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核潜艇研发基地

多年前应时任渤海造船厂厂长丁秀勋之邀,我们从北京来到辽宁锦西,一下火车就被接站的厂办主任小裴接去葫芦岛。

40出头的裴主任华发早谢,精明干练,此前他多次给我报写稿,我们是文友,一路上裴主任向我介绍着这里的风土人情。葫芦岛矿产资源颇丰富,拥有铅锌、铜、钼等矿产。同时是一个工业城市,有化工厂,锌厂和造船厂。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于此地展开,我“四野”打的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最后从这里的海上逃往台湾。

渤海造船厂位于中国辽宁葫芦岛市,为中国最大的造船厂之一。早期以生产一般潜艇为主,后改生产核子潜艇,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诞生地和潜艇基地,是保密军工单位,这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三十年代,葫芦岛筑港开工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军侵占东北,葫芦岛港亦沦入日本人之手。离厂区不远有三个废弃的巨大的储油罐,是当年日本人用来向其海上“动脉”输血的。

数十米外的公路旁,赫然又横卧一巨石,上书“日本侨俘遣返之地”大字,其后有碑文云:“从1946年5月7日至1948年9月20日,共遣返日侨俘1051047人”,历史在这里为日本侵略中国以失败而告终画上了一句号,也在这里为中国人民的宽容和善良留下了一座人道主义的美丽丰碑……

渤海造船厂就建在海边,戒备森严,进厂区要经过几道军人把守的岗哨,好在卫兵都认得厂办的车子,裴主任探出车窗打个招呼,我们得以长驱直入,一路放行。

渤海造船厂内有座纪念性建筑,乘风破浪的舰船造型,两侧为碑文,一边中文,一边英文。中文云:“葫芦岛港阔水深,碧波万顷;陆路水道,雄扼要冲,既为北方天然不冻之良港,亦是古来兵家必争之要塞……”接叙船厂兴建之艰难历程,复叙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与辉煌,终述壮志与企望云云,颇显胸襟。

离此不远,还有两处现代碑刻,趁天色尚早,我们先去看了。一是建于1930年的“葫芦岛筑港开工纪念碑”。此碑有碑亭,亭盖四面陡坡,飞檐上翘,下临石崖,面朝大海。石碑为汉白玉制,材质坚而莹润,造型沉稳庄正,碑身正面阳刻隶书“葫芦岛筑港开工纪念”9个大字,背面阴刻张学良将军撰写的八行正楷碑文。年代虽并不遥远,而字迹已漫漶难辨。

此碑之外,又“衍生”一碑,乃当地政府所立,详述该纪念碑“失而复得”之经历。原来,十年浩劫中,它曾被推入海中,为海水浸蚀甚久,后打捞出来,复归其位。遥想当年撰写碑文的英武少帅,不经意间留下的这几行文字,让它与我辈后人时空对话,真是甚哉。

当晚,见到丁厂长,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型军工企业负责人。当时市场经济对企业冲击很大,企业即将改制。世界处于冷战时期,军工任务吃不饱,几千人的大厂要到市场找活干,厂长的压力可想而知。晚饭是在厂食堂安排的,吃饭时厂长不断向我们诉着苦衷。饭后在厂俱乐部安排了小型舞会,几名女职工陪我们跳了交谊舞。

因为中国海军目前还是以导弹驱逐舰和导弹护卫舰等水面舰艇为主力,而不是像美国一样,以航母战斗群为主。但是在中国海军的攻击能力方面,最具威胁力和杀伤力的武器无疑是其重点发展的潜艇部队,尤其是核潜艇。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研制导弹核潜艇,当时中国主管国防科研的聂荣臻元帅马上意识到,核潜艇将会成为美国最有效的战略武器,也只有核潜艇才能扼制美国。

聂帅随即召集海军政委苏振华、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二机部副部长刘杰、导弹研究院院长钱学森等负责人商讨研制核潜艇问题。这是中国研制核潜艇的首次会议,会后聂帅亲笔起草《关于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并于1958年6月27日上报中共中央。

聂帅在报告中确定了“自力更生”的方针。1960年,中国开始在这个厂和其他基地进行核潜艇的预研工作,1972年正式展开试验,经历16年的努力,到1988年我们终于完全掌握了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技术。

前后耗费20多个春秋研制出的导弹核潜艇,使中国海军终于有了水下战略核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渤海造船厂有幸承担了核潜艇的研制和生产任务,成为中国核潜艇的研发基地。

在采访后座谈中,厂方告诉我们,水下核力量占一个国家战略核力量的比例越高,越会增强战略核力量的威慑力,从而有力保障国家安全,甚至可在局部战争中取得威慑“第三者”介入的效果,真正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共和国和平时期最坚固的盾牌!

这天晚餐,丁厂长特意让裴主任陪我们去海边吃海鲜。海滩上灯火如昼,炊烟袅袅,烧烤架上挂满鱿鱼、墨斗、海虾,我们边喝啤酒边聊天,度过又一个美好夜晚。

次日,裴主任陪我们去锦州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纪念馆有声电控制的战争实战演示,真实形象,很好看。参观完我们与裴主任话别返程。

多年前的这次采访,至今难忘。丁厂长应该早已退休乐度晚年;裴主任也差不多到点了,他热爱写作,擅长剪纸艺术,生活应该不会太寂寞。

这位官员还表示,美国情报部门一直知道中国正在研制这种叫作094型的新型核潜艇,但是没有料到中方这么快已经建成这种潜艇。

葫芦岛市同时还拥有灿烂的古筝新筝文化,拥有多名古筝大师和广大的古筝爱好者。市立“东方女子古筝乐团”多次代表我国出访,在国际上取得了盛赞。因此,该市被誉为“中国筝岛。”

葫芦岛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我国第一位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是葫芦岛绥中人,他为家乡人民争光,为全体中国人民争了光。小行星21064是以杨利伟来命名的,葫芦岛为他而骄傲!这位我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以自己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尊敬,同时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难忘葫芦岛,难忘渤海造船厂,难忘丁厂长和裴主任,有机会我们老友再相会。离开那次采访已经多年了,葫芦岛那辽阔而雄深的云天,似乎还一直浮现在脑际。

【编者按】核潜艇是中国海军核潜艇部队的主力装备,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开始研制核潜艇,经历了极为坎坷的发展历程,我国核动力攻击潜艇,首艘下水于1970年。领军人物黄旭华功不可没,一生致力于中国核潜艇研究,有“中国核潜艇之父”之称。作者给我们介绍的有理有据,把我国海军强大的力量摆开了,也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文字进入了葫芦岛,感谢作者,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239518064

313659719

759872177@qq.com

银河悦读文友群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THE END
1.钱令希院士:解决核潜艇下潜极限深度安全性的无名英雄科学家1955年我父亲钱俊瑞和钱临照、钱令希同时被选为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的首批学部委员(院士),我们三家,既是同乡院士,又是亲密的朋友。1982年,我去大连小平岛参加我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试验时,我父亲特别嘱咐我要到大连工学院去看望钱令希院士,并转达我父亲对他和夫人的问候。 https://m.hswh.org.cn/wzzx/sdjl/zsfz/2024-09-14/90033.html
2.了不起的科学家—用算盘打出来的核潜艇黄旭华用算盘打出来的核潜艇-黄旭华 在祖国的东南部,是绵延万里的海岸线,在离海岸线不远的海洋中,“黑色巨鲸”们在默默守护着祖国,如果你要问这些“黑色巨鲸”是怎么出现的,博士可以告诉你,它们来自上世纪60年代的计算尺和算盘! 【纯音乐2秒】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东方博士,欢迎来到《科学家,我想认识你》系列。今天https://www.xdf.cn/970/202307/13432025.html
3.科学家精神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黄旭华虽然参加过苏联舰船的仿制工作,可核潜艇对他来说依然是个崭新的课题。毕竟在当时的国内,谁也没有见过核潜艇的庐山真面目,外部的钢板、内部的结构、动力的来源都是未知数,众位科学家们不得不在一片黑暗中摸索着前进。 他凭着从业多年的经验,带领着工程师们年复一年的研究,并通过反复的实验,攻克了一个个难https://jsj.nwpu.edu.cn/info/1598/10464.htm
4.中国著名的10位科学家及荣誉称号,他们才是不朽的丰碑中国10大科学家,他们都是历史的丰碑,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氢弹之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核潜艇之父等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不忘人民英雄! 1、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和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https://www.meipian.cn/3fx1g9ul
5.中国核潜艇研制历程(大事年表)3月22日 国防科委成立以海军政委苏振华为组长的核潜艇研制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总体组、反应堆组、导弹组和电子组。提出了"核潜艇研制要以反应堆为纲,船、机、电、弹紧紧跟上"的方针,促进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6月 原子能研究所在彭桓武等专家的指导下,提出了《潜艇核动力方案设计(草案)》,对潜艇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72602123255899
6.两位“核潜艇院士”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据中青在线10月26日报道,25日,9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和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在北京共同获得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 新华网 资料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中国军网 资料图 说起两人的成就,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词就是“核潜艇”。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10_26_432309.shtml
7.写遗书下深海,中国核潜艇没得“心脏病”多亏这位“守护神”—新闻赵仁恺这一生,不是在深山,就是在深海,他是唯一一位参与了我国潜艇核动力设计、建造、安装、调试、运行、退役全阶段的科学家。然而他的故事也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无声无息。 2023年2月16日是他诞辰百年之日,在他当年同事、后辈们的缅怀中,他跌宕的人生经历才更多地浮出水面。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4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