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84岁的学界泰斗被关进牛棚仍坚持研究核潜艇

原标题:84岁的学界泰斗:这个曾在牛棚里研究核潜艇的科学家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的确,当下的中国正在用创新书写一个一个新的“中国骄傲”,而今天科技成就的井喷,离不开四十年前的一场大会。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从那以后,这片曾诞生“四大发明”等伟大科技成就的古老土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40年后的今天,在同样春意盎然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故事。

他曾在牛棚里坚持搞科研四十年“科学的春天”里硕果累累

星汉灿烂,深空浩渺。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飞天梦想,从未停止。40载光阴荏苒,“神舟”、“嫦娥”、“天宫”,这些凝结着祖先无尽想象的名字,成为一个个航天重器,巡弋九天之上。

从载人登月,到深空探测,人类信步太空,需要拥有更强大运载能力的超级装备。这些超级装备,就好比人体的骨架,行业内有“一克重就是一克金”的说法,因此,如何让这副“骨架”既结实又轻便,是航天人永恒的课题。

实验人员往气囊内加了0.12兆帕的压强,气囊一点点涨起来,然而变形越来越严重,实验暴露出了问题,不得不停止下来。

运用计算力学不断优化航天结构,让中国的航天装备更轻便更灵活,是王博和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平均年龄不足37岁的团队正在打造着中国航天的新高度。而在他们的身后不仅有国家的期待,还有团队里一位耄耋老人的守望,他就是中国计算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万勰。

星期日的早晨,已经84岁的钟万勰仍然像平时一样,出门上班。每天从家到学校,他都拄着拐杖,走上将近半个小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万勰:人家车来接,我其实并不十分欢迎,少了锻炼怎么行。

上世纪60年代,钟万勰的伯乐钱令希先生承担了核潜艇复杂壳体稳定性的研究课题。当时作为团队骨干,钟万勰冲锋陷阵,课题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然而,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不期而至。1967年,钟万勰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关进了“牛棚”。可是艰难跋涉的文革岁月,并没有减弱钟万勰对科学的虔诚,阴暗的小屋里没有纸,没有笔,没有参考书,更没有有关的资料,他就用脑子一遍遍地“过电影”,硬是在牛棚里算出了核潜艇耐压壳关键理论。

钟万勰:我一直就在想这个问题,又想出来点新的名堂,写了一个小条,就趁放风的时候溜出来,塞给钱先生,这挺有意思。

THE END
1.钱令希院士:解决核潜艇下潜极限深度安全性的无名英雄科学家1955年我父亲钱俊瑞和钱临照、钱令希同时被选为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的首批学部委员(院士),我们三家,既是同乡院士,又是亲密的朋友。1982年,我去大连小平岛参加我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试验时,我父亲特别嘱咐我要到大连工学院去看望钱令希院士,并转达我父亲对他和夫人的问候。 https://m.hswh.org.cn/wzzx/sdjl/zsfz/2024-09-14/90033.html
2.了不起的科学家—用算盘打出来的核潜艇黄旭华用算盘打出来的核潜艇-黄旭华 在祖国的东南部,是绵延万里的海岸线,在离海岸线不远的海洋中,“黑色巨鲸”们在默默守护着祖国,如果你要问这些“黑色巨鲸”是怎么出现的,博士可以告诉你,它们来自上世纪60年代的计算尺和算盘! 【纯音乐2秒】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东方博士,欢迎来到《科学家,我想认识你》系列。今天https://www.xdf.cn/970/202307/13432025.html
3.科学家精神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黄旭华虽然参加过苏联舰船的仿制工作,可核潜艇对他来说依然是个崭新的课题。毕竟在当时的国内,谁也没有见过核潜艇的庐山真面目,外部的钢板、内部的结构、动力的来源都是未知数,众位科学家们不得不在一片黑暗中摸索着前进。 他凭着从业多年的经验,带领着工程师们年复一年的研究,并通过反复的实验,攻克了一个个难https://jsj.nwpu.edu.cn/info/1598/10464.htm
4.中国著名的10位科学家及荣誉称号,他们才是不朽的丰碑中国10大科学家,他们都是历史的丰碑,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氢弹之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核潜艇之父等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不忘人民英雄! 1、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和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https://www.meipian.cn/3fx1g9ul
5.中国核潜艇研制历程(大事年表)3月22日 国防科委成立以海军政委苏振华为组长的核潜艇研制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总体组、反应堆组、导弹组和电子组。提出了"核潜艇研制要以反应堆为纲,船、机、电、弹紧紧跟上"的方针,促进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6月 原子能研究所在彭桓武等专家的指导下,提出了《潜艇核动力方案设计(草案)》,对潜艇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72602123255899
6.两位“核潜艇院士”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据中青在线10月26日报道,25日,9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和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在北京共同获得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 新华网 资料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中国军网 资料图 说起两人的成就,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词就是“核潜艇”。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10_26_432309.shtml
7.写遗书下深海,中国核潜艇没得“心脏病”多亏这位“守护神”—新闻赵仁恺这一生,不是在深山,就是在深海,他是唯一一位参与了我国潜艇核动力设计、建造、安装、调试、运行、退役全阶段的科学家。然而他的故事也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无声无息。 2023年2月16日是他诞辰百年之日,在他当年同事、后辈们的缅怀中,他跌宕的人生经历才更多地浮出水面。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4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