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和译文

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五、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六、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七、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问题探究1、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没有的优点。

2、做的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如家提倡的接人待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示例:这是孔子提倡的“忠恕之道”,意思是说“自己不希望或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对于现今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虽有佳肴虽(即使)有佳肴(美味的菜),弗(不)食(吃),不知/其(它的)旨(甘美)也;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好)也。

是故(所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省自己)也;知困,然后/能自强(自我勉励)也。

故曰:教学/相长(互相促进译句: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也。

”其(表示推测“大概”)/此(这)之谓乎?二、译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四、字词归纳1、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A、虽有至道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旨: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长: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3、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旨: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五、问题探究: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告诉了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4、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gān,岸、边),山门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

阅(经历)十余(多)岁(年),僧募(募集)金重修,求(寻找)石兽于(在)水中,竟(到底,终于)不可得。

以为(认为)顺流下矣。

棹(名词作动词,划船)数(几)小舟,曳(拖着)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听说)之笑曰:“尔辈(你们)不能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这)非(不是)木柿(削下的木片),岂(怎么)能为(被)暴涨(水位)急剧上升,这里指洪水)携(带)之去乃(是)石性坚重(坚硬沉重),沙性松浮(松散轻浮),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语气词,罢了)。

沿河求之(代词,指石兽),不亦颠(通“癫”,疯狂)乎众服(信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凡是)河中失(失落)石,当(应当)求之于上流。

”盖(连接上下两句,表示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它,指水)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侵蚀、冲刷)沙为坎穴(坑洞)。

渐激渐深,至(等到,到)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像)是(这)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停止),遂(于是)反溯流(逆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固然)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依照,按照)其言,果得(找到)于数里外。

然(既然这样)则(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相当于“吗”。

)!一、翻译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说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也太荒唐了吗众服为确论。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失落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摔倒在坑洞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河底寻找,不更荒唐吗?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二、作者介绍作者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清代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代表作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内容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三、词语积累1、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动词,是)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2、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3、句式①.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②.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③.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四、问题探究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

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既是对讲学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

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7、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并再列举一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故事。

(1)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

THE END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的意思《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的意思是:《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出自西汉·戴圣的《礼记·学记》中的《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大家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6h3vaYz4kfK.html
2."《兑命》曰:学学半。"拼音和出处及意思小提示:"《兑命》曰:学学半。"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https://www.gushiciqu.com/ju/zi17c90bb1.html
3.《兑命》曰:“学学半。”大意是指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说明《兑命》曰:“学学半。”大意是指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说明( )。 A. 教学相长 B.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C. 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D. 教师是发展中的人 题目标签:说明学习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701a2244d62947fbb6ff1b78534af478.html?fm=bd13e11980a1376c20b65094f335013918
4.(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2)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特别推荐 热点考点 2022年中考真题试卷汇总 2022年初中期中试卷汇总 202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765f49b950b3cf62b2d1f2eaec5b494e.html
5.学学半中的学是什么意思学学半中解释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学记》) 学学半,里面的*个“学”念xiao,第四声,动词,第二个“学”是名词。*个指教人,第二个指学https://m.liqucn.com/article/38959.wml
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①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学学:即“教学”。 【翻译】 就算美味佳肴再可口,不品尝它的美味是不会知道的;就算有高深的道理,不去领https://liji.5000yan.com/xueji/165.html
7.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围,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②虽有至道 ③https://zujuan.21cnjy.com/question/detail/53991506
8.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文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①饼市中,而舍②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https://zujuan.xkw.com/1q23995317.html
9.“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意思原文出处翻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出自汉朝 戴圣《虽有嘉肴》 浏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习 哲理 读书 言志 https://www.72jixie.com/mingju/709.html
10.红楼梦引子原文翻译赏析曹雪芹古诗其言曰:名与身孰亲也?得与失孰贤也?荣与辱孰珍也?故遂絜其衣服,矜其车徒,冒其货贿,淫其声色,脉脉然自以为得矣。盖见龙逢、比干之亡其身,而不惟飞廉、恶来之灭其族也。盖知伍子胥之属镂于吴,而不戒费无忌之诛夷于楚也。盖讥汲黯之白首于主爵,而不惩张汤牛车之祸也。盖笑萧望之跋踬于前,而不惧https://www.gushiwen.cn/GuShiWen_17b3253f60.aspx
11.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https://m.12tiku.com/tiku/919809/25739134.html
12.国学选读(三)《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学记》) 【译文】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321/00/6745535_196236304.shtml
13.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注释学记节选全文解析古诗"兑命"曰:——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 "学学半",——"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 其此之谓乎!——就是这个意思. * 古之教者,家(25家)有塾,党(500家)有痒,术(suì)(12500家)有序,国有学. *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 https://www.027art.com/fanwen/gushi/1470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