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走进科学家为中国核潜艇设计“心脏”——赵仁恺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核动力装置犹如核潜艇的“心脏”,赵仁恺就是为核潜艇设计“心脏”的大师。为中国核潜艇设计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是赵仁恺平生夙愿。

1946年赵仁恺大学毕业,23岁的他在南京永利宁化工厂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

1956年7月,赵仁恺的工作关系调到二机部,参加中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堆建设。

1958年1月,赵仁恺赴苏联学习军用堆设计,同年9月回国,正式投身到与他相伴一生的核潜艇事业。

年轻时的赵仁恺

1958年9月,赵仁恺被任命为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组组长。对于潜艇核动力研制,大家都是零经验,都没搞过。赵仁恺带着200多名同事集思广益、攻坚克难,硬是凭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创新多种方式,出色完成了早期艰巨的探索研究任务,为主参数、主方案的确定创造了条件。

从1960年5月16日开始,赵仁恺又率领团队全体成员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按照上级要求,在一个月之内将20个月以来的研究设计,科研实验各专业、各系统取得的参数、方案汇总梳理并详细论证,形成了核动力的主参数和设计方案,取得了潜艇核动力初步设计的巨大成果。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

在当年七月初组织的方案审查会上,赵仁恺拿出的《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方案》顺利通过审查,时任二级部副部长的钱三强高兴地连说“有门儿,有门儿”,部长宋任穷也同意方案上报,至此,中国有了自己的潜艇核动力装置蓝图,开启了我国核动力工业研究发展之旅。

然而,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原因,核潜艇工程还是被迫搁置。1965年8月,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陆上模式堆工程才得以重新立项,赵仁恺被任命为潜艇核动力陆上模式堆工程设计(工艺及土建)设计队队长。刚过不惑之年的赵仁恺二话没说,匆匆辞别妻儿老母,意气风发地直奔“三线”,这一走就是30年。

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左二),副总设计师赵仁恺(左一)、黄纬禄(右二)、黄旭华(右一)

赵仁恺临终前留下两张纸条,其中一张纸条上写着:“1970年8月30日,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提升功率试验达到满功率,各项性能指标都符合设计要求”;另外一张则写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自尊、自励、自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这两张纸条的内容浓缩了赵仁恺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成就和身体力行的人生信条。

综合:中国科协科普部、光明网

原标题:《科技人物|走进科学家|为中国核潜艇设计“心脏”——赵仁恺》

THE END
1.钱令希院士:解决核潜艇下潜极限深度安全性的无名英雄科学家1955年我父亲钱俊瑞和钱临照、钱令希同时被选为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的首批学部委员(院士),我们三家,既是同乡院士,又是亲密的朋友。1982年,我去大连小平岛参加我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试验时,我父亲特别嘱咐我要到大连工学院去看望钱令希院士,并转达我父亲对他和夫人的问候。 https://m.hswh.org.cn/wzzx/sdjl/zsfz/2024-09-14/90033.html
2.了不起的科学家—用算盘打出来的核潜艇黄旭华用算盘打出来的核潜艇-黄旭华 在祖国的东南部,是绵延万里的海岸线,在离海岸线不远的海洋中,“黑色巨鲸”们在默默守护着祖国,如果你要问这些“黑色巨鲸”是怎么出现的,博士可以告诉你,它们来自上世纪60年代的计算尺和算盘! 【纯音乐2秒】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东方博士,欢迎来到《科学家,我想认识你》系列。今天https://www.xdf.cn/970/202307/13432025.html
3.科学家精神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黄旭华虽然参加过苏联舰船的仿制工作,可核潜艇对他来说依然是个崭新的课题。毕竟在当时的国内,谁也没有见过核潜艇的庐山真面目,外部的钢板、内部的结构、动力的来源都是未知数,众位科学家们不得不在一片黑暗中摸索着前进。 他凭着从业多年的经验,带领着工程师们年复一年的研究,并通过反复的实验,攻克了一个个难https://jsj.nwpu.edu.cn/info/1598/10464.htm
4.中国著名的10位科学家及荣誉称号,他们才是不朽的丰碑中国10大科学家,他们都是历史的丰碑,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氢弹之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核潜艇之父等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不忘人民英雄! 1、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和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https://www.meipian.cn/3fx1g9ul
5.中国核潜艇研制历程(大事年表)3月22日 国防科委成立以海军政委苏振华为组长的核潜艇研制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总体组、反应堆组、导弹组和电子组。提出了"核潜艇研制要以反应堆为纲,船、机、电、弹紧紧跟上"的方针,促进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6月 原子能研究所在彭桓武等专家的指导下,提出了《潜艇核动力方案设计(草案)》,对潜艇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72602123255899
6.两位“核潜艇院士”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据中青在线10月26日报道,25日,9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和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在北京共同获得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 新华网 资料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中国军网 资料图 说起两人的成就,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词就是“核潜艇”。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10_26_432309.shtml
7.写遗书下深海,中国核潜艇没得“心脏病”多亏这位“守护神”—新闻赵仁恺这一生,不是在深山,就是在深海,他是唯一一位参与了我国潜艇核动力设计、建造、安装、调试、运行、退役全阶段的科学家。然而他的故事也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无声无息。 2023年2月16日是他诞辰百年之日,在他当年同事、后辈们的缅怀中,他跌宕的人生经历才更多地浮出水面。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4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