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朝令夕改A、朝服衣冠间不容发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C、王之蔽甚矣罄竹难书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②不要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B、①②③C、②①③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教材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1、研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一学生背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2、提问: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

1)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讽谏的结果如何

三、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

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

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

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

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

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

论、嘀咕)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二、品读课文,理解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品味人物精彩对话。

【学生活动】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齐王,其余同学扮演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仔细揣摩人物语气,想像其神态、心理,有感情的朗诵。

教师指导:给予不同人物语气提示。

邹忌三问妻、妾、客三答

一问:充满自信、沾沾自喜妻答:自然、肯定、赞美

二问:严肃、疑虑、急切妾答:肯定、讨好、畏惧

三问:不好意思、试探客答:平淡、敷衍、恭维

邹忌劝说齐王:诚恳、忧虑、恭敬

齐王下令纳谏:急切、真诚、诚恳

【教师小结】这些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各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2、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人物。

【思考】关于邹忌:

a)邹忌与徐公比美,得到赞美却并不沾沾自喜,而是反复问,反复思考,为什么?

b)邹忌由与徐公比美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说明什么?

c)齐王很快接受了邹忌的建议,说明邹忌怎么样?

关于齐王:

a)齐王作为国君,听了邹忌一番话,欣然接受,你觉得齐王有什么特点?

b)齐王的“三赏”及齐国朝廷的“三变”,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c)齐国“战胜与朝廷”的结果,让你对齐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

邹忌:敢于劝谏、善于劝谏、不偏听偏信、有责任感、有自知之明、有远见卓识……

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善于治国、用于改革……

3、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邹忌劝谏齐王能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a)把邹忌劝谏齐王的段落找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劝谏的过程。

b)用诚恳、担忧的语气读一读这些句子。

c)想一想:邹忌是由什么想到齐王受蒙蔽的?邹忌在劝说齐王时是不是单刀直入?他先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与齐王治国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结合人物身份、地位,说话语气,劝谏结果,归纳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邹忌劝谏的技巧。

邹忌的劝谏技巧:

a)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b)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c)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d)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合作探究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色。自由发言。

提示:可从结构、语言人物等方面探究。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鼓励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在现代社会中,推荐自己、了解别人非常重要,而这些又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言语要把握分寸,态度要礼貌诚恳、不卑不亢,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沉迷麻将。

话题三: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学生活动】课后写一写,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五、总结。

板书: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THE END
1.语文中的关联词怎么用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的句子叫复句,也叫关联句。复句通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 关联词作为连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可以标明抽象的关系,也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关联词可以将分句连起来,使它变为通顺、完整的一个句子。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http://m.haoyuwen8.com/Dd5E751190aEd293.htm
2.英语语法笔记——并列句(二)很多人都想不劳而获但也许他们忽略了★什么是并列句? ★用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 ★常见的并列连词 ★平行关系 and, not onlybut also, bothand, either or , neither nor ★转折 but, while, yet, whereas ★选择 or, whether or https://blog.csdn.net/qq_30690165/article/details/125321637
3.遴选公文写作能力提升16种常用标点符号的正确写法及用法所谓复句,就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密切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如: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刻,任何词汇都不足以表达它的庄严与神圣;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任何童年或成年的记忆都无法与其比拟。 C、用在省略号后面 有时在引文中只引用前面的,而取消后面的,这时省略号后面要加句号。凡是句意有尽头的https://www.gongxuanwang.com/articleDetail/20347
4.英语语法知识汇总内部资料(一名妇女带着一个七岁的孩子 (当时 )就站在路边 ) 11、 either … or… 或者 neither … nor… 连接两个人物做句子主语时 ,谓语采用就近原则。 如: Either you or he is right.(要么是你对 ,要么是他对。 /你和他有一个人是对的 ) /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31048592_1084797759.html
5.业务学习标点符号用法合辑例③和例④两句中的“但是”和“而”连接的都是两个独立的句子,所以在关联词之前需要加上句号并列的几个书名号、引号之间是否要用顿号隔开? 答:不需要。根据新标准中对书名号、引号以及顿号使用方法的规定,书名号和引号虽然并不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语气的停顿,但是由于书名号、引号十分醒目,已经达到了提醒人停https://bjb.bctb.edu.cn/2021/0520/c835a11875/page.htm
6.考研英语试题冒号是什么作用?解释说明作用吗?可以连接两个句子?高顿为您提供一对一解答服务,关于考研英语试题冒号是什么作用?解释说明作用吗?可以连接两个句子?我的https://www.gaodun.com/ask/836663.html
7.although连接两个句子谓语动词是吗在although前面接什么语句? 四级英语同学有一点帮助。他们热烈欢迎稳步高度重视思考,以赢得更多的英语四级数据。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有任何疑问,欢迎修正。 although是否译者及发音网页内容首选although是什么意思,英文单词推荐,中文句子译者,英文短语。 4.可以在although前面连接短语吗? https://www.longre.com/newsclass/detail/135527
8.如果neithernor连接两个句子的时候哪个句子需要用倒装解答一 举报 neither ,nor (既不……,也不……)中,如果neither和nor分别位于分句句首,则两个分句都要进行部分倒装;如果neither不位于句首,而nor位于分句句首时,则nor引导的分句进行部分倒装.如:Neither has he called on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bfa8bdd1317aa4399ece62c9bc83a3c4.html
9.语法笔记整理(英语魔法师之语法俱乐部)书评(某些及物动词也需要宾补)*英语中的补语有两种,一个是主语补语,一个是宾语补语。(主语补语就是表语的意思。因为主语补语用的很多,所以在大陆的语法书中单独取了个名字叫做表语。)He was elected monitor.他被选作班长.这里的monitor就是主语he的补语。如果只说到elected,句子的意思不完整。I painted the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267276/
10.高中英语连接副词知识点详解综合文档连接副词的句法特征: 所谓连接代词和副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疑问代词和副词,如who, whose, whom, what, which, when,where, why,how以及由how构成的词组。 1.连接副词起对等连接词的作用,连接两个句子或子句,如: however, so, then,moreover,concequencely,hence,also,besides,,otherwise,therefore,thushttps://www.027art.com/fanwen/wendang/14116916.html
11.省略的用法二、省略的用法:把一个句子中的同类项省略之后,把不同项并列起来,这是一种连接句子的方式。或者,把上下两个句子中的同类项省略,这是一种承接句子的方式。所以,省略跟替代一样,都能使上下文更加连贯紧凑。有时,能用替代的地方,也能用省略来表示,因为,省略掉的内容,可以找到同类项。 https://www.meipian.cn/21ch04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