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相传就是道教的太上老君,被道教奉为道祖,老子所作的《道德经》被道教奉为第一宝典。[)道教发展兴盛于汉朝,而老子是春秋时期人,比道教的起源早了几百年。那么道教的创始人不是老子吗?老子的道家学说和道教有何联系,到底老子是不是道教的创始人。
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吗
道教的创始人是汉朝的张道陵,他也被后人尊称为张天师。老子虽然创立了道家学说,但是他并没有开创教派,而且老子的道家学说也与道教不尽相同。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正一盟威道,也就是《三国演义》中俗称的五斗米教。
东汉时期的著作《太平经》一般被公认为是道教的第一部专门典籍。东汉时期道教始创两大分支太平道和五斗米教。所以道教的创始时期一般认为是在东汉末年。道教的正式三大理论著作《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标志着道教理论的正式形成。
东汉末年的两大教派,张角创立的太平道虽然彻底失败,但是五斗米教却是流传了下来,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天师道。
道教的蓬勃发展时期是在南北朝,因为有统治者的支持所以道教出现了很多的著名人物,在民间香火兴盛。更是发展出了众多的道教门派,如全真道、太一道。
老子虽不是道教的创始人,但是他在道教的地位却很超然,拥有崇高的地位,那么老子和道教的是什么关系?
老子和道教的关系
道教的理论体系吸收了老子的道家学说,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后经庄子发扬光大,所以作为道教的理论起源之一,老子被尊奉为道祖“太上老君”,是为大道之源。
张道陵开创道教的时候,吸收了老子著作的《道德经》经上篇道经,所以张道陵创建正一盟威道时,借用老子的名声,宣称老子为太上老君,自己被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道教创始人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吗老子和道教的关系
《道德经》的原名书名为《老子》,张道陵神化老子在道教的地位之时,还一并将《老子》改名《道德真经》,作为道教理论的第一宝典。[]随着道教的蓬勃发展,影响力日益扩大,老子在道教的地位也一步步稳固神化。
老子肖像
《列仙传》中开始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把老子列为神仙。东汉文人王阜撰写了《老子圣母碑》,更是把老子视为天地初生时的天生神灵,把老子说成道的化身,有老子合道之说。这也为后来的道教创始说提供了基础理论。
汉朝的汉桓帝开创了祭祀老子的传统,从官方层面把老子神化,老子开始成为万仙之祖。唐朝皇帝敕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此后历朝继承追封,宋朝时皇帝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老子在道教的正式神号为“太上老君”,也有称作“混元皇帝”的,尊为道德天尊为道教三清道祖之首。
老子虽然创立了道家学说,但是道教的创始人不是老子,道教的祖师是东汉时期人张道陵。老子作为道教理论的起源创始人,而被道教尊奉为太上老君,道教三清道祖之首的道德天尊。
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从学者千余人。永平二年(59)以直言极谏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时年二十六岁。因素志于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遂弃官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汉章帝、和帝诏征皆不就。后与弟子王长从淮入江西鄱阳,诉流至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鹤鸣山修道。汉安元年(142)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创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不喜施刑罚,廉耻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为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尔注》阐扬道教教义,称“道”即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永寿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唐天宝七载册赠“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理宗加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道教尊为祖天师,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
永平二年赴“直言极谏科”而中之,汉明帝时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不久退隐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阳附近),修持炼形合气,辟谷少寝长生之道。建初五年诏举贤良方正不起,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三诏不就。后入吴,又爱蜀中溪岭深秀,遂入蜀隐于鹤鸣山,修神丹符咒之术。
张道陵有弟子王长、赵升随其习黄老之道,助炼龙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还童,且去游而参访仙源。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遂赴云锦山(即龙虎山),精思修炼,而得分形散影之术。
一日夜半似醒似梦之间,忽见那太上老君下降,对张道陵说:“近来蜀中有6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录”,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为期,约会于阆苑。
张道陵拜领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据说能集三万六千神灵,以供驱使。他随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经,立十绝灵幡,鸣钟叩磬,布龙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声哀求,尽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张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歼6大魔王,群妖乃灭表绝迹。他则遂与弟子王长、赵升往川中云台山卜居其地继续修炼。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来告道:“子之功业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灭鬼过多,未免杀气秽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须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宫中。”于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长、赵升复往鹤鸣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寿元年正月,据说太上与众真复降,为张道陵说:“北斗延生真经”及“三八谢罪法歼”。永寿二年春,会三界万神于青城山黄帝坛下,盟五岳四渎,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狱。定三十会真坛与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处明阳、鬼处幽阴,各治设祭酒与男官、妇官,以赞玄化。其时,道教始有正规教团组织。张道陵率弟子复游各地,斩妖巷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据称,功成后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合山,见绝岩下桃熟,命王、赵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传其真道。后以余余丹及印、剑、都功符录。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万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是日,以丹分付弟子王长、赵升,于云台峰与夫人雍氏乘云上升,在人间123岁,女儿文姬、文光、贤姬、芳芝皆得道上升。
张道陵因在蜀汉之境设二十四治,为布化行道的机构,凡入道者交五米为信,后人因称其教为“五斗米道”。因张陵为该教第一代天师,故教徒尊称“祖天师”。人们又称其教为“天师道”。张天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撰《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是“一”,“二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册赠为“太师”。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册赠“正一靖应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崇祯皇帝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道教称祖天师、泰玄上相、大圣降魔护道天尊。
因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从张盛以后道陵祖师历代子孙皆住在龙虎山中,一直到63代天师张恩溥。1949年1949年大陆解放,张恩溥随蒋介石残余势力逃往台湾,携带长子张允贤和祖传“玉印”及“法剑”一口。现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即其遗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