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罗爱林教授
一、
睡眠与脑健康的流行病学概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约1/3的人有睡眠障碍(27%);中国患各类睡眠障碍的人高达38.2%,高于世界水平。
一项调查研究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回收问卷1.2万余份,确定9082个有效样本。结果显示,近3/4的受访者(73.7%)曾受或正在经历睡眠的困扰;同时,受访者受睡眠困扰的形式不同,近1/3的受访者(33.1%)入睡困难。
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将睡眠障碍分为七大类:
睡眠障碍的危害包括:
我国认知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一项2015年3月10日-2018年12月26日全国横断面研究,纳入了46011例≥60岁受试者,探究不同类型的痴呆症和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痴呆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且90岁以上群体的痴呆症患病率达31.9%;同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病率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一项共纳入236例阿尔兹海默症(AD)、血管性痴呆(VaD)、路易体痴呆症(LBD)、帕金森病(PDD)、额颞叶痴呆(FT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等不同类型痴呆症患者(78名男性和158名女性)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类型痴呆症与睡眠障碍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痴呆症患者伴随5类睡眠障碍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
OSA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RLS致MS患者认知损害加重
二、
睡眠对认知功能影响的机制探索
1.激活海马LXRβ缓解睡眠剥夺所致认知损害
研究表明,激活海马liverXreceptors(LXRs,肝脏X受体)可以通过HMGB1/TLR4/NF-κBp65信号通路抑制神经炎症而缓解睡眠剥夺(SD)所致认知功能损害。
2.Homer1a驱动睡眠期间兴奋性突触功能递减
睡眠是如何支持学习和记忆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睡眠期间突触结构及信号通路发生显著变化,如通过AMPA受体去磷酸化而减弱其功能,Homer1a作为睡眠-觉醒调控重要因子,致睡眠期间兴奋性突触功能递减,以利于突触重塑及记忆固化。
3.比格列酮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增殖缓解孕鼠睡眠剥夺所致子代认知损害
比格列酮(1mg/kg/day,ip,7d)可通过激活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继而促进神经元前体细胞增殖、分化而减缓孕鼠因睡眠剥夺所致子代认知障碍。
4.睡眠剥夺对高中生认知、警觉、情绪影响
研究纳入新加坡高中生56名(15-19岁),睡眠剥夺组(9h*3晚,5h*7晚,9h*3晚),对照组(9h*每晚),每天测试认知能力三次。实验结果发现,一周睡眠剥夺损害了认知能力、主观警觉、情绪。
5.睡眠剥夺对Ⅰ型糖尿病病人因低血糖所致认知损害影响
6.睡眠紊乱增加痴呆风险:系统分析
一项全球临床数据的meta分析,共纳入18项研究,旨在探究睡眠障碍与痴呆症、AD等疾病的关系。结果表明,失眠(RR=1.17,95%CI:0.95-1.43,p=0.000)和SDB(RR=1.17,95%CI:0.95-1.43,p=0.000)均是导致痴呆症的危险因素。同时,其他睡眠问题(EDS等)增加了痴呆症的发病风险(RR=1.20,95%CI:1.08-1.32,p=0.000)。结果显示,与无睡眠问题的受试者相比,睡眠障碍患痴呆症的风险显著增高。
7.老年女性睡眠时长与认知损害或痴呆风险
美国1995-2008年一项7444名老年女性(65-80岁)研究发现,每晚睡眠时长≤6h或≥8h均有较高认知损害或痴呆风险(P=0.03,分别增加36%或35%风险)。
8.失眠与认知能力:Meta分析
48项研究(4539例)纳入分析,41%研究中失眠诊断与认知能力评估不规范。系统分析发现,失眠与主观或客观认知能力损害有关。
9.睡眠呼吸障碍加重认知损害
研究结果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通常与认知障碍有关。OSA致认知障碍的机制在中年人和老年人略有不同,其中,EDS和睡眠碎片化在中年人更为显著。
另外一项研究探讨了OSA、认知功能和AD的关系。结果发现,睡眠紊乱易致认知能力下降或增加AD风险,OSA致中年人注意、记忆及执行能力受损,虽然与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无关,但OSA与有症状的MCI或AD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有关。
10.OSA患者静态脑功能变化
11.OSA和失眠再认知:静态fMRI系统分析
12.睡眠与认知能力正常老年人Aβ
13.睡眠紊乱增加Aβ和tau蛋白水平
14.睡眠觉醒周期调控小鼠脑组织液tau和人CSF中tau
研究发现,小鼠清醒时脑组织间隙液(ISF)中tau比睡眠时增高近90%,而睡眠剥夺(SD)则增加近100%。人类睡眠剥夺(SD)后CSF中tau水平增高50%以上,同时发现SD可加快tau在脑内扩散
15.睡眠剥夺影响人类脑脊液tau磷酸化
8名认知能力正常健康者(30-60岁),睡眠剥夺36小时,质谱仪检测脑脊液tau及tau磷酸化水平,结果发现睡眠剥夺对tau不同部位磷酸化影响不同(pT217/T217(苏)增加15%-20%,pT181/T181无变化,pS202/S202(丝)减少)表明睡眠剥夺(缺失)增加患AD风险。
16.睡眠紊乱可诱发神经炎症反应
一项研究共纳入25例健康受试者(男:女为13:12),睡眠剥夺12h和24h后进行精神运动警觉测试,探究睡眠紊乱引起的炎症反应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结果显示,睡眠紊乱通过肠道菌群调节炎症反应,促进认知功能损害。
17.肠道菌群调控SD诱发炎症反应和认知损害
研究结果提示,SD可诱发人类肠道菌群失调、炎症反应和认知损害,但肠道菌群缺乏则可逆转伪无菌小鼠SD诱发炎症反应和认知损害。若移植SD小鼠肠内微生物给伪无菌小鼠则可激活Toll样受体/NF-κB继而导致海马和内侧前额叶皮质小胶质激活和神经炎症致其认知损伤,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潜在干预手段治疗睡眠紊乱所致疾患。
18.其他
三、
睡眠障碍的治疗
(一)失眠治疗的原则
短期失眠患者应积极寻找并消除可能的诱因,同时积极治疗失眠症状;在无法完成CBT-I时应尽早应用药物治疗。
慢性失眠患者在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基础上首选CBT-I;已接受药物治疗的慢性失眠患者应同时给予心理治疗。
(二)失眠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包括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
1.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和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
2.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如光照疗法、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等,以及饮食疗法、芳香疗法、按摩、顺势疗法等。但物理治疗缺乏令人信服的大样本对照研究,只能作为可选择的补充治疗方案。
3.BZRAs是治疗失眠的药物之一
4.褪黑素、抗抑郁药物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三)OSA的治疗
OSA药物治疗仍无突破性进展,但针对OSA的病理生理特点进行的药物治疗已有一些成功的尝试。
(四)不宁腿综合征(RLS)的治疗
治疗RLS前需首先评估可能加重RLS症状的潜在因素,尽可能消除或减少这些继发性因素的影响。RLS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非药物治疗包括适当体育锻炼、物理疗法、针灸疗法等;而药物治疗包括铁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多巴胺能制剂、α2δ钙通道配体、阿片类受体激动剂等。
1.RLS的非药物治疗
(1)适当体育锻炼:可改善原发性RLS腿部不适症状,尤其是渐进式有氧运动;
(2)物理治疗:
(3)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可改善RLS症状及睡眠质量,穴位主要为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
2.RLS的药物治疗
四、
小结
专家简介
11罗爱林教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