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家道教,他们是什么关系?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11.23山东

但细看下来,道家和道教又有很多不同。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他们倡导的道家理念都是“出世”,也就是说,尽量忽略我的存在,我的“有为”是因为我的“无为”。这就决定了老子时代的道家,追求清净避世,不争不扰,怡然自得。

然而,到了公元2世纪的东汉,所谓“道教”出现了。虽然它也将《道德经》奉为经典,将老子追认为创教鼻祖,但随着道教而出现的道士、门派、炼丹、算卦等等,让道教从一开始就始终在刷存在感。虽然道教门派也声称自己清静无为,然而很明显他们并不甘于无为,这是为什么呢?什么原因导致原本清静无为道家,成了热热闹闹的道教呢?

老子

《道德经》这三个字中,蕴含了两个概念,一个是“道”,一个是“德”。

按照客观唯心主义来说,“道”就是宇宙的终极本源,也可以理解为客观规律,它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如同印度教的“梵”一样,“道”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也需要将其具象化。“德”就是“道”的具象化,是外在显现。“德”的主要特征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道德经》第10章)。

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而不有”指的是,我创立了某个事物,但我却不想拥有它,而是让它归于万物。

“为而不恃”指的是,我做出了一番作为,但我却不居功自傲,甚至不认为自己有所作为。

“长而不宰”指的是,我哺育了万物的成长,但我却不想主宰万物,而让万物自由自在。

“是为玄德”指的是,只要做到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就是最高深玄秘的德。

这样看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从本质上的巨大差异就显现无遗。

在西方文化中,上帝创造了世界,对于人类来说,因信上帝而上天堂,因不信上帝而下地狱,上帝创造了一切,自然也就主宰一切。

在东方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切的本源,但“道”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这意味着,西方文化将“宇宙本源”人格化,他是有意识的,所以才能有目的的主宰一切。而东方文化将“宇宙本源”规律化,“道”作为一种规律,是万物川流不息的动力,但它本身却没有意识,不具人格。

老子在写《道德经》的时候,想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观点。也就是说,你应该意识到“道”的存在,并且顺应“道”去做事情。但你不需要刻意强求什么,你只要踏踏实实的按规律办事,就是顺应天道了。这就是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认为,“无为”并非是消极的躺平,反而是最高的“有为”。如果你总想急功近利去达到什么目的,你反而达不到。但如果你放下执着,只是规规矩矩的去做,却反而会把事情办成。正所谓“上善若水”,水从来不争高,从来都是柔弱的样子,却滋养了万物,甚至水滴石穿。这就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的领导,如果处处事必躬亲,再小的事也亲力亲为,看上去很辛苦很敬业,但他也许管不好这个公司。因为他沉浸在“术”中,而忽视了“道”。作为公司的领导,更应该扮演“道”的角色,抑制自己的控制欲望,才能激发出下属的创造力。看似什么都没做,但却如同“道”一样滋养了万物。

道家就是从老子“无为”思想开始的,而后庄子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出世”。如果说,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有为”,那么庄子的“无为”就真的是为了“无为”了。所以,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的,而庄子的思想则有些消极。

庄子对治世没有兴趣,而是选择了绝对的隐居。所谓“无为”,和天下人无关,只是自己养生的一种手段。通过“无为”,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不争不扰,彻底躺平,从而延年益寿,活好自己。

直到这时,“道家”依然不能成为“道教”,因为它只是一种思想,却并没有发展为宗教。

老子在道教中成了“太上老君”

直到东汉时期,“道家”逐渐发展为了“道教”,究竟谁是创教者是不确定的,但却发展出了宗教特征,即“信仰崇拜”。显著特征就是,道家“三清”的出现,其中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从此,老子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神。

作为宗教的特征,除了“信仰崇拜”之外,还要有必要的“仪式”。道教的仪式是炼丹。这在神话传说中再熟悉不过了,而历史上道士炼丹让皇帝吃死的故事也比比皆是。但实际上,道教的炼丹术分为“外丹术”和“内丹术”。

“外丹术”就是我们在神话故事中经常看到的,通过炼丹炉,把各种山珍草药重金属,锻炼成丹药,供人服用。

“内丹术”则是把自己的身体看作一个炼丹炉,通过修炼自身,在自己的体内直接产生丹药,这就是道士修炼的过程。

无论是“外丹”还是“内丹”,其结果都是为了“丹”。那么为什么要服用丹药呢?只为了一件事:成仙。

在道教体系中,人间活着的是人,天界活着的是仙。对比佛教来说,仙就类似于“涅槃”,超脱了轮回,因此可以“与日月同寿”,也就是长生不老。在婆罗门教中,这种境界叫做“梵我一如”,佛教叫做“涅槃”,西方宗教则叫做“上天堂”,这都是类似的概念。

崇拜三清,通过修炼、炼丹,让自己成仙。这就是道教的主要活动内容。

你能将“上善若水”与这样的场景联系起来吗

这样看来,这个“道教”更像是封建迷信,与老子的那个“道家”的高境界高格局好像压根就不是一回事。但其实他们是有内在联系的。

老子所说的“道”作为一种无形无意识的客观规律,很难被人理解,正如《道德经》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寻常百姓也就很难理解“无为”为什么是最高级的“有为”。

这个世间的人,大多都是“俗人”,他们追求功名利禄,为此而努力奋斗。你说让他们“无为”?说说还行,但没有几个人真的有勇气这么做。他们虽然认为《道德经》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对的,但放到自己身上时,关乎自己利益时,谁都希望的是“有、恃、宰”。按照老子来说,这自然也就无法将自己与“道”相合,也就是“无德”。

那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一种办法,既可以追求世俗,又可以超凡脱俗?那就意味着,仅仅把“道”具像化为“德”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具像化,直到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和接受,那就是“丹”。

所谓“炼丹”,无论是外丹还是内丹,其实就是“炼德”。所谓“成仙”,也就是让自己与道相合,正所谓“得道成仙”。

原本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让人对“道”无法琢磨。而人们又不愿意放下执念,通过“无为”去践行“德”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所以《道德经》就变成了一种无法接地气的大道理。

但现在,我把丹药摆在你眼前,告诉你,只要服用丹药,你就可以践行“德”,从而得“道”。也就是说,丹药就是“德”,即便你本人不守德,只要你服用丹药,一样也可以得道,也就能成仙。这像不像如今所说的“走捷径”?所以,从秦始皇开始,直到著名的道君皇帝嘉靖,都热衷于服用丹药,为了就是既不放弃权力,又可以成仙长生不老。其结果,大家都很清楚,基本上都重金属中毒而死。

得道不需要守德,只要服用丹药就行

从“道家”到“道教”的过程,就是把一个道理变成神的过程。当“道”变成了“丹”,老子也就变成了太上老君。原本老子所说的“无为”,在道教中被甚少提起,反而“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成了道士的咒语。“上善若水”变成了剑拔弩张,“长而不宰”变成了“主宰一切”。

这就好像,原本“1+1=2”只是一个等式,但因为这个等式是正确的,所以大家开始崇拜这个公式,并且给这个公式取了个名字叫做“一加一之神”。从此,数学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宗教信仰。上数学课之前,大家首先要烧香祭拜“一加一之神”,祈求他的保佑。然后,老师拿出一颗丹药,说这是昨晚刷题一百道之后炼出的一颗丹,你们只要吃了,功力就可以大有长进,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抢这颗丹药,老师的门派也就因此而名声大噪。

就这样,原本追求“无为”的道家,变成了打着“无为”旗号却就想有所作为的“道教”。原本追求清净自然的道家,变成了熙熙攘攘的道教。原本追求“生而不有”的道家,变成了广收天下门客而让自己声名远扬的道教。

任何一种思想,无论它多先进,格局多大,只要演变成了“信仰崇拜”,最终都会失去它的本色。

THE END
1.道教经典探究揭秘道德经与庄子《道德经》的哲学内涵 道教的核心是“道”,而《道德经》则是阐释这一概念的重要著作。它由列子所编纂,共六十四章,内容广泛,从宇宙万物、人生态度到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深入浅出地讨论了“道”的本质和运作方式。这部书籍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例如,它提出的“无为而治”、https://www.4o94l6jj8.cn/ru-jia-wen-hua/309335.html
2.道教之道德经精辟于一千八十一章之内深藏其道德理念道教之精髓,乃在于道德经一千八十一章的深邃智慧与内涵。其核心信仰以“道”为本,强调清静无为、寡欲不争,以修身养性、长生久视为终极目标。道教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道”所生成,“宇宙”即是“道”的演化结果,而人亦可通过修行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老子》中提倡的“上德”、“玄德”,以及“常德”,均指个人https://www.kkrtggh.cn/dao-jia-jing-dian/771478.html
3.探索道家智慧从老子思想到生活实践的旅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道家哲学以其独特而深邃的智慧,为人类文明带来了无尽启示。老子的《道德经》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文献,是我们今天探索和学习这一体系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六个关键点来展开对“道家故事及其哲理”的深入探讨。 第一点:理解https://www.lbizomgyw.cn/dao-jia-gu-shi/240149.html
4.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探索老子的智慧道家的哲学根源与影响力探索老子的智慧:道家的哲学根源与影响力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道德经》的作者,被后世尊称为“道德君子”。他的思想以简约、顺应自然和内心修养为核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老子的政治理念强调无政府或小政府。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不仁为孝”的观点,即在现实政治中采取柔软而非强硬https://www.nxvejqqfd.cn/dao-jia-jing-dian/214542.html
5.道家学说的开创者老子与道德经的智慧之光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一位无名而又伟大的思想家,他以简洁明了的文字,阐述了一种深远影响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哲学体系,这就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作品《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不仅是道家学说的开创者,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独特性的思想家之一。 老子的出生与生活环境 https://www.iith93p52.cn/dao-jia-ren-wu/160474.html
6.武则天与道教的关系认为“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请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即《道德经》),每岁明经,准《孝经》、《论语》策试”。这应该算是武则天在还身为皇后时为道教地位的提升所作的最大贡献,因为它开创了唐代以《道德经》作为科举考试名目之一的先声。这对当时社会的震动是巨大的,对王公百卿和士子举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https://www.sxlib.org.cn/dfzy/sxdwljgb/tddl/yjwx_5659/yjlz_5660/qlwhyjq/201704/t20170426_700413.html
7.道教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南宋朱熹说:“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10]又说:“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11]儒家把这种伦理纲常思想看作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最主要的道德关系,是天经地义的永恒不变的“天理”,谁也不能违反。这种伦理纲常思想,也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在道书中,虽然很少提到“三纲五常”的名称,但却大肆宣扬这种https://www.meipian.cn/4cbktpdl
8.中国道教杂志中国道教协会主办2004年第06期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中)——《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 关键词:道教 教义 义理学 参同契 为道 修持 综论 经典 方术 《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以及《五斗经》皆已引《易》人道,自汉代以后历来https://www.youfabiao.com/zgdj/200406/
9.道家和道教的关系是怎样的?北天师道创立者寇谦之,也因传承自张道陵的天师道,《黄帝阴符经》就是藏于他之手。 我们理出一条线索,老子(末代天师)——黄石公——张良(初代帝师)——张良九世孙张道陵(山寨版天师)。 这就是道家和道教的关系。研习道家,可以读至道四经:《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道德经》《庄子》。http://jwq.0579.cn/wap/thread/view-thread/tid/3175926
10.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是什么道家文化和道教有什么关系→MAIGOO知识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2、道教——汉朝时期的张道陵https://m.maigoo.com/goomai/217964.html
11.一部《道德经》千年书法史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从成仙的角度来讲,道教https://www.hzqsn.com/app/article/warp/detail/id108113780664926942808.htm
12.深入浅出讲解道家道道教的依附关系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道”为最高信仰。在教内,尊奉老子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以老子《道德经》为道教最高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老子被奉为太清道德天尊,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炼理论及方法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宇宙和谐、天下太平,教导人们通过修道积德达到安乐http://m.hlsw99.com/h-nd-160.html
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中华老学》普刊,《道德经》中的治道思想及其史鉴意义,一作 21.《先秦文学与历史》普刊,马王堆古医书与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关系,一作 研究报告: 22.《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22)》,关学思想在陕西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现状与实现路径研究 出版专著: 1.《荀子与战国黄老之学研究》,花木兰出版社,2021年版。 https://iipe.nwsuaf.edu.cn/szdw/fjs/5bcc31a227c44b94a4cb333598b83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