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的目的是能力的提升,高效的培训内容源于教师实践的问题、基于教师的经验、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具体行动研究就是扎根实践的研究,依托实践工作落实。结合幼儿园实际工作,推动教师在实践中练习,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为实现被培训者主动学习的意识,实现研修的真正价值,商定出“Lian”的研修模式,即“练-联-炼”研修形式。
“练”(练习):重复练习是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结合反思的练习则是在尝试中递进提升,在实践中收获切实可行有效的经验。
2.分维度
3.全落实
将研修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是高效且必须的,这样才是从根本提升教师实际所需解决的问题,提升教师必须的能力。
(1)量化实现“练”
练习需要有量的规定,量化是练习的前提。有了量的规定就促使人去尝试,在尝试中练习是收获经验的第一步。而量化也是灵活的,需要根据教师的水平调整,不做无效的量的积累,而是促进的作用。
园级层面每月定期的考核检查,每周不定期的推门听课,督促教师的量化落实,并能及时调整量化需要。
(2)评判根据“联”
(3)培训重在“炼”
①要求式的整体调整,往往是出现整体停滞不前时,需要园级把握大方向,推动教师进一步地有效尝试。
如:我园对于周计划中细节的调整要求。
形式
策略
案例
个别交流
1.在观察中,适时以同伴的身份加入游戏,有时可带入新游戏材料,以角色经验促进游戏。
枪战游戏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带入远距离射击,幼儿出现寻找遮蔽物体躲避的行为。破坏别人的“枪”,或对打损坏“枪”的行为消失。
2.当幼儿寻求老师帮助时,提出“需要我怎么帮你?”引导幼儿思考策略,根据幼儿的策略给予合作尝试验证的支持,再尝试中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原因,引导幼儿思考。
小班幼儿需要将木板架在梯子上,请求老师帮助,老师一直将梯子抬着,整整10分钟,按孩子的需要移动。没有直接将木板架上,给予孩子空间方位的学习。
小班幼儿整理小车时,一辆小车停在外面没人管。
师:“这两小车怎么没回到家里?”幼:“没地方了!”
师:“本来能放下的,现在怎么放不下了呢?”
幼:“没靠拢。”
4.幼儿之间因为争执而出现了安全隐患时,给予及时的保护。然后带领幼儿到一旁休息一下,梳理一下游戏过程及感受,引导幼儿自己思考。“你们刚才在玩什么游戏?”“有什么感受?”“发生了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办?”“要注意什么?”
争垫子时出现抓人。请所有幼儿放下手中的垫子,一起去一旁休息一下。
师:“你们刚才在玩什么游戏呀?”幼:“抢垫子的游戏?”
师:“玩了这么久,有什么感受?”
幼:“很累!”“他打我!”
师:“玩了很久,很累。还有小朋友可能会受伤。垫子呢?现在是谁的了?有谁得到了?”
幼:“不知道。没有。”
师:“为什么只要这块垫子?”
幼:“这块是新的。只有这一块。”
师:“为什么只要这块新的呢?”
幼:“干净,可以躺在上面。”
师:“其他垫子为什么会变旧的?”
幼:“没脱鞋在上面踩。”“枪垫子的时候扯破了。”“拿垫子的时候在地上拖。”
师:“怎么保护应该都知道的,你们刚才的游戏方法没有解决问题还会让新垫子受伤,怎么办呢?”
幼:“一起玩。”“我不用新垫子。”“我先去玩其他的,然后我们交换玩。”
1.作品的欣赏(看一看、画一画)。
写生作品。
尤其是小班幼儿表述不清时。
3.新材料的收拾整理。
游戏前,看一看材料的摆放,游戏后孩子能更整齐、更快速地收拾,他们有了一定的位置意识。
我们说,在一日活动中“收纳、整理”也是一种学习,那么老师们对自己材料的合理“归档整合”又何尝不是一门技术!
如:
↗排序……
数学学习→分类……
↘等量……
↗↘……
↗垒高……
游戏照片→建构技能→围合……
↘穿插……
↘……
↗合作……
↗坚持探索……
↘社会发展→解决问题→协商……
当梳理出来一些核心点以后,就可以参照建构式课程中各年龄段各领域下的活动内容及目标,巧妙地套用课程,实现课程中规定的目标。
如:小班幼儿的故事《好朋友》讲述的是大家在一起真快乐,而幼儿游戏中就有许多好朋友在一起真快乐的照片。于是,利用游戏中的照片,确定了该活动是社会和语言领域下的,结合目标就可制定为:1.愿意大胆介绍自己的朋友、讲述故事。2.在看看、说说、想想中体会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感受朋友的重要。
再如:大班建构式教程中有《隐藏的立方体》这个活动,抽象的图片幼儿很难理解,可是游戏中,幼儿自己建构时也会出现同种材料叠加的建构,但从不同的角度看有部分图形被掩盖住了,结合幼儿的游戏作品来引出思考,利用材料再验证,就能充分感受这种被隐藏的感受。
四、研究成果
(一)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重视主体地位,激发研究意识
2.重视反思意识,激发通脑风暴
“Lian”的研修模式强调教师的及时反思、对比学习,教师具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有时会出现两个老师各抒己见、各执一词的场面。我们一同探讨,“陈述-提问-解答”,在问答中思考,逐一突破,形成一致的策略。
A组
B组
1
2
那只能说明幼儿的兴趣点在“床”上面,他的经验没有得到满足啊!一旦他的经验得到满足了他自然就会转移了啊。
3
有时候我们需要反思,孩子搭的真的是床吗?你身在这个事件当中,可能有些东西旁观者更清楚一些。(比如:幼儿搭的是烤箱,但老师误以为是床。)
……
讨论及反思:
(2)当研究进行到某一瓶颈的时候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接下来我该怎么走?如若一直这么下去我是否会走进死胡同?(比如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就应该反思:幼儿对床的经验是否已经相对丰富了,接下来我是否可以通过幼儿对床的建构来引发别的思考,比如“以床的某一建构技巧来引发别的物件的建构”、“哪些东西和床一样是有上下层的?”“除了床是有离开地面并且需要支撑的,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这样的呢?”……)
3.重视跟进发现,喜现“课生成”
教师通过对幼儿在游戏或者生活中行为的观察,商定一个游戏或生活中发现的可研究的点,拟定生成课程方案,进行课堂实践,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新的观察、推进新的尝试,最终以汇报、观摩、成果展示等方式,梳理出教师生成活动的“链条”,形成优质的生成活动方案。
如:多米诺骨牌效应
核心问题的提出:偶然游戏中出现的现象,幼儿在建构“小桥”的过程中不经意间碰倒了“桥面”上的木块,导致下面竖立摆放一排的木块呈“多米诺”效应倒下,引发了幼儿新的游戏。
生成活动《有趣的多米诺骨牌》
发现新问题:
(1)多种材料同时投放,幼儿尝试的结果不同,出现倒与不倒的现象。
(2)材料分组投放,每组一种材料,幼儿得到的体验不一样;且有的幼儿仅有一种不成功的体验。
支持策略:
(1)成功体验:同种材料的尝试——室外建构场地长方体木块、室内小型积木和扑克牌等。
(2)不成功体验:麻将牌的尝试。
生成新的活动(分课时):
(1)《麻将为什么不会倒?》(通过对比麻将与小型积木两种材料发现其中的关键原因:高度、重量的比例问题。)
(2)《这样刚刚好》(通过尝试、实验,发现多米诺效应中怎样的间距才会成功。)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更尊重游戏,显主体地位
2.更尊重经验,促快乐发展
如:小床的创意搭建。
第二阶段:从幼儿的作品中提炼不常见的特殊表现形式,明确这种技能的名称及不同的表现形式,鼓励幼儿游戏中的自主尝试与运用。
第三阶段:从同一种材料的不同形式的小车创意建构,延伸到不同材料的小车作品,经验的迁移运用。
3.更尊重群体,树正确三观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33.
[5]于海静郭满库.“生活游戏为本”的幼儿园课程探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87.
[6][美]琼斯莫尼.生成课程[M].周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