蔡慧琴,饶玲,叶存洪主编.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1]龚春燕,董国华等编著.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M].第一卷.课堂教学.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22]滕纯.高中语文必修2点金训练[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3]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5]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6]王晨.重读吕叔湘走进新课标——什么是语文.[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7]周祖漠.研究现代汉语方言的重要意义[J].中国语文研究,1981(2).
[28]杜桂红.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初探[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01).
[29]毛彩英.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3).
[30]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04).
[31]李茹.文言文学习兴趣缺失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学研究,2011(03).
[32]张冬梅.“水泥”忽视不得——中学语文要重视语法教学[J].现代语文,2009(09).
[33]张志公.闲话语言[J].扬州师范学报,1980(21).
[34]高飞宇.析中学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现象[J].语文学刊,2012(06).
[35]张冬梅.“水泥”忽视不得——中学语文要重视语法教学[J].现代语文,2009(09).
[36]孟德腾.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8).
[37]杨亚平.关于中学语法教学的思考与探讨[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38]芦淳.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2.
[39]郑雪莲.对中学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理念的批判与探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40]许志文.初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4.
[41]蒋超.当前中学文言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2]张兵.人本主义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探讨[D].大连:陕西师范大学,2012.
[43]康连霞.“淡化语法”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4]龚春燕,董国华等编著.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D].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175.
[45]李友实.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10:8.
[46]李绪娟.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7]郭美红.高中语文教学应对“淡化语法”的策略[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48]孙春苗.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实践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49]汪玲.明年高考,四川全部回归全国卷[N].成都商报电子版,2015-2-4(03).
附录一: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调查问卷(高一学生版)
亲爱的同学:
你好!由于文言文语法教学既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促进文言文语法教学的发展,笔者做了以下一个调查问卷,以了解你在文言文语法知识方面的学习情况。本调查为不记名调查,希望你能根据你的真实情况认真作答。谢谢你的配合与支持。
一、选择题
1.你认为文言文语法知识重要吗?()
A、重要B、一般C、不重要
2.你喜欢学习文言文语法知识吗?()
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3.你认为学习文言文语法知识得有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基础吗?()
A、必须有B、可有可无C、不需要
4.你在初中阶段听过老师系统地讲解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吗?()
A、系统讲过B、粗略提及C、从未讲过
5.下列文言文语法现象中,你认为哪个最难掌握?(可以多选)()
A、通假字现象B、一词多义现象C、古今异义现象D、词类活用现象E特殊句式现象
6.你有课前预习文言文篇目的习惯吗?()
7.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不懂的字词时,你是怎么办的?()
A、查阅工具书B、略过去不管C、等老师讲解
二、测试题
1.对下列括号里的词语(睡眠、钻研、充沛、难怪)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名词动词行容词副词B、动词动词行容词副词
C、名词名词行容词动词D、名词动词动词动词
2.请对下列短语类型进行判断
(1)明天周三
(2)喜欢清净
(3)灯火的辉煌
(4)绕道走
3请对下列句子提取主干
(1)小明弟弟今天被他父亲狠狠训斥了一顿。
(2)他不相信眼前的这种桃花竟然在大雪中怒放的景象。
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1)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3)以求其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4)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6)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7)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8)怨灵修之浩荡兮。(《离骚》)
5.判断下面特殊句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离骚》)
(3)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4)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6.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3)吾从而师之。(《师说》)
(4)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6)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7.写出你对文言文语法学习的困惑和建议。
附录二: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调查问卷(高一教师版)
尊敬的老师:
您好。文言文语法教学一直是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在文言文语法教学中,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对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份问卷调查。本调查为不记名调查,谢谢您的配合与支持。
1.您的教龄是多少?()
A、1-5年B、5-10年C、10年以上
2.您所授课的班级学生语法基础怎样?()
A、很好B、一般C、不好
3.您认为文言文语法知识重要吗?()
4.您喜欢讲解文言文语法知识吗?()
5.您在课堂上喜欢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为学生讲解文言文语法知识?()(本题为多选题)
A、直接分析讲解B、比较教学法(如与英语语法相联系)C、趣味法(如通过日常成语学习语法)D、引导探究法E、其他
6.您认为自己能够在课堂上做到灵活多样地为学生讲解文言文语法知识吗?()
A、能B、有时能有时不能C、不能
7.您在文言文课堂上,会为学生归纳总结文言文语法知识吗?()
A、每篇都总结B、大部分总结C、很少总结
8.在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教学上,您认为有哪些困难,原因何在。请在下面的横线上作答。
9.对于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教学,您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请在下面的横线上作答。
同时,学校各位同仁给了我很多帮助,他们使我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知识,增加了经验,开阔了人生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他们毫无保留地帮助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当我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困惑迷茫时,他们总能以睿智的言语,热忱的态度指引我积极前行。也感谢三年多来支持和包容我的学生们,他们的疑问是我成长的源泉,他们的支持是我坚持的动力,他们的成长是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