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000字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会;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漠不关心。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态度。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在开展。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沛表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就不要得寸进尺,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究竟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常常会自豪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群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素日里注重信誉,注重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所以一味的“争”是不适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讨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欺辱它。还有的是置信这一说法,但根据又缺乏,有的人则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为这里面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普通百姓都以为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争结果,与这深邃的道理毫无关系。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现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宏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又或展现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活力。

道家文化是一种追求个人绝对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担负社会任何义务,主张摆脱各种肉体桎梏,以自我肉体为满足的绝对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种无为之道、一种反朴归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种以天道来纵容人道的学说,其人道主义带有超理想主义的特征,所推崇的价值观侧重于反朴归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层面。

道德经读后感2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修道那是不可能的。

人是万物之灵,本来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人生来却是不符合“道”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适应“道”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主观意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符合。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为人处事都会顺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么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并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二、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看待利益的获取呢

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原则: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定的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因为“道”的行为特征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只要研究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行及生物圈的分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征,即有为的特征,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动”。“道性”就正好相反,是无欲、处下和不争,即“不争而善胜”。因为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的,潜能发挥的深浅决定生命质量的高低。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径。

下面就结合《道德经》具体地谈一谈。

三、成功之道

修道是求“道”来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过程。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修道就是调“道”的能量来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道性换掉人性,从而使人的思维和言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

下面就专门地谈一谈符合“道”的思维与行为有哪些。

1、“道”的行为就是坚强不屈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说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必须以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修道就是求“道”帮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质。

2、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3、用行动决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来,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处其实,不居其其华。”意思是,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所以“道”的行为就是以行动来说话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应牢记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

4、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自然的雄伟与壮美,起源于其基本程式永恒不变地在每一细微之处的成功运作。管理学中有一句“成功在于细节”之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道无空虚点”,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没有空虚之处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了精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纳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单元,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可是在这么小的区域内却可以同时进行约2000个化学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互不串位,且与整个身体的运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说,做好了每一个细胞内的细微小事,才有生命运转的壮观大事。同样地,一个人的品质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难之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种小事),故能够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一大忌,必须养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上的细琐小事)的良好习惯。

5、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道德经》又是怎么说的呢

“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比我们善良的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而面对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些知识(若不重视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实际是极大有迷惑,这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

有句话很有名,叫“成长容易,成熟难”。达到处事能力娴熟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与善人的相处当中,而在于你要和你不喜欢的、感觉不舒服的,即所谓不那么善良的人打交道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

那么这个能力的培养从哪里开始呢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如果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爱。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经走进你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爱的接纳——有些人甚至为此做出疯狂的举动。

为什么因为只有爱才会使人感到活得有意义!不管善人、还是恶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爱与尊重的。

所以人际关系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学会爱人。不论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我们都要善待他们,并且是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们,而且特别要注意在与不善人的相处过程中去培养自己的“善德”。“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对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抛弃他们呢即不能抛弃人家,同样要以“善德”待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处世的关键之所在,这个环节解决了,那么你的人际关系能力之门也就打通了(即让内心清静的能力),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人生妙着啊。

6、谦卑处下,时怀感恩

“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意思是,为万物生长而不辞辛劳,成功了而名不归己有,依靠它滋养万物而自己却不为主。所以“道”的伟大在于:本来是“道”哺育了万物生长,而它自己却不争功名;明明是“道”滋养了万物成长,而它自己却不充当主人,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这就是“处下”(不争)——虽然成功,有了丰功伟绩,但还是把自己视作很平凡的人,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我们都知道: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谦卑的,这就是处下的品质,因为这是符合“道”的,所以这种品质就能将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相反,居功骄傲是不符合“道”的,那样成功就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而这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所以我们不仅要成功,更要把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

另外,处下的品质还包括感恩。因为在每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所以要从内心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不仅包括那些给你支持和鼓励的人,还包括那些曾经伤害、拒绝过你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你坚强起来,正是他们才锻炼了你的“道性”,使“道”的品质能深深地扎根你的内心深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信德。”

所以成功之人要具有“善德”和“信德”,要心怀感恩,要牢记你的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这样你就会很快乐,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

7、面对竞争——不争而善胜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商战,还是体育竞技,到处都存在着激烈竞争,这是自然的。问题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

实际上,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人应该明确:真正的对手是谁要战胜的是谁明确这一点就掌握了获胜的法宝,答案是“不争而善胜。”

我们都知道,胜利的获得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就是人对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胜者强”。所以真正的对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要竞争的物件就是阻挠自己成功的内心干扰,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弱点。一门心思地想战胜对方,这就是“有为”,这决不是明智之举,风云突变就会使人的精神处于紧张之中,而导致心身内耗,患得患失,这反而不利于个人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影响个人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想去战胜对方,而是视自己为对手,不断地让自己内心保持清静的状态,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点,冷静地看待问题并保持与客观变化相适应,从而“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在竞争当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如何成功和怎样才能战胜对方上面,而是要时刻注意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静无为。对成功与胜利无所谓,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而能“无不为”。

在《道德经》里有句话:“战胜,以丧礼处之。”这里指的是在战场上,意思是,打了胜仗,就用丧礼来处理。为什么因为你胜了,就意味著对方的不幸,故应用丧礼对待之。所以,以“道”的原则处事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这并不是说不要胜利,而是说不要把胜利看成至高无上的。那么引伸到日常现实中,我们就不要总把胜利看得那么重,要给对手同样以必要的关怀,而给对手以必要的关怀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成功者的风范并不是以胜利为唯一标志,就是处于下风、或失败了,仍然有着内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样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心态。

很显然地,这样的心态是建立在慈善和关爱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不争而善胜”的本质还是人内心的慈善使然。

8、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道德经》是提倡学习的:“为学者日益”就是要学习各种科学,业务知识越多越好,因为这些知识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终生不殆。但是,人生的成功,知识其实只占较少的份量,而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人的心理素质,即道性的丰富程度,因此人还必须要不断损掉人性中那些不符合自然的想法与私欲,而这不是学习知识能办得到的,这要靠修道才能办到,这就是“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主观成分都去掉了,人就无为了,即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动都顺应自然了,那么处事为人就都会因符合客观而感到顺心自在,万事如意,人的潜能也因此会得到充分开发。所以人生的成功,“为学”与“为道”必须并重——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通过修道来修炼本性,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同样非常重要。

9、成功的定义

成功是不是意味着挣更多的钱、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权呢

在《道德经》看来,这只是“胜人者有力”,并不一定代表成功,它可能还代表着为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带来的拥有,它可能是欲望的奴隶,因此不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道德经》里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是“自胜都强”、“道法自然”。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意即不出风头、不突出自己),心情舒畅深远,经常给别人以仁爱,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处事的能力很强,出动又善于选择时机。他唯一的不与人争斗,所以无忧无虑。

一个达到这样境界的人难道不算成功吗这是金钱、地位和权力能够换得来的吗

四、实现人生完美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唯一的是与“道”相伴,两者差几多呢意思是,在这个各种利益冲突的人世间要想生存地好,若不去学那些圆滑世故、争斗不休的伎俩,那就只有修道,依道行事。那么这两者(一个学圆滑世故、争斗不休,一个修道、依道行事)相差几多呢言下之意是相差得很多。这也就是说,人生与“道”相伴,经常地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那么,不去学虚伪狡诈,老实本分也照样能够生存、能够成功,而且能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健全心灵、用道性换掉人性的过程,这就要求人要学《道德经》,把握好“道”的成功法则和成功的定义,将“道”的品质刻画到内心世界里,从而使心意与行动合二为一。这个过程光靠学习知识是办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即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才能实现。

所以,《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天性来实现完美的人生。

THE END
1.老子的缘起论从事相生到和谐世界老子是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道德经》是一部深刻阐述了宇宙自然法则和人生境界的经典之作。在这部著名著作中,老子提出了“缘起”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在道家哲学中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解释了宇宙万物如何生成,也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应如何建立和谐。 https://www.kkrtggh.cn/dao-jia-ren-wu/774495.html
2.道德经深度解读理解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巨著之一,由老子所作,是一部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想于一体的杰出作品。它以“道”为核心,阐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强调顺应自然,不争不斗,以达到内心世界之平静与外在世界之和谐。这篇文章将从“道德经感悟最深的一段话”出发,探讨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并对此进行现https://www.0enllpinf.cn/dao-jia-gu-shi/336480.html
3.探索道德经的智慧如何在混沌中寻找平衡与和谐探索道德经的智慧如何在混沌中寻找平衡与和谐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内容丰富深邃,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以及“顺其自然”的宇宙观。它不仅是一部哲学书籍,更是一部生活指南,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智慧。https://www.lbizomgyw.cn/dao-jia-ren-wu/245107.html
4.将无為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中道德經對現代人格修養的启示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有着一部书籍,它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它以“道”为核心,提倡一种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政治领域,更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修养人格,实现自我提升。 道德经中的无为之治 https://www.iith93p52.cn/dao-jia-ren-wu/228206.html
5.《道德经》第八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武当功夫《道德经》第八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家看就那么五千言,但是含金量特别高,好像一座挖了几千年的金矿到现在还是那么富有,永不穷尽。在人际关系方面老子也有许多智慧是当代人可以借鉴的,这一讲先来总体上谈谈《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以后各讲再一一条分缕析。http://www.wdgf.com/culture/djjd/2015-08-04/4029.html
6.老子人际交往中的竞争CCTV节目官网CCTV10视频简介:现代社会做任何事都存在竞争,而且竞争的石头愈演愈烈,怎样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这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就在他的《道德经》中为我们道出了应对竞争的绝招,那就是“不争”,可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不去争又怎么能取得成功呢?争与不争之间到底有什么奥妙和玄机呢http://tv.cntv.cn/video/c19235/1c4e42ff7efb4423de1574b8cd37c04d
7.人际交往黄金法则尽管人际关系可以分成很多类,但在这些不同人群的人际关系交往活动中, 有些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第一个原则:诚信。古人交友,以诚信为本。现代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 上说就是信用经济,诚信和法制,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础,现代社会的一切经 济交往都必须建立在这个诚信的道德基础之上,整个社会的信用一旦崩溃,这 个经济https://m.renrendoc.com/p-11730393.html
8.第十一讲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中的定位今天我们来讲一讲,老子的又一种人际关系中的智慧,就是与他人交往中的“定位”的智慧,这个问题很重要,定位定不好,就是坐标系统没有选好,那么怎么不出问题呢?我在这里讲讲定位中的“处下”的智慧。 我们一般人的理念是高者贵者在上,低者贱者在下,老子在人际关系中讲究“处下”,也就是要自己处在“下方”、https://www.jianshu.com/p/9fbd18af4b5d
9.《当下的力量》读书总结(当下的力量(白金版))书评1.1. 思维与无意识状态作者所述的“思维”,可类比佛教思想中的“心念”,特别是被我执所杂染的虚妄分别的心念。思维是一种顽固的存在,它强迫我们无时无刻地不在思考活动,这些思考用于判别我们内心的活动、以及外部世界在我们之内所投射的概念,而且绝大多数思考是重复的、无意义的。普通人未经有意识地学习和训练,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759533/
10.谈谈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精选8篇)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礼仪就仿佛一张人际交往的明信片。尤其是社会交往,它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ac47hb9.html
11.漫谈道家思想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构建《道德经》里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我们的眼睛、鼻子、舌头、耳朵等等组合在一起,来感知这个世界。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对物质上的宏观世界大至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微观世界小至基因编辑、粒子、量子调控等的认知都达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而对人类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认https://www.sunease.net/news/show_261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