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首艘核潜艇研制历程核潜艇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作东(核工业某研究设计院原副院长时任核动力反应堆某室主任):当时下来之后呢,我们并没有住的地方。有的人住在集体宿舍带家属住集体宿舍,还是分居。男的住在男的宿舍,女的住在女的宿舍,孩子呢组成一个临时的幼儿园,把他管起来。

黄士鉴(核工业某研究设计院原总工程师时任核动力反应堆计算分析技术员):这个房顶啊盖的我们大瓦片透亮的,一下雨瓦片和瓦片之间的缝透亮的,溅的水下面躺着人能感觉到。

张金麟(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某研究所原所长时任核动力反应堆某系统指挥):一年大概有180多天见不到晴天,非常潮湿。我们当时因为文化革命不都讲阶级斗争触及灵魂思想改造,那真是触及灵魂的冷。

贺荣光(船舶某造船厂原总经理时任分厂副厂长):根本就没有考虑你住房,房在哪?现造都来不及,因为需要的人太多了,进度太紧,所以你要想完成任务,生活条件无从谈起。

现在的人们很难想像,这些从事着中国最尖端工程的科学家们,在整个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同样时时遭遇着饥肠辘辘。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某研究所原所长时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我们吃苞米,经常是发霉的,我们还照吃。一个月三两油,在紧张的时候,我们有一次到紧张的时候,是半年没有来一点油。

夏玉亭(船舶某造船厂总值班长时任调试员):本来就吃不饱,定量又少,又干了十二个小时的活,你说怎么不饿啊。怎么办呢?我有一个老师傅,他哥哥从北京寄来的挂面,我说孙师傅你还有挂面吗?他说还有一点。我说拿出来吧,实在受不了了。拿出来了,没有设备,搁啥煮。拿厂里当时这么大的大茶杯,烧了一点水放了一绺挂面当时煮了,连盐都没有,就这么吃了。

饥饿,严重侵扰着工程人员的健康,很多人出现了营养不良。为了给大家打牙祭,总师彭士禄想出了一个办法。

彭士禄(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核工业部总工程师时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我就想了一个办法,组织几个老弟搞个梯子,到屋檐下,拿手电筒一照麻雀就抓住了。我们就烤麻雀吃。

很多人出差到北京,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给大家带一点吃的东西回去。

尤子平(船舶某研究院原副院长时任船舶某研究所总工程师):因为这次你出差,下次我出差,你把条子给我了。然后到了北京就采购,事情办完了四处采购。

张金麟(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某研究所原所长时任核动力反应堆某系统指挥):到了北京之后主要任务就是采购买肉。一个点只卖两斤,所以到处排队。

陈昌渝(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局长时任核潜艇工程办公室干部):给人家背挂面、背肉,确实太艰苦了。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某研究所原所长时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你带一点,他带一点。像驴子一样背了好多,我们有记录的,一个人出差回来带了二十三袋东西。

面对困难的生活条件,他们的坚持让人动容。而在文革的政治高压下,很多技术骨干都顶着“臭老九”的帽子,他们的选择再次让人肃然起敬。

彭士禄(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核工业部总工程师时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所以我们过去的知识分子,我感到很可贵,很听党的话。那时候叫臭老九,臭老九多可爱。挺听党的话,所以为了国家,一定要把核潜艇搞出来。

与此同时,核潜艇总装厂也初步完成了基建任务,具备了开工建造能力。

为加快核潜艇建造进度,1968年4月8日和7月18日,毛泽东先后签发针对核潜艇总装厂建设的“六八四八”批示和针对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设的“七一八”批示。

贺荣光(船舶某造船厂原总经理时任分厂副厂长):所以那时候保证核潜艇,保军工,主要集中力量,主要人员大批的往厂(里)去,包括部队,那时候也派部队加强建设,热火朝天。

“四八”批示发出后不久,粟裕大将签署一纸调令,王荣生出任核潜艇总体建造厂生产副厂长。后来,这位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担任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现场建造总指挥。

王荣生(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时任船舶某造船厂生产副厂长现场建造总指挥):万事起头难,因为它没有生产过像样的船来,一开始就要直接搞这样大型的,极其复杂的核潜艇总体建造厂,这确实来看的话,一看以后,我说这个担子不轻。

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王荣生首先提出的建设思路是五个字:抓主要矛盾。

王荣生:主要矛盾是什么?主要矛盾船体来看的话,装备主要是焊接,焊工要过得硬,焊工质量一定要搞好,思想很明确。

再好的衣服,缝得不好,这个线不好,它也得出缝,钢材的焊点没有保证以后,到水下以后,造成艇毁人亡就不得了。

陆俊岫(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局长时任核潜艇工程办公室干部)

我记得大焊缝的时候那是不能停了,非得把焊缝焊完了,焊这一条焊缝的话大概是两天两夜,还是三天两夜,工人一个接一个连轴转。

苏永华(船舶某造船厂总值班长核潜艇建造参与者):二十四小时是常事,一天一宿不下船,吃在船上住在船上。

王荣生(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时任船舶某造船厂生产副厂长现场建造总指挥):这个艇呢,明确提出来,既然总装检测了以后,年底一定要下水,这个指标比想象的指标还要硬。为了保证下水节点,船台上开始昼夜开工。

夏玉亭(船舶某造船厂总值班长时任调试员):没什么八小时工作制,二十四小时随时召唤,随时就干活。而且也没有人去派你干,你自己去主动的,有问题自己去解决吧。在核潜艇建造最为紧张的时候,厂里的每一个都奋战在船台,像霍汝素这样的宣传干部,也加入到了建造核潜艇的第一线。

霍汝素(原国防科工委局长时任船舶某造船厂宣传干事):

我该在那油漆车间、核潜艇刷油。当时那个油漆毒性特大,苯含量特高,不时的就有人晕倒,熏倒,再给他拖出来。应该说每一次熏倒对职工的情绪还是有影响的,但是还是要干,继续干。

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终于从艰难中走完了最后的准备阶段,迎来启堆试验。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运行,将是核潜艇能否按时下水的关键所在。

1970年8月30日上午,黄士鉴象平时一样来到了主控室,却发现里面的气氛和平日有些不太一样。

THE END
1.钱令希院士:解决核潜艇下潜极限深度安全性的无名英雄科学家1955年我父亲钱俊瑞和钱临照、钱令希同时被选为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的首批学部委员(院士),我们三家,既是同乡院士,又是亲密的朋友。1982年,我去大连小平岛参加我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试验时,我父亲特别嘱咐我要到大连工学院去看望钱令希院士,并转达我父亲对他和夫人的问候。 https://m.hswh.org.cn/wzzx/sdjl/zsfz/2024-09-14/90033.html
2.了不起的科学家—用算盘打出来的核潜艇黄旭华用算盘打出来的核潜艇-黄旭华 在祖国的东南部,是绵延万里的海岸线,在离海岸线不远的海洋中,“黑色巨鲸”们在默默守护着祖国,如果你要问这些“黑色巨鲸”是怎么出现的,博士可以告诉你,它们来自上世纪60年代的计算尺和算盘! 【纯音乐2秒】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东方博士,欢迎来到《科学家,我想认识你》系列。今天https://www.xdf.cn/970/202307/13432025.html
3.科学家精神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黄旭华虽然参加过苏联舰船的仿制工作,可核潜艇对他来说依然是个崭新的课题。毕竟在当时的国内,谁也没有见过核潜艇的庐山真面目,外部的钢板、内部的结构、动力的来源都是未知数,众位科学家们不得不在一片黑暗中摸索着前进。 他凭着从业多年的经验,带领着工程师们年复一年的研究,并通过反复的实验,攻克了一个个难https://jsj.nwpu.edu.cn/info/1598/10464.htm
4.中国著名的10位科学家及荣誉称号,他们才是不朽的丰碑中国10大科学家,他们都是历史的丰碑,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氢弹之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核潜艇之父等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不忘人民英雄! 1、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和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https://www.meipian.cn/3fx1g9ul
5.中国核潜艇研制历程(大事年表)3月22日 国防科委成立以海军政委苏振华为组长的核潜艇研制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总体组、反应堆组、导弹组和电子组。提出了"核潜艇研制要以反应堆为纲,船、机、电、弹紧紧跟上"的方针,促进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6月 原子能研究所在彭桓武等专家的指导下,提出了《潜艇核动力方案设计(草案)》,对潜艇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72602123255899
6.两位“核潜艇院士”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据中青在线10月26日报道,25日,9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和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在北京共同获得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 新华网 资料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中国军网 资料图 说起两人的成就,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词就是“核潜艇”。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10_26_432309.shtml
7.写遗书下深海,中国核潜艇没得“心脏病”多亏这位“守护神”—新闻赵仁恺这一生,不是在深山,就是在深海,他是唯一一位参与了我国潜艇核动力设计、建造、安装、调试、运行、退役全阶段的科学家。然而他的故事也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无声无息。 2023年2月16日是他诞辰百年之日,在他当年同事、后辈们的缅怀中,他跌宕的人生经历才更多地浮出水面。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4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