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十大海洋人物

为中国深潜事业尽心竭力——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

“我自小饮着长江水。是祖国养育了我。”面对国外高薪的诱惑,他毅然回到了祖国。他就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一副总设计师、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崔维成。

2011年7月21日凌晨,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5000米级海试第一次试水,早上8点10分,三位试航员顺利出舱,其中一位正是崔维成。

自2009年载人潜水器1000米级海试开始,至2011年进行的5000米级海试,崔维成共下潜海底6次。每到一个新海区,他总是首先试水。“潜水器正在试验阶段,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产品安全负责。”崔维成说。在1000米级海试时,遭遇了莫拉克台风,几位试航员晕船吐了,危机心理占了上风。由于潜水器还没有在海上进行过试验,按照规定,第一次下潜至少要有一名科研人员。崔维成主动请缨,向现场指挥部提出申请。在得到同意后,崔维成在船上接受了简单的培训,并出色地完成了下潜任务。

2009年8月15日,崔维成坐在潜水器球形舱内的右侧,潜航员唐嘉陵驾驶潜水器,中科院声学所的张东升居左,开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载人潜水器入海。在潜水器布放离水面2米~3米处,水面布放系统忽然出现故障。两位年轻人有些紧张,崔维成便为他们壮胆:“不要紧张,我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把紧张留给外面的同志吧。”于是,3个人开始在舱里讨论潜水器操作的一些问题,全都放松下来。

崔维成在日记中写道:遗憾的是我没有接受过详细的操作培训,否则真想驾驶它去深海遨游。总的体会是,下海后遇事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崔维成出生于江海之滨的江苏省海门市农村。从小生活在海边,饿了就去海里捕鱼,热了就去海里游泳,对海洋有着深深的眷恋。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被免试保送进入702所读研究生,两个月后即被派送出国留学。1993年初,崔维成抱着报国之心,谢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毅然携妻轻装踏上归国的旅途。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第一副总设计师,5年的技术攻关,崔维成参与了从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再到详细设计的全过程。为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他把身边所有技术人员聚集在一起,日夜攻关。每周7天,每天10小时的工作成为他日常生活的写照。

2011年,“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成功后,要进行7000米级海试的技术改进。崔维成认为,重点已经不再是下潜深度,而是它的应用性。“之前进行的是较大规模的整体改进,现在则需要精益求精。”崔维成说。2012年6月3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上试验队再次出发,执行更加艰巨的任务。“我愿意为海洋装备事业尽心竭力。”在崔维成身上充分展示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

(中国海洋报记者赵建东)

走在海油研究设计前沿——记中海石油研究总院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朱江

零下20摄氏度的渤海海面上,寒风刺骨;零上40摄氏度的南海石油平台上,骄阳似火,人们总会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忙碌在海洋石油一线。她提出的海上油气田区域开发理念,大大减少了海上油气田对环境的污染;她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那片辽阔的海洋和埋藏在海底的“黑金”,她就是中海石油研究总院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朱江。

1977年,朱江曾在贵州省龙里县插队当知青。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朱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对各个大学并不了解,所以在志愿栏勾上了‘服从分配’一项。所以,与其说我选择了石油,不如说石油选择了我。”朱江告诉记者。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也就是这一年,刚刚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的朱江,被分配到渤海石油钻井公司机修车间。朱江回忆,当时塘沽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火车站和大片的盐碱地,大家喝的是含氟的盐碱咸水,吃的是杂粮粗面,住的是简易房。但恶劣的条件没有吓退朱江。“我那会儿脑子里浮现最多的是在渤海油田厂区大门前看到的一句标语:拼命也要下海拿下大油田。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使命。”有人劝她:“赶紧想办法离开这儿吧。”她直摇头:“我不能放弃。国家急需石油,我希望做点事情。”

30年来,她从基层加工设计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走到海洋石油开发研究和设计的最前沿。她先后主持完成了渤海、东海和南海3大海域53个油气田的百余项开发设计及科研项目,并担任首席工程师,为国家节约或直接创造的经济价值达数十亿元。

回忆起第一次来到南海,朱江说:“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南海湛蓝的海水是那么清澈,在石油平台周围好多热带鱼在游动,这个画面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觉得有责任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海洋。”凭借这份信念,朱江探索出海洋石油平台新的节能模式——海上油气田区域开发。在任锦州25-1南油田前期研究项目经理期间,朱江带领40多人,历时4年,前后拿出60多套方案,在这个区域第一次成功应用了海上油气田区域开发理念。朱江对记者说,区域性海洋石油平台的开发,不但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把污水集中起来作为二次能源再利用,有利于海洋环保和节能。

为了改变模块钻机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朱江在不到10天里,从西北走到西南,深入调研,晚上都是在火车上度过的,胃病、腰椎疼痛、关节炎伴随着她。“那时不知从哪儿来的力量,明明觉得浑身快散了架似的,可一想到能推动钻机国产化进程,整个人就很兴奋。”朱江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朱江推动我国海洋石油模块钻机设备国产化实现了零的突破。近两年,退休的父母为支持她的工作,分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她对此感恩于心,不论加班到多晚,下班后都要去看望父母和公婆。由于太忙,朱江无暇照顾女儿,对女儿常怀一份歉疚。如今女儿已经长大,并且像自己一样独立、坚强,这令朱江颇感自豪。“这辈子有热爱的事业,有温暖的家庭,我很满足。”朱江笑着告诉记者。

“安心踏实地做事总会有收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诱惑也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抛弃名利杂念,潜心工作,为海洋做点贡献。”朱江说。

一位船长的三面人生——记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远洋船长周泽彬

2011年2月1日,。刚刚离开印度港口的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货轮公司所属“嘉宁山”轮,正航行在印度洋东南部海域,驶向目的地南非德班港。14点30分,“嘉宁山”轮遭遇海盗船!情况万分危急,周泽彬镇定地带领全体船员沉着应对。海盗密集的冲锋枪、步枪、散弹枪的子弹如雨点般向“嘉宁山”轮扑来。船员们冒着枪林弹雨向海盗艇上投下自制的燃烧弹并不停地向追击的海盗小艇投放烟雾信号和以啤酒瓶自制的煤油弹,吓得海盗们不敢轻易接近。海盗小艇曾两次接近“嘉宁山”轮船艉,都被船员们投掷的自制武器击退。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斗智斗勇,反海盗战斗取得了全面胜利。事后检查航向记录仪显示,周泽彬在抗击海盗过程中下达的舵令多达136个,海盗向“嘉宁山”轮发射了至少400发枪弹,3枚火箭炮,造成全船超过两百个弹孔。在周泽彬的带领下,“嘉宁山”轮全体船员充分展示了中国海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英勇善战的革命斗志。

阳光服务、微笑服务、规范服务、高效服务,是周泽彬定下的规矩,正是凭着良好的服务,他赢得了顾客的交口称赞。“嘉宁山”轮在锦州港装运粮食期间,刚好遇上下雪,为了保证货运质量,周泽彬通知船员关舱停止装货。尽管停止装货可能造成租家因超过合同船期支付额外费用,而且公司也会损失船期,但周泽彬坚持按质量标准操作和检验,并赢得了租家的同意。周泽彬承诺利用雪停间隙,及时开舱并通知港方装货。这样,既保证了船期又保证了货运质量,租家非常赞赏和感谢。常年在外的周泽彬,难得与家人相聚,所以他对家人格外珍惜、柔情满怀。周泽彬家里有一个大大的纸箱,里面装着满满一箱颜色发黄、厚薄不一的信件,这些都是他出海期间给家里写的信。这些信件,默默地述说着周泽彬14年来浪迹天涯、四海漂泊时对家庭的无比牵挂。虽然周泽彬的工作单位在广州,但因为长年出海,他的妻子孩子至今仍生活在汕头。对孩子不能尽职,是周泽彬作为父亲难以述说的愧疚。

14年的远洋生活,周泽彬心里是宁静的:当他与海盗勇敢周旋,把全船人员安全带回家时,心里是踏实的;当他救起落水渔民、救助遇险船舶时,心里是欣慰的;当他为公司赢得效益、为国家赢得荣誉时,心里是充实的。英勇、热心、柔情,这是他身为一位船长的三面人生。

(中国海洋报记者潘虹)

新一代南沙“守礁王”——记海军南海舰队南沙守备部队气象工程师李文波

他,为“大家”舍“小家”,先后守礁29次,累计97个月,2900多天;

他,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7000天气象预报无差错;他,就是海军南海舰队南沙守备部队气象工程师李文波。

永暑礁,南沙群岛岛礁之一,远离祖国大陆约1400公里,面积不足两个足球场大,上面矗立着中国政府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建立的海洋气象观测站。礁上驻扎着海军南沙守备部队的战士们,他们日以继夜地守护着祖国的“蓝色领土”。20年来,气象工程师李文波犹如一块无言的礁石在这里默默地奉献着,无怨无悔!

1985年李文波以优异的成绩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业毕业。为了实现“从军报国”的梦想,毕业时他多次找校领导表明参加海军的强烈意愿。凭着一份执著,他最终如愿以偿入伍来到东海舰队,当了一名从事海洋调查工作的专业技术军官。几年后,他又主动请缨来到南沙守备部队。自1992年第一次登上永暑礁服务于海洋气象观测站开始,他累计守礁97个月,2900多天。

20多年来,长年的守礁生活使得李文波患上了多种慢性病。2004年~2008年,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让他每次守礁时腰部都疼痛难忍。在南沙守礁20年,使他由过去27岁的壮小伙变成了刚47岁就已头发花白的“小老头”。

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是1988年我国应联合国要求兴建的第74号观测站,是全球海平面进行联测的一个网点,也是我国最南端的海洋气象观测站,担负着为国家和国际提供准确海洋气象数据的重要任务。1991年8月,当李文波第一次登上永暑礁时,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缺设备、缺教材、缺骨干。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他带领气象分队官兵因陋就简,想方设法,对气象观测场、预报室等十多个场点,逐一进行升级改造,相继安装了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系统、气象数据卫星通信系统等先进设施设备。短短两年,观测站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永暑礁海洋观测站早期,每月上报的水文气象月报表完全靠人工统计、分析和填写。从1998年开始,李文波便琢磨能不能用电脑设计程序自动完成。那时,电脑算得上是“奢侈品”,他省吃俭用买来一台旧电脑,四处拜师学艺,最终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2个人不到3天就能高质量地完成报表制作任务。

(中国海洋报实习记者刘海涛)

为海洋维权奉献青春才智——记东海维权执法支队执法队队长赵健

10年前他来到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成为一名光荣的海监队员。10年来他忠实地履行着一名海监执法队员的使命与职责。他就是中国海监东海维权执法支队支队长助理、东海维权执法支队执法队队长赵健。在海上搏击风浪的日子里,赵健与他的团队舍小家顾大家,不计个人得失,像螺丝钉一样把自己默默拧紧在工作岗位上。海上维权执法任务繁重,每当危急关头,赵健都挺身而出,置生死于度外。2007年执行南海维权专项任务期间,对方人员从船舷伸出一支支黑洞洞的枪口,极可能发生武力对抗。赵健不惧危险,勇敢地扛起影像取证设备,将对方船舶横冲直撞、纠缠不休的一幕幕场景记录下来,为维权工作取得了宝贵的原始资料。赵健告诉记者:“当时并没有多想,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把现场的情况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完成任务。”

作为执法队负责人,赵健深知队员良好的心态是高效完成工作的重要保证。在日常工作中,他不仅以身作则,而且对每一位队员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尽全力帮助他们。赵健与队员们努力把执法队凝聚成一个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任务争相担当、有难处大家帮助的战斗集体。在赵健的倡议下,执法队形成了一个传统:队员们在出发和归来时,全队要在码头迎送。如果遇到周末和节假日,赵健就自己承担下来。这是激励,也是慰藉。他把一声声叮嘱、一次次拥抱、一股股暖流送给每一位战友。

(本报记者吕宁通讯员磊珂)

选择记录见证海洋——记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总编导陈红

1999年,一首《常回家看看》唱遍了中国大江南北,也唱出了中华儿女延续千年不变的思家、念家情怀。那时,头发短短,略显青涩的歌唱演员陈红凭借《常回家看看》家喻户晓。然而,正在辉煌时刻,她选择了淡出,选择了沉寂。然而,时隔12年,她带着《走向海洋》再次闯入了国人的视线,这次,她不再是歌唱演员,而是纪录片总编导。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曾这样评价道:《走向海洋》,就是带着诸如“中国近代史,就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失去了大海,就失去了未来”“中国,如何经略海洋,由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这样的慨叹。《走向海洋》,无疑是中华民族树立起现代化海洋意识的一本教科书,也不能不说这对于此类电视纪录片的摄制具有示范意义。

《走向海洋》的播出,再次唤醒了人们对海洋的向往,对海洋的求知,对海洋的探索。这样一部反映我国海洋发展史的大型纪录片,不仅再现了我国走向海洋的历史步伐,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内心的呐喊。

2006年6月8日,陈红她突然对身边的人说,她想拍一部海洋题材的大型纪录片。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很惊讶,有朋友调侃地说她脑子进水了,这么敏感的题材,也敢“趟雷”呀?此时,陈红却斩钉截铁地反驳道:“能!我能,我已准备多年了”。

早在2001年,陈红就决定彻底颠覆自己,寻求新事业的尝试和突破,并在经历了内心挣扎、沉寂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拍摄纪录片这条艰辛的人生之路。接下来的几年里,她陆续与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的文化栏目组合作策划,制作有关军营文化方面的专题,也跟“同一首歌”创作组共同编排节目,还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策划有关“关爱社会”的专题片,并拍摄了一些诸如《走进消防》专题晚会片。这为她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为了调研考证摄制大型纪录片《走向海洋》的可行性,陈红决定带着团队先沿海岸线从北往南,再从沿海城市到内地进行走访,行程18000公里。

2009年盛夏的南海拍摄现场,摄制组的小伙子们已在酷暑下连续奋战了半个多月。如果说风吹日晒大家还能忍受的话,那么狂风暴雨、大风大浪的西沙、南沙就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了。碰到台风,船舱里进水,工作人员用身体保护摄影器材和胶片。

5年的执著,5年的坚守,陈红无怨无悔。她说:“纵然生命再次轮回,我依然选择《走向海洋》,我是海的女儿,我要始终沿着《走向海洋》的路走下去,以此报答养我、疼我、爱我的祖国和人民!”(实习记者刘海涛)

真情献身海洋公益事业——记原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会长周云昕

朋友说她是个爱海洋爱到骨头里的人。同事说她是个爱动物、爱孩子,性格活泼的朴素女人。而她说自己只是一个幸福的人。“生活中,我拥有爱我的丈夫、懂事的孩子、健康的父母,这个社会让我拥有了太多幸福,我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让每一个人都能生活得和我一样幸福。”这就是周云昕经常爱说的一句话。

10年来,周云昕一直致力于把自己的爱心奉献于社会,率先在国内开创了海豚康复疗法,义务为脑瘫、自闭症儿童治疗,给患儿及其父母带来生活的希望;她组织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以海洋环保为主题的环保公益组织,带动千千万万志愿者为保护蓝色海洋做贡献。

2001年5月的一天,在深圳市小梅沙海洋馆内,一位游客找到周云昕,提出一个想法:让海洋馆的海豚给他患有脑瘫的孩子聪聪治病。这下周云昕可犯难了,一方面海豚生活区的管理非常严格,万一陌生人将病菌带进来,海豚就会生病。而用海豚治病,他们从没有尝试过。但是,当她见到那个脾气急躁,不会说话,只会发出“呀呀”叫喊声,走路也不稳的聪聪时,她的想法转变了。“海豚疗法是我们最后一线希望。”聪聪妈妈的一句话,让她坚定了要大胆尝试的决心。2001年9月,海豚康复训练小组成立了。

经过1年多的训练,周云昕摸索出一些经验。通过海豚伴游、海水水疗、环境诱导等方式,聪聪逐渐对训练动作有反应了,对外界事物敏感了,原本走路一直下垂不动的右手逐渐变得和左手一样活动自如,内向的性格也有所转变,开始与其他人有了交流,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从2001年到现在,周云昕共治疗了近300名脑瘫、自闭症儿童。看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周云昕觉得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了。

(中国海洋报记者刘川)

守护渔民的“平安水鬼”——记全国见义勇为模范郭文标

郭文标13岁时便摇着舢板出海捕鱼。那一年,他第一次救人。那天退潮时,一位60多岁的老渔民没站稳,突然从甲板上掉进海里。老人不停地挣扎,郭文标一个猛子扎进冰冷的水里,使出全身力气托住老人,带上沙滩。这也成了郭文标海事救援人生的起点。

(本报记者汪大华)

我国海浪学科的“拓荒者”——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

洗得发白的灰夹克,一只磨损严重的手提袋已成为他的标志,这个每天穿梭于中国海洋大学校园里的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海浪学科的“拓荒者”文圣常。

1921年文圣常生于河南光山县一个清寒家庭,1940年考取武汉大学机械系,1946年前往美国进修,在此期间他萌发了研究海浪的想法。

1946年,文圣常乘船赴美途经太平洋,几千吨的船舶像玩具似地颠簸。当时他就计划设计出一种海洋能量利用装置,回国后不久他就成功设计出一种模型,可以利用海浪的垂直运动压缩空气,从而获得电力输出,提供给灯标,使之不断在波浪中闪烁、导航。这一装置几经改进,先后在嘉陵江畔、北戴河海边、青岛汇泉湾试验并取得成功。这是我国最早进行海浪能量利用的试验。

1953年,文圣常来到青岛,在山东海洋学院任教。50多年来,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在国际上极有震撼力的突破性创新成果。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尚未开展海浪研究。当时国际上虽然有两种主要的海浪研究方法,但并不成熟。而文圣常首次将这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开创了将谱概念与能量平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于1960年在《中国科学》英文版上发表了《普通风浪谱及其应用》《涌浪谱》等著名论文,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被誉为“文氏谱”。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年过花甲的文圣常又主动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的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独创了我国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预报模式。这一成果连续获得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他本人也两次被授予“七五”突出贡献者、“八五”先进个人称号。经国务院批准,自1990年7月起,文圣常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于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海大历史上首位院士。

即使年事已高,文圣常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年逾八旬的他,除春节几天休假外,每天都在海大的物理实验楼内伏案工作。

2000年,文圣常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后,将其中一半奖金捐给了他从事教学生涯半个世纪之久的海大,设立奖学金;另一半捐给了河南家乡建设“海洋希望教学楼”。

2011年,在90岁生日时,文圣常与弟子们举行了一场座谈会。他说:“许多人问我成功的经验有哪些,我并无什么经验可谈,唯独信仰爱国主义和追求科学真理,牢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我毕生献身于祖国海洋事业的力量源泉!”

(本报记者王晶)

追逐蓝色梦想的“海味”校长——记青岛市三十九中学校长白刚勋

青岛第三十九中学校长白刚勋,是一位追逐蓝色梦想的中学教育工作者。在这位“海味”校长的带领下,三十九中创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学海洋教育课程体系,填补了我国海洋基础教育课程的空白,建立了我国首个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为我国建立海洋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了典范。

1987年,从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白刚勋踏上了教育事业的征程。那时还是一名普通教师的他未曾料到,今日他会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

通过与管华诗的谈话,白刚勋认识到,问题虽然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但其根源却在基础教育。白刚勋意识到,加强中学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海大附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广泛听取中国海洋大学的专家意见、经过全校师生大讨论后,白刚勋毅然把海洋教育确定为三十九中的发展特色。

白刚勋说:“作为一个海滨城市的中学校长,我有责任去培养亲海、爱海、知海的人,有使命以海洋科学和海洋文化为载体,培养一批热爱海洋、投身海洋事业的有志青年。”三十九中办公室主任郑福刚说:“我们总是能看到校长在空无一人的学校里,一个人写海洋班的方案。他经常是白天组织专家论证、研究方案,晚上加班到深夜。每次劝他要注意身体时,他说‘海洋的事儿不能拖,我多干点,学生就能早点有圆海洋梦’。”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白刚勋的努力下,2011年7月,我国首个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以下简称“海洋班”)顺利招生,目前各项海洋教育工作正逐步走入正轨,为全国基础教育海洋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了典范。“在基础教育时期,开设海洋特色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再苦再难也值得。”白刚勋说。三十九中还特别聘请了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多家涉海科研机构的40位专家为学校特聘教师,为学生每周进行一次海洋知识讲座。同时,学校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海洋实践活动,海洋班的学生在寒假中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实验,开展海洋课题研究,举行中学生海上科考活动。在白刚勋的推动下,三十九中被国家海洋局确定为全国首个“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

白刚勋认为,海洋教育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需要,而基础教育时期的海洋教育则直接影响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去做这份有意义、有份量的海洋教育工作,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的国家更需要。”

THE END
1.“奋斗者”号总设计师透露中国载人深潜最新进展人民日报记者提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聪:作为“奋斗者”号的总设计师 ,能否介绍一下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新进展? “‘奋斗者’号是我国第一台能够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开展科考和作业的载人潜水器。”叶聪介绍,2020年,“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是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722396
2.徐芑南:一生情系深蓝梦科普中国徐芑南(1936-) 浙江宁波人,男,中共党员,深潜器技术专家,“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潜艇、潜水器结构强度与稳定性应用研究和水下机器人工程研制开发。 徐芑南说过,他对大海是有感情的,他的一生都与大海紧密相连。 上世纪80年代,徐芑南积极投身海洋装备的研制工作,先后担任了4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http://kpzg.people.com.cn/n1/2021/0513/c437474-32102179.html
3.叶聪:我国三台潜水器累计下潜超1100次“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台潜水器累计下潜超过1100次,近三年全球一半以上的载人深潜任务由它们完成。 面向未来,我们还会在谱系化、体系化两个方向继续攻关! 叶聪是我国深海装备事业及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的领军人物,曾担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副总https://www.zgsyb.com/news.html?aid=676590
4.奋斗者”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由蛟龙号深海(3)C(4)科学精神的内涵:团结协作;由“‘奋斗者’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科研团队承担主要的研发任务”可知,科研创新归功于团队的努力。勇于创新;由“奋斗者”号的功能比蛟龙号、深海勇士有明显进步可见。拼搏奉献;由“只有跨过核心技术的门]槛”“设计难度可想而知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817273386550588487&fr=search
5.蛟龙号的成功背后的重大意义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高技术装备,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中国科技部于2002年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757976.html
6.我国自主设计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顺利完成第300次下潜IT 之家 8 月 18 日消息,据新华社消息," 蛟龙号 " 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海域顺利完成航次首潜,这也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 7000 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 " 蛟龙号 " 第 300 次下潜。 2024 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队随 " 深海一号 " 船,于船时 18 日 0 时许(北京时间 17 日 22 时许)抵达位于http://www.zaker.net/news/article_new.php?pk=66c19fbf8e9f09703d504cd8
7.揭秘“中国蛟龙”: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谈5千米级海试7月1日上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苏江阴启航。未来47天,它将驶向东北太平洋,进行5000米级海试。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7月3日电(记者 余晓洁 罗沙) 3日,即5千米级海试起航后第三天,已为祖国服役30余载的“向阳红09”母船正“腹裹”着她引以为豪的“蛟龙号”,朝着遥远的https://m.huanqiu.com/gallery/9CaKrnQd88i
8.中国工程院院士馆院士动态△探索者无缆水下机器人 ? ? 300米、600米、1000米、6000米到7000米;中国的潜水器发展从有缆到无缆;从无人到载人。徐芑南先后担任了五型潜水器的总设计师。 ? ? 叶聪:报告指挥部,蛟龙号于北京时间2012年6月24日9时7分,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深度。叶聪、杨波、刘开周三https://ysg.ckcest.cn/ysgNews/1743877.html
9.《科技创新》纪念邮票背后的故事邮票收藏品市场行情大海捞针一般寻觅设计者 《科技创新》纪念邮票的组稿过程比较坎坷,一共经历了两轮。 第一轮组稿是按照传统设计手法创作的,每一套方案都颇费心思。其中,有一套方案采用的是异形票形式设计的,在方形的票幅当中打上圆形齿孔,寓意“天圆地方”。 还有一套方案采用的是半出血的形式设计的,即上半部分为了表现宇宙的浩渺https://www.bjhdcp.com/mobile/article-2010.html
10.ZZ042数字艺术设计赛题赛题10套内容提示: 2023 3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数字艺术设计”赛项(中职组) 赛题 0 01 1 一、情境创设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海试深度 7062 米,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赛题围绕蛟龙号主题,https://www.doc88.com/p-77787647691202.html
11.中国深度,“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的深潜人生2017年5月16日下午,江南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厅里,数百名师生起身用掌声欢迎徐芑南。从风华正茂,到霜染鬓发,从普通“舰务兵”,到世界级深海载人作业潜水器设计师,“深潜”几乎贯穿了徐老的一生。 1936年出生于浙江镇海的徐芑南,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深海载人作业潜水器总设计师。https://www.fx361.com/page/2017/1019/2376189.shtml
12.来自太平洋底的人(上):《一师亦友》对话“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想要通过深海载人潜水器抵达万米深渊,首先就要打造足以对抗深海高压的铠甲。经过多年上千次的优化测试,“奋斗者”号选择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全新高强高韧态的合金作为外壳材料。它还为“海底探秘者”设计了巧妙装置:三个观察窗能够同时满足三名下潜者观察的需要,机械臂可以非常灵活地在海底完成水下的各种作业。https://m.btime.com/item/4606ohjiibj8d1ascd1kq74tobq
13.web前端期末大作业红色中国文化主题网站设计——美丽中国1页HTML本文介绍了学生制作的个人主页网页,运用了HTML和CSS进行布局,涉及Div盒子、浮动、鼠标悬停效果、表格、表单等内容,旨在展示前端基础知识的运用和网页设计技巧,适合初学者学习。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家乡旅游景点网页作业制作 网页代码运用了DIV盒子的使用方法,如盒子的嵌套、浮动、margin、border、background等属性的https://blog.csdn.net/m0_65484028/article/details/13487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