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茶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中国人诗意生活的重要部分。城市里一家家茶叶店,也为城市增添了清新宁静的气息,也为人们提供了清凉的去处。开好一家茶叶店,既要经营中国传统文化,也要运用现代市场理念,为茶叶店赢得“硬实力”。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品茗这一高雅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方式。众多的茶叶店也正在发生着变化,除室内装修有所讲究外,茶叶店再不是不起眼的小型商店,使用面积从几十平方米至一二百平方米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茶叶店向大中型或连锁型发展是大势所趋,故加强茶叶店的软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常。茶叶店的硬、软件建设常常会失衡,以致削弱了茶叶店的生命力。许多人认为弘扬国饮、挖掘中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之重任应是茶馆或茶艺馆。其实,茶叶店应同样挑起推广茶文化的重担,它的作用重大,接触面更广,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生力军,只有茶叶科研机构、茶艺馆,茶叶店“三位一体”的同步推广。茶文化的普及才不会脱节,才会以更快速度发展,从而深入人心。以下是笔者在经营茶叶历程中的经验心得,愿与广大茶叶店、茶艺馆同仁商榷。
关于管理。员工的品德修养(思想教育)、敬业精神、服务态度、向酒店式管理靠拢,茶艺员、茶艺师的思想教育常抓不懈,以达到爱岗敬业。当然,茶艺本身的魄力自然地会使茶艺员、茶艺师不想改行易业,这会使企业的凝聚力增强。茶艺员、茶艺师除制服统一之外,服务态度必须做到微笑、耐心、详尽,迎送鞠躬或点头示意,客来敬茶、免费试品等。应该说茶艺、茶道的礼仪、规范要比酒店更为细致入微,但现实中,茶叶店、茶艺馆的服务水准却未尽人意。
惠量小院,即“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小院”。
曾有人问他:“不挣钱,你为什么做这件事?”他回答:“这是附庸风雅的一点小追求,我在其中获得了成就感,文化就是被消费的。在传统文化小站方面,我们很多朋友、老师为此付出的更多,也无法用钱来衡量。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人所作所为皆为一念,一念注定了当下,也选择了未来。
漠地掘泉,小院生
在北京五道营胡同内,走进惠量小院,就能感觉到浓浓的书卷气息。小院上下两层共400平方米的面积,一楼有3个包间,用以活动和授课,二楼有个宽敞的露天平台,黄昏时刻,约上三两好友,观夕阳、闻花香、品茶味,能在都市闹中取静,放空心情。
小院并非一日建成。
季烨毕业于理工科类国际金融银行专业,之后在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投资公司、朵以轩拍卖公司工作过。后进入一家办公用品公司,不到半年从经理助理升任北京分公司负责人,帮助公司承接到2008奥运会办公家具供应项目,为罗格办公室创新设计了竹制明式家具。
奥运期间,季烨非常忙碌,当奥运礼花布满天空,他知道这一段工作结束了,所有荣誉感随之结束。然而,在奥运期间接触到的中国古典文化,深深烙在心里。
如果一直走商业,季烨或许能成大富,但他另有所求。和朋友们聚集在一起,他们不谈钱,谈古琴、茶道、毛笔、太极。中国式生活的核心元素究竟是什么呢?大家在争论后认为,正是茶。
俗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能治病,能解渴,能怡情。季烨对此产生莫大兴趣,自己投资茶园,写书论茶道。这个过程遇到困难,有位师傅给他写了八个字——“云山万里,乾坤一滴是为茶。”
季烨当即买了机票去云南,途经建水、元阳,看到哈尼族老人真诚的微笑,感受万亩梯田活泼泼的生命力。在元阳县核桃寨,遇到一所希望小学,他还援建了一批教育设施。
2010年初,季烨担任出品人,和朋友共同创造首部集茶道禅宗于一体的话剧《看茶》,连演五场,反响不错,遗憾也有。季烨说,“每个人鼓掌后就走了,我们入不敷出”。
那位师傅得知季烨压力很大,一语双关:“你开个庙就可以了。”季烨不明白。师傅解释:“开庙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个地方。第二,有本经。第三,有人没人来你都要念。”
闻此,季烨大悟。半个月后,他和朋友们创建了惠量小院,并与豆瓣网合作,主推传统文化。
小院起初在安定门一间二十来平米的办公室,主讲“茶和插花”。很快,季烨搬到建国门,租了个大公寓,直到在五道营安家。从茶会雅集到茶道、香道、插花、陶瓷、篆刻、古琴、水墨国画等,公益课程日益丰富。
所谓的高级都只是形式
这里的茶艺师年轻清爽,微笑服务,还会根据顾客的心情选茶、泡茶。
小院的特色茶是普洱,但对卖茶这件事,季烨不太上心。你若喜欢便带走;若你不问也不推销。“来的是客,向往清静而坦诚的相处。所以茶若有缘,人便相往。”
小院房租、员工工资,再加上水电物料消耗,各种课程活动开支,每月支出不低,但消费并不昂贵。茶水消费非会员人均消费70-100元,会员30-60元。活动课程需要提前预约,门票30元,一般10位约满。
上个月,小院举行了插花会。老师带来了千日紫、芒叶和小菊做花材,教大家插制自由花型。老师讲解到:“红花绿叶配。若花为主,叶为副,则亦可视花为阳,叶为阴。有天地,有阴阳,有花叶,自然之道。花再艳丽,没有绿叶,也难成大雅,也只是艳丽。亦如今晚的芒叶,给花的不是色彩,是生命。人亦如此。感谢花,感谢叶,感谢天地,感谢自然。”
关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很多活动,都不设门槛,只要有勇气即可参加。
季烨感受很深切,普通人接触到的传统文化,要么高深莫测,要么胡说八道,让人望而却步。在文化沙漠里面,如何让大家得到文化根子里的那点清凉?
“其实我也是个门外汉,只是略知一二。我能弹一首半曲,诗也写一写,毛笔字写得一般,有多懂?我只是勇敢去尝试,也希望通过活动,把这些美好的体验传递给更多人。”
季烨相识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王伟平,知名书法家,为人低调内敛。老先生的香水,手绢,衣服质地和面料非常考究,讲究细节。虽精通所有的奢侈品,但并不沉醉其中。在他身上,季烨看到了“风雅的极致”,也学习如何从容自由。
老先生让季烨豁然开朗的一点是——所谓的高级,都只是形式。人有了素养,举手投足气度十足,而外在衣着已是次要。很多人弹古琴,穿成特别的样子,不是弹琴这件事儿多复杂,是为了体现人的不简单。
季烨说,“现代的人一说到传统文化,似乎就是穿汉服,留长须……其实这是一种误导。文化是一种内在精神。我也和很多朋友沟通,经常琢磨:有事怎么干?没事干什么?”
季烨开个玩笑,小院是无事干什么的地方,有事别来。中国传统文化,要心静,才能体受。
小院是简单透明的
不少学员来小院体验抄经活动。
抄经看似简单,却考验定力,急则溃,缓则滞。静得下心,才抄得了经。采访当日正好是每周二的抄经活动。每人领一份事先准备好的《心经》,桌上笔墨纸砚齐备,另外还有十年普洱生茶按序冲泡。焚香后,成员们渐渐进入了抄经的状态,除了笔墨与宣纸接触的声音,还有古琴伴奏,安静悠远。
张莉红是当天抄得最快的一位成员,她是武汉人,在北京拥有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形容自己的性格雷厉风行。对于本职与爱好的反差,张莉红说是为了平衡。过了三十岁,更加追求一种静。至于为什么抄经抄得最快,张莉红的理由是:专注。一提笔什么都不想,在抄经的过程中心不知不觉就静下来了,这是一种个人的净化与修炼。
她之前没练过毛笔字,所以她就按照钢笔字的写法,并不拘泥于形式,但求内心顺遂。
小院来过很多做文化产业的人,或让季烨做商业活动的人。
“还有公司要包场小院活动问我价钱,我说:400一位,4000起。他们问:你们活动不是最贵才200吗?我说:那你可以自己网上报名,一下把人报满。谈生意大家都是生意,你用我们辛苦组织策划的活动孝敬你的客户,占用了更多真正喜欢这个活动的朋友的机会……”
有时候,季烨也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但还是走到了今天。
现在季烨朝九晚五,有了份新工作,所幸小院自行运转良好。他说自己不是小院的老板,而是这里的义工,或者客人。
关键词:中西茶文化;大学英语;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备受国人推崇与世界赞誉。饮茶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最初,茶被作为一种高贵的饮品,只有皇家贵族才有资格饮用。后来在唐朝中期,随着茶种类的增多,茶风盛行,茶这种饮品开始走入平常人家。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洗礼,茶文化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而是被一代又一代的爱茶之人传承和发扬。可以说,我国的茶文化极其璀璨辉煌。相比之下,西方的茶文化历史就较为短暂。并且在饮茶方面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茶文化往来也越来越频繁,本文就是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角度谈大学英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性分析
1.1中国的茶文化
1.2英国茶文化
虽然与中国相比,英国的茶文化比较短暂,在十八世纪以前,在英国也只有贵族阶级才能够享用茶叶。在十八世纪之后,中国的茶叶出口到英国,英国开始兴起饮茶的风气。到现今为止,饮茶已经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英国每年茶叶的消费量已经远远超出中国。但是中国和英国对于茶叶种类的喜爱却是存在极大差异的,中国人更加喜欢绿茶,追求茶本身的味道。而英国则更为喜爱红茶。在英国红茶通常用英语“BlackTea”表示,而不是“RedTea”,关于红茶的英语解释在英国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大约在17世纪,英国人在我国福建厦门一带收购红茶,但是由于我国这种茶的茶色比较深,近于黑色,所以被英国人称为“BlackTea”;第二种说法是红茶在加工炮制的过程当中,其颜色会变得越来越深,随后变成黑色,所以被称为“BlackTea”。并且英国人的饮茶特点与中国人也是极其不同的,在中国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传承,通过茶会、茶礼等活动,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的道德素养。
2培养跨文化交往能力的重要意义
3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例,浅谈大学英语课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3.1了解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
3.2,尊重文化差异性
3.3创新教学理念,注重文化知识培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逐渐的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革,英语教师也开始意识到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不再以英语成绩的高低论学生的好坏。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对英语知识内容的巩固之外,更加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培养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合理安排文化课程,茶文化也是英语文化中关键的组成要素。英语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例进行文化知识讲解,例如在讲解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性时,可以对比中国与西方不同的饮茶习惯:中国对于绿茶的喜爱,英国对于红茶的推崇。另外,英语教师还应该重视文化体验,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英语背后的文化,如带领学生去参观茶博物馆或者去茶园,让学生亲身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英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针对中西方茶文化事例进行讨论,让学生欣赏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性,让学生了解茶文化的深刻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增加文化知识储备,为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4积极进行课堂互动,注重英语口语交流
4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不仅仅需要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还要让学生对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知识进行了解。本文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例,探究了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希望能够让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明星.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福建茶叶,2016(4):227-228.
[2]闻蔚.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东南亚纵横,2012(9):72-75.
[3]赵宇红.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6(2):118-120.
摘要:随着全球融合不断加快,茶及茶文化逐渐融入英国,并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在整个英国茶文化体系形成确立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文学作品,许多文学作品的经典情节中都与茶文化有重要关联。本文拟从英国茶文化的内涵极其形成历程分析入手,结合英国茶文化的价值理念和外国语言文学的发展状况,从而探究茶文化与外国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表现。
关键词:英国茶文化;外国语言文学;融合发展
文学作品是对该时期文化特点、文化内涵的最真实反映和最有效继承。英国茶文化是近代全球融合的重要表现,该文化体系在形成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极具内涵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特点进行了解和认知,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和价值理念。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我们对文化及文学作品研究不断加深,可以看到文化对文学作品创作有着重要关联和影响,因此可以说英国茶文化就是在近代以来英国语言文学发展的重要风向标,所以想要认知英国茶文化及其文学作品的特点,就需要对其内涵及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认知。
1英国茶文化的内涵极其形成历程分析
2英国茶文化的价值理念分析
3外国语言文学的发展状况
4英国茶文化与外国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表现分析
5结语
[1]陈传万.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从物质、精神和语言方面[J].中文学术前沿,2013(2):27-31.
[2]高晓薇.英国文学语言对“茶”及“茶文化”的应用研究[J].文学理论前沿,2013(5):169-173.
[3]李田心.知识经济时代下外国语言文学的变化和发展综述[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13(15):116-122.
[4]王忆云.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15(17):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