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算盘一杆秤,“土办法”也能造潜艇

眼前的笔记本并没有想象中破旧,清秀的字迹也清晰可见,其中一页整整齐齐记录了一些化学测试方法。这是中国首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在核电站筹备建设时期使用过的工作笔记本,被大家尊称为“天书”,因为核电站数以万计的数据、信息都一一记录其中。

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没有人真正懂得核潜艇,也没有参考资料。核潜艇集强大的攻击力、隐蔽性、续航力于一身,是各国争先发展的战略武器。“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泽东主席一声令下,我国启动研制核潜艇。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作为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总设计师,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

核潜艇的研制主要由核动力装置和艇体设计两部分组成。20世纪60年代,潜艇核动力装置研究初期,为了建立反应堆物理的计算公式,在只有手摇计算器和计算尺的情况下,彭士禄等人夜以继日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才确立计算公式。

为核潜艇设计一个强大的“心脏”,这个重任落到了赵仁恺身上。随着技术攻关工作的深入和问题的不断涌现,到1959年底,赵仁恺已经在笔记本上梳理出1500多个技术问题,他知道,这将是一场新的“长征”。赵仁恺曾回忆,大家必须用手摇计算机验证计算方法,每个人的手上都是水泡和血痕,没有一双手是完好的。仅用了22个月,《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草案》问世了。

在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线型方案时,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艇型。最终他选择了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黄旭华用的是“土办法”,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秤来称重,几年的建造过程,天天如此,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吻合……

“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资料可参考,没有现成的试验设备和场地。”回忆起研制我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黄纬禄曾用“三个没有”形容当时的条件。但黄纬禄还是选择隐姓埋名、艰苦攻关,开启了我国导弹研制的新征程。1982年10月12日,“巨浪一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THE END
1.钱令希院士:解决核潜艇下潜极限深度安全性的无名英雄科学家1955年我父亲钱俊瑞和钱临照、钱令希同时被选为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的首批学部委员(院士),我们三家,既是同乡院士,又是亲密的朋友。1982年,我去大连小平岛参加我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试验时,我父亲特别嘱咐我要到大连工学院去看望钱令希院士,并转达我父亲对他和夫人的问候。 https://m.hswh.org.cn/wzzx/sdjl/zsfz/2024-09-14/90033.html
2.了不起的科学家—用算盘打出来的核潜艇黄旭华用算盘打出来的核潜艇-黄旭华 在祖国的东南部,是绵延万里的海岸线,在离海岸线不远的海洋中,“黑色巨鲸”们在默默守护着祖国,如果你要问这些“黑色巨鲸”是怎么出现的,博士可以告诉你,它们来自上世纪60年代的计算尺和算盘! 【纯音乐2秒】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东方博士,欢迎来到《科学家,我想认识你》系列。今天https://www.xdf.cn/970/202307/13432025.html
3.科学家精神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黄旭华虽然参加过苏联舰船的仿制工作,可核潜艇对他来说依然是个崭新的课题。毕竟在当时的国内,谁也没有见过核潜艇的庐山真面目,外部的钢板、内部的结构、动力的来源都是未知数,众位科学家们不得不在一片黑暗中摸索着前进。 他凭着从业多年的经验,带领着工程师们年复一年的研究,并通过反复的实验,攻克了一个个难https://jsj.nwpu.edu.cn/info/1598/10464.htm
4.中国著名的10位科学家及荣誉称号,他们才是不朽的丰碑中国10大科学家,他们都是历史的丰碑,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氢弹之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核潜艇之父等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不忘人民英雄! 1、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和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https://www.meipian.cn/3fx1g9ul
5.中国核潜艇研制历程(大事年表)3月22日 国防科委成立以海军政委苏振华为组长的核潜艇研制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总体组、反应堆组、导弹组和电子组。提出了"核潜艇研制要以反应堆为纲,船、机、电、弹紧紧跟上"的方针,促进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6月 原子能研究所在彭桓武等专家的指导下,提出了《潜艇核动力方案设计(草案)》,对潜艇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72602123255899
6.两位“核潜艇院士”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据中青在线10月26日报道,25日,9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和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在北京共同获得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 新华网 资料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中国军网 资料图 说起两人的成就,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词就是“核潜艇”。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10_26_432309.shtml
7.写遗书下深海,中国核潜艇没得“心脏病”多亏这位“守护神”—新闻赵仁恺这一生,不是在深山,就是在深海,他是唯一一位参与了我国潜艇核动力设计、建造、安装、调试、运行、退役全阶段的科学家。然而他的故事也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无声无息。 2023年2月16日是他诞辰百年之日,在他当年同事、后辈们的缅怀中,他跌宕的人生经历才更多地浮出水面。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4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