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菜市口地区,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名曰烂缦胡同。因地理位置优越,故旧时商贾名人云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便出生于此。而在烂缦胡同的深处,有一医馆,名声在外。宗世明、宗维新、宗修英三代,便是这里的主人。
“我的爷爷是骑着毛驴看病的,我的父亲是坐着黄包车看病的。烂缦胡同光医馆有三家,都是挂牌行医的,但是业务量都不如我爷爷。”——源自宗修英采访
从事中医的宗家三代,始终守护着宗家这一方药香。但情形不容乐观,此时,距离著名的“中医废止案”已过去二十七年,全国92个大中城市和165个县里,被批准行医的只有14000人,医院少见中医的身影,高校极少有中医的课程,百姓缺乏对中医的认同,绵延千年的祖国医学到了一触即发之际。如同广大中医一样,宗家三代正焦灼的等待着一个转机的到来。
▲宗维新
宗维新,山东历城县宗王庄人。1956年参与筹建北京市中医医院,建院后任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宗维新对仲景之书领悟颇深,曾亲自编写《金匮要略》讲义并讲授。其视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名训为座右铭,认为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学科均是以发展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为目的,各学科不应有门户之见,中西医之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宗维新先生对内科、妇科、儿科及天行时疫等均有研究,尤其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证方面卓有成效,对《血证论》“当补脾者十之三四,当补肾者十之五六,补阳者十之二三,补阴者十之八九”有所发挥。宗修英、梁贻俊、孙伯扬等作为宗维新的主要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其学术思想。
“1956年,卫生局找我父亲说,北京要成立中医院,让我父亲参加。我随着我父亲一起进入了北京中医医院。”——源自宗修英采访
1956年,北京市首家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成立,70多位医学大家陆续奔赴而来,这其中就有宗修英和他的父亲宗维新。尽管从事中医工作实属父愿,但这所新世界的大门,终还是向宗修英打开了。
似使命一般,宗修英走出了烂缦胡同,走进了祖国医学的广阔天地,他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冲击,也开始思考如何学着前辈们的专长与经验,去治病,去救人。在北京中医医院,时任内科临床医师,从事消化、血液、神经、肾病、肝病等学科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宗修英广泛应用中医诊疗诸法,并在其父宗维新的指导下继承了家学中治疗血液病及妇科病的经验。此后,宗修英拜在名医赵树屏、张菊人门下继续学习。
“赵炳南,我就学人家的服务态度。他是见着病人起身,人家走他也站起来送一下。”——源自宗修英采访
他边攻读岐黄之书,边随老师出诊、得以广开医域视野,博采众家之长,医术日益提高,求诊者逐渐增多。60年代初,他随父辈等开展血液病研究,对再障贫血取得疗效,部分病例得到完全缓解,总结出了治疗规律,并研制了“生血散”、“止血散”等验方。但深入农村的宗修英,看到了农村的缺医少药、患者的病痛疾苦,这些,深深地刺痛了宗修英。
除了治病救人,他开始有意识地将目光专注到教学上。马上,他遇到了一个机会。此时,全国正在开展“西学中”,友谊医院也开设了培训班,1975年宗修英被北京友谊医院借调至院办西医学习中医班执教1年。
风云变幻,历史更迭,1976年,宗维新去世,宗家三代,仅剩宗修英独守。宗修英于同年被正式调入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任讲师、副教授、中医科主任,宗修英的精神与决心,壮了起来。宗修英开始思考,如何带领年轻人去领略中医的魅力,如何让中医后继有人。系统化、规范化地让学生从理论过渡到临床,是宗修英的第一步。宗修英帶领本科室医生开展了外宾门诊、男性不育专病门诊和家庭病床等服务。通过长期的中医临床教学工作,宗修英医疗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被医院聘为主任医师、副教授和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宗老就组织年轻人练字,四百字稿纸,每个人一个星期写一篇字。——源自学生赵喜俊采访其它科室的大夫都觉得很奇怪,都这么大了还要求你们写书?——源自学生谢燕芳采访对年轻大夫,宗修英不但要求练字,还会不定时抽查病例;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进行业务学习,对不符合要求的,他会尽心提点,但这样的做法,引起了不满。好的提出表扬,差的就得要提出来批评,谁挨批评他背后不骂我呀,那这也没辙。——源自宗修英采访肯定得罪人,但是我父亲坚持做了。——源自儿子宗文汇采访
看起来儒雅、淡泊的宗修英心底却有着一份固执。这份固执来自传承于中医世家的使命感,也来自于父亲对自己的嘱托。从“西学中”班、厂矿学习班、社区班,“师者”最终成为宗修英后半生的重要角色,他不仅传授中医理论及临床教学,还去延安支教、为首都医科大学讲课,奔赴日本、泰国、韩国等国家教授中医理论。1985年,宗修英这个名字,被载入英国《国际医学名人录》。
▲宗修英入选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
如今,宗修英已96岁,他竭尽全力将中医引入“更为广大的教育”,始终殚精竭虑,创造希望。
守正创新薪火传承
宗文汇先生出生于北京,其自幼侍诊祖父宗维新、父亲宗修英,所以自幼耳濡目染家中长辈谈医论药和临床医疗,由此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8年,宗文汇先生便开始进入北京塑料制品厂卫生所从事中医工作,1983年9月——1987年7月,宗先生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年制函授大专班,攻读中医专业,由此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为其今后深入学习中医文化创造了便利条件。1993年至今在友谊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在1993年——1997年,参加了其父宗修英举办的北京友谊医院“西学中”班,此时才算真正从师于他的父亲——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宗修英主任医师,并取得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北京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出师证书。结束学习后,宗文汇先生才算得以广开医域视野,博采众家之长,医术也日益提高,求诊者逐渐增多。
多次参加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药学会举办的消化、妇科各种高研班的学习,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理论体系及西医知识均有较好的掌握,诊治力求博极医源,用药灵活,不拘一法一方。
作为科研课题主要成员,宗文汇先生还参加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整理与研究。
在早年宗文汇先生和父亲宗修英应邀做客北京电视台举办《养生堂》和《健康大智慧》栏目,为大家普及养生知识。
▲宗文汇主任受邀做客《养生堂》,目前在北京西鹤年堂中医医院出诊(每周一上午,周四全天,周五上午)
2018年12月,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健康工程组委会聘请宗文汇先生担任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健康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2019年六月,中共北京友谊医院委员会评选宗文汇先生为“北京友谊医院优秀党员”。此外,宗文汇先生一直在为编写《药食同源》的书籍做准备。
在常年看诊过程中不断学习并积累脾胃病、血液病、妇科病、心脑血管病、咳喘及疑难杂症的诊治经验,所以尤为擅长。如消化不良、月经失调(闭经、先期、后期、不定期、痛经、不孕症)、因痰湿引发的肥胖、心脑血管病、嗜睡、高脂血症、水肿、咳喘病等。擅长治疗的其他病症:痹症(关节炎)、腰腿疼痛、神经痛(头痛、坐骨神经痛)、失眠、更年期综合征。
作为中医脾胃病专家,在脾胃病的预防和治疗上也是感悟颇深。主张未病先防,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适当运动”。在日常中医保健中,提倡要提高人的正气、提高人的免疫力。
▲患者感恩赠送亲笔书法
宗文汇先生给患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医者,始终带着微笑,讲话声音谦和,看诊态度非常好,让患者感受到温暖的关怀,最重要的是很多患者在宗文汇先生的治疗下,病情都有所好转。其辛勤的工作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肯定。
▲好大夫在线平台好评100%
▲选自好大夫在线平台的部分患者好评
2020年12月11日,在96岁高龄首都国医名师宗修英老先生带领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宗修英学术传承人宗文汇名老中医工作室成立,众路专家济济一堂,共襄盛举。成立一年多以来,工作室传承了医道,研修了学术,也惠及了数万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