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心阅读答案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母亲的心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个馒头》阅读原文

②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着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1.标题“一个馒头”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人物描写很精彩,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法,请简要分析

1.(1)“一个馒头”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或全文围绕“一个馒头”展开,推动故事情况的发展。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

(3)点明中心,突出母亲爱儿子的纯朴感情。(意对即可)

(2)第⑧段写母亲在雨中离开,渲染了一种伤感的气氛;烘托“我”和母亲悲伤的情感;和第②段写雨相照应。(意对即可)

3.(1)父亲带回一个白面馒头,母亲发现了馒头;

(2)母亲冒雨送馒头给我;

(3)我扔了馒头。(意对即可)

4.(1)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2)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

(1)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这个来之不易的白馒头的珍惜,成“里三层,外三层”说明母亲对馒头珍惜,格外小心细致,“小心翼翼”突出母亲希望儿子能吃上热馒头的小心谨慎的心理。

(2)肖像(外貌)和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年老,一路上的劳累和因“我”扔掉馒头,对她的爱不理解而季度伤心。(意对即可)

5.(1)爱自己的孩子、节俭、憨厚、朴实、善良。

(2)啊!母亲,我知道错了,你就原谅我把!可是我可不了口向你道歉啊!母亲,对不起,那馒头是家中的奢侈品,你舍不得吃而留给了我,我怎么这样伤你的心呢不行,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用十倍的努力报答你,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啊!路难走,您要小心(言之有理即可)

看过“一个馒头阅读理解题答案”的人还看了:

1.主角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2.一家之最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3.早阅读理解题以及答案

4.语文阅读理解题目答案

(2011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卷)

李桂芳

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她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1.文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

(2)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

3.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并说说理由。

4.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示例:(1)母亲两次替儿子领取表格;(2)母亲替儿子填写表格;(3)母亲替儿子打圆场;(4)母亲陪儿子面试;(5)母亲替儿子回答问题。

第2题考查对重点词语蕴含的意义的理解和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这是作家在描绘人物时使用的评述类词语,它会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个性、思想和生活态度。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能把这些词语还原到具体语境中,根据语境进行思考;还要从描写人物的方法入手,并能说出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1)“抱怨”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对当时人群拥挤以及母亲大声叫他感到不满的心理。(2)“嗔怪”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觉得儿子回答不恰当,想提醒儿子在工作人员面前不要乱说,以免给人留下不好印象的心理。

答案示例:可从家庭教育、子女成长等多个角度提出看法,阐述理由。例:我认为这种现象揭示了家庭教育的问题。母亲为儿子包办一切,导致儿子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

(4)要把人物形象分析放在全文中考虑。这类试题的设计要求考生要理解全文,能够从全文中找到刻画人物形象所用的方法,并能敏锐地把握作者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又是如何发挥其社会效应的。唯有站在全文的高度才能准确把握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首先,要了解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及其构成要素,对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明确其写作意图。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学作品,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所以,近年来,散文阅读一直是中考语文阅读考查的重点。综观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选取散文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的考区占相当大的比例。

【分类解析】

[“我”想吃螃蟹][母亲捞起螃蟹]

例2.(2012四川南充卷)诵读选文,结合文意说说“大爱不言愁”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思路点拨】

【参考答案】

1.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母亲放下螃蟹。2.指林丹认为自己生活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不想父母为自己担忧,不想父母跟着自己受煎熬,因而只向父母报喜不报忧,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父母也用一种默默无闻的方式,给儿子传递着爱和无忧的心境,彼此之间,这是一种大爱。(意近即可)

二、品味重要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例4.(2012浙江宁波卷《留几本书在窗台》)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3.美丽:冰清玉洁或“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丑陋:雪融化后呈现出来的乡村自然景象。

三、把握人物形象,揣摩作者情感

例5.(2012湖南娄底卷《出售欲望的孩子》)请结合全文,分析祖母的形象。

例6.(2012山东临沂卷《流泪的蓑衣》)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例5考查了把握文意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入手,了解人物在故事中的矛盾冲突,从而认识到人物的个性特征,同时注意结合侧面描写解答。

例6考查了理解事物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解答时,抓带有明显感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句;抓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抓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描写,它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抓景物描写,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是较为常用的手法。

5.答案要点:慈爱、有教育智慧,要有具体的分析。6.①自古至今倍受重视的喜悦自豪;②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③感受父亲温暖的感动;④被闲置的无趣和寂寞;⑤被遗忘的失望与伤心。

四、领会写作技巧,拓展探究文意

例7.(2012四川泸州卷《又是一年粽飘香》)既然作者对超市的粽子感到失望,为什么还要花笔墨进行细致描写?

例8(2012湖北襄阳卷《那些未曾感谢过的人》)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请写出你阅读本文后最深的感受。

7.这是衬托(烘托)的写法。以超市粽子虽好,但缺少一份天然玉温情,来突出母亲包的粽子非同一般的美好。

8.示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他人,不一定要大声说出来;世界也因那些默默帮助他人的人而更加美好。(意对即可)

【备考指南】

我念初二的时候,每月的零用钱是5元,即使是在物价便(biànpián)宜的1987年,也做不了什么,因此,那时的我很想挣点钱,为自己买双球鞋。

就在这时候,机会来了。

亲戚用车送来半吨煤,卸在一块空地上,为了把煤运上30多级台阶,再把它倒进坡顶上的煤棚,父亲让我守着煤堆,自己去找民工。我问一旁的母亲搬运需要多少钱母亲说是15元钱我立刻说为什么不找我来做

觅工失败的父亲皱着眉头回来,一听母亲的转述,他喜笑颜开地拍拍我,答应(yīngyìng)我们两人一块儿干,15元钱全归我。“这桩生意全归我了!”当时我十分高兴,马上和父亲拉了钩,生怕他反悔。

半吨重的煤大约高一米,呈圆锥状,对比一下父亲找来的筐子,估计满满的五六筐就能搬完,当我满怀信心往筐里添煤时,父亲笑了,他要我试着提提。天哪,我用了吃奶的气力,才八成满的筐子居然只轻轻颤了颤,在我倒吸一口冷气时,父亲把筐里的煤捡一部分出来,边捡煤边说:“慢慢来,儿子。”

我从没用过扁担,以前住郊区时,见农民日日地担着,轻描淡与一般,可真把百十斤的煤块装上,加上它一荡一荡时,我的肩骨针扎一样疼。可少年人的倔强让我憋着,涨着红脸朝前走。好容易上了台阶,还要用手抱着煤块扔到齐腰高的棚里去,说实话,我很害怕不能兑现诺言。

三趟过后,父亲看出我有起不济,把我换到前面的搬运位,并一个劲将吊绳往他那边挪,我已经没有争辩的余力了,原先我想多担些,让年迈的父亲轻松点,现在看来,我能咬牙完成已属幸运。当我汗流浃背闭眼前行时,感觉阳光特别毒,地球的引力实在厉害。

最后的两担,是母亲换了我,才和父亲共同完成的。那时,我的肩头已经磨血泡,大大咧咧的父亲兴奋地拍我的肩头,疼得我龇牙咧嘴。母亲把15元钱给我时,我真的很内疚,我才体味到什么叫劳动的艰辛。

从此以后,每一张钞票我都很珍惜。我学会了节约。更关键的不是这些,当我看到那些搬运工人搬运煤的时候,我心中涌起一股感味,不只是汗,还有血的气息。学会爱他人,体验贫困,就是那半吨煤教会我的。

1.给文中加线的句子标上标点;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我问一旁的母亲搬运需要多少钱母亲说是15块我立刻说为什么不找我来做

②便(biànpián)宜答应(yīngyìng)

2.认真阅读短文后填空。

①“我”挣钱是因为“我”想_______________。“我”和父亲、母亲一起运送了,挣了元钱。

②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觅工失败的父亲皱着眉头回来。觅: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实话,我很害怕不能兑现诺言。诺言:_______________

(3)当我汗流浃背闭眼前行时,感觉阳光特别毒,地球的引力实在厉害。毒:________________

4.“母亲把l5块钱给我时,我真的很内疚,我才体味到什么叫劳动的艰辛。”“我”很“内疚”,“我”“内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哪一个词语或句子写得好?把它找出来。并说说理由。(3分)

6.文中的作者通过运半吨煤挣了钱后都有哪些收获?(3分)

7、读了这篇短文后,你一定有许多收获,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下面。(3分)

参考答案:

1.答案:,?。:“?”piányìng

2.答案:买双球鞋半吨煤15就在这个时候,机会来了

3.答案:(1)寻找。(2)应允别人的话。(3)阳光猛烈

4._因为开始时我答应我来做,结果父亲和母亲都帮着我做,并且干这活很累。这钱应该每人一份,我却一人得了这15元。

5.“可真把百十斤的煤块装上,加上它一荡一荡时,我的肩骨针扎一样疼。可少年人的倔强让我憋着,涨着红脸朝前走。好容易上了台阶,还要用手抱着煤块扔到齐腰高的棚里去”因为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的矛盾心理和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须臾不离语文的“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着重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命题例析】

富有情感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也应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完成题目中学会应对。真实认真地完成能让你的上升空间明晰,马虎应付则毫无作用。

(2012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着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久,您一定有很多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个又一个的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搏击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二十一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稻谷在阳光中沙沙作响,水田在夕阳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摘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7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有改动。)

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3分)

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3分)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6分)

1.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1分),显得亲切自然(1分),用“您”较之于“你”又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1分)。

2.(1)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2)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3)摇篮前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1)(2分)指“杂交水稻的种子”(2)(2分)指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4.(1)母亲去世21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2分,感情1分,简析1分,下同)(2)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2分)(3)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在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悔)之情。(2分)

核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步骤为:一是分析其结构,即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二是判断各组成有什么关键词;三是答案的关键词与自己的答案有没有冲突,冲突矛盾处往往是自己的错漏处,也是最容易上升的地方;四是检查还有哪个答题角度缺损。

【思路解析】

【实战演练】

(2012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卷)阅读北齐的《回家的日子》一文,完成1―4题。(20分)

①回故乡的路再短,感觉也很长,是如潮水般的思念拉长了回家的路。从定好日子回家开始,心灵已经上路。从这一刻起,想家的心绪如同进入汛期的河水,每时每刻都在上涨,一次比一次强劲地撞击胸膛。但是很奇怪,每次见到母亲之前,我总觉得自己见到母亲的那一刻定会情感决堤。可每当看见母亲,我情感的浪潮就一下子变成了舒缓的河水。

②听父亲说,从得到我要回家的信儿开始,母亲的话明显多了,一天不知道要念叨多少回:“儿子要回来了,儿子要回来了。”父亲常开玩笑说,你妈把见到你当做上场比赛了――越临近越兴奋。可母亲每次见到我,都很淡定,就好像我是这天上午刚出门似的。人说母子连心,看来这话多少有点道理,要不然,我的情感变化怎么与母亲一样呢!

④母亲见到我,连忙站起来,双手在围裙上揩了又揩,问声“回来了”,语气很平常。我发现,即使我离家再久,母亲也不会像别的母亲见到孩子那样拉着我的手左看看右瞧瞧,她好像从不细细打量我。就是近几年她年纪大了眼神不好了,也从不会离我很近,我也没发现她特意看看我。可我身上的一点点变化,母亲总能看得出。

⑤母亲笑得很甜,皱纹爬满了脸,如风吹过水面。没等我走近,母亲就先进了屋去了厨房,忙着为我做吃的。

⑦我为母亲梳头、剪指甲、洗脚捏脚和按摩,让她试穿我给她买的新衣,帮着她提提肩拽拽衣角。这时,母亲会有些不好意思,我的动作也有些笨拙。对我而言,这与其说是为母亲做点事,还不如说是我在借以品味当年母亲为我做这些事时的感受。

⑧每次回家,看我带着东西,见我帮着做这做那,母亲都会说,人回来了比什么都好。儿子长大了,母亲不图别的,只希望儿子平平安安,能回到她身边看看、说说话。母亲没想过回报,当然,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母亲那醇厚的爱。

⑩一跨出家门,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我就想母亲。从这一刻起,念家的种子就落入心田,每天都会生长。(有删改)

1.文中多处写到“母子连心”的默契,请一一概括出来。(6分)

2.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母亲见到我,连忙站起来,双手在围裙上揩了又揩。(2分)

(2)一跨出家门,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我就想母亲。(2分)

3.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4分)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

【链接】我背向着父亲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有改动)

本文和上面的链接材料都以歌颂母爱为主题,有人认为可以删除其中有关父亲的文字,你不赞同这种观点,请分别陈述理由。

《回家的日子》:

《我的母亲》:

1.(1)“我”与母亲见面前总是很激动,见面后却又很平淡;(2)母亲从未特意看过“我”,但“我”身上的一点点变化母亲总能看见;(3)我们总是一边做着各自的事,一边说话;(4)“我”为母亲做事,品味母亲当年为“我”做事时的感受。

2.(1)(2分)①通过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母亲情绪的细微波动;②表现出了母亲对“我”的爱与思念之深切。(2)(2分)两次使用“一……就……”强调了“我”对家的依恋,对母亲的爱之深,依恋之深。

3.(1)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和“我”当时内心的感动心理;(2)为下文写“我”为母亲做事回报母亲而母亲不求我回报的无私、伟大作铺垫;(3)生动地表达出母亲心中的喜悦激动之情以及在被儿子照顾时怕给儿子带来麻烦的紧张不安之情;(4)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4.《回家的日子》:通过侧面描写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之深,以及渴望见到儿子和即将见到儿子的激动之情,为下文写与母亲实际见面时母亲表面的平静形成对比,表达了母爱的深沉,爱在内心。

《我的母亲》:通过侧面描写,写出母亲虽然宠爱自己的儿子,但是不溺爱儿子;表达了母亲的通情达理、深明大义;同时通过写母亲看见“我”挨打时的语言、神态,更能突出母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趋势预测】

成长的桥阅读题

①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②上学第一天回家的巷口碰上母亲,她说: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的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④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⑤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于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烧油,落地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以为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甲)、掺杂着心疼与希冀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⑥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下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的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单时父母的(乙)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了研究生。

⑦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懂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之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全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1.根据表现人物心情的需要,(甲)、(乙)两处应填人的恰当的词语是什么(2分)

甲:乙:

2.第②段中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你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结合上下文内容,说说母亲为什么转怒为喜(2分)

3.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我的特点。(1分)

4.文中多处写父母给予我的爱,请在文中用划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2分)

成长的桥阅读答案

1.甲:焦虑(焦急、急切)(1分)乙:惊喜(喜悦)(1分)

2.母亲为我打碎花瓶而生气,但听了我很有意思的回答,觉得我老实得可爱,所以转怒为喜。(2分)

3.老实,诚实,理解父母,懂得感恩,学习勤奋刻苦。(1分)

关键词:图画书阅读母子互动语言发展策略

“图画书是以图画为主的书籍,阅读对象主要为幼儿。”“图画书阅读对于学前阶段幼儿的语言、想象、思维、情感、社会化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可见,在图画故事书阅读中,幼儿不仅可以发展自身的认知水平,还可以更多地获取阅读中的快乐和满足感。对于幼儿来说,在未能完全认知汉字前,看懂图画书并享受其中的乐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时,家庭环境中的亲子阅读便成为了帮助幼儿成为自主阅读者的重要途径。在亲子阅读过程中,通过母亲言语的引导,幼儿可以形象生动地理解书中内容,突破书面文字的局限。其中,母亲的语言运用是否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语言学习情景、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图书内容、是否能有效地辅助幼儿获得相应阶段的语言发展,这些都会影响到幼儿的阅读能力及其总体的全方位发展。

一、已有研究综述

二、策略建议

(一)重视幼儿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二)改进提问方式,发挥提问作用

1.简化是非类问题,增多问题种类

是非类问题简单明了,可以清楚地体现提问者的提问意图,也更容易被幼儿所理解与接受。但过多的出现则会造成幼儿回答时的机械性与盲目性,从而丧失提问原有的作用。因此,母亲在阅读过程中应简化是非类问题,增多特殊疑问等提问形式,让问题为幼儿提供思考的空间与机会,而非简单的作答。

2.用提问引导理解,发挥提问的作用

母亲的提问对于幼儿理解故事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故事的脉络。因此,在幼儿为母亲提出问题时,母亲可以用反问的方式引导幼儿逐步回顾故事内容,进行自我思考。这种用问题作答案的回答方式,要比母亲直接告诉答案更有效。

(三)重视对于幼儿的反馈与评价

母亲应重视对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所出现言论的评价与反馈。在掌握相应经验后,幼儿面对书中内容,经常会将其与自己已有经验加以互动联结。这种互动联结是幼儿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幼儿认知建构的过程。因而,对于幼儿发表的恰当的观点,母亲应给予积极的肯定,指出幼儿的发光点,鼓励幼儿的思考与创新。当面对幼儿偏颇的言辞时,母亲虽然也应及时评价,但这一评价不可直接否定幼儿的观点,打击幼儿思维积极性。一般来讲,母亲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再次思考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方式加以纠正。

(四)重视字词发音及用法

幼儿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也是纠正字词发音及用法的过程。语音、语法作为语言的基础,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一直起着奠基的作用。对于语音、语法的掌握是幼儿语言发展的起始环节,同时也是语言学习最重要的累积过程。良好的语言基础是个体今后语言发展的关键性环节,因而母亲应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从语音、语法入手夯实这一基础。不过,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生理功能发展尚未成熟,幼儿难免会出现发音错误或者字词用错的情况,这时母亲应给予幼儿及时的反馈矫正。如果视之不理只会给幼儿对于字词的使用造成误解,影响幼儿今后的语言发展。

(五)增加与幼儿生活的连接,重视幼儿情感抒发

参考文献:

[1]林敏宜.图画书的欣赏与运用[M].心理出版社,2000.

[2]康长远.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3]周兢.14-32个月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孙秀荣.母亲的言语运用对儿童语用发展的影响――1-3岁儿童的母子互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

[5]朱从梅.图画书中母亲和儿童语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是小学英语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小学英语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小学英语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对于解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英语阅读理解的题型无外乎这么几种:阅读短文,判断正误;阅读短文,选择正确答案;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任务型阅读。题型虽然较多,但是只要找到了阅读理解的技巧,解题并不困难。

例一:

阅读下列短文,并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所给句子是否正确,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

MrsWhitehastwochildren.Johnisseven.Annisonlythree.Johnisagoodbrother.Heisalwaysverynicetohissister.Onedayintheafternoon,MrsWhitewascookingdinnerinthekitchen,andthetwochildrenwereplayinggamesinthegarden.Suddenly,Annbegantocryandsherantohermuminthekitchen.MrsWhiteasked,“What’swrongwithyou,Ann”“Johnbroke(弄坏了)mytoybear,”Annansweredsadly.“Howdidhedoit”mumsaid.Annstoppedcrying,andthoughtforafewseconds,“Ihit(打)hisheadwithit.”

判断正误:()1.Johnisn’tagoodbrothertohissister.

()2.AnnisfouryearsyoungerthanJohn.

()3.Thetwochildrenplayedsomegames,andtheir

motherwasbusyathome.

()4.JohnbrokeAnn’stoybear.

()5.“sadly”meansveryhappy.

在解答这篇短文的题目中,实际上可以采用下列技巧:

1.排除干扰,抓住关键信息。

阅读理解,不能为枝节信息所左右,要看主要信息。以第1小题为例,尽管短文最后说到了“Johnbrokemytoybear.”,但是短文中的关键词是“always”,即“Heisalwaysverynicetohissister.”,更不用说是Ann先打了John的头。因此,答案一定是F。

2.适当运算,推导正确答案。

阅读理解题中,有不少题只要通过正确的运算,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以第2小题为例,短文告诉我们“Johnisseven.Annisonlythree.”,因此,John就比Ann大4岁,显然题干“AnnisfouryearsyoungerthanJohn.”与事实正好相符,答案自然是T。

3.依据事实,进行逆向思维。

阅读理解题中,有些题目似是而非,关键看我们怎么根据事实进行分析。以第3小题为例,“andthetwochildrenwereplayinggamesinthegarden”支持题干中的“Thetwochildrenplayedsomegames”。问题的关键是,John和Ann的母亲是否是“busy”。短文中“MrsWhitewascookingdinnerinthekitchen”这句话总不能说MrsWhite是在玩吧因此,通过逆向思维,我们可以判断MrsWhite是busy的。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4.根据语境,进行逻辑推断。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阅读题目:

1。在诗中,作者分别把乡愁比作()()()()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你知道诗的最后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哪个海峡吗?

3。盼台湾回归,盼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写一写你心中的呼声。

《乡愁》阅读答案:

1。在诗中,作者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父亲的茶(1)谷雨后,同事们纷纷喝上了新茶。大家见面多了一事:评茶。你看看我的茶杯,我看看你的茶杯,比较着形色味,打听着各自茶叶的来头、价格。

(2)我还在喝陈茶。我的新茶已经到了,但我仍然喝着陈茶。

(3)这茶是父亲过年时送给我的,用两层方便袋扎着。这茶是父亲一个人从山上一片一片摘下来的,又一个人摸着黑、锅上一把锅下一把炒出来的。

(4)父亲七十好几的人了。我告诉我自己,我一定要把它喝完,不能糟蹋掉。

(5)父亲的茶叫“炒青“”,样子不好看,没有专业的炒茶机,全是手工做的。采下山的鲜叶,当晚就要炒,采茶炒茶是连轴转的,格外地累人。

(6)鲜茶,先放在锅里杀青,锅就是做饭的大锅;然后放在匾子里搓揉,直到揉出“汗”,匾子是平常晒粮食的匾子;最后,再放进铁锅里焙干,铁锅烧得发红。我曾伸手进锅里翻炒,被烫得龇牙咧嘴。父亲的手是老手,不怕烫,烫也没法子。他教我以茶翻茶,抓住就放,动作要快。

(7)茶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茶叶的颜色有些旧了,那是故乡泥土的颜色;茶叶的形状有些粗大,那故乡茶山的形状;茶叶的香气有些走了,那是故乡平淡的风的气味。天天捧着它,看着它,饮着它,天天就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回到了父母的身旁。茶叶是一条故乡的小路,带我回家。

(8)闭上眼睛,就能看到我家屋后壮硕的大山上,那层层的茶园。

(9)这茶园跟我的岁数相仿,最早是集体的,后来,每家分了一块。随着我的上学、姐姐的出嫁,我们都迁走了户口,每走一个,就要放掉一垄至两垄,最后只剩下父母两人有限的几垄了。靠山顶的,茶的品质好,但父母都先后放了它们,留着山腰和山脚的。他们岁数大了,爬不动那么高的地方。

(10)靠山顶的地方,还有我家的几棵茶,2003年4月13日下午,母亲就是为采这几棵茶而倒下的,再也没能起来。后来,医生告诉我,山高也是诱发脑溢血的一个原因。

(11)母亲去世后,那几棵茶,父亲再也没去采过,不知它们现在怎么样了。

(12)我常常想:母亲要是活到现在,该是个什么样子;有了母亲,我的生活又该是个什么样子。我现在脑海中,还是她最后一次送鸡蛋来的样子,吃过饭匆匆回家摘茶的样子,突发脑溢血昏倒在茶山上被七手八脚抬下来的样子。母亲走的时候,指甲缝里尽是茶绿,脚上面沾了很多新鲜的黄泥。

(13)有一年清明,我突然心血来潮,骑车回家。到家时是晌午时分。大门锁着,门口的索上晾着几件湿衣裳,树阴下面,一只母鸡带着一团一团鹅黄的小鸡苗。我知道,他们下田去了。再看大门上有父亲的“留言”,粉笔字:“我们在畚箕洼锄麻草,钥匙在老地方,早饭在锅里。”我找到钥匙,开了门,放下东西。拖开锅盖,锅里面熏着一碗饭,一碗熟菜,熟菜上有两只煮鸡蛋。

(14)父母怎么知道我要回来

(15)他们是不知道我回来的,他们只是准备着我回来,他们清明前好些天都在思默这件事,他们是盼望着的。父母对于子女一生都是盼望着的,都是随时准备着的。(选自《散文》09年第8期,有删改)

1、第2段作者说,“我的新茶已经到了,但我仍然喝着陈茶”,根据下文,分条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7段文字表达有什么特点请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方面简析。

3、第12段中划线的句子是细节描写,请赏析它的作用。

4、结尾作者说,“父母对于子女一生都是盼望着的,都是随时准备着的”,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50字。

1、它是父亲炒好送来的,包含着父亲的心血;

它体现着父亲对我的关心和思念;它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思念和感谢;它寄托着我对故乡的怀念。(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2、从表达方式上看,是抒情;

从修辞上看,使用了排比和比喻(比喻:茶叶是一条通往故乡的小路。排比举例略);

从句式上看,整齐中富有变化。生动形象,情感真挚,表现了我对故乡和父母的深切怀念。(意对即可)

THE END
1.语文中的关联词怎么用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的句子叫复句,也叫关联句。复句通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 关联词作为连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可以标明抽象的关系,也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关联词可以将分句连起来,使它变为通顺、完整的一个句子。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http://m.haoyuwen8.com/Dd5E751190aEd293.htm
2.英语语法笔记——并列句(二)很多人都想不劳而获但也许他们忽略了★什么是并列句? ★用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 ★常见的并列连词 ★平行关系 and, not onlybut also, bothand, either or , neither nor ★转折 but, while, yet, whereas ★选择 or, whether or https://blog.csdn.net/qq_30690165/article/details/125321637
3.遴选公文写作能力提升16种常用标点符号的正确写法及用法所谓复句,就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密切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如: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刻,任何词汇都不足以表达它的庄严与神圣;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任何童年或成年的记忆都无法与其比拟。 C、用在省略号后面 有时在引文中只引用前面的,而取消后面的,这时省略号后面要加句号。凡是句意有尽头的https://www.gongxuanwang.com/articleDetail/20347
4.英语语法知识汇总内部资料(一名妇女带着一个七岁的孩子 (当时 )就站在路边 ) 11、 either … or… 或者 neither … nor… 连接两个人物做句子主语时 ,谓语采用就近原则。 如: Either you or he is right.(要么是你对 ,要么是他对。 /你和他有一个人是对的 ) /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31048592_1084797759.html
5.业务学习标点符号用法合辑例③和例④两句中的“但是”和“而”连接的都是两个独立的句子,所以在关联词之前需要加上句号并列的几个书名号、引号之间是否要用顿号隔开? 答:不需要。根据新标准中对书名号、引号以及顿号使用方法的规定,书名号和引号虽然并不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语气的停顿,但是由于书名号、引号十分醒目,已经达到了提醒人停https://bjb.bctb.edu.cn/2021/0520/c835a11875/page.htm
6.考研英语试题冒号是什么作用?解释说明作用吗?可以连接两个句子?高顿为您提供一对一解答服务,关于考研英语试题冒号是什么作用?解释说明作用吗?可以连接两个句子?我的https://www.gaodun.com/ask/836663.html
7.although连接两个句子谓语动词是吗在although前面接什么语句? 四级英语同学有一点帮助。他们热烈欢迎稳步高度重视思考,以赢得更多的英语四级数据。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有任何疑问,欢迎修正。 although是否译者及发音网页内容首选although是什么意思,英文单词推荐,中文句子译者,英文短语。 4.可以在although前面连接短语吗? https://www.longre.com/newsclass/detail/135527
8.如果neithernor连接两个句子的时候哪个句子需要用倒装解答一 举报 neither ,nor (既不……,也不……)中,如果neither和nor分别位于分句句首,则两个分句都要进行部分倒装;如果neither不位于句首,而nor位于分句句首时,则nor引导的分句进行部分倒装.如:Neither has he called on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bfa8bdd1317aa4399ece62c9bc83a3c4.html
9.语法笔记整理(英语魔法师之语法俱乐部)书评(某些及物动词也需要宾补)*英语中的补语有两种,一个是主语补语,一个是宾语补语。(主语补语就是表语的意思。因为主语补语用的很多,所以在大陆的语法书中单独取了个名字叫做表语。)He was elected monitor.他被选作班长.这里的monitor就是主语he的补语。如果只说到elected,句子的意思不完整。I painted the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267276/
10.高中英语连接副词知识点详解综合文档连接副词的句法特征: 所谓连接代词和副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疑问代词和副词,如who, whose, whom, what, which, when,where, why,how以及由how构成的词组。 1.连接副词起对等连接词的作用,连接两个句子或子句,如: however, so, then,moreover,concequencely,hence,also,besides,,otherwise,therefore,thushttps://www.027art.com/fanwen/wendang/14116916.html
11.省略的用法二、省略的用法:把一个句子中的同类项省略之后,把不同项并列起来,这是一种连接句子的方式。或者,把上下两个句子中的同类项省略,这是一种承接句子的方式。所以,省略跟替代一样,都能使上下文更加连贯紧凑。有时,能用替代的地方,也能用省略来表示,因为,省略掉的内容,可以找到同类项。 https://www.meipian.cn/21ch04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