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文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阅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找准论点

二、分析论据

阅读议论文,在抓住全文的论点之后,还要弄清楚论据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事实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包括名人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以及正确反映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经验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

三、弄清论证的方法及作用

弄清论证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中心论点。要弄清论证方法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用事实说话,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2)道理论证:说理透彻,令人信服;(3)对比论证:突出了全文要论证的观点,使得逻辑更严密,更具说服力;(4)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述自己的观点,且能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地说清楚事理。其次,还要注意的是,这几种论证方法有时候是交叉使用的。

四、理清结构

阅读议论文,必须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也就是引论、本论和结论。

五、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精练、严密、准确。它的语言往往有鲜明的个性,或针砭时弊,或剖析事理,往往能利用抽象的词语来表现丰富的内容。一般方法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旨,深入揣摩其表达作用。对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要抓住其词义的范围和轻重及修饰限制作用来分析。

【例题讲解】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阿元

“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原因之二是在失败之后人们需要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但阿元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自我安慰当然不错,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未必有效。

其实,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验证。比如说项羽,从江东起兵,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但垓下之围让他永无翻身之地,所以他自杀了。还有李自成,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至少有五次机会可以战胜满清,过足当皇帝的瘾,但最终他还是被杀掉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的失败之所以没有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他们失败之后就死了,根本没有机会。那么咱们就举一个失败之后没死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有两次致命的失败,一次在莫斯科,一次在滑铁卢。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差不多,因为拿破仑的扩张让他成为了欧洲的公敌。就像俗话说的,双拳难敌四手,好虎难顶群狼,拿破仑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联合上,一代天骄拿破仑最终是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

以上的例子充分地证明,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说失败的当事人要能正确认识失败,合理评估自己。

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在谈到他为什么会成功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时对一家人说,“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他又对那家的孩子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这个小朋友的问题是:“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这个推销员说,当时他是面红耳赤,只能收拾起他的书,灰溜溜地走了。

从这次经历,这个推销员总结出一个经验,话不能说得太绝,牛皮不能吹得太大,从而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你对于失败能够有个理性的分析,那么失败可为成功之母。

而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失败,不能合理评估自己,失败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

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除了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之外,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项羽的对手刘邦,和项羽交手,从来没有打胜过。最惨的时候,他的老爸老妈老婆孩子全都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还威胁说,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煮了当饭吃。对此,刘邦的反应是,我们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如果你要煮你爸,你就送一碗汤给我吃。

虽然刘邦的话有点耍无赖的意思,但正是他永不放弃的勇气才让他在一次次大败之后又站了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代强悍的开国皇帝。所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并不是要否定这句名句,而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对于这句话没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运用,很可能会让这句话成为逃避失败的借口,成为一块不敢正视失败的挡箭牌。

探究练习

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

挡箭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这里不只是理解词语的原意,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来解释词语的含义。

[参考答案]答案不唯一,表意确切即可。挡箭牌:盾牌,比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为了证明此论点,主要采取了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举例论证。

3.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参考答案]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需要的条件是: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4.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举“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被杀”“刘邦打败项羽成为开国之君”的事例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明“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这一分论点的。

B.第三自然段中拿破仑的例子显得多余,应该删去。

C.作者通过否定名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名言的道理。

D.“失败是成功之母”作为格言被人们广泛认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另一个是在失败之后需要用它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参考答案]D

5.阅读下面材料,用一句话说说你的看法。

一位盗车高手,他对各种车锁的漏洞了如指掌,每次行动从无失手。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他在一次行动中,被警察当场抓获,被判处了有期徒刑。在狱中,由于表现良好,被提前释放。出狱后,他根据自己了解到的防盗缺陷,创办了一家汽车防盗用品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几乎无懈可击。

[解题指导]首先要了解材料中的观点,然后对此说说自己的看法。一个盗车高手开始的人生坐标是错的,也是失败的,后来他把缺点化为优点,及时纠正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也就意味着成功。这则材料告诉我们: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关键是看你怎么做。

[参考答案]言之有据(有理论支撑),表述准确即可。示例:失败和成功有时只有一步之遥,能顶住失败的逆流,并逆流而上就能获得成功。

【拓展训练】

人不炼,不成器

杨绛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苦痛中炼出美德。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他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以上道理。

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他的弟子,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了解自己,不是容易的事。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调查嫌疑犯那样窥视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遮掩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念。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则会憬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袒护自己了。这样才会认真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超脱“小我”,从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能这样,一家子就可以很和洽。家和万事兴,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这就可以谋求国际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在这样和洽的境界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这是孔子教育人民的道理,孟子继承、发挥并充实了孔子的理论。我上文所讲的,都属“孔孟之道”。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2.作者善于引经据典,请你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任选一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议论文的行文思路很严谨,你能结合文中所提出的“修身”这一观点作具体的阐述吗?

5.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2008年8月18日,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是灰色的,因伤退赛的刘翔表情痛苦而又郁闷。一个多月后,阳光已慢慢回到了他的脸上。再去回味这一段心路,刘翔淡淡地说:“每个人都会碰到挫折,人生总是起起伏伏的,这才是人生。”他还说,“我能够参加奥运会,就觉得自己很棒。吗是灰色的?我的天空是蓝色的。”

【考点详解】

【考向预测】

在今后的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的设计上,将会更加贯彻新课标理念和精神。“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等理念将进一步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体现出来。今后,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的命题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2.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兼顾文体阅读能力。近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的设计,都注重了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有的地区议论文阅读设题几乎都是基本阅读能力。可以预见,今后的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比重将会加大。考查文体阅读能力,主要是考查运用文体知识阅读议论文的能力,直接考查识记、判断文体知识的题目将会很少出现。

【解题指导】

1.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2.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关键性语句,就是文中对表述内容、点明(暗示)中心、表达情感起重要作用的语句,如中心句、过渡句、照应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等。关键语句往往带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找关键语句目的在于找出“画外音”,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

阅读议论文时,孤立地理解语句特别是关键性语句,是不能正确把握句意的,只有将关键语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深刻含义才会浮出水面。一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运用分析词义的办法,联系整个句子甚至全文中心,分析词语的作用,说明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二是根据修辞方法来理解。先弄清楚该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是什么含义,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摘取或归纳论点。

4.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论据的补写。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和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论点和论据是密不可分的,论据应当是典型的,符合科学或事实的,有力量的。论据的补写也是近年常见的议论文考查题型,答题的关键一是把握论点,二是要分析补写的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能够证明论点,论据的可靠性、正确性如何。

5.论证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

7.内容探究。

判断观点语句。议论文的观点,是作者对全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如在文中出现,在形式上通常是一个完整且概括性较强的陈述句。如2006年北京大纲卷阅读(三),题目“宽容与和谐”就没有构成判断,所以不能算作观点,而只是一个论题范围,首段尾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才是真正的观点。观点一般只有一个,为了诠释这个观点,文中还可以有多个小观点。我们答题时应注意区分中心观点和小观点,不要把分论点混淆成中心论点。

二、分析材料,发现作品内在结构

(一)分析材料

判别两种论据。议论文的论据通常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但要注意的是,名人名言并不一定就是道理论据,有时名人的话包含在事实材料之中,充当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观点的道理,不能算作道理论据。还有一些概括性较强的事实论据往往也容易被忽略。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两句所引领的句子就是事实论据。

明确论据作用。无论是事实还是道理,都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因此要分清论据所证明的是哪个观点。一般来说,某个论据都是证明本段或临近几段的一个分论点的,如果在一个段落内有多个小观点,其证明的往往是就近的那个小观点。支撑哪个观点,要根据论据内容来定。

简括具体事例。概括要做到准确,要依据论点抓住论据的本质特点,语言表述要顺畅。在理清思路时,一般采用什么人(物)做(发生)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这样很快就能把事实论据的“”抽出来。如2006年南通中考语文阅读:结合语境,给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个论据,要求与上文语意连贯。标准答案是:贝多芬激情澎湃地谱写了令人震撼的《命运交响曲》。答案的要点是:人、事和所叙典型事实,符合语境要求。

(二)掌握结构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由作者直接提出观点或论题;分析问题则是作者证明观点的过程,回答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也可有多个小观点;解决问题则是联系实际,进一步总结强化观点。

横式。分别为并列式结构,即从几个平行角度,分头论证中心论点,这几个角度往往有分论点;对照式结构,即将几个分论点或论据进行对照,互为对比,强化观点;总分式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3种形式。

纵式。即层层深入地向纵深角度论述。2006年北京课标卷第16题“选文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就涉及到层层深入的结构问题。

论证方法的判别。举例论证要注意不要忽略概括性事实,道理论证不要错把名言统归于事实名下,对比论证要比较正面与反面的观点和材料,比喻论证要分清本体和喻体。

四、品味语句,鉴赏文段语言特色

挖掘深层意义。议论文语言往往比较抽象,关键性词句是解题的钥匙。阅读时应结合具体语境,深究其引申义、比喻义或暗示义,弄清作者的真实思想。

五、拓展思维,仔细对命题质疑探究

联系实际,独抒已见。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如2006年湖北黄冈中考阅读题:有人说,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抗争,不应该屈服退让。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此题开放性较强,同意与否皆可,但要结合原文和自身的生活实际来答,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即可。

链接材料,综合探究。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写出你的探究结果。如2006年江苏徐州中考阅读题:请你对下面提供的几则材料作一番探究,围绕“宽容”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至少两个)。然后是3个关于中日关系的链接材料。解答这类题,应把从原文中得到的观点启示与材料结合起来,比较分析链接材料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得出探究结果。

联想想象,换位思考。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假如你是文中的×××,你会如何呢?这类题要靠想象,要研究“文中的×××”应有的表现和态度,应合于原文内容和常理。

如:1989年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所选的关于朱自清先生新诗现代化理论的文段,其后第五题: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作者是从几个方面论述的?把每层意思概括成一个句子,每句前用序号标明。

根据对中心句的逻辑分析解题

在考场阅读题中,常常会有根据某一文段进行解答的试题。解答这一类的试题,常常需要我们对整个文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中心句的逻辑分析进行解题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一个文段有比较明确的中心句,就一定要认真分析中心句的内容要素,分析它与整个文段的逻辑关系,有了这一个文段分析的坚实基础,再来解答针对该文段所设计的题目,又有何难可言呢?

如:1993年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所选的“创造思考教学”一文后面的第四题:第二段引述了《学会生存》中的一些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说明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两点。

根据中心句的关联度判断解题

如:1988年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所选的“红山文化”一文后面的第二题中的第二小题:第四段主要说明了:

A.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古文化的结合。

B.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学生、教师与编者等。阅读教学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阅读过程别重要。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

根据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套路分析课文,没有学生的阅读,没有学生将课具体化,课文只能是未完成的作品。因而,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学生对课文的接受过程就是阅读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这样,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

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解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二、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阅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瓜,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应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北京市一所普通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共150名学生参加了实验,其中,一年级学生68名,二年级学生82名(如果一人多个题目未答,未对其数据进行统计)。所有的学生按其语文老师的评价被分成语文能力高、中、低三组。

(二)实验设计与实施:

测验在每个自然班中集体施测,每个被试被随机分配接受一种形式的测验题目,每个班中接受六种测验材料的被试数目大致相等。主试在指导语中告被试,测验的句子中划线的词都是他们课堂上还没有学过的。我们想知道他们在认真读完句子后是不是能了解生词的意义,做出正确的选择,实在不知道词的意思时,可以试着猜一猜。对儿童给出正确选择的题目记1分,作出错误选择的记0分。

三、结果

结果使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统计,其中因变量是每个儿童在每种实验条件下正确选择的百分率,自变量包括:词的概念难度(概念难和概念容易)、句子中的语境强度(语境强和语境弱)、句子形式(汉字不带拼音、汉字带注音和纯拼音)、学生语文能力(能力高、能力中等和能力低)。结果发现,句子形式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2,292)=8.62,P<0.01),而且主要差异在于儿童在汉字带注音的句子(0.56)及纯拼音写的句子(0.52)的条件下的正确率高于在不带拼音的句子条件下的正确率(0.48)(F(1,146)=18.14,P<0.01)。它表明,用拼音注音或纯拼音写句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低年级儿童的阅读。

词的概念难度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1,146)=369.24,P<0.01),即儿童对口语中熟悉的生字词的选择正确率(0.68)远远高于对口语中不熟悉的生字词的正确率(0.35)。这个结果与我们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相似的。

这个实验中还发现了句子语境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1,146)=23.88,P<0.01),即对同样的生字词,儿童在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0.55)高于在语境弱的句子中的正确率(0.48)。这表明低年级儿童阅读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利用语境线索的。

另外,儿童语文能力的主效应也是显著的(F(2,146)=14.09,P<0.01),即测验中能力高的儿童的正确率(0.59)高于能力中等(0.52)和能力低的儿童的正确率(0.42)。总之,研究中的四个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早期阅读。

研究中还发现拼音与词的概念难度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F(2,292)=5.79,P<0.01),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主要的差异在于,当词的概念较难时,儿童对有拼音注音的句子(0.340)和不带拼音的句子(0.349)的正确率都很低,且统计上无差异(F(1,146)=0.45,P>0.05)。然而,当词的概念容易时,儿童在带有拼音的句子上的正确率(0.72)远远高于在不带拼音的句子上的正确率(0.61)差异非常显著(F(1,146)=23.78,P<0.01)。这个交互作用表明,拼音对儿童学习生字词帮助是有条件的,它主要帮助儿童学习口语中熟悉的词,对口语中不熟悉的词几乎是没有帮助的。

另一个统计显著的交互作用是语文能力与词的概念难度的交互作用(F(2,146)=9.29,P<0.01),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对概念难的词,能力较高的儿童与能力较低的儿童的正确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2,146)=2.45,P>0.05),然而对概念容易的词,能力较高的儿童的正确率远远高于能力较低的儿童的正确率(F(2,146)=17.97,P<0.01)(见图2)。它表明,能力较高的儿童能够更好地利用拼音和自己的口语词汇学习生字词。

实验中还发现了显著的能力×拼音×语境三次交互作用,从图3中可以看出,对能力高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是有交互作用的,(F(4,292)=2.42,P<0.05),即能力高的儿童在有拼音注音且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在其他句子中的正确率,表明他们能够结合来自两方面信息更好地学习生字词。对中等能力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也是有交互作用的,不同的是这种交互作用表现为他们在不带拼音且语境弱的句子中的正确率远远低于在其他句子中的正确率。这表明,中等能力儿童能够利用拼音学习生字词,也能利用语境学习生字词,但他们还不能够把两种信息结合起来,因此在有拼音注音且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没有明显高于在其他句子中。对于能力低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很小,而且两种影响是相互独立的。可以看出,能力不同的儿童利用拼音和语境的可能性是很不相同的。

四、讨论

阅读发展研究表明,儿童学习阅读不是从上学开始的,学前儿童已获得许多有关阅读的知识,他们已掌握大量的口头词汇,已有从口语环境中推测生词意义的能力[9],他们能否将这些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早期阅读学习中?即当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词时,他们是否也能够利用书面语境学习、推测其意义?以前的一些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几乎不能在阅读中利用书面语境推测生字词意义,然而,本研究发现,低年级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利用书面语境的。根据我们的分析,造成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与实验条件不同有关,与低年级儿童字词识别的特点有关。由于低年级儿童识字量小,字词识别的能力很差,在测验句子是纯汉字时,字词识别占据了儿童阅读中大部分注意,从而大大影响了阅读中的理解、推理等高级过程,他们一般表现出不能利用语境线索。但当儿童阅读有拼音注音的句子、拼音帮助了他们的字词识别时,他们在语境强条件下的分数高于在语境弱条件下的分数,表明低年级儿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书面语境,他们可能将学前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早期学习中。

参考文献

[1]Gough,P.B.,Juel,C.&Griffith,P.L.(1992).Reading,spelling,andtheorthographiccipher.In

P.B.Gough,L.C.Ehri&R.Treiman(Eds),ReadingAcquisition,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ers.

[2]Aann,V.A.(1989).Phonologicalawareness:Acriticalskillforbeginningreadersofalphabeticsystems.InIn-MaoLiu,Hsuan-ChihChen&MayJaneChen(Eds),CognitiveAspectsoftheChineseLanguage(Vol.1),AsianResearchService.

一、要求与现状

近几年,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在中考试题中呈现三足鼎立局面。议论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下工夫来攻克的一块阵地,拿下来,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才算圆满。

1.要求

2.现状

二、意义

初中议论文教学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起点,它起到了台阶的作用。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议论文分析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框架结构,从而对一些事情拥有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笔墨表达出来,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是很好的衔接,对于学生的思辨能力、思维水平、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提高和完善有极大的帮助。

三、原因分析

2.典范议论文较少

四、措施对策

1.提早引入一些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2.提高学生议论文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分析文本,指导学生阅读,掌握阅读的基本思路,以点带面,通篇把握。

3.阅读规律与方法点拨

引导学生理清议论文的思路,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和技巧,给学生一些答题模式,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得出属于自己的

东西。

4.联系实际,进行写作练习

对于身边事,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议论文的写作练习,从另一方面对学生议论文的阅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掌握论据类型、分析论据作用、补充论据。

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论据。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分析论据在文中的作用时,应始终把握论据是用来论证观点的这一点。补充论据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要求补写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4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1)辨析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语言表述为:

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读者接受。有时一段文字中运用了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7议论文准确严密的语言风格。解题思路是:(1)这个词写出了什么;(2)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8仿写。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仿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句式一致。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的部分。

(2)修辞相同。如果所给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仿写句子时一定要注意与例句所用的修辞相同。

(3)字数相等。仿写时字数要尽可能与所给例句一样。

(4)语意连贯。所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范例探究]

多为别人喝彩

①当你原同事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绩,或职务上得到了晋升,你不要忘了为他喝彩;____________喝彩不同于赞美,后者注重的是表扬和鼓励,而前者注重的是更具积极意义的叫好和钦佩。我们时常为人家取得成绩喝彩,不就是在逐渐养成向人家学习的习惯吗如果我们经常为别人喝彩,离别人向我们喝彩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为别人喝彩,未必说明你就是弱者。②生活中,很多人只知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窃喜和欢呼,对别人则常常冷漠而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其实,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别人喝彩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别人喝彩是一种人格修养,赞赏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矫正狭隘自私和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为自己喝彩容易,为别人喝彩难,我们应该学会为别人喝彩。

喝彩是一种美誉,把这种“美誉”送给别人胜过送任何一种礼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获得这种礼物,却很少能够慷慨地施与别人,特别是竞争对手或自己平时看不起的人。这显然是幼稚的,或是素质低的一种表现。世上能够出自于你自己嘴里且对别人唯一最有价值的东西便是赞誉之词,其成本近乎于零,而换来的报偿却价值无边。

1联系实际,仿照画线句①,在文中横线处再补写一句话。

2第二段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归纳本文的论点,并说说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论点的

4用原文句子回答为别人喝彩的意义和作用。

5画线句②中的“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思路解析]

第1小题是仿写,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考答案:示例1:当你的朋友、同学的子女考上了名牌大学,或者是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你也别忘了为他们喝彩。示例2:当你的同学在体育场上取得第一,或在学习中取得了进步,你也别忘了为他喝彩。

第2小题是对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考查。参考答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作用:举法国代表团祝贺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的例子有力地论述了经常为别人喝彩的人,离别人向他喝彩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同时也印证了为别人喝彩的意义和价值。

慧,因为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别人喝彩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别人喝彩是一种人格修养,赞赏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矫正狭隘自私和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第5小题是对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特点的考查。先明确回答能不能删去,然后再分析。参考答案:不能删去。“常常”表示这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现象,但也没有排除为别人喝彩的偶然情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的特点。

[实战演习]

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

(1)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2)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感谢的不应是你的顺境,而应是你的绝境。

(4)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5)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6)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海涅面对手足瘫痪、视力微弱的人生绝境,信念不倒,笔耕不辍,吟唱出了誉满人间的不朽诗篇……由此可见,在绝境中成功者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7)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8)其实,要想取得成功,仅有清醒的认识还不够,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忍耐了一分钟,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功者就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在绝境中慨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9)所以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

(10)多一次逆境,就多一分成熟,多一分感悟;多一次绝境,就多一次机遇,多一次超越。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

3第(6)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于这种自断后路故设绝境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你的观点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背水一战:韩信攻赵,让士兵背水列阵,置己方于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绝境,结果士兵个个奋勇向前,大败赵军。取胜后,有将士问背水列阵的缘故,韩信说:“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

(2)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领兵过河后,下令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弄沉,使士兵们陷于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最终大败秦军。

(据《史记项羽本纪》)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最后有没有找到妈妈?由于学生在以前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壁虎的借尾巴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挣断”、“屋檐”“掌握”、“难过”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孔雀、八哥和母鸡》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先说说你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然后续编故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孔雀不再把美来炫耀,而是踏踏实实地为农夫看家;有的说八哥也不再光说好话,而是作为农夫的信使,为大家报信;还有的说孔雀和八哥改正了错误,农夫把它们请进大房子一起住,母鸡、八哥和孔雀成了农夫的好助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多做实事是不会有错的。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THE END
1.什么是命题命题专业解释1、在现代哲学、数学、逻辑学、语言学中,命题是指一个判断(陈述)的语义(实际表达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命题不是指判断(陈述)本身,而是指所表达的语义。 2、当相异判断(陈述)具有相同语义的时候,他们表达相同的命题。在数学中,一般把判断某一件事情的陈述句叫做命题。优选https://m.yyk.iask.sina.com.cn/q/OiSH3ilHMel.html
2.语言符号的意义理论研究在对意义问题的探索中,不少语言学者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尤其是他们运用分析—归纳法对意义进行的分类具有一定的价值。 2.1 利奇的分类 英国语义学家利奇(G.Leech)在其颇有影响的《语义学》一书中曾列出7种不同的意义。 (1)概念意义。亦称词典意义。它是一个语词在语言交际中表达出来的基本含义,这种意义在词典中http://www.semiotics.net.cn/index.php/view/index/theory/2926
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1.4教育研究方法命题点三 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方式 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可以使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经验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实验研究等多种研究方式。 (一)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的含义 调查研究与其他研究方式的区别之处在于“调查”。什么是“调查”呢?《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调查”是指为了了解情况而进行考察。因而,调查研https://www.233.com/teacher/xiaoxue/fudao/zsln/20160122/132528699.html
4.课题开题报告选题意义怎么写(通用12篇)一个完整的小课题开题报告应当包括八个方面,即: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完成读书笔记与研究成果的具体时间安排;学校意见;县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意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意见;个人课题信息与结题意见。其中的前四项内容需要课题研究者详细的、有条理的、真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j4tohv.html
5.直言命题推理中的存在预设问题研究本文认为,存在含义是由命题形式所决定的命题的逻辑含义,它直接反映的是形式逻辑中的命题表达式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存在预设是命题使用者所附加给命题的语用含义,它实质上是一个主体相关的逻辑语用学概念,二者具有不同的性质。(2)本文通过对差等关系推理、反对关系推理、下反对关系推理、限制换位推理、限制换质位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9116806.nh.html
6.段忠桥“塔克—伍德命题”辨析法律价值在我看来,他们的这一看法非但不能成立,而且对研究那场讨论的主题产生了误导。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塔克—伍德命题”的辨析,揭示他们对这一命题理解中存在的诸多误区,以使对“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研究回归正路。 一、“塔克-伍德命题”的提出和含义 “塔克—伍德命题”是谁提出的?它的含义是什么?对于这两个问题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847
7.《克拉底鲁篇》——名称问题的传播学与哲学内涵(三)问题与意义维特根斯坦对此看法是否定的,有些研究者认为,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也持有这种观点,因为他认为语词与对象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显然是错误的,是把指称或意谓与含义或意义混淆了。命题3.3指这样说的,“只有命题具有意义(Sinn),只有在命题的联系之中,一个名称才有意谓(Bedeutung)。” 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在古代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407-206580.html
8.理论意义范文12篇(全文)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诸如此类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实际上都可以抽象出这么一个https://www.99xueshu.com/w/ikey2x1bvefi.html
9.关于“艾斯特”定义几点探讨.doc基于此,本文以形式逻辑为主要工具对以下6个问题展开陈述:“艾斯特”定义的起源和传播过程、性质、作为语词定义的历史意义、与相关定义之间的关系、对国内部分观点的再认识、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如何认识这一定义。希望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客观认识“艾斯特”定义在旅游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艾斯特”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625/712114315600113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