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学术期刊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本文作者:徐雅雯工作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网络环境下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转述动词文学类学术论文中国作者英语本族语作者
0引言
1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部分学者从认知语用角度研究引用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语在语篇中所完成的修辞功能[12]。有的学者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中使用的转述动词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学者分析了引用的结构形式及其与时态、语态的关系,探讨了转述动词的类别及功能[18]。
以Hyland为代表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以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为语料,未涉及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而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选择的语料大多来自应用语言学;以期刊论文为语料的种类及数量有限,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在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将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Springer电子期刊中选取近十年(2004-
3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对转述动词的分类,运用过程法和评价法对转述动词加以分类[10]。按照过程法,转述动词可以分为三大行为类型,即研究行为(指研究者在研究结论或研究过程中对真实世界行为的陈述)、认知行为(指心理过程)、话语行为(指语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评价法,转述动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表明现作者对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态度;第二类表明现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类转述动词不直接表明现作者的观点,而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传递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具体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类,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观点;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客观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态度评价别人的研究或研究结果。
Hyland没有说明过程法和评价法各自的优缺点,也没有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认为,过程法基于研究行为的本质特征,从行为、心理和话语三个方面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转述动词本质的认知,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评价法立足于现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对话性,旨在区分现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帮助读者明确现作者的观点。同时,评价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对转述动词的运用能力,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对比分析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转述动词时基于Hyland的评价法,首先将转述动词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论断;第二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表达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从而间接帮助读者了解现作者自己的观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因为转述是作者借助语言表述心理的过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反映了现作者对转述内容的认知评判,并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科学论断。
[2]Thompson,G.&Y.Ye.“Evaluationofthereportingverbsusedinacademicpapers”,AppliedLinguistics,1991(12):365-
382.
[3]Yule,G.eta1.“Onreportingwhatwassaid”,ELT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M.Short.StyleinFiction.London:Longman,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London:Edward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andSocialChange.Cambridge:Polity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ofthereportingverbsusedinacademicpapers”,AppliedLinguistics,1991(12):365-
[8]Thomas,S.&T.Hawes.“Reportingverbsinmedicaljournalarticles.”ESP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Analysis:EnglishAcademicandResearch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Discourse:SocialInteractionsinAcademicWriting.Haflow:Peaon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外语学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蒋岳春.冲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学术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J].外语教学,2009(1):53-57,69.
[16]娄宝翠.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64-68.
[17]张军民.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46-249.
[18]唐青叶.学术语篇中的转述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3-6.
关键词:学术期刊《上海翻译》副标题翻译
1.引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国内影响巨大的《上海翻译》(2000―2006)载文副标题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文体特点、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等方面探讨副标题的翻译规范。
3.分析与结果
《上海翻译》(2000―2006)共24期刊载学术论文568篇,其中含有副题的论文数量为94篇,比例为16.5%。具体信息见下表:
在不同的年份,《上海翻译》(2000―2006)载文中含有副题的论文数均占一定比例,2006年的比例达到28.4%。可见,副标题的使用和翻译研究是必要的,也是有学术价值的。
3.1语体特点
学术论文采用论述文文体,副标题翻译用词倾向于使用正式语体的词语,因为论述文文体用词比较庄重、典雅、规范、严谨。(刘宓庆,1985)同时,由表三分析,英译副题的结构极少使用句子,而是大量采用短语,尤其是名词化结构。从句法功能个讲,短语,尤其是名词化结构,可以避免使用人称主语,从而防止表达过于冗长;同时,名词化结构的组合方式多,意义容量大,具有简洁确切,严谨客观的修辞功能。
3.2翻译原则
忠实是副题翻译应遵循的第一原则。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翻译理论历来强调一个“信”字,也就是将“忠实”视为翻译的基本标准(孙致礼,2003)。当然,保证副题翻译的副题翻译必须以充分理解原文为前提和基础。
其次,作为论文主题提炼和内容概括的副题的翻译应遵循简洁原则。“翻译要求忠实于原文,是指精神或实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不是要求机械地、一字对一字地翻译。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结项语言转换时,常常需要改变语言形式。”(徐亚男,李建英:1998)因此,英译副题时,应发挥英语表达灵活的优势,用短语取代句子,同时将实质性的内容译出即可。如2005年第四期中的论文题目“‘对等’?‘相当’?‘对应’?―关于‘equivalence’译文的选择”用合译法表达为“MoreonEquivalence”。
副题的翻译遵循忠实、简洁原则的同时,还应注意规范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大小写和标点符号方面。依照《上海翻译》(2000―2006)载文副标题的翻译信息,副题首字母和实词首字母大写,首字母缩略词全大写。就标点而言,副题前普遍使用破折号,或主、副题间使用冒号;汉语书名使用书名号,英语用斜体;英译副题为短语或陈述句,句末不用标点,如果是疑问句,也可将问号省略。当然,根据需要,副题中还可能出现引号等标点。另外,主、副题均采用居中排列方式。
3.3翻译方法
对应译法又可分为正、副题对应译法和译副法。当正、副题均体现了论文的主要内容时,应同时将正、副题译为英语,但正、副题应搭配得当,避免重复、分离和矛盾等现象。有时,正题只是概括性评价等信息,而副题体现了主题,则省译正题,采用译副法。如2006年第一期的论文标题“定静安虑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译为“ReactiontoEnglishTranslationofClassicofInternalMedicine”。
合译法即将正、副题合并翻译。如2006年第四期论文标题“加强跨文化传播交流的国际接轨意识――提高口译人员素质迎世博”译为“DeepingCross-communicationConsciousnesstogeartotheneedsofInternationalEXPO”。
增译副题是为了补充正题信息以反映和突出论文主旨。如2006年第三期论文标题“‘博客’,还是‘部落格’?”译为“‘Boke’or‘Buluoke’--OnTranslationof‘Blog’"。
如果正题足以体现论文主题,副题可省译。如2006年第三期论文标题“TranslationStudies在中国的名与实--兼谈翻译学的学科范围和界限问题”译为“TheChineseNamesandNaturesofTranslationStudies”。
四种翻译方法中,对应译法和省译法较为常用,尤以对应译法为主。同时,副题翻译并不苛求字句对等,而应依据论文内容灵活变通,在保证准确反映实质内容的前提下,符合英语表达规范。
综上所述,基于《上海翻译》(2000―2006)载文副标题的翻译研究,副题翻译应以充分理解原文为基础,倾向于使用正式语体的词语并多采用短语以体现其语体特点,遵循忠实、简洁和规范的翻译原则,以对应译法和省译法为主,辅以合译法和增译法。《上海翻译》载文副题的语体特点、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为学术论文副题翻译提供了指导和参考规范。
参考文献:
[1]周永模:《忠实通顺简洁地道:标题翻译之准绳》,《中国科技翻译》,2002,(3)。.
[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刘明东:《试论学术论文标题的英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4]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徐亚男、李建英:《外事翻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6]许建平:《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标题的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5,(4)。
>>19877―20166年我国档案法规研究期刊论文统计分析期刊论文评价研究体育期刊论文参考文献中网络文献引用情况研究从高被引期刊论文看我国图书馆读者工作研究从代表性期刊论文看我国教育博客研究西安工程大学期刊论文计量分析国内物理学期刊arXiv自存档论文的引用优势研究我国学习型城市研究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期刊论文被引用率分析陕西理工大学期刊论文计量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论文统计分析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集群分布及其亲疏关系研究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历程研究单篇期刊论文h指数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与专利文献的整合框架研究教育游戏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英语学术期刊论文转述动词研究国内实证类英语硕博论文与国外期刊论文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的引用对比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引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能力坡道模型视角下期刊论文数据生命周期管护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作者简介:丁楠,女,浙江大学图书馆馆员;杨柳,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本科生;丁莹,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本科生;凌晨,男,本科生;潘有能,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副教授。
提要:语篇是一个有层级结构的关系系统,该系统由一套有限的小句关系纵横交织形成。转折关系是语篇中广泛使用的典型小句关系。本文在以往关于转折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的分布情况、表现特征以及篇章功能。这对于进一步认识转折关系,丰富和完善小句关系理论,指导学术论文写作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转折关系;分布特征;表现特征;篇章功能
AnAnalysisofContrastRelationinEnglishAcademicJournals
ZhengDan
(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
Discourseisahierarchicalsystemwhichiscomposedofanumberofclauserelations.Contrastrelationisoneofthetypicalclauserelationsinvarioustypesofdiscourse.Basedonthepreviousstudiesoncontrastrelation,thispaperanalyzesthedistribution,mainfeaturesandfunctionsofclauserelationsinEnglishacademicjournals.Itishopedthatthisstudycanprovideabetterunderstandingofcontrastrelationandclauserelationaswell.
Keywords:contrastrelation;distributionfeatures;representativefeature;discoursefunction
1引言
语篇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包括微观结构特征(microstructuralproperties)和宏观结构组织(macrostructuralorganization)。语法结构、词汇以及句子之间的衔接手段都属于微观结构特征。而句子与句子之间以及更大语篇成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则属于宏观结构组织。语篇中常见的一种宏观组织就是“小句关系”(clauserelation)。(McCarthy&Carter2004:7)
这一理论虽然被称为小句关系理论,并不是因为它只连接小句,而是因为所有用来标记关系的系统都是以小句为基础的(Hoey1983:18)。小句关系分为句内关系和句际关系。一般来讲,由于句内关系不涉及其与他句的衔接和连贯,因此不是篇章语言学小句关系研究的重点;而句际关系揭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小句之间的联结问题,在篇章的建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篇章动态研究的重点(关于小句关系与多元分类见杨玉晨,2011)。
2转折关系
2.1转折关系的定义
较早进行小句关系理论研究的Winter将小句关系分为匹配关系、逻辑-顺序关系和多重小句关系(Winter1971)。其中,匹配关系指我们因相同(相似)或差异来匹配不同的事物、动作等(Winter1977:6)。
Mann&Thompson(1988)认为,两事件状态呈对比关系:(1)两者具有一些相似的方面,至少是共同的结合点;(2)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同的(否则的话它们就是同一的了);最重要的是(3)它们在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Rudolph将对比关系描述为说话者的观点:两事物状态是同时的,第二个事物状态与第一个事物状态在某些信息上相冲突(Rudolph1996:20)。Winter,Rimon和Spenader将转折看做由以推理为依据的可取消的世界背景知识所许可的一种关系。(Mauri2008:121)这表明,语境在语句理解中的重要作用。Halliday&Hasan认为转折关系的基本意义是“与预期相反”的,这种期待可能来自于所谈的内容,或来自于交际的过程,讲话者-听话者所处的情景(张德禄2007:223)。
2.2转折关系的分类
Winter将匹配关系分为4个子范畴:(1)矛盾:后一小句与前一小句相矛盾;(2)假设-真实:现实与之前的假设相矛盾;(3)否定-修正:前后小句呈现修正关系;(4)比较:前后小句因其中之一具有更多显著特征而呈现对比关系(Winter1977)。实际上,这4种子范畴并非彼此完全独立,大多数情况下,一句话中往往同时包含几种关系。
Schiffrin指出,转折的产生是基于命题、世界知识以及语境。他认为有所指对比(referentialcontrast)、功能对比(functionalcontrast)和对比行为之分(contrastiveactions),而三者又往往同时起作用(Schiffrin1987:153)。
根据转折关系产生的根源,我们将其分为:语义转折(semanticcontrast)、与预期相反的转折(counterexpectationcontrast)和语境转折(contextcontrast)三大类。语义转折指的是具有平行成分的两个命题在某一维度上比较,后句直接与前句相矛盾。语义转折也可以称为直接转折。与预期相反的转折或语境转折指的是前一句所暗含的命题被其后的句子所否定,而这种对立矛盾或源于推理,或源于语境,因此也可以称为间接对比。例如:
①Dogsareveryattachedtotheirmasterswhilecatslovetheirindependence.(语义转折)
②It’srainingbutI’mtakinganumbrella.(与预期相反的转折)
③Thetwo“TENSE”srefertopresenttenseandpasttense,whilethetwo“ASPECT”sareprogressiveaspectandperfectaspect.(语境转折)
其中,语义关系转折又可以分为:并列关系转折(coordinatecontrast)、增补关系转折(supplemental)和修正关系转折(correctivecontrast)三小类。例如:
④JohnistallbutBillisshort.(并列关系转折)
⑤Themeaningresultingfromcollocationisnotsimplyamatterofassociationsofideasbut,accordingtoPalmer,is“idiosyncratic”andcannotbepredictablefromthemeaningoftheassociatedwords.(增补关系转折)
⑥Idon’tthinkshemindsthecold.Itisthedampthatsheobjectsto,rather.(修正关系转折)
2.3转折关系的识别方法
Winter(1977)提出了小句关系辨认的三种方法:词汇标记、提问和释义。而词汇标记又可分为三大类:(1)词汇I,主从连接词(subordinator),如whereas,while,than等;(2)词汇II,并列连接词(conjuncts),如however,incomparison,incontrast等;(3)词汇III,实义词标记(lexicalsignals),如contrast,incompatible,inequality等(Winter1977:22-24)。常见的转折关系标记词还有but,although,though,despite,eventhough,evenyet等。
对于句间没有有形标记手段的句子,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或释义的方法来识别小句之间的关系。提问实际上是将独白语篇变为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形式。它利用“期待-回应”的心理机制,反映读者解释语篇的心理过程(Hoey1983:187)。而释义是读者/听者通过添加有形标记的方法将隐性关系显性化。下文重点分析带有标记的转折关系,隐性转折关系暂且忽略。
目前关于转折关系的研究多局限于在微观层面对转折连接词的研究,例如陈建林(2010)、高彩凤和徐浩(2007)、Jennifer&Anna(2009)等。从篇章层面对转折关系的研究还很少见。
3实证研究
3.2数据统计
3.21转折关系的分布情况
在7篇英文学术论文中,共有转折关系句子201个,其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转折关联词为however(64处),其次为but(31处),although(23处),while(16处),其余像yet,ratherthan,despite,ontheotherhand,incontrastto,whereas等转折连接词的出现率在10处左右。而inspiteof,compareto,nonetheless,whereby等的出现频次较低。可以说,转折关系在学术语篇中大量使用,且连接词丰富多样。下面,我们将主要针对出现频率最多的however,but和although的分布情况、表现形式及篇章功能进行讨论。
我们将这些英文学术论文的结构分为4部分:引言、文献综述、主体部分和总结。结果发现:(1)转折关系最多出现在主体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新的发现,转折关系多数用来表示对新发现的描述,或用来表示数据、结果的对比,或用来引出新的话题,展开讨论等;(2)转折关系甚少出现在总结部分和主体部分。
3.22转折关系的表现形式
1)句法结构特征
(1)however连接的转折关系的表现形式
However可以连接两个独立的句子,一般出现在第二句中,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连接两个小句,一般出现在第二个小句的句首位置。例如:Forpoliticians,languageisalwaysapowerfultooltolooseortowin.Thisis,however,theveryfactthatmakespoliticiansthinktwicebeforeansweringquestions.Bureaucraticdiscoursesareoftenseenasmystifyingsocialprocesses,however,Iedema(1999)identifiesthepositivityandproductivenessofbureaucraticdiscourseandhighlightstheirenablementsandaccomplishments.
(2)although连接的转折关系的表现形式
Although连接的是两个小句,可以出现在第一个小句或第二个小句的句首位置,例如:
①AlthoughinsomecommunitiesCS/CMhasbeenthenormratherthantheexception,studieshaveshownthattherearevaryingattitudestowardsthiscommunicativebehaviour.
②Inasimilarway,therearealso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CDAandcriticalthinking,althoughtheysharesomeofthesameanalyticalconcerns.
(3)but连接的转折关系的表现形式
But连接的是两个小句,且全部出现在第二个小句的句首位置,例如:Thispaperdoesnotputforwardanargumentinfavorofteachingcriticalthinkingskillsperse,butofintroducingEFLstudentstotheperspectiveassociatedwith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CDA).
(4)几种连接词共同使用
有时,两个或以上的转折连接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句子中,例如:However,althoughthesereportsidentifythenegativeeffectsofsomewelfarepracticesonAboriginalcommunities,theypayminimalattentiontohowlanguagebarrierhamperaccesstoservicesforAboriginalpeople.
2)语义特点
(1)however连接两个独立句子:语义重心在由连接词引导的句上,例如:Whenthebasiccategoryiscontrastwiththesuperordinateandsubordinatecategories,itbecomesclearthattheprototype,simplypresenttense,canonlybefoundinthebasiclevel.However,categoryTENSEinEnglishisarecursivesystem.该句强调的是英语“体”的分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However连接具有转折关系的小句,语义重心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
(2)although连接的转折关系:语义重心在非连接词引导的小句上,例如:AlthoughinsomecommunitiesCS/CMhasbeenthenormratherthantheexception,studieshaveshownthattherearevaryingattitudestowardsthiscommunicativebehavirour.(该句强调的是对CS/CM的不同态度,重心在后)
(3)but连接的转折关系:语义重心在由连接词引导的小句上,例如:Theprototypesofcognitivecategoriesarenotfixed,butmaychangewhenaparticularcontextisintroduced.(该句强调的是语境的加入可改变认知范畴)
3)转折关系类型
依据前文我们对转折关系的三分法,考察however,but和although引导的转折关系的类型。结果发现:(1)however所引导的转折关系不用于表示修正关系的转折句,but引导的转折关系不用于表示语境转折关系的句子,although很少出现在表示语义转折的句式中;(2)however多用于表示增补关系转折或语境转折,although则多用于引导与预期相反的转折,but多用于表示语义转折关系的句子。
3.23转折关系在篇章中的作用
作为连贯的语篇,一定有其多种实现连贯的衔接手段。连接词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句子(群)之间的连接并不能完全依赖于连接词语,但是连接词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语料,分析转折关系在篇章中的作用。
1)统领功能
2)解释功能
不同于统领功能的是,转折关系引出的句子(群)是对上文的解释说明,即回答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例如:ThepresentstudywascarriedouttoinvestigatetheCLILlearningenvironment,inparticular,thelanguageuseintheclassroominstruction,inapublicuniversityinMalaysia.AlthoughEnglishhasbeenprescribedasthemediumofinstruction,inpractice,ithasbeenobservedthatthispolicyhasnotbeenfullyadheredto.(although引导的句子是解释现行研究的原因)
3)增补功能
增补关系是指转折句(群)用于补充说明前面句(群)所阐述的内容。例如:Thesereportsextensivelyexaminedpastandpresentpolicies,whichhistoricallycreatedanegativerelationshipbetweenstatebureaucraciesandAboriginalcommunities.However,althoughthesereportsidentitythenegativeeffectsofsomewelfarepracticeonAboriginalcommunities,theypayminimalattentiontohowlanguagebarriershamperaccesstoservicesforAboriginalpeople.(however引导的句子是补充说明否定效果)
4)延展功能
不同于增补功能,延展功能指的是就不同问题展开的论述。这一功能多适用于语境转折句式。由转折句(群)引出的句子,是对上文内容的扩展和延续,即提出新的观点、态度等。例如:Pollock(1989)hasarguedthatadverbsmodifytheVP.Astheyarenotcomplementsanddonotbuildupnewprojection,theyareadjunctstoVP.InthispositiontheadverbscanactasindicatorsformovementoutoftheVP…However,bothfrequencyandmanneradverbscanalsoappearbetweenthesurfacesubjectandthemainverbasshowinthefollowingexamples…(however引导的句子引出新的话题并展开讨论)
5)总结功能
在这一例子中,首先,转折关系引出的句子是对上文内容的补充,即行使了增补功能;其次,转折关系引出一种新的观点,其后的句子是对它的详细说明,即行使了统领功能。也就是说,当转折关系置于篇章层面研究时,它所行使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偏面的。
4结束语
本文在以往关于转折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的分布情况、表现特征以及语篇功能。转折关系是一类典型的小句关系,在篇章建构中起到统领、解释、增补、延展、总结等作用。对转折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和丰富小句关系理论。同时,了解学术语篇的写作特点对于提高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陈建林.英汉转折关系连接词在三种不同文体中的对比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0(1).
高彩凤徐浩.高中学生英语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杨玉晨.小句关系的多元解释与研究方法的互补性[J].外语学刊,2011(3).
张德禄.英语的衔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郑丹.论词汇与语法的一体性――语料库语言研究给予的启示[J].外语学刊,2010(5).
Mauri,C.CoordinationRelationsintheLanguageofEuropeandBeyond[M].Berlin.NewYork:MoutondeGruyter,2008.
Schiffrin,D.DiscourseMarker[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Winter,E.ClauseRelationsasInformationStructure:TwoBasicTextStructuresinEnglish[A].InM.Coulthard(ed.).AdvancesinWrittenTextAnalysis[C].1971.
Winter,E.AClauseRelationalApproachtoEnglishText[J].InstructionalScience,1977(6).
Jennifer&Anna.ReliableDiscourseMarkersforContrastRelations[J].Proceedingof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ationalSemantics,Tilburg,2009.
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inEnglish[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76.
Mann&Thompson.RhetoricalStructureTheory:TowardsaFunctionalTheoryofTextOrganization[J].Text,1988(3).
McCarthy,M.&R.Carter.LanguageasDiscourse:PerspectivesforLanguageTeaching[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4.
Hoey,M.OntheSurfaceofDiscourse[M].London:GeorgeAllen&Unwin,1983.
2011年第6期
总第163期外语学刊
1.1立意明确
学术期刊封面的设计应该立意明确,要本着与期刊内容、性质相吻合的原则,以吸引读者长期阅读为目的,符合期刊设计的整体性、艺术性、实用性、经济性的要求,并将美学理念适当地融入到设计中来,最终推动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学术期刊不同于文艺类、娱乐类的期刊,它是集知识性、理论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因此要保持简洁、严肃、理性的设计理念,侧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内文的专业权威性,能够反映出深层次的知识内涵。
1.2风格统一
学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按照一定的周期,依据卷、期等进行排序,其封面设计需要有相对的阶段稳定性,总体风格应该基本定型,与出刊宗旨保持一致,不作变化,但可以不断地加以强化。这样有助于期刊在读者群中树立品牌形象,不仅能够在形式上吸引并打动读者,又能够在内涵上经得起推敲。当然,封面设计风格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立意明确的前提下,可根据刊物发展的个性需要,在不影响主题的情况下也可以作相应的调整。而调整的周期至少为一年,也就是说在同一卷的期刊中封面设计的版式是没有大的变化的,或只作少量的如期刊封面底案颜色、固定位置的图形与文字的变化等。在缺乏充分的市场调查或刊物定位没有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改变封面的设计风格,若刊物以完全陌生的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刊物的发行。而在更名或改版时,可在保持学术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对封面设计作相应调整。纵观某一期刊自办刊起的每期封面,都应在统一中求创新,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1.3色彩运用得当
1.4布局合理
1.5节约成本,以经济实用为主
2学术期刊封面设计可遵循的依据
封面设计是由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共同完成的,封面上文字、图案及色彩的设计,都应在艺术效果中凸现期刊的性质和主题内容,并能够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可依据其办刊方向及承载内容、主办单位地域特色、专业研究特点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
学术期刊的类别比较多,如哲学、教育、经济学、医学、化学、美术、音乐、军事等,具体的类别可在期刊的国内统一刊号CN中有所体现。在设计中对应具体专业来选择封面的图片,让读者首先感受到从封面反映出的正文内容的讯息。如由西安音乐学院主办的《交响》,其封面设计就很有特色,2010年刊的封面以清雅的两色为底案色调,不同期数分别用小提琴、钢琴、圆号、竖琴的简笔抽象画为主案图形,该设计从整体上看,简洁大方,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2013年和2014年,《交响》又以我国出土的青铜乐器为封面的主案图片,为期刊增添了浓重的音乐文化氛围。
2.2可根据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的地域特色进行封面设计。
论文摘要目前,学术期刊稿件中存在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内稿对外稿的排挤。这种排挤对稿件流向、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使稿件的淘汰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二是学术期刊必须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三是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要转变观念,正确定位。
挤出效应是经济学的术语,意指一部分资金的投入对另一部分资金形成压力,从而将后者挤出市场。借鉴这一术语来考查学术期刊的来稿及采用情况,会发现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对另一些稿件形成压力,从而减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种现象。
一、稿件“挤出效应”的表现
1.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
2.内稿对外稿的排挤
在高校学报中,内外稿有很大的分别。早些年,学报主要刊发的是本校人员的稿件,校外来稿录用很少。内稿对外稿的排挤,充分体现在内稿的优先权上。不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内稿优先,即使是内稿稍逊一筹,如能修改后发表,也会是内稿优先,这当然是因为学报作为学校资源,“是为本学校老师办的”。这个观念,在作者中有,在编者中有,在学校(报)管理者那里也有。不难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于内稿而刊发量少于内稿,加上人情关系的影响,最后能够被采用的正常来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内稿作者心理上存在着投外比投内更好的倾向,结果学报接受的内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质量相对较高的外稿还是要让位于内稿。
二、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
学术期刊对功利性稿件与内稿的宽容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事实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功利性稿件和内稿的宽容,是将稿件的学术水平向后退了一步,“挤出效应”对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对稿件流向上的影响
2.对刊物的影响
首先是对核心刊物(和一些国家级刊物)的影响。优秀稿件向优秀刊物集中,这本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其实不然。与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为了能被有特别意义的核心期刊所刊载,作者们早已展开“公关”了,核心期刊面临庞大的关系稿、人情稿难以招架。其畸形发展已为人诟病。
其次是对为数众多的高校学报和其他一般学术期刊的影响。当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这些期刊之时,它们面临着一种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没有好的稿源,刊物难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其发展空间无形中受到扼制,从长远看难免有生存之忧。学术期刊的优胜劣汰并不难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这种“挤出”,不是市场和学术的作用,而是体制的作用,是人为的结果。
3.对学术研究本身的影响
顾名思义,学术期刊应当是为深化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广学术成果而创办的期刊。在明确的定位下,学术期刊应当选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达栏目内容、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学术期刊对其来稿的审理和采用,除去政治上的把关外,应该只考虑学术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一些稍有名气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职称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审,职称、学历这些非学术因素成了稿件初审的标准之一,研究者在学术期刊的门口就被挡住了。这对那些真正潜心于学术研究的人、对那些新生的学术研究的力量、对学术研究本身都是一种伤害。不难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学术”,回避公正的“学术”,对学术研究本身有着怎样深远的消解、破坏意义;在“学术繁荣”的表面下,学术的贫乏、创新的缺席,对学术期刊来说又会有多么深刻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稿件“挤出效应”的对策
显然,出现稿件挤出效应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政策(体制)方面的,如职称政策、学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认识方面的,如作者对一般学术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对本校学报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当,无特色栏目,编辑方针不鲜明、意图不突出等等。
学术期刊本身是应该存在一个挤出效应,但它应当是高水平、高质量稿件对低水平、低质量稿件的挤压与淘汰,是那种正常的自然的挤压与淘汰。解决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挤出效应”,笔者认为应当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
只有进入市场竞争,用质量说话,期刊才可以完全走出恶性循环的“挤出效应”。虽然目前学术期刊市场化条件的确还很不成熟,但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出版单位应当对市场进行预测与分析,明确期刊定位、作者群、读者群;尽快建立自己的读者数据库,建立自己的发行队伍,建立方便、快捷的订阅市场。[1]
2.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
一些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发行量都少得可怜。因为性价比太低,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因而对个人根本没有吸引力。要改变局面,必须先从“综合”上动刀子,切下赘肉,丢下包袱,固定栏目,明确特色。学术期刊一定要有学术个性,要以“唯一”求“第一”,“与其开百货公司,不如开专卖店”,宁做“焦点访谈”,不做“新闻联播”。[1]这才是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专业化本身就可以抵挡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学科来稿的对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学报需要转变观念
在学报办刊宗旨中,有两点是导致其处于非学术的学术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实处这就是内稿为主、内稿优先;二是综合性,不论社科版、自科版还是综合版,都是多学科的大拼盘,其结果就是千刊一面。学报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这个旗帜实质上是对低水平重复的鼓励。学校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它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网络时代,有没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大学需要学报,应当是将它作为促进学校学术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学报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品牌,一种文化(科技)影响力,它可以从学校本身的优势、校内知名学者的影响、本地经济文化历史的特点等等众多方面寻找适合它发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它能够代表学校的活力、反映学校的文化信念,影响受众,并为受众所喜爱。它的作者群、读者群都应该以外为主,而不是自己办给自己看,竭泽而渔。
至于政策方面,如改变政策上对核心期刊评价角色的曲解、改变职称评聘中对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学术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书。
我们期待着学术期刊中的挤出效应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