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赫鲁晓夫言语激怒,毛主席拍板: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82年10月12日,太平洋上一声惊雷炸响:中国首次进行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圆满成功!消息一发出,立刻在国际社会引起了震动:“中国研制的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成功……使中国同美苏法英一起参加了拥有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的国际俱乐部。”“这使中国开始有了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即经受敌人突然发动的第一次打击并进行回击,给敌人造成无法承受的破坏能力。”“中国由于这次试验成功,军队的现代化以此为杠杆将得以加速。”

核潜艇,国家威慑力的象征!

每当看到我国的核潜艇巡逻在祖国的万里海疆时,就不由地想起中国核潜艇那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想起共和国领袖们为核潜艇诞生所倾注的心血。

聂荣臻挂帅,旷古未有的科研项目拉开

我国核潜艇研制,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

晚年的聂荣臻(右一)

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以后,主管国防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抓住这个契机,立刻邀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海军政委苏振华、副司令员罗舜初,就研制导弹核潜艇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与会的每个人都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

——美国不甘心他们在中国大陆上的失败,企图从朝鲜、印度支那和台湾三个方面来扼杀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对我国进行核威胁,公开宣布要帮助国民党军队组编5个“原子师”,疯狂进行核战争叫嚣。——我国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匮乏,不仅面临帝国主义的核战争威胁,同时又遭受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上的严密封锁,实际困难很多……

但是大家更明白,没有实力就永远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地位。最后大家一致赞同抓住时机,进行核潜艇研制。于是,聂荣臻于1958年6月底起草了关于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报告。

报告指出:我国的原子反应堆已经开始运转,这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原子动力用于国防的问题。关于和平利用方面,科委曾开过几次会研究,已有布置。在国防利用方面,我认为也应早作安排。为此,曾邀集有关同志,进行了研究,根据现有的力量,考虑国防的需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拟首先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拟以罗舜初、刘杰、张连奎、王诤等4同志组成一个小组,并指定罗舜初同志为组长,张连奎同志任副组长,筹划和组织领导这一工作。

这个报告,以最快的速度先后获得周恩来总理、毛泽东主席的批准。9月,二机部组建了反应堆研究室,负责核动力研究;海军和一机部共同组建了核潜艇总体研究室,负责总体设计、研究和任务的安排落实。

从此,一项旷古未有的重大科研项目,在中国大地上秘密拉开了序幕。

1956年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副总理亲切接见成众志先生

毛泽东被激怒: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客观来说,在人民海军初创时期,苏联“老大哥”给过我国很大支持和帮助。但这种帮助是有限度的,而随着后期分歧的加剧,这种帮助越来越受限。

1958年10月,苏振华率代表团访苏,签订了从苏联引进部分装备的协议,苏联方面除了部分常规舰艇外,对一些略先进,特别是有关核潜艇的技术资料完全避而不谈,就连代表团提出参观核潜艇的要求也被拒绝了。

1959年6月,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借口当时苏联与美西方国家正在日内瓦谈判关于禁止试验核武器的协议,提出中断对中国的若干重要援助项目。

赫鲁晓夫在他晚年的回忆录中提到了这件事:

“……在我访问中国期间,毛泽东曾提出要帮助他们制造核动力潜艇,我对他这种异想天开只是一笑置之。我告诉他,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苏维埃国家的海军拥有这种战略武器,同样可以保卫你们的国土。还没等我说完,毛泽东就激怒起来。接着我告诉他,希望在他们的港口设立长波台,中苏组成联合舰队以便于核潜艇在沿海进行活动。毛泽东更加愤怒,他突然站了起来,挥舞着他那巨大的手掌说:‘你们不支援我们,我们要自己搞’。这样,谈判不欢而散。”

毛主席和赫鲁晓夫

第二天上午10点,赫鲁晓夫神情抑郁地参加了新中国10年大庆的游行活动。他指着民兵方队,私下说:“这,将是核导弹下的一堆肉。”

接着,他阴沉着脸,冷冷地告诉毛泽东:准备撤回援华的所有专家。

毛泽东很平静。显然,赫鲁晓夫的决定在他的预料之中。他同样冷冷地回答了赫鲁晓夫:我们可以试试,这对我们也是一个锻炼。我们说的话都要记住。我们需要专家,撤回去也没有大的关系。如果能在技术上帮助一下更好,不能帮助就是你们的事了。

国庆节过后,众所周知的一句名言便传了出来。毛泽东宣告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0年,国家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同年8月,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撕毁了全部协定,断绝了对中国的一切援助。

技术力量缺乏,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核潜艇的研制工作难以继续进行。熟知兵家方略的聂荣臻元帅最后不得不痛下决心:建议把研制原子弹、氢弹放在第一位,重点保证。核潜艇暂时下马,留一部分骨干继续从事周期长的关键项目攻关,为下一步恢复研制做准备。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批准了这一意见。

苏联专家在中国

消息传到陈毅那里,他舍不得让核潜艇下马,提出“我不赞成这方面的缩减,而赞成继续进行钻研,不管要8年、10年或者20年,都应该加紧进行。”

核潜艇研制工作暂缓后,从事此项工作的一部分同志转移到新的岗位,另一部分人则留下来长期默默无闻地做“铺路”工作,积蓄力量,期盼这一尖端项目早日重新上马。

聂荣臻:就是戴手铐,核潜艇工程我也抓定了!

1965年,我国经济形势明显好转,科学技术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8月15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关于核潜艇研制的专委会议,宣布了核潜艇研制重新上马,加快进行。

周总理在会上指出:“核潜艇研制工作一旦上马,各项工作必须紧紧跟上,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造成巨大损失。”

周总理还要求大家多谈谈具体落实措施,他说:“比如各单位分担的任务什么时候能完成?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采取措施解决?需要专委做些什么工作?”

周总理还特别强调:“在具体执行中,你们要多动脑筋,充分发挥创造精神;研制核潜艇是高、精、尖科学技术,不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是难以完成的。”

1966年10月,聂荣臻、李福泽与钱学森主持核导试验

会后,中央专委办公室根据中央专委会决定和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分别向有关部门发出通知,明确研制核潜艇的三个原则:一是认真执行大力协同的方针;二是立足于国内,从现实出发,分两步走,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于1972年下水试艇,然后再搞导弹核潜艇;三是第一艘核潜艇既是试验艇,又要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上力求配套,可以作为战术艇交付使用。通知对核潜艇研制的步骤、基本建设、经费和协作项目安排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各项具体建议都规定了解决和落实的办法。

然而核潜艇研制工程二次上马不久,又面临中断的危险。那时候,聂帅的处境非常困难,但他依然坚持己见:“抓国防建设,何罪之有?就是戴手铐,核潜艇工程我也抓定了!”

1967年,6月25日,聂帅在民族文化宫会议大厅举行核潜艇工程会议,上午9时许,聂帅在刘华清的陪同下,身着军装,神情泰然地走进会场。

“同志们!你们辛苦啦!”

大家一听聂帅那饱含真情的话语,都情不自禁地说:“聂帅,您老辛苦啦!”

聂荣臻元帅照

备受鼓舞的掌声经久不息。聂帅最后强调:

“这项工程工作量大,协作面广,一环扣一环,环环紧紧相扣,每一部分的工作都要从大局出发,只能提前,不能拖后,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分,影响整个进程,困难是很多很多的,一定要千方百计克服解决。同志们,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你们是经过党多年培养,多年革命斗争考验的战士!党和人民相信你们,一定能按时完成任务,一定能为加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聂帅的讲话一结束,会场又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协调会开得很成功,会后,很多单位都动起来了。但也有少数单位迟迟落实不了任务。为解决这一问题,聂荣臻元帅亲自签批了一份包括核潜艇工程重大意义和若干强令性规定内容的“特别公函”。

核潜艇工程办主任陈右铭带着“特别公函”和动员讲话提纲,直奔有关省、市、工厂、研究所,召开群众大会,传达贯彻,排除各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研制任务顺利进行。

核反应堆诞生前,总理定下16字方针

1969年核潜艇研制进入关键阶段。10月10日晚,周总理召集罗舜初、刘西尧及专家到他的办公室,就有关问题听取汇报。

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总理几次以一个小学生的态度说:“你们好好给我讲讲,我不懂。”并且详细地询问原子钟、导航台的用途和技术要求,国外在这方面的水平和我国研制的困难,以及哪些单位参加……

1956年,彭士禄(前排右一)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深造

1970年6月,核动力装置的研制和陆上模拟堆基地建设与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已经完成,准备启堆进行试验。

7月15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周总理主持了核潜艇工程的一次“历史性会议”。当时到会的有叶剑英、聂荣臻、王洪文、黄永胜、李作鹏、吴法宪,核潜艇工程的许多专家和工程办公室的人员也参加了会议。

周总理刚就座,开口第一句话就问:

“彭士禄(模拟堆总设计师)来了没有?”

彭士禄立即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答道:“在!”

周总理用慈祥的目光看了看他,并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把头转向坐在他身边的叶剑英元帅,轻声地问:“你认识他吧?”

叶帅毫不犹豫地回答:“认识!”

接着,开始了工作汇报。周总理听得非常仔细,不时询问每一个环节,及时而简要地作出具体指示。总理明确指出:你们说、现在的试验已经经过了设计、设备、安装、调试四大关,但是要记住:还有一个试验关!你们要注意,千万不要以为已经是百分之百的把握了,就不在乎了。哪一环节不加以注意,试验都要出问题!

周总理

接着,总理又进一步地强调:“科学试验和革命工作一样、既要大胆积极,又要有步骤、稳妥地进行。当然,首先要有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但在具体工作上要做好。要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各种可能。”

为了能够早日实现中央领导人的决策,领导小组请缨能在毛主席为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作出批示的7月18日使反应堆开始提升功率。总理听了这个意见后作了认真的考虑,说:“现在可以预定7月18日提升功率但不要赶任务,一定要安全可靠,万无一失,要以搞好为准,准备不好就不要在7月18日启堆提升功率。”

当一位同志提出还可能发生什么问题,要再进一步检查设备时,彭士禄同志插话说:“已经检查过了,没有必要再检查了。”

总理马上严肃起来,批评他说:“要听别人的意见,要考虑不同的情况,不能来个不必要。人家给你设想,你们要各方面都想到。我们老年人总有点经验吧,要好好听听,好好设想,开始启动,注意测试数据,慢一些,细一些。”

当汇报到试验结果会有几种可能时,总理鼓励说:“搞武器试验、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有时可能还会有牺牲。只要你们把工作做好,认真负责,就是失败了我也不责怪你们。只要总结经验教训,总是可以成功的。”

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

会议开到18点30分、总理说:“今天就开到这里,明天上午再继续谈谈,请你们今天晚上再好好想想,看还有什么问题要注意的。明天上午9点继续开会。”

第二天,与会人员8点到人民大会堂,当步入福建厅时,见总理已在那里看汇报提纲,陈右铭快步走到总理面前说:总理来得这么早,不是9点开会吗?总理说:“晚上睡不着。昨天刮风,我起来看了看天气。”

参加会议的同志都到齐了,总理说:“我早上起来问了问天气预报,11点以后天气才好。吴法宪同志,请你派我的专机送他们去哪里,告诉军区机场准备好午饭。10点半钟就由这里直接到机场去,11点就起飞。”在了解了去机场的人员安排后,总理又说:

“现在预定,争取‘7.18’,但不要赶,要像你们所说的,要安全可靠,万无一失,要以搞好为准,搞不好就不一定要在‘7.18’启堆提升功率。不要一开始试成就满足,到处报喜。不要知足,知足是保守。第一,完全成功是你们的成绩。第二,还要有各种设想,有各种设计。要扎扎实实地试验。试成了下水,还要长期可靠运行,运行中一定会遇到问题,还要改进。”

“要充分准备,一丝不苟,万无一失,一次成功。”总理为试验定了十六字方针。

18日的18时,启堆终于开始。

“开堆!”一声令下,电闸送上神力。控制大厅里,气氛格外紧张,在场的领导和科技人员都紧紧盯住控制台上那一排排熠熠闪光的指示灯。

周总理和钱学森

8月28日,反应堆、主汽轮机及核动力装置其它各项,都达到或超过原定设计要求。中国第一个潜艇用核动力反应堆如同饱经忧患的胎儿成功分娩,诞生出世了。

核潜艇下水,钱学森:了不起!这是中国人的创造

1970年12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就要胜利下水了!

12月26日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召开中央专委会议,听取试验准备工作汇报。23时整,周总理和李先念、余秋里副总理等一起来到大厅。

陈右铭按照汇报提纲,汇报了核潜艇的总体研制、设备安装、调试的主要情况,以及下一步码头、海上试验的计划安排、组织领导、安全措施等问题。已经劳累了一天的总理,不时地在汇报提纲上纪录补充的情况,还不断地提出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1965年8月24日,叶剑英乘坐122快艇视察旅大海防

总理在听完大家的发言后,就这次试验的有关问题一一作了指示:“试验先码头、水面、浅水然后深水,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把试验工作做好,要组织好。”

1972年6月,水下发射试验模拟导弹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军委叶剑英副主席、李先念副总理等领导在京西宾馆亲自听取了汇报。

汇报过程中,叶副主席听得很认真,问得很仔细。海防导弹试验场的同志有些拘谨,开始是照着准备好的稿子读。叶副主席说:“你不要念,重点讲一讲,有些问题要作些解释,不然我们听不懂。”叶副主席一边听,一边问,还不时蹲下身子仔细看摊在地毯上的发射潜艇结构图。

汇报结束了,李先念副总理风趣地说:“他们汇报的意思我听明白了,就是要我们拍板,我完全同意。”

叶副主席说:“就按你们的计划进行试验。试验一定要组织好,不要出事故,不要砸了艇。打捞救生船要准备好。试验完了要向总理和军委写报告。”

中央领导的指示很快传到了试验场,参加人员以严谨和勇敢跨出历史性的一步:潜艇水下模拟弹发射获得成功,跨越了水池和水下摇摆筒试验两个阶段。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了不起呀!这是中国人的创造!”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

叶副主席不仅在北京听取汇报,还亲自到核潜艇总装厂视察。1973年9月21日上午,叶副主席来到码头。他看了中国自行研制的导弹快艇、驱逐舰和常规潜艇后,兴致盎然地来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舷边。看到巨鲸似的庞然大物,叶帅显得特别高兴。他向正在核潜艇上工作的科技人员、工人和水兵们连连挥手问好,并高兴地握着总装厂副总工程师张焕卜的手说:“请老师讲一讲。”接着,认真听了张副总工程师关于核潜艇构造和性能等情况的详细介绍,并对下一步试验作了指示。

叶副主席的深切关怀,进一步推动了核潜艇研制工作更加稳健、快速地发展。

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1982年10月12日,中国潜艇水下导弹试验发射成功!一代中华儿女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研制出了核潜艇和潜射导弹。毛泽东“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宏愿终于变成了现实。

为祝贺中国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向参加研制和试验的人员发了贺电:“......你们在海上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目的。这是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又一胜利。它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又有了新的发展。”至此,我国的核力量进入了两位一体的新阶段。

参考资料:

1、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诞生记;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2、聂荣臻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军事史林》2002年

3、新中国核潜艇破浪下水周恩来强调16个字;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THE END
1.钱令希院士:解决核潜艇下潜极限深度安全性的无名英雄科学家1955年我父亲钱俊瑞和钱临照、钱令希同时被选为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的首批学部委员(院士),我们三家,既是同乡院士,又是亲密的朋友。1982年,我去大连小平岛参加我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试验时,我父亲特别嘱咐我要到大连工学院去看望钱令希院士,并转达我父亲对他和夫人的问候。 https://m.hswh.org.cn/wzzx/sdjl/zsfz/2024-09-14/90033.html
2.了不起的科学家—用算盘打出来的核潜艇黄旭华用算盘打出来的核潜艇-黄旭华 在祖国的东南部,是绵延万里的海岸线,在离海岸线不远的海洋中,“黑色巨鲸”们在默默守护着祖国,如果你要问这些“黑色巨鲸”是怎么出现的,博士可以告诉你,它们来自上世纪60年代的计算尺和算盘! 【纯音乐2秒】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东方博士,欢迎来到《科学家,我想认识你》系列。今天https://www.xdf.cn/970/202307/13432025.html
3.科学家精神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黄旭华虽然参加过苏联舰船的仿制工作,可核潜艇对他来说依然是个崭新的课题。毕竟在当时的国内,谁也没有见过核潜艇的庐山真面目,外部的钢板、内部的结构、动力的来源都是未知数,众位科学家们不得不在一片黑暗中摸索着前进。 他凭着从业多年的经验,带领着工程师们年复一年的研究,并通过反复的实验,攻克了一个个难https://jsj.nwpu.edu.cn/info/1598/10464.htm
4.中国著名的10位科学家及荣誉称号,他们才是不朽的丰碑中国10大科学家,他们都是历史的丰碑,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氢弹之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核潜艇之父等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不忘人民英雄! 1、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和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https://www.meipian.cn/3fx1g9ul
5.中国核潜艇研制历程(大事年表)3月22日 国防科委成立以海军政委苏振华为组长的核潜艇研制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总体组、反应堆组、导弹组和电子组。提出了"核潜艇研制要以反应堆为纲,船、机、电、弹紧紧跟上"的方针,促进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6月 原子能研究所在彭桓武等专家的指导下,提出了《潜艇核动力方案设计(草案)》,对潜艇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72602123255899
6.两位“核潜艇院士”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据中青在线10月26日报道,25日,9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和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在北京共同获得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 新华网 资料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中国军网 资料图 说起两人的成就,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词就是“核潜艇”。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10_26_432309.shtml
7.写遗书下深海,中国核潜艇没得“心脏病”多亏这位“守护神”—新闻赵仁恺这一生,不是在深山,就是在深海,他是唯一一位参与了我国潜艇核动力设计、建造、安装、调试、运行、退役全阶段的科学家。然而他的故事也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无声无息。 2023年2月16日是他诞辰百年之日,在他当年同事、后辈们的缅怀中,他跌宕的人生经历才更多地浮出水面。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4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