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井铭:“十三五”茶叶科技研究进展茶闻

此文由安徽农业大学宁井铭教授编写。其中,茶科技创新方面的部分生产应用,已单独发布。本文为按照综述体例的内容,全文约1.4万字,并列明106篇参考文献,供感兴趣的朋友查阅。

编者

2021.12.07

一、品种选育

1、茶树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1)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遗传研究和生产利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茶产业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1]。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的数量多寡和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茶树育种和茶树生物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2015-2020年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对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安徽等多省的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征集和收集。

(2)茶树遗传学研究

借助于大批量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组数据的释放,与品质、抗逆、生长发育等形状有关的功能基因及调控基因被批量克隆,且通过异源转化或体外表达的方式进行了功能的简介鉴定,为深入解析茶树重要形状形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3)育种技术创新

茶树传统自交育种采用的均为人工授粉,需要准备花粉、授粉、套袋以及后期摘袋等工序,过程中会对茶树的花朵形成多重损伤,可能会导致花朵脱落,影响结实率[9]。“十三五”期间开始探索和研究新的育种技术。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神舟11号搭载茶树种子返回后,获得了航天茶苗。Wang[10]等利用GWAS技术,发掘出26个与春茶发芽期关联的SNP等位变异和候选基因,并从中开发出1个dCAPS标记,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2、茶树品种选育进展

2015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新版《种子法》规定:除主要农作物和主要林木实行品种审定制度外,对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等级制度。列入非主要农作物等级目录的品种在推广前应当等级。茶树被列入第一批非主要农作物等级目录。自从新的《种子法》实施以来,2018年第一批9个茶树品种通过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2019年有39个品种通过登记,2020年有42个品种通过登记。“十三五”期间,共有90个品种通过登记(表1)[11]。

表1“十三五”期间通过登记的茶树品种

(王新超等,2021)

二、种植与栽培技术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国家茶叶产业体系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下,我国茶叶科技在茶叶种植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优化和改进了无害化除草技术和生态茶园技术,集成提出了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构建了茶园化肥减施增效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茶园环境信息感知技术和装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生态保护

茶园生态环境的研究和构建对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期间,基于茶树的生长发育规律,对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调节控制展开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有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活动对茶园土壤的理化性状、物质循环和激素合成等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和茶树根际中微生物菌株耐胁迫等能力都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和茶园的病虫害防治[12,13]。有关研究针对茶园独特的土壤生态系统,提出了利用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构建“茶-草-菌”的立体栽培技术模式的生态茶园,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微生物群落,进而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和病虫害防治[14]。茶园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有研究揭示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具有明显的差异[15],茶园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随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升高而增加[16],随化学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17]。

在茶园土壤氮元素循环的微生物机制方面科研人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氮肥施用量增加引起自养硝化和异养硝化作用进一步促进N2O的排放,嗜酸反硝化细菌和对酸性耐受性较强的真菌在高酸性茶园土壤N2O排放中起重要作用[18]。研究发现真菌在茶园土壤氮素矿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土壤净硝化作用和净氮矿化作用的贡献大于细菌[19]。

2、绿色防控

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是提升茶叶品质和质量、维持我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随着科技的发展,“十三五”期间茶园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水平提高。

(1)绿色防草技术研究进展

(2)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茶园病虫害种类繁多,常见的茶树病害有茶白星病、茶轮斑病、茶赤星病、茶饼病、茶炭疽病等,常见的茶树虫害有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灰茶尺蠖、茶橙瘿螨等。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对茶树病害的病原鉴定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茶白星病是高海拔茶区高频发生的茶树病害,茶白星病最早于1887年在日本静冈县被发现,但直到1920年首次鉴定茶白星病病原菌为叶点霉属的Phyllostictasp[26],而后巴西、巴干达等均鉴定其病原菌为E.leucospila[27]。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和菌类信息的完善,Phyllostictasp于2018年在我国被提出为Phomasp.[28],因此茶白星病的病原菌出现了Phyllostictasp,E.leucospila,Phomasp.三种不同的说法,经过科研人员的进一步研究,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形态观察、分子序列比对和致病力测试发现E.leucospila为茶白星病病原菌,而Phyllostictasp为一种感染患病植物组织的重寄生真菌[29]。茶树炭疽病属是茶树叶部病害的一种,但国内外对茶炭疽病原菌归属一直存在争议。目前研究表明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真菌、果生炭疽菌、胶孢炭疽菌等均可以引起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30,31]。

3、科学施肥

4、物联网技术

三、加工工艺/制茶技术

1、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1)绿茶加工技术研究

“十三五”期间,杀青和干燥是绿茶加工技术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不同联合杀青方式对绿茶感官品质影响显著。滚筒联合远红外可有效提高栗香品质,其中以滚筒-远红外-微波联合杀青处理最优[57]。开发了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这一技术具有精准控温、分段变温的操作特性,且有利于绿茶栗香的形成[58-59]。将茯砖茶发花的冠突散囊菌用于秋季绿茶,发现绿茶花香增加涩味减少,品质得到了提升[60]。

(2)红茶加工技术研究

“十三五”期间,补光萎凋、动态发酵等一系列工夫红茶加工新技术开发成功,初步实现了高品质工夫红茶或特色工夫红茶的定向化加工。Chen等人研究发现,富氧发酵显著提高了红茶的品质,在滋味上苦涩味降低,鲜味增加[61]。Hou等人将动态萎凋应用于祁门工夫红茶,发现动态萎凋有利于花香和果香味的积累,并且茶汤鲜味增加[62]。

安徽农业大学研发了一款微型近红外仪,用于检测红茶萎凋与发酵程度,并得到了较好的试验成果。Jin等人研究表明,使用微型近红外对红茶发酵程度进行判别,判别率为75.67%;自行搭载廉价的成像系统对红茶发酵程度进行评价,判别准确率为81.08%[63]。

(3)白茶加工技术研究

白茶的萎凋是“十三五”期间研究的重点。设施萎凋技术研究不断深入,实现了白茶萎凋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光质光强等的精准调控,探明了红光萎凋技术可以降低白茶苦涩味、提高鲜爽度[64]。温度25-30℃、相对湿度65-75%条件下萎凋35-40h,鲜叶失水速度和失水程度适宜,有利于获得品质优异的白茶[65]。

(4)乌龙茶加工技术研究

“十三五”期间对乌龙茶的加工标准进行了统一,制定并发行了国家标准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GB/T35863—2018),对生产企业的标准化起到了规范作用。其中还分别制定了台式乌龙茶(GB/T39562-2020)、水仙(GB/T30357.4-2015)等乌龙茶的加工标准。做青是乌龙茶加工技术研究的重点。实现了智能化检测做青时的温度、湿度和青叶减重率,为之后自动化做青提供了理论依据[66-67]。

(5)黑茶加工技术研究

(6)黄茶加工技术研究

2、茶叶加工机械装备性能提升

(1)连续化加工技术进一步熟化并应用

“十三五”期间,扁形、针形绿茶的加工工艺和装备得到了进一步升级,研发出珠形、条形绿茶的成套标准化加工技术,并在产业上示范应用。胡欣[74]等人在单机化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我国自行设计的颗粒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探明了最优工艺组合参数,并将该结果应用于最近研建的颗粒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安吉白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有效解决了生产洪峰期鲜叶大量采摘时不能及时加工造成鲜叶红变的问题,同时克服了单机作业中操作工人的人为不可控因素。确保茶叶加工过程的安全性、茶叶品质的规格一致和稳定性[75]。

松阳碧云天茶业有限公司引进了工夫红茶全程连续自动化生产线机组,该生产线主要由鲜叶处理、二次萎凋和揉捻做形、连续发酵(带温湿自控)、动态初烘(品质调控)、足烘提香等五个模块组成。试验表明,此生产线具有节能明显、温控精确、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符合工夫红茶加工的清洁化、标准化、连续化、规模化生产要求[76]。

在安化毛茶加工领域,长沙湘丰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有针对性地研发了集摊青、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为一体的黑毛茶自动化生产线。益阳胜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研发的黑茶自动压制生产线,实现了黑茶压制定型及自动输送。这条自动压制生产线研发成功后,经过多次改进优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操作提高、产能大,一条生产线可产多种规格的茶砖。生产的紧压黑茶外观正频率、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成品茶砖外观精致。

(2)数字化、智能化加工技术及装备得到研发

加工装备是保障茶叶生产质量的关键,性能优异的装备可以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品质,实现加工作业高效、省力、标准。安徽农业大学开发出茶鲜叶原料质量分析仪、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装备等,可进行鲜叶质量登记、茶叶色香味形品质的综合评判,推动了茶叶数字化品控和装备的提升。赵进等人设计了茶叶揉捻机组和实现4台茶叶揉捻机协调工作的自动控制系统给,该机实现了茶叶揉捻过程中喂料、揉捻、卸料的全部自动化环节,并实现了数字化、可视化的控制过程。通过试验,系统实现了茶叶生产量220kg/h,成条率稳定在83%以上,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节约了人力资源[77]。

安徽农业大学Wang等人联合嗅觉可视化、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微型近红外仪用于监测红茶萎凋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感知技术难以实现红茶萎凋程度的准确评判;基于中层数据融合所建的SVM模型取得了最优的评判结果,对预测集样本中三个萎凋程度的判别率达到100.00%、92.86%和100%[78]。

安化黑茶加工方面研发应用了黑茶高效节能型汽蒸与渥堆发酵新装备、涡轮推进发酵机、智能固态发酵机、节能高效蒸茶装置、茯砖茶循环双向蒸茶机等专利产品,这些设备的应用使蒸汽利用率提高35%以上,渥堆发酵均匀度得到显著提高。普洱茶发酵发面,研发出控温、控湿、控微生物的发酵装备,如发明双层保湿转动式普洱茶发酵罐、普洱茶清洁化发酵车间、普洱茶发酵无线控制系统等,这些创新发酵装备使得普洱茶发酵做到了可控化、清洁化、数字化。广西六堡茶发酵工艺中,研发出发酵罐和全自动智能茶叶发酵装置。四川黑茶加工中开发出卧式发酵机、滚筒发酵机等先进的发酵装置。华中农业大学研发出黑茶(青砖茶)数字化自动渥堆发酵技术,通过模拟自然渥堆,实现自动加湿与补湿、温湿度自动检测与控制、自动翻堆与解块,使青砖茶品质得到提升。

四、深加工技术与产品

茶叶深加工是实现茶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途径,是提升茶叶附加值、跨界拓展茶的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的重要途经和推动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级开发”“现代茶制品加工与贮藏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及健康功能评价应用示范”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陆续实施,茶叶深加工技术创新进入攻坚期。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茶制品产业链结构和产品供应链体系趋于稳定。

1、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技术进展

2、速溶茶加工进展

目前我国速溶茶年产量超过2万吨,主要销往日本、美国及欧洲国家和地区,且产值达15亿元,已跃然成为速溶茶第一大生产国[87]。传统速溶茶产品主要有速溶红茶、绿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等。随着新型技术的发展,高香热溶速溶茶、冷溶原味速溶茶、高香冷溶速溶茶等高品质速溶茶产品陆续被研发,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市场高端化、个性化的需求。“十三五”期间,以动态逆流提取和冷冻干燥等技术为核心的速溶茶加工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了速溶茶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速溶茶加工技术的迭代更新促进了我国速溶茶产业的稳步发展。新型的提取、分离、浓缩和干燥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应用极大程度的推动了新型的特色速溶茶产品的发展。

(1)新型提取技术

提取工艺技术与装备是决定速溶茶得率和品质的重要工序。超声、微波辅助提取与逆流动态提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相对低温条件下茶叶有效成分的高效、快速提取,同时确保了提取效率及品质,是茶叶提取物工业化生产的主要浸提方式[88]。高压脉冲电场(PEF)提取技术对速溶茶的香气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适合与冷冻浓缩、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联合使用[89]。此外,酶解提取、超临界CO2提取等新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研究与应用。

(2)新型浓缩技术

相比于传统的蒸发浓缩和冷冻浓缩技术,新型的膜浓缩技术运行温度更低,不仅能有效的保护热敏性物质,保留茶叶原本的香气物质,提高速溶绿茶的感官品质,同时能抑制重金属、农药残留、无机盐等的富集。新型的膜浓缩技术主要包括反渗透浓缩、超滤浓缩和纳滤浓缩[80]。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Mechanicalvaporrecompression,MVR)因能耗低、效率高而被广泛应用于真空浓缩设备中。目前,MVR真空浓缩技术常以膜浓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应用于大规模的速溶茶生产过程中。

(3)干燥技术

目前,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是速溶茶加工生产中主要的干燥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真空低温连续干燥、微波真空干燥以及高压电场干燥等新型干燥技术被提出,但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不多。连续真空冷冻干燥方法和低温喷雾干燥等新技术的研发为提高速溶茶的风味品质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传统喷雾干燥的基础上,低温喷雾干燥技术具备提高速溶茶产品色泽及冷溶性品质的优势。

(4)生物酶技术

生物酶是速溶茶生产过程中主要的添加物,能明显改善速溶茶的感官品质。研究表明,蛋白酶[90]、单宁酶、β-葡萄糖苷酶[91]、茶茎粗酶(ETS)、马铃薯葡萄糖粗酶(EPD)[92]、果胶酶、纤维素酶[93]、和黑曲霉[94]等可以显著提高速溶茶产品的滋味和香气品质。生物酶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速溶茶产品的花果香和青草香提高,降低苦涩感[95]。

(5)提香保香技术

3、茶饮料加工进展

目前,我国茶饮料年产量超1500万吨,是国际第一大茶饮料生产国[87]。“十三五”期间,茶饮料加工在滋味品质的调控、茶饮料沉淀控制以及饮料专用化加工技术等方面的提升促进了我国茶饮料的发展。此外,以茶叶及制品为主要原料,以鲜奶或奶制品、水果、糖、谷物、酒及香料等为辅料,经现场提取和调配制成的新式茶饮满足了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1)茶饮料滋味品质调控技术

(2)茶饮料沉淀控制技术

茶饮料生产及贮藏过程中形成的沉淀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外观及风味品质。“十三五”以来,研究者在茶饮料生产过程中基于络合作用的沉淀物形成机理取得大重大突破。研究表明绿茶沉淀物乳酪的生成与茶多酚和碳水化合物的初始浓度有关,而红茶乳酪的生成量由蛋白质、甲基黄嘌呤和茶红素浓度决定[98]。儿茶素因与蛋白质、咖啡碱和金属离子存在分子相互作用,对乳酪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牛血清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的引入,使得具备更强相互作用的酯型儿茶素-牛血清蛋白的复合体打破了氢键,可有效减少乳酪的形成[99]。

茶饮料沉淀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为提高茶饮料品质及货架期打下坚实基础。相比于传统的膜过滤法、吸附法、包埋法及转溶法等,生物酶解法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对茶饮料风味品质的影响。单宁酶被广泛用于控制茶乳酪形成和沉淀,经单宁酶处理的茶叶提取物与蛋白结合的能力降低,使得茶乳酪的形成受到抑制[100]。单宁酶与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脯氨酸核酸内切酶结合可有效分解茶乳酪,同时能水解形成乳酪的关键物质如茶多酚和蛋白质,对茶汤的澄清效果增强。

(3)饮料专用茶加工技术

(4)新式茶饮的发展

随着茶饮消费群体的年轻化,茶饮料开发呈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趋势。“十三五”期间,以粉末为原料的冲调模式逐渐被市场所淘汰,线下直饮式的奶茶饮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自2010年以来,一种有别于传统茶叶和瓶装即饮茶的新式茶饮产品逐渐步入茶业消费市场。这些新式茶饮产品突破了传统茶饮制作和消费边界,以材质天然、设计时尚、现场制作和即饮方便等特点,满足了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继传统杯泡热饮、工业化瓶装即饮茶之后的第三大茶叶消费方式[102]。

新式茶饮是指以茶叶及制品为主要原料,以鲜奶或奶制品、水果、糖、谷物、酒及香料等为辅料,经现场提取和调配制成的茶饮。其主要包括奶茶、水果茶、纯茶、抹茶、混合茶等系列茶饮品。为满足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需求,新式茶饮类型居多、设计时尚,且其发展与迭代速度较快。新式茶饮的发展不仅满足了新时代茶叶消费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为培养新一代的饮茶群体提供良好方案。

THE END
1.茶叶加工工艺流程详解茶叶是一种重要的饮品,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风味。而茶叶的加工过程决定了其质量和口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茶叶加工的工艺流程。 采摘 采摘是整个茶叶加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通常情况下,新鲜嫩芽含有更多的嫩叶素和香气物质,因此采摘时应选择嫩芽为主要材料。在早晨露水消失后进行采摘可以保证茶叶含水量适中。 https://www.coffee.cn/tea/post/145021.html
2.茶叶加工实施方案.pdf加工工艺茶叶加工实施方案.pdf 6页内容提供方:wyg1235 大小:329.13 KB 字数:约3.14千字 发布时间:2024-07-15发布于河南 浏览人气:12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茶叶加工实施方案.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714/6033102141010201.shtm
3.茶叶加工技术(精选十篇)在超微茶粉加工过程中, 重点在于2 个部分, 即保证颜色翠绿、获得更小的颗粒。为保证色泽, 在加工过程中应注意:影响茶叶色泽的主要因素是有色物质, 所以, 加工过程中必须注意确保其比例合理;具体工艺方面, 应侧重于防止茶叶变黄, 所以, 加工时必须进行有效处理, 保证其叶绿素保留率。 为获取超细颗粒, 在加工过程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x1ekiwx.html
4.茶生产加工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产出方案近年来,茶叶加工技术不断创新,出现了更多不同风味和类型的茶叶。 茶行业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着众多挑战和机遇。只有充分了 解并适应茶行业的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 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茶行业需要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环 境、政策环境、技术创新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变化,积极探https://doc.mbalib.com/view/2079ce74e2177bcf587a9fa1553aa25c.html
5.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7篇(全文)以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总体目标为前提,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突破口,巩固现有茶叶产业基础,高标准改造现有茶园,高标准建设新茶园,配套茶叶加工设施,以名优绿茶为主,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单产,主攻质量,突出效益,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拓展销售市场,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把茶叶产业建设成特色优势产业,促进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la2movy.html
6.探究云南农业:走进云南农科院茶科所,深入熟悉茶叶种植与研发云南农科院茶科所是云南农业科学院下属的世界重点研究机构,也是全国茶叶研究领域的实验室知名单位之一。该所的领导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普洱茶上,在普洱茶的昆明市生产、加工、品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人才经验,并取得了多科研成果。 普洱茶是云南省的靠谱一种特色茶叶,产于普洱地区,以其特有的风味和医疗功效而闻名于世https://m.qqddc.com/qiye/teashengshu/71379.html
7.茶叶深加工包括哪些方面茶叶深加工是指对茶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以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茶叶深加工包括多个方面,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方面: 1、提取茶叶中的有效成分:通过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从茶叶中提取出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如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茶黄素等,这些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脂、降血压、抗菌等多种https://www.gztep.com/cha-ye-gong-si/285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