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11.23山东
但细看下来,道家和道教又有很多不同。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他们倡导的道家理念都是“出世”,也就是说,尽量忽略我的存在,我的“有为”是因为我的“无为”。这就决定了老子时代的道家,追求清净避世,不争不扰,怡然自得。
然而,到了公元2世纪的东汉,所谓“道教”出现了。虽然它也将《道德经》奉为经典,将老子追认为创教鼻祖,但随着道教而出现的道士、门派、炼丹、算卦等等,让道教从一开始就始终在刷存在感。虽然道教门派也声称自己清静无为,然而很明显他们并不甘于无为,这是为什么呢?什么原因导致原本清静无为道家,成了热热闹闹的道教呢?
老子
《道德经》这三个字中,蕴含了两个概念,一个是“道”,一个是“德”。
按照客观唯心主义来说,“道”就是宇宙的终极本源,也可以理解为客观规律,它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如同印度教的“梵”一样,“道”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也需要将其具象化。“德”就是“道”的具象化,是外在显现。“德”的主要特征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道德经》第10章)。
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而不有”指的是,我创立了某个事物,但我却不想拥有它,而是让它归于万物。
“为而不恃”指的是,我做出了一番作为,但我却不居功自傲,甚至不认为自己有所作为。
“长而不宰”指的是,我哺育了万物的成长,但我却不想主宰万物,而让万物自由自在。
“是为玄德”指的是,只要做到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就是最高深玄秘的德。
这样看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从本质上的巨大差异就显现无遗。
在西方文化中,上帝创造了世界,对于人类来说,因信上帝而上天堂,因不信上帝而下地狱,上帝创造了一切,自然也就主宰一切。
在东方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切的本源,但“道”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这意味着,西方文化将“宇宙本源”人格化,他是有意识的,所以才能有目的的主宰一切。而东方文化将“宇宙本源”规律化,“道”作为一种规律,是万物川流不息的动力,但它本身却没有意识,不具人格。
老子在写《道德经》的时候,想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观点。也就是说,你应该意识到“道”的存在,并且顺应“道”去做事情。但你不需要刻意强求什么,你只要踏踏实实的按规律办事,就是顺应天道了。这就是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认为,“无为”并非是消极的躺平,反而是最高的“有为”。如果你总想急功近利去达到什么目的,你反而达不到。但如果你放下执着,只是规规矩矩的去做,却反而会把事情办成。正所谓“上善若水”,水从来不争高,从来都是柔弱的样子,却滋养了万物,甚至水滴石穿。这就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的领导,如果处处事必躬亲,再小的事也亲力亲为,看上去很辛苦很敬业,但他也许管不好这个公司。因为他沉浸在“术”中,而忽视了“道”。作为公司的领导,更应该扮演“道”的角色,抑制自己的控制欲望,才能激发出下属的创造力。看似什么都没做,但却如同“道”一样滋养了万物。
道家就是从老子“无为”思想开始的,而后庄子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出世”。如果说,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有为”,那么庄子的“无为”就真的是为了“无为”了。所以,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的,而庄子的思想则有些消极。
庄子对治世没有兴趣,而是选择了绝对的隐居。所谓“无为”,和天下人无关,只是自己养生的一种手段。通过“无为”,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不争不扰,彻底躺平,从而延年益寿,活好自己。
直到这时,“道家”依然不能成为“道教”,因为它只是一种思想,却并没有发展为宗教。
老子在道教中成了“太上老君”
直到东汉时期,“道家”逐渐发展为了“道教”,究竟谁是创教者是不确定的,但却发展出了宗教特征,即“信仰崇拜”。显著特征就是,道家“三清”的出现,其中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从此,老子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神。
作为宗教的特征,除了“信仰崇拜”之外,还要有必要的“仪式”。道教的仪式是炼丹。这在神话传说中再熟悉不过了,而历史上道士炼丹让皇帝吃死的故事也比比皆是。但实际上,道教的炼丹术分为“外丹术”和“内丹术”。
“外丹术”就是我们在神话故事中经常看到的,通过炼丹炉,把各种山珍草药重金属,锻炼成丹药,供人服用。
“内丹术”则是把自己的身体看作一个炼丹炉,通过修炼自身,在自己的体内直接产生丹药,这就是道士修炼的过程。
无论是“外丹”还是“内丹”,其结果都是为了“丹”。那么为什么要服用丹药呢?只为了一件事:成仙。
在道教体系中,人间活着的是人,天界活着的是仙。对比佛教来说,仙就类似于“涅槃”,超脱了轮回,因此可以“与日月同寿”,也就是长生不老。在婆罗门教中,这种境界叫做“梵我一如”,佛教叫做“涅槃”,西方宗教则叫做“上天堂”,这都是类似的概念。
崇拜三清,通过修炼、炼丹,让自己成仙。这就是道教的主要活动内容。
你能将“上善若水”与这样的场景联系起来吗
这样看来,这个“道教”更像是封建迷信,与老子的那个“道家”的高境界高格局好像压根就不是一回事。但其实他们是有内在联系的。
老子所说的“道”作为一种无形无意识的客观规律,很难被人理解,正如《道德经》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寻常百姓也就很难理解“无为”为什么是最高级的“有为”。
这个世间的人,大多都是“俗人”,他们追求功名利禄,为此而努力奋斗。你说让他们“无为”?说说还行,但没有几个人真的有勇气这么做。他们虽然认为《道德经》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对的,但放到自己身上时,关乎自己利益时,谁都希望的是“有、恃、宰”。按照老子来说,这自然也就无法将自己与“道”相合,也就是“无德”。
那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一种办法,既可以追求世俗,又可以超凡脱俗?那就意味着,仅仅把“道”具像化为“德”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具像化,直到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和接受,那就是“丹”。
所谓“炼丹”,无论是外丹还是内丹,其实就是“炼德”。所谓“成仙”,也就是让自己与道相合,正所谓“得道成仙”。
原本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让人对“道”无法琢磨。而人们又不愿意放下执念,通过“无为”去践行“德”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所以《道德经》就变成了一种无法接地气的大道理。
但现在,我把丹药摆在你眼前,告诉你,只要服用丹药,你就可以践行“德”,从而得“道”。也就是说,丹药就是“德”,即便你本人不守德,只要你服用丹药,一样也可以得道,也就能成仙。这像不像如今所说的“走捷径”?所以,从秦始皇开始,直到著名的道君皇帝嘉靖,都热衷于服用丹药,为了就是既不放弃权力,又可以成仙长生不老。其结果,大家都很清楚,基本上都重金属中毒而死。
得道不需要守德,只要服用丹药就行
从“道家”到“道教”的过程,就是把一个道理变成神的过程。当“道”变成了“丹”,老子也就变成了太上老君。原本老子所说的“无为”,在道教中被甚少提起,反而“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成了道士的咒语。“上善若水”变成了剑拔弩张,“长而不宰”变成了“主宰一切”。
这就好像,原本“1+1=2”只是一个等式,但因为这个等式是正确的,所以大家开始崇拜这个公式,并且给这个公式取了个名字叫做“一加一之神”。从此,数学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宗教信仰。上数学课之前,大家首先要烧香祭拜“一加一之神”,祈求他的保佑。然后,老师拿出一颗丹药,说这是昨晚刷题一百道之后炼出的一颗丹,你们只要吃了,功力就可以大有长进,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抢这颗丹药,老师的门派也就因此而名声大噪。
就这样,原本追求“无为”的道家,变成了打着“无为”旗号却就想有所作为的“道教”。原本追求清净自然的道家,变成了熙熙攘攘的道教。原本追求“生而不有”的道家,变成了广收天下门客而让自己声名远扬的道教。
任何一种思想,无论它多先进,格局多大,只要演变成了“信仰崇拜”,最终都会失去它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