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楼观台被誉为“仙都”、“天下第一福地”。(孙志摄)
终南山楼观台乃老子传道著经之地,历时旷远。始建于西周,鼎盛在唐。凡道家之理论,道教之信仰,均以老子之道为宗旨,因称楼观台为道教发祥地及祖庭;此处林幽壑深,清雅虚静,故赞为"天下第一福地"。
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楼观台道长任法融今年八十有二,青衿白髯,仙风道骨,谈吐睿智深刻。他先后就楼观台历史沿革、老子与道德经、道教的内核、作为中国唯一本土宗教对于今天之意义发表见解,并对宗教商业化表现出深深隐忧:"有的宗教修行人借宗教敛财,搞一些弄骗人的东西,我认为这种行为是走偏了,商品化、经济化对于宗教形成冲击,这样就弊端多。"他还从道教教义出发,提倡自然养生清心寡欲,并提倡做理性的信仰者。
大公网记者孙志
记者:终南山楼观台为何自古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地"?
任法融:从道教来说,这个地方是最早的,从老子讲经已经2000多年了。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已经有道教一些建筑,只是建筑物没那么庞大。大型建筑,是秦汉之际扩建的。为啥秦始皇悟长生之道对老子就特别重视?据传说,秦始皇派的徐福在东海采药,就想长生不死,最后就老子的道德经里有长寿之法,所以他对于老子特别重视。秦始皇就开始增建庙宇。历代的人都说它是"天下第一福地"。
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楼观台道长任法融直陈宗教商业化弊端,指出要做理性的信仰者。(孙志摄)
为什么老子经典里头是经常体现到一个长生之术?比如他讲的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在无形中触发天道,如何能长生。秦始皇本身就好长生之道,所以史书中记载,"始皇谋长生之道,亲见老子,故建老子庙。"
那时大建庙宇,但是到汉代时,通过刘邦治理天下一个阶段延承不多,到第二代延承不多。到第三代文帝,就尊重老子的无为而治,"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就是如何治国,大道至简,所以以正就一个政策,治国就对了。
这个理论文帝就重视了,所以汉代治理坚持以老子的"无为而治"。景帝是文帝的儿子,他的儿子继承父亲的遗言,沿用老子的"无为而治",就天下太平,社会稳定,而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所以汉代显示"文景之治"。
在解放以后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薄本》,甲乙两种,据考据那还是汉代文帝时代的本子,所以那个时候,汉朝文景时朝野大臣都遵从老子道德,所以老子兴盛一时,秦始皇重长生之道而修老子庙,在汉代时重视老子"无为而治",贞观之治而大修楼观台,所以在秦汉时候扩充起来。到秦汉扩充以后,那么就代代都重视。
老子的《道德经》,代代都研究,代代都有著作。都说是《道德经》,可以理政治国,可以用兵打仗,可以为人处世,它是包括全面的一部学术综合性的经书,所以到现在已经2500多年的历史。现在一些学者或有识之士都学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发行量最大的中文书
记者:《道德经》说是在全世界发行最广的一本中文书。任法融:据学术界考证,除过《圣经》,老子《道德经》发行量最大。所以国际上都特别重视。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在三皇时代,天人合一的文化仍然是以道为它的根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形成以后,追本溯源还是以道为核心。中外的一些学者都重视老子,各界都认为老子《道德经》蕴藏很多智慧。虽然《道德经》只有5000多个字,但是包括面特别广,是阐述世间万物的原理。
由任法融道长讲述的《道德经》启示录。(孙志摄)
因为老子讲无为,讲道本身就没有形象,你说道大我说小了。老子在第一章上的"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话是最高的哲学范畴。"道"等于"无"和"无极",它不是普通常见之物,也不是绝对的不存在,而是纯粹、朴素的物质,是先天一气。
目前我们的科技还赶不上人家,有些东西是慢慢的实践,慢慢的应验,慢慢地人们利用才慢慢地认识,还不成熟。所以年轻人对道文化继续研究,它不仅是个理论东西,等于实际作用在里边了。
《周易》里面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庆余殃是怎么来的?老子在几千年前认识这个问题了,说植物生长繁茂,现在繁茂,就是只顾叶落凋零而归根复命,这是植物。动物生老病死,事物成败兴衰,吉凶祸福,这是谁都挡不住的东西。天子皇权都不能驾驭他,英雄豪杰不能抵抗,金钱不能买卖,智谋高士不能算计。
道教蕴治国用兵处事
记者:道教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唯一一个中国本土的宗教,在中国古代和现代道教究竟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任法融:最早道的产生就在三皇时代,道家的文化效益蕴含在黄帝,起承在老子,已经迄今5000多年历史,道家的治国大法、用兵之术,处世之法都在道德经里面。道教讲天地人三个是一体的,谁都分不开,谁也离不开谁,天地人三层,它是合一的,是个统一体。但是那个时候还是以道为核心。
有人说"天人合一太抽象了",我说有个具体办法,以人道看天道,以天道看地道看人道,天、地、人三层才能统一。举个简单例子,谁要脱离道,谁都不能太平,天地都不能太平。天地也有失道,天地失了道咋办呢?天地不清,地不盈,河海不净。地震之后为什么有磅礴大雨,那是哪里来的?地道有反应,天道也会有反应,这就是说天地人三是一体啊。所以在三皇时代,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能光看人,人类在不断破坏生态,这都是人造成的不怪老天爷。老天还来问你们呢?天道不是人家造成的。这就是天人合一。
任法融道长是著名书法家,书法豪放俊逸,自成一派。(孙志摄)
所以这对自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什么过去的一些大文学家观天道,知人道,符合自然规律。观天文、知地理,而晓人间社会。这才是文化。现在我们的文化肤浅得很,你们看报纸、看天气预报、看国际形势,打仗的嘛干啥嘛,打仗从哪里形成的?这要看天道。为什么国际上很乱,就是脱离了道德关系,就这么简单。
上下争利国家危矣
记者: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是飞速发展,但是社会普遍追求物质放在第一位,信仰道德滑坡,道教在恢复信仰方面,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任法融:我把这"人道"缺失总结四句话,道德滑坡,良心缺失,情义淡薄,势利为重。只看势利,不讲良心和道德了。以利益为重了,利益为重之后把一切都湮没了。
道教的就讲人道和政。道不远人,而人自远。现在势利太严重,势利不严重,什么都解决了。
楼观台内的吕祖宫。(孙志摄)
一些修行人借宗教敛财
记者:还有就是道教的创新发展的问题,我们也注意到其他一些宗教动用一些创新性的传播方法,比方说用微博、用机器人,年轻人会乐于接受,而道教在这方面的报道并不是特别多,是否影响了进一步在社会上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其理念?
任法融:在香港,也有提到这个问题,宗教在那里还很活跃,道教比较是沉稳一点,就是提这个问题。我认为任何宗教都不要(人为主动)发展,人为发展是不正常的,就不要去主动的吸纳,所以要顺其自然。
宗教突然而起突然而落,都是违背了自然,不要人为发展,不要人为操作他。而有的宗教人借助宗教敛财,借助宗教兴建庙宇,坐高级汽车,都是不正当的操作,我当会长以后就不主张修建庙宇。过去出家人都是修行、坐禅,还有就是钻茅庵、入山住山洞,现在人为操作的,搞一些弄骗人的东西,我看都不对。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顺其自然,顺其事物的发展变化,社会的需求,人为的操作是错误的。我认为宗教人为的发展都是错误的。
记者:道士搞募捐,化缘吗?
任法融:不募捐。现在化不来缘了。有一些香火钱,小小布施。做法事,南方的道士做法事的多,上海广州的做法事的多,北方少。
商品化、经济化对于宗教形成冲击,这样就弊端多。一些宗教的修行人借机敛财,那还发展啥宗教?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把宗教东西异化,当商品赚钱呢。修行成为一个职业了,成饭碗了。
观台殿前的烛火荧荧闪闪,生生不息。(孙志摄)
清心寡欲自然养生
记者:道教自古以来和修身、养生,长寿关系特别密切。道教这方面有好多这方面的智慧,但现在社会借名的保健养生层出不穷,推销某种商品,道教如何对待这种现象?
任法融:主要就是,大道至简。这个最原始的养生法,是轩辕黄帝传的,传的很简单,也就几句话。后来就把这话越拆越多,著作越来越多,越多就没实效了。不用人为的胡作,胡作都不正常。
起居有常,动静有时,这就对了,不要人为的,人为的都是错误的。到底怎么做好,就是清心寡欲。成吉思汗问丘处机,道长你炼丹,我是不是能够长生,道长说不行,清心寡欲可以延年益寿,但是不能长生不死。丘处机给成吉思汗说,清心寡欲,延年益寿,就这八个字,但后来人把事儿搞复杂了,添油加醋越来越多,结果就不起作用了。
清心寡欲,延年益寿,就这八个字,长生不死本来就是错误的观点!一直错误的。
记者:会长有什么养生的方法吗?
任法融:我82岁了,看报纸,还不用眼镜。昨天还和一个小伙摔跤,他没摔过我。我到嘉兴去讲,讲两个小时我都能拿下来了。对,就是自然养生。
做理性的信仰者
记者:道士是否也有好多培训、仪式,需要好多条件?
任法融:道士是一个理性的信仰。看看古代,李白信奉道教,是个居士;赵孟頫也是个学者居士;吕洞宾也是个居士,不要搞得太形象化了,不要拘泥于形式,重点是接受道教的理念和文化。
道教的仪式也是敬香,只是一个纪念仪式而已。社会上的人,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高尚理性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