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有一天,很不幸的、被坏人抓去了,把他的眼睛蒙起来,拉着走过一山又一山,这个人在黑暗中被拉着走,心里很恐慌,一面走一面想他故乡的特征,决心一定要设法返回故乡;这时候刚刚好附近的寺庙正在敲钟,他听了这钟声,专心注意到钟的音质、音量,以及敲钟的速度、节拍,寺庙的钟声是十八快十八慢,暮鼓晨钟——早上先打钟再打鼓,晚上先打鼓后再打钟。他跟着坏人走了一山又一山,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坏人把蒙着眼睛的布揭开了,眼看这地方的人事物都是陌生的,唯一的记忆是沿途听过的钟声,他就想办法,很努力的取信于坏人,坏人看他表现很好就对他放松了警戒。有一天,他趁机逃跑了,一山过一山,凭着记忆,一路辨认他家乡寺庙的钟声,有的时候明明听到钟声,好高兴,可是仔细一听,只是别的寺庙的钟声,不是他家乡寺庙的钟声,他又换另外一个方向继续走,就这样子,不断的走,不断的尝试着寻找方向,每天注意听闻钟声,终于有一天,他听到那熟悉的钟声了,那节拍、速度的快慢以及音质音量,就是他家乡的钟声,他高兴的往钟声的方向跑去,终于回到了他的家乡,重见父母、妻子、儿女。
请问各位,你们每一个人内心中有没有熟悉的钟声每一个人内心的钟声都不同,这钟声代表你这一生当中的生命观、价值观——最高的生命座标。
一、发增上心
二、发厌离心
三、发菩提心
贰、发菩提心因缘
一、发心不断一切如来种性
“菩萨为不断一切如来种性故,发心。”
二、发心为能充遍一切世界
“为了能充遍一切世界故,发心。”
现在每一个人都是处在凡夫地,我们每个人能力都很有限,所做的事情,只能服务自己的妻子、儿女、父母,社会范围有限;如果我们能够成佛的话,就能够充遍一切世界去服务众生,因为成佛以后的服务能力较高,所以要为了充遍一切世界而发心,不单单为自己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要为服务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众生而发心。
三、发心度脱一切世界众生
“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发心。”
不仅仅度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够了,不管他是什么种族、什么国家、什么国度,所有的一切众生,我都要跟他结善缘,利益他、帮助他,这样子来发成佛之心。
四、发心悉知一切世界成坏
“为了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而发心。”
所以佛法对世界的看法,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再过几千年、几万年,就完蛋了;佛法认为这世界成住坏空是随着众生而不断改变。我们人是正报,山河大地是依报,山河大地是依靠我们正报而转的,觉悟的众生多,发菩提心的众生多,这个世界就净化成很美好庄严的世界。可见佛法没有末世论的这种观念。
五、发心悉知一切众生垢净
“为悉知一切众生垢净故,发心。”
六、发心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净
“为了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净故,发心。”
七、发心悉知众生心乐烦恼习气
“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发心。”
为了度众生,你必须了解众生的根性,知道他喜欢什么法门,他有什么嗜好,他的烦恼习气有哪些,怎样去对治他。所以你因此发菩提心来信佛学佛。
“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发心。”
九、发心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
“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发心。”
十、发心悉知世界一切众生心行
“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发心。”
随时随地都能够了解众生的起心动念,这样去摄化他就比较容易,所以菩萨因这样来发心。
十一、发心悉知一切众生之三世智
“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发心。”
众生的智慧不同,所以“以发心故,常为三世一切诸佛之所忆念,即得三世一切诸佛无上菩提,即为三世一切诸佛与其妙法。”这就是说:我们为了解众生的根性,知一切众生的业障、烦恼、习气等种种的不同来发心修学佛道。
以上是发菩提心的因缘。
譬如:你教人家不要发脾气,最起码自己不应该发脾气,你教人家不要喝酒,最起码你自己不该喝酒,你教人不要抽烟,最起码应该自己不抽烟啊,是不是所以说为了度众生,你必须精进。你不要以为应该自己一个人到深山去修,修到成佛了再来度众生,那个观念要改变:度众生才能成佛,因为要度众生,所以我必须精进、我必须努力、我必须改变我自己、改掉我的毛病。
叁、生哀愍心因缘
下面讲到菩萨对众生生哀愍心的因缘。
一、哀愍诸众生孤独无依
“菩萨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
学佛的人离不开“我”与“众生”,我们天天面对众生,众生包括你的妻子儿女、邻居,以及社会所有的众生,你每天面见的与看到的,甚至同居一个地球没缘相见的,我们学佛的人要时时注意到我与众生这个问题,思考自己该怎样面对这些众生。其次要注意我跟物的关系,我如何面对与处理这山河大地、衣食住行还有一个是注意我跟我自己身心的关系,尤其是我的内心,我怎样安住此心、降伏此心。我们学佛总不能离开这些问题,面对众生、面对我自己内心的世界、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我怎样去认识它、了解它,而不受其影响。这一段经文就谈到我们对众生,应该如何去认识了解然后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众生。故菩萨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菩提心有的时候又称大悲心,也就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那种哀愍心。慈悲心在华严经里称为哀愍心,也就是拔苦与乐的心。
讲一个故事给各位提神提神。话说某个有钱的老板,他的公司里面有个脑筋比较差一点的人,这个人实在是太笨了、太差劲了。老板就送一副拐杖给这个笨人:“你尽量去找,找到比你笨的人,你的拐杖就送给他。”这笨人也不知道什么叫笨不笨,反正老板拿一根拐杖给他,他就收起来了,找了好几年,老是送不出去。有一天老板得了重病,医生吩咐他要处理后事,他就赶紧把财产分出去,这份给妻子,这份给儿女,那份给谁也分一部份给他的工人,说:“我将要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旅行。”工人就问:“老板,你要到遥远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地方”他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名字叫遥远的地方。”“老板,我陪你去好不好我是你的工人,最起码可以帮你背背包,沿途帮你打点吃的、穿的、用的、睡的问题,我看你什么都没带,难道你就这样走吗”“对,我自己一个人去,你们把这份产业好好守住就好了。”工人说:“哦!我找到一个比我更笨的人了!”赶紧进去把拐杖拿出来送给老板:“你前几年要找一个比我更笨的人,现在我找到了!竟然有一个人要去旅行,却连目的地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又不要我陪你去,连吃的、穿的、用的、睡的,都不带,你不是比我笨吗我把拐杖送给你吧!”
我们跟这故事中的大老板差不多喔!我们不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走,连我们将去到哪个地方都不知道,我们大家跟这大老板是半斤八两,差不多啦。众生在这生死大海中,竟然是如此孤独无依徬徨。
二、哀愍诸众生贫穷困乏
“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
这个地方是形容词,形容从智慧福德来跟佛比较时,我们是很穷困贫乏的。我们缺乏智慧,对生死真相不明白,对这个宇宙的万象不了解,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的困惑。我们被生老病死、穷通夭寿等种种现象迷惑了,所以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的在六道当中沉沦。由于缺乏智慧、缺乏悲心、自私自利,凡事总以我为第一,自己肚子痛赶紧找医生,如果父母亲头痛的话明天再找医生就好了,是不是众生的毛病,自己稍微有一点不对劲就紧张得不得了,如果别人有病痛的话,就叫他要多忍耐一下,这就是缺乏悲心,也是一种比较心、不平等心。菩萨则是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立志要好好修学度众生。
三、哀愍诸众生三毒火然
“见诸众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
四、哀愍众生诸有所系闭
“见诸众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生哀愍心。”
当我们还没有开智慧的时候,我们还是坐在诸“有”牢狱之中,所以你随时随地要警惕自己不可踏入牢狱之中,知道吗当别人骂你笨蛋时,你只要笑一笑就好了,你不要因为这一句笨蛋就三天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睡,那可麻烦了,随时随地让自己去坐烦恼的牢狱,太不值得了。菩萨见诸众生,经常被三有的监牢所系缚,所以生哀愍心。
五、哀愍诸众生烦恼覆障
“见诸众生,烦恼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
六、哀愍诸众生不善观察
“见诸众生不善观察,生哀愍心。”
众生没有智慧,不善于观察身心宇宙的如实相,所以被这宇宙的万象所迷惑而团团转,所以菩萨生哀愍心,誓愿救拔。
七、哀愍诸众生无善法欲
“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
请问各位,“欲”好不好欲望好不好其实欲望的本质是中性,没什么好或不好,全看你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而定,你希望能够成佛度众生,希望利益众生,希望有智慧,这叫“善法欲”,是好的;你希望赚很多钱,然后吃喝玩乐,整天无所事事、有人侍候你,希望有了钱讲话会大声一点,爱面子、虚容心,讲究个人的享受,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这就是恶,就是不好的。
请问各位,成佛度众生是不是欲望也是欲望,但是我们讲好听一点叫“善愿”,又叫“善法欲”,知道吗如果你赚了钱,吃、喝、嫖、赌做坏事,那是欲望无穷,在欲海中沉沦。众生拼命赚钱吃喝玩乐,为了享受感官的刺激,那是无善法欲,很可怜,值得我们同情。所以菩萨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
八、哀愍诸众生失诸佛法
“见诸众生失诸佛法,生哀愍心。”
九、哀愍诸众生随生死流
“见诸众生随生死流,生哀愍心。”
众生造了业当然要受报,造福报就来投胎做人,迷迷糊糊的工作赚钱、养家养孩子,很快的就这么过了一生,然后无奈的去世了,又投胎转世,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随着生死大流漂泊。我常讲:有善根的人,就是不甘心这辈子糊里糊涂来,又糊里糊涂走,就是不希望自己千生万世都这样迷糊的来来去去,所以信佛学佛、勇猛精进。不努力修学的话,我们还是跟俗人一样的“随生死流”漂泊下去;我们就是不甘心这样子,才会信佛学佛;菩萨就是因怜悯众生随生死流,而发心修学种种法门救度他们。
“见诸众生失解脱方便,生哀愍心。”
在这世间,许多众生也感受到那种生死的逼迫、烦恼的覆障,所以多多少少、慢慢都会去思索人生的意义,探讨人生最终极的目标是什么,这样就产生了宗教;可是众生没有智慧,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所以东信信西求求的,不但不能解脱,而且还造成很多麻烦。有人走火入魔,有人见到光啦,以为解脱了,事实上不是这样。
肆、菩提心的特质
一、解脱究竟
佛法跟一般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是:一般宗教讲得救,讲求在虔诚的信仰当中,会有一个万能的主宰来拯救世人;而佛法不讲得救,佛法讲“解脱”,佛法认为问题的核心在没有智慧,所以产生对身心世界的执着,因为对身心世界的执着,而产生一种束缚,所以要透过持戒、禅定、智慧的修学,挣脱了这一切的束缚。对自我身心造成束缚的一切因素,被我的智慧松解了,就叫“解脱”。
以上谈到我们要用这十种观念来面对众生。所以,各位大德!你回家以后,你的宝宝在床上,哭呀闹啊,尿床拉屎啊,你怎么办要生什么心生哀愍心!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见众生三毒火燃生哀愍心!你先生、你太太对你拍桌子,你怎么办呢他(她)拍桌子,你就拍椅子吗不行,他的三毒火正在燃烧,更要用悲心去面对他。所以,我们面对众生,要用这十个观念去面对、去处理,这样,我们的菩提心才能增长,修学才能成功。
这一段提到菩萨见到众生种种苦恼而发菩提心、发善愿。菩萨见到众生这么痛苦、贫穷困乏、没有智慧、没有悲心,被贪瞋痴三毒火所燃烧,被这欲界、色界、无色界牢狱关得死死的,被烦恼稠林所覆障,不善观察诸法实相,又没有善法欲,又失诸佛法,在生死流当中永远沉沦下去,所以就发愿:我要精进!我应该去救度这些众生!应该使他们解脱烦恼!应该去净化他们的身心,应该去度化他们,应令他们安住于善处、安住于菩提、安住于善道当中,还应该令众生欢喜、令众生有正知正见、令众生调伏烦恼,最后令众生住于涅槃。
二、三学兼顾
“菩萨如是厌离一切有为,如是愍念一切众生,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欲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烦恼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济,令住究竟涅槃之乐’便作是念:‘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这段经文最主要的是谈到菩萨见众生苦。众生苦分两方面,一个是身苦、一个是心苦;身苦用物质方面可救济,生病啦、没衣服穿啦、没东西吃啦、没房子住啦,用物质可以救济;心苦是最难处理的,一个人脾气不好、喜欢打人、喜欢骂人、常嫉妒,没有智慧、邪知邪见,这是最难度的,并不是用物质救济就可以解决的,必须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才能度他。善巧方便的智慧从哪里来离不开善巧多闻!你必须多闻法、亲近善知识,按照这些方式去修、去学,然后你才有智慧让他的心病得到解脱,这是治本。
你有持戒的功德作基础,才容易修定;有修定的基础,再观无常无我缘起,才能引发无漏的智慧;有了无漏的智慧,才能够对众生身心的毛病、烦恼无明作妥善的处理。修学过程并不是我们现在想像的光靠打坐入定就会突然间明心见性、一通百通、一了百了。
三、法身慧命
这是华严经第三十五卷的经文,是说明对“法”的重视——重法,也就是说明我们对于人生的主修与副修的取舍标准。这一生当中,衣食住行很重要,没有错,家庭、事业很重要,没有错,可是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能够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那是一个多么大的善根福德因缘啊!比得到转轮王身、比贵为天子身还更重要。请问各位:你要来听佛法,还是去当总统好呢或是去当乡长、县长、立法委员好呢如果你有那福德,当然去当官也很好;当你有德学、善缘,能做更大的善事时,不妨去当当官度万民,如果没有的话,少去沾染、少去造业。
有一次在阿根廷,有一位将军想出来选总统,他想出家人一定会算命,要我帮他看面相,其实我根本不会算命,他问我说他来选总统好不好我想他既然相信我会算,那我就将计就计,我说:从你的相来看,你的时运还不到,要慢几年,在这几年当中,好好培养你的福德;为什么要选总统你当总统的目的是什么是真正要造福百姓呢还是为了某一种获得——财物、名利等的获得你想清楚,等到这任总统过了以后,那时候我才跟你讲。这位将军后来就打消了竞选的念头。有一位校长要竞选乡长,我说:我看你不适合选乡长,因为选乡长要交际应酬,免不了会喝酒,你不适合喝酒,你的肝已经有问题,若你喝酒一定会伤害健康,你还是当你的校长好了。另外还有一个想选议员的,我说你也不适合选议员。好像很多问到我的都说不能选,结果那年选举我这样一次打下几个,他们就少了几个竞争对象。
伍、发菩提心功德
众生受用
下面讲到发心的功德,取一段华严经第七十八卷的内容作例子:
有了菩提心作基础的话,若有人告诉你修什么法就马上可以打通任督二脉、身体可以飞升、睡觉时可离床铺几尺,你真觉得稀罕吗睡觉离床铺几尺有没有意义没有什么意义嘛!坐飞机就可以了,一张机票就可以让你睡到几万英尺的高空中。佛法不求神通。在菩萨戒中提到“犯戒”,最重一条戒叫什么菩提心戒!一个人现在发心:要信佛学佛,要度众生,要利益众生,发心十分勇猛,可是见到众生种种习气,对他好,还挨骂、受侮辱、遭毁谤,还以为有什么企图、目的,如此受到伤害,唉!算了算了,众生难度,管你去死去活!这就叫做犯戒,犯了菩萨戒中很重的一条戒。还有瞋恨心,恼恨众生、对众生发脾气,这也是一种重戒。其中最重的是犯离开菩提心的戒,这菩提心没有了,不想再度众生、不想成佛了,唉呀!我自己成阿罗汉就算了,我自己修一修就好了,管你众生什么死活,我成阿罗汉就好,我生命自在了,我何必管你死活!若这样你就犯重戒啦。
陆、发菩提心方法
攀缘众生
这里就是要我们发菩提心。怎样发菩提心要观众生苦、要去了解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不得自在的烦恼,见众生苦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成等正觉。
这里引用一段经文提供各位参考:
“善男子!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
信佛学佛的人,往往误以为:不要亲近太多众生,要远离这个社会到深山里面去,眼不见则眼根清净、耳不听则耳根清净;如此一个人闷在深山里面,眼不见、耳不闻,就很容易得道。其实不喜欢接近众生、不喜欢接近这个社会、觉得众生是麻烦、社会很混乱,所以希望远离、逃避,抱着厌世思想,这在学佛者或一般人来讲,都不是正常的。经上说: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这在我小的时候就曾经看过,那时候,随大人到神道教庙烧纸,最先是用一张纸一张纸慢慢的点,用火柴的小火焰那么小心翼翼的点燃,深怕它熄灭,但是这张纸一旦被点燃了,经过一张两张再加进去,火就更旺一点,然后三张四张,甚至抓一叠放下去,火越烧越烈。如果刚刚一生火就将一大堆纸放下去,会怎样会熄掉!所以最先只能一张、两张、三张慢慢加入,等火旺了才能一把放下去。你们看过庙里的金炉吗他们在烧纸的时候,当炉中的火被引得很烈很旺的时候,不只是一叠叠这么丢进去烧,而是一捆一捆的丢进去,这么扔下去,结果火越来越猛。
所以说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如果具有菩提心,用心接近众生、接近社会,用菩提心去圆满众生、圆满这个社会的时候,菩提心就会越加增长,为什么呢见众生苦发菩提心、增长悲心。所以经上说: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你愈常用菩提心去观察众生,你的智慧就会慢慢增长。众生可怜哪,众生被这无常火所燃烧,被现象界所迷惑,所以我们产生悲悯心,随着悲悯心的增长慢慢就会生出智慧来。这句话我很喜欢很喜欢,希望你们也常常拿来勉励自己:“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
“善男子!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本一灯无减、无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普然三世诸佛智灯,而其心灯无减、无尽。”
例如我们点了一只蜡烛,如果用另外一只蜡烛来引火的话,原来这根蜡烛的光并不会减弱,反而在另外一只蜡烛被点燃时,整个房间变得更加明亮;菩萨摩诃萨的菩提心灯也是一样,你用菩提心灯去照亮众生、利益众生、关怀众生,自然就能够将众生的菩提心灯给燃着了、点亮了,这样一灯燃一灯的普燃三世诸佛智灯,而你本来这盏心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更没有被熄灭。这是发菩提心的好处。
经上又说菩提心像金刚、不怕水、不怕湿、不怕火:
“譬如金刚,久处水中,不烂、不湿;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于一切劫,处在生死业惑水中,无坏、无变。”
学佛的人所以能够勇于面对生死轮回,就是靠这菩提心,信佛学佛成佛、利益众生的这个菩提心愿,永远陪伴着我们在生死当中作我们的支柱,不会退失。
“譬如金刚,一切诸火不能烧然,不能令热;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一切生死诸烦恼火,不能烧然,不能令热。”
这段是说菩提心对我们信佛学佛的人非常重要。
要时时记得:我是发菩提心的众生!我是初发菩提心的众生!随时注意警惕自己的发心与修学过程,不要光口头说我们要去攀缘众生、度众生、利益众生,而你自己并没有精进、没有用功,结果你的心跟着众生跑,那你的心就变质了,那不叫菩提心,那叫“攀缘心”。攀缘心和菩提心绝对不同,菩提心是觉悟的心,能使自己身心清净、庄严,也能利益众生,让众生的言行、身心行为都能清净、净化、升华。所以信佛学佛的人必须记得:引导我们从发心直到成佛的是“菩提心”。
菩提心不是一个妄想,并不是兴致起来时发发这个心就可以了,菩提心要付诸于实践;作为一个菩萨,发菩提心后也必须有一个大悲行来完成这个大愿,所以我们接着要互相作另一个脑力激荡。
保持做一个守本分、乐观的人
佛法从恭敬中求,恭敬缘心诚
印光大师(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
暂无简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