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人际关系

老子的道讲的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包含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里面,几乎每一句话都可以用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道教的人际关系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出自《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是道教对于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的描述。齐同慈爱,即对于物我和彼我同等慈爱,“物我兼容”。异骨成亲,即对于并无血缘关系的人视同血亲,也就是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的意思。《度人经》称元始天尊在宝珠内说经,大众都蒙济度,倾土归仰,咸行善心,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因此,道教认为消除十“不”,行为符合常道,是做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条件。而“国安民丰,欣乐太平”则是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自然结果。道书中常说,道无可同修。这是强调修遭人必须自己下苦功修炼,不能依靠别人。这并不是说学道人没有同道和朋友。他们应该“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循“道”而行。

“承负”之说出自《太平经》,意思是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太平经》称:“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

魂魄之说,古已有之。《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唐孔颖达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道德经》中有“鬼神”,而无“魂魄”;早期道教的《太平经》有“魂”,称“故昼为阳,人魂常并居;冥为阴,魂神争行为梦,想失其形,分为两,至于死亡”(卷137—153)。《云笈七籤》卷五十四,“说魂魄”称“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道教认为人常得清阳气,不被三魂所制,则神气清爽、五行不拘、百邪不侵、疾病不荣、长生可学。“制七魄法”称七魄之名为: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等。道教认为七魄是“身中之浊鬼”,如果只知求仙之方而不知制魄之道,也不可能做到长生。

太平道,“太平”是道教社会观的主要内容。早期道教的一派“太平道”以《太平经》作为主要经典。《太平经》卷四十八称:“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太平经钞》称:“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因此,“太平”就是最大的平均,最大的和悦。《道德经》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历来被认为是道家的社会理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个社会是稳定而没有干扰的社会,是没有暴力和压迫,也没有不安和失落的社会。

《太平经》中多处描述理想的社会面貌,称“天地得以无病而喜;帝王得以自安而喜;贤者得以自达而喜;百姓得以自解不冤,家富人足而喜,奴婢得其主,不为非而喜;四时五行得顺行,民谨不犯之而喜;万物各得其处所,不见害而喜;鬼神见德君可为积善,亦复悦喜;恶气不复上蔽日月三光亦喜,太上平气得来治,王者用事亦喜;恶气得一伏藏,不伏见使行诛伐亦喜;夷狄得安其处,不复数来为天战斗亦喜;军师使兵器得休止不用,士卒不战死亦喜。”(九十六章)这样的理想社会,就是“国可安,家可富”,“国安民丰”。道教徒在实践这项“太平”教义时,就应该拥护“人间天堂”的建设,爱国爱教,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THE END
1.道教经典探究揭秘道德经与庄子《道德经》的哲学内涵 道教的核心是“道”,而《道德经》则是阐释这一概念的重要著作。它由列子所编纂,共六十四章,内容广泛,从宇宙万物、人生态度到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深入浅出地讨论了“道”的本质和运作方式。这部书籍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例如,它提出的“无为而治”、https://www.4o94l6jj8.cn/ru-jia-wen-hua/309335.html
2.道教之道德经精辟于一千八十一章之内深藏其道德理念道教之精髓,乃在于道德经一千八十一章的深邃智慧与内涵。其核心信仰以“道”为本,强调清静无为、寡欲不争,以修身养性、长生久视为终极目标。道教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道”所生成,“宇宙”即是“道”的演化结果,而人亦可通过修行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老子》中提倡的“上德”、“玄德”,以及“常德”,均指个人https://www.kkrtggh.cn/dao-jia-jing-dian/771478.html
3.探索道家智慧从老子思想到生活实践的旅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道家哲学以其独特而深邃的智慧,为人类文明带来了无尽启示。老子的《道德经》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文献,是我们今天探索和学习这一体系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六个关键点来展开对“道家故事及其哲理”的深入探讨。 第一点:理解https://www.lbizomgyw.cn/dao-jia-gu-shi/240149.html
4.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探索老子的智慧道家的哲学根源与影响力探索老子的智慧:道家的哲学根源与影响力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道德经》的作者,被后世尊称为“道德君子”。他的思想以简约、顺应自然和内心修养为核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老子的政治理念强调无政府或小政府。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不仁为孝”的观点,即在现实政治中采取柔软而非强硬https://www.nxvejqqfd.cn/dao-jia-jing-dian/214542.html
5.道家学说的开创者老子与道德经的智慧之光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一位无名而又伟大的思想家,他以简洁明了的文字,阐述了一种深远影响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哲学体系,这就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作品《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不仅是道家学说的开创者,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独特性的思想家之一。 老子的出生与生活环境 https://www.iith93p52.cn/dao-jia-ren-wu/160474.html
6.武则天与道教的关系认为“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请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即《道德经》),每岁明经,准《孝经》、《论语》策试”。这应该算是武则天在还身为皇后时为道教地位的提升所作的最大贡献,因为它开创了唐代以《道德经》作为科举考试名目之一的先声。这对当时社会的震动是巨大的,对王公百卿和士子举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https://www.sxlib.org.cn/dfzy/sxdwljgb/tddl/yjwx_5659/yjlz_5660/qlwhyjq/201704/t20170426_700413.html
7.道教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南宋朱熹说:“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10]又说:“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11]儒家把这种伦理纲常思想看作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最主要的道德关系,是天经地义的永恒不变的“天理”,谁也不能违反。这种伦理纲常思想,也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在道书中,虽然很少提到“三纲五常”的名称,但却大肆宣扬这种https://www.meipian.cn/4cbktpdl
8.中国道教杂志中国道教协会主办2004年第06期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中)——《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 关键词:道教 教义 义理学 参同契 为道 修持 综论 经典 方术 《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以及《五斗经》皆已引《易》人道,自汉代以后历来https://www.youfabiao.com/zgdj/200406/
9.道家和道教的关系是怎样的?北天师道创立者寇谦之,也因传承自张道陵的天师道,《黄帝阴符经》就是藏于他之手。 我们理出一条线索,老子(末代天师)——黄石公——张良(初代帝师)——张良九世孙张道陵(山寨版天师)。 这就是道家和道教的关系。研习道家,可以读至道四经:《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道德经》《庄子》。http://jwq.0579.cn/wap/thread/view-thread/tid/3175926
10.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是什么道家文化和道教有什么关系→MAIGOO知识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2、道教——汉朝时期的张道陵https://m.maigoo.com/goomai/217964.html
11.一部《道德经》千年书法史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从成仙的角度来讲,道教https://www.hzqsn.com/app/article/warp/detail/id108113780664926942808.htm
12.深入浅出讲解道家道道教的依附关系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道”为最高信仰。在教内,尊奉老子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以老子《道德经》为道教最高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老子被奉为太清道德天尊,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炼理论及方法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宇宙和谐、天下太平,教导人们通过修道积德达到安乐http://m.hlsw99.com/h-nd-160.html
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中华老学》普刊,《道德经》中的治道思想及其史鉴意义,一作 21.《先秦文学与历史》普刊,马王堆古医书与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关系,一作 研究报告: 22.《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22)》,关学思想在陕西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现状与实现路径研究 出版专著: 1.《荀子与战国黄老之学研究》,花木兰出版社,2021年版。 https://iipe.nwsuaf.edu.cn/szdw/fjs/5bcc31a227c44b94a4cb333598b83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