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知识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2、茶文化知识之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3、茶文化知识之茶精神(茶道精神)

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如: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

4、茶文化知识之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

5、茶文化知识之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6、茶文化知识之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7、茶文化知识之茶画

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但是从内容上细分,又可归属于文人画。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8、茶文化知识之茶艺

茶艺是一种茶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茶知识博大精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千年文化传承。同时,茶文化亦是东方文化瑰宝,它的美,它的意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抗拒的。千年的积淀的茶文化知识,让我们对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我们就来共同了解有关茶文化知识的介绍吧。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知识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茶文化是一种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长期以来不断完善的一种习惯,这写知识慢慢地变成大家一种认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种在中国文化范畴之内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知识,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所以说对人了解茶文化知识对品茶也是一大帮助。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品茶的礼仪」

喝茶座次礼仪

茶道讲究的是“主随客便”,但是从礼仪文化上讲,喝茶也就要遵循座次礼仪的原则。面对主人或者泡茶的人,左边的是“尊位”。尊位的顺序为:长辈、领导、女士。

敬茶礼仪

敬茶应双手奉上,按照长辈、领导、女士的顺序依次敬上。

客人最好是品,小口啜饮,而不能现“牛饮”相。客人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及中指轻轻端起茶杯品饮。如是大茶盅,则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及中指捏着茶盅柄,左手食指和中指及无名指轻轻托着茶盅底部品饮。

在品饮时,应气定神闲,微合双眼,仰首深吸气,对茶用心观察和体味,并对主人的茶和泡茶技艺进行赞美。

续茶礼仪

在以茶待客的过程中,当宾主边谈边饮时,主人要为客人不时地斟茶或续水,这样做的意思是让客人慢慢喝,慢慢叙,以体现对客人的尊重。

客人回礼主人

1、客人接主人奉上的茶时,应该起身,男性双手抱拳,女性双手合十,向主人鞠一躬,然后双手接过茶杯,坐下,闻香,慢啜一口,细品,称赞。

2、伸掌礼仪

伸掌礼仪是品茶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节,是主客双方都要使用的礼仪。

伸掌是表示“请”和“谢谢”。主客对坐时均伸右掌行礼对答。

主客并坐时,右侧一方伸右掌行礼,左侧一方伸左掌行礼。伸掌姿势是将手斜伸在茶杯旁边,拇指以外的四指自然并拢,虎口稍分开,手掌伸直,同时欠身点头并微笑。

喝茶中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1、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如果是女主人亲自为客人泡工夫茶,还应避免涂抹红指甲。男性应避免着装随便,不修边幅。除了仪表整洁外,还应举止庄重得体,落落大方。

2、喝工夫茶时忌“一口闷”,喝杯杯茶时忌“亮杯底”。记住,喝茶与喝酒是有区别的。

3、第一泡的第一口茶汤千万不能当着主人的面吐了出来,否则被看作十分不礼貌。

4、喝茶不能抽烟。这主要是指在别人家作客喝茶时而言。如果实在想抽烟,要征得主人同意后到旁边去抽。

泡茶八要点

1、台要简

就是指整个茶台除了必须用的茶具之外,尽可能减少无关的器物。

茶台本身样式要简洁,流于繁复则失于方便;茶台之上陈设太多的装饰性物品,诸如茶宠之类。

2、器要洁

所有的茶具必须是保证清洁无垢。

器形不端,花色复杂,有缺损,明显污渍,水痕,以及指印,

3、身要正

无论是在进行冲泡中还是在平时,身形要保持端庄,不偏不倚,唯有身形端正才能保证气息顺畅。

坐姿不端正,或坐于座椅一角。

4、心要净

没有杂念,一心侍茶,不要想茶之外的人和事;

一边操作,一边说话;或者是边操作,边想心事。

5、气要和

和的前提是,身体和心理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否则的话就很难做到气和。心平气和就是这个意思。泡茶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呼吸,保证呼吸平顺。

情绪大波动或者做过剧烈运动之后泡茶。非不得已,不要在健康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为他人泡茶。

6、水要静

也就是说泡茶是,刚刚沸腾的水必须等到里面完全不沸腾的时候才能开始注水。否则的话,就会造成注水过程中水流忽大忽小而不好把握注水的方向和力度;

水未沸或壶中水尚在沸腾就开始泡茶。

7、手要稳

唯有稳才能做到准确把握。无论是在注水、出汤、分杯的过程中,稳是最基本的要求。

能力度忽大忽小,忽高忽低;

8、声要低

无论是泡茶还是交流,不可发出高声。

大声喧哗讨论琐事,冲泡过程中茶具之间发生碰撞而出声。

相传,公元前2723年,炎帝神农遍尝百草,有一天身中72种药草之毒,顿感头晕眼花,呼吸急促,生命危在旦夕。正当他口干舌燥之时,求生的欲望让他本能的抓起身边的树叶往嘴里吃,吃着吃着,忽然感觉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呼吸通畅,中毒症状随之消失。俗话说因祸得福,后来神农经过多次试验,发现这种树叶具有很强的解毒功效,人们为了记住这种神奇树叶的功效,后来给他取了个名字叫“荼”。公元806年,唐代文人冠名“茶”。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璞归真。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用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等。

茶共分六大类,分别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和白茶。

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主要有滇红、正山小种红茶等。

黄茶制法有点类似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工序。主要有君山银针等。

乌龙茶即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主要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主要有白毫银针等。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主要有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等。

此外茶还具有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方面。

如今,茶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茶文化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为茗品。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又如在汉朝,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树根,经初步判断是茶树类植物,中国最早种茶的历史可能被改写;茶字的读音源于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发祥地。

茶文化知识

31.苍柏茶

原料:苍术3g、黄柏0.5g、绿茶3g。

用法:将苍术、黄柏用250ml水煎煮沸后泡茶。也可直接冲泡,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除湿。

用途:湿热所致关节疼痛;菌痢;肝炎。

《丹溪心法》。

32.知柏茶

原料:知母3g、黄柏0.5g、茉莉花茶3g。

用法:将知母、黄柏用250ml水煎沸后,冲泡茉莉花茶5~10分钟即可。可分数次饮。

功能:清热除湿、养阴降火。

传统药茶方。

33.柏砂茶

原料:黄柏0.5g、砂仁3g、甘草3g、红茶3g、白糖适量。

用法:将黄柏、砂仁用250ml水煎沸后,冲泡甘草、白糖、红茶5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除湿,和中养胃。

用途:心烦、盗汗;脾胃不适、泛酸、呕吐;慢性肠炎;胃炎。

《奇效良方》。

34.大黄茶

原料:大黄1g、红茶5g、白糖10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10分钟后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泻火;抗菌,抗肿瘤。

用途:实热便秘;痢疾初起;痈疡肿毒;阳黄;水肿;淋浊;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胆囊炎。

35.大芍茶

原料:大黄1g、白芍3g、绿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泻火缓急止痛。

用途:里热盛腹痛、泄痢;大小便不通。

《千金方》。

36.大黄牡丹茶

原料:大黄1g、牡丹皮3g、桃仁3g、茉莉花茶3g、白糖适量。

用法:将大黄、牡丹皮、桃仁用300ml水煎沸5分钟后,冲泡茶、糖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泻热解毒,消痈排脓。

用途:肠痈;少腹肿痞。

《金匮要略》。

37.大黄生地茶

原料:大黄1g、生地3g、绿茶3g。

功能:清热泻火生津。

用途:虚劳呕吐;热病津伤口烦渴。

38.大黄枳芍茶

原料:大黄1g、枳壳1g、白芍1g、栀子1g、黄芩1g、绿茶6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大黄、枳壳、白芍、栀子、黄芩至水沸后,冲泡绿茶5~10分钟即可。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功能:泻火理气止痛。

用途:目赤热肿痛;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腹痛便秘。

《圣济总录》。

39.黄石茶

原料:大黄1g、石膏3g、绿茶3g。

用法:用15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泻火,透邪除烦。

用途:外感热病;流感;小儿痄腮肿痛;咽喉肿痛。

40.大甘茶

原料:大黄1g、甘草5g、绿茶5g。

功能:清泄胃热,和中健胃。

用途:胃热呕吐;急性肾功衰。

41.大芷茶

原料:大黄1g、白芷3g,绿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胃除积,消肿止痛。

用途:头面、背部疮疡肿毒;便秘;头热昏痛;眉棱骨痛;鼻渊。

42.大青叶茶

原料:大青叶5g、茉莉花茶3g。

用法:用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抗菌。

用途:热病烦渴;流感;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黄疸;口疮;痈疸肿毒;肺炎;急性肠炎。

43.大青甘茶

原料:大青叶5g、甘草3g、淡豆豉3g、茉莉花茶3g。

功能:清热解毒,透邪除烦。

用途:热病发斑疹;心烦口渴。

《补缺肘后方》。

44.大青菌茶

原料:大青叶5g、茵陈3g、秦艽3g、天花粉3g、绿茶6g。

用法:将大青叶、茵陈、秦艽、天花粉用350ml水煎煮沸后,冲泡绿茶5~10分钟即可。可加适量白糖。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功能:清热解毒,除湿。

用途:黄疸、急性传染性肝炎。

《方脉正宗》。

45.大青地茶

原料:大青叶5g、生地3g、绿茶3g。

功能:清热生津。

用途:热病口渴、发烧;小便尿血。

《泉州本草》。

46.大青升茶

原料:大青叶5g、生地3g、升麻3g、大黄0.5g、绿茶6g。

用法:将绿茶置于杯中,可添加适量白糖,用大青叶、生地、升麻、大黄的煎汤300冲泡5~10分钟即可。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功能: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用途:咽喉肿痛;唇肿舌烂、口腔粘膜溃疡;口干面热。

47.大青芙蓉茶

原料:大青叶5g、木芙蓉叶5g、蒲公英5g、绿茶5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每日饮二、三次。

功能:清热解毒,消炎。

用途:淋巴腺炎;术后感染调理。

48.板蓝根茶

原料:板蓝根5g、绿茶5g。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抗菌抗病毒。

用途:流行性感冒;流脑;乙脑;咽喉肿痛;目赤;疮疹;肺炎;肝炎。

49.板蓝青叶茶

原料:板蓝根5g、大青叶5g、羌活3g、绿茶5g。

用法:将板蓝根、大青叶、羌活用300ml水煎沸后,冲泡绿茶5~10分钟即可。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功能:清热,抗病毒。

用途:病毒性感冒。

50.蓝菇茶

原料:板蓝根5g、山慈菇1g、连翘3g、甘草3g、青黛1g、绿茶5g。

用法:用300ml水煎煮板蓝根、山慈菇、连翘至水沸后,冲泡甘草、青黛、绿茶5~10分钟即可饮用。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功能:清热解毒。

用途:防治流行性腮腺炎。

51.板茵茶

原方:板蓝根5g、茵陈3g、郁金3g、苡米3g、绿茶5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肝解毒。

用途:肝炎;肝硬化。

52.蓝英茶

原方:板蓝根5g、蒲公英5g、绿茶5g。

用途:传染性肝炎;流感。

53.蓝羌茶

原料:板蓝根5g、羌活3g、绿茶3g。

功能:清热解毒,解表。

用途:外感发热。

54.白头翁茶

原料:白头翁5g、绿茶3g。

功能:清热凉血,解毒;抗菌。

用途:热毒血痢;鼻衄;痔疮;温疟;神经性皮炎。(注:虚寒泻痢者不宜。)

55.白翁止痢茶

原料:白头翁5g、黄连0.5g、黄柏1g、秦皮3g、绿茶5g。

用法:用250ml水煎煮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至水沸后,冲泡绿茶5~10分钟即可。可加适量白糖。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功能:清热凉血,燥湿止痢。

用途:热痢腹痛。

56.翁艾茶

原料:白头翁5g、艾叶5g、红茶5g。

功能:温经止痢。

用途:冷劳泄痢;腹冷下痢;产后带下。

57.阿翁茶

原料:白头翁5g、阿胶5g、黄柏1g、甘草5g、红茶5g。

用法:用300ml水煎煮白头翁、阿胶、黄柏至水沸后,冲泡甘草、红茶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养血止痢。

用途:赤白下痢、脓血。

58.翁归茶

原料:白头翁5g、当归尾3g、丹皮3g、绿茶3g。

用法:用300ml水煎煮白头翁、当归尾、丹皮至水沸后,冲泡绿茶即可。也可直接冲泡。

功能:清热,祛瘀。

用途:瘰疬遍生、身发寒热。

《本草汇言》。

59.蒲公英茶

原料:蒲公英5g、绿茶3g。

功能: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抗菌。

用途:急性乳腺炎;外感发热;急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腮腺炎;瘰疬;急性结膜炎;肺癌。

THE END
1.茶道知识入门基础茶文化与茶道器具步骤与艺术→MAIGOO知识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久经历史变迁而始终兴盛不衰。对于很多爱茶的人来说,茶道礼仪就是对一个品德修养的最好的鉴定,很多商务人士很多商务会谈都选择在茶室中进行,茶道是以茶为媒的一种生活礼仪。了解茶道知识首先要知道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分类、器具、程序,以及中华茶道四大要素,下面一起详细了解一https://www.maigoo.com/goomai/213803.html
2.茶道小知识茶道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它不仅是一种泡茶和饮茶的技艺,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和精神的修行。以下是茶道入门的基本知识和礼节: 1. 茶道的精神内涵:茶道强调和、敬、清、寂四个字,分别代表着和谐、尊敬、纯净和宁静。在茶道活动中,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茶的和谐统一。 https://www.meipian.cn/574zmpgp
3.茶文化茶文化知识茶叶分类茶文化不仅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待客礼仪。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分类和种类众多,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文化。茶文化之家介绍茶叶分类,各种茶的功效合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识。http://www.zmd7.com/
4.茶道基本礼仪知识:探寻茶文化之美,品味礼仪之道茶道基本礼仪知识:探寻茶文化之美,品味礼仪之道 茶道的源起与传承 茶道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茶叶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据传,茶叶最初是由中国古代的神农氏发现的。茶叶的饮用和种植逐渐成为一种习俗,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 https://www.coffee.cn/tea/post/262632.html
5.茶文化的基础知识6篇(全文)5、1)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坤平先生在1987年指出“广义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上满足和享受。2)台湾茶艺专家蔡章先生在1992年也说:认为“茶道”“茶艺”都可以表示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加以解释,但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名称。如强调有形动作及泡茶技能https://www.99xueshu.com/w/filey742g128.html
6.中国茶文化知识茶文化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 文相结合,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http://www.zgchawang.com/culture/show-31306.html
7.茶道概述茶道概述,含义是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联系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含义 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茶趣即饮茶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茶德即茶之功德。陆羽同代人刘贞亮提出的"茶十德"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C%B6%E9%81%93%E6%A6%82%E8%BF%B0/15622756
8.茶道入门基础知识有哪些呢茶道资讯尽管饮茶在我国一直是一种传统习俗,但人们对茶道和茶文化仍然知之甚少。今天,我想谈谈茶道介绍的基本知识,让大家对中国茶道有更深的了解。一、了解中国茶茶道 尽管饮茶在我国一直是一种传统习俗,但人们对茶道和茶文化仍然知之甚少。今天,我想谈谈茶道介绍的基本知识,让大家对中国茶道有更深的了解。 https://www.yiduocha.com/news/show-323.html
9.茶文化知识与养生关于茶道的知识喝茶虽然有好处,但应适量,尤。JlW中国茶网茶艺文化有那些 茶为国饮。提倡“不吸烟、少饮酒、多喝茶、喝好茶”,其因是饮茶有益于健康,以茶养生可获得健康长寿。然而如何饮茶才能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呢?这就关系到泡。JlW中国茶网 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https://www.gztep.com/cha-ju-zhi-shi/155834.html
10.茶与茶文化教案(通用6篇)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已普遍被世人接受,甚至被广泛传播,作为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增加茶文化在实践中的自身体验和内化素质,充分适应新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自身发展很有必要。因此,应该开发茶与茶文化项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社会选择更广泛。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21h616s.html
11.茶道的起源紫砂知识中国茶文化自汉代输入日本,中国茶道唐宋时期就已在日本扎下根来。日本人民的聪慧之处在于富有创意地学习中国茶道,并融入日本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不仅毗邻的亚洲诸国,世界上很多都鉴戒了中国茶道,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习俗。从某种意义讲,中国茶道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瑰宝。 https://www.51pot.com/knowledge/knowledge-detail-1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