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抗战真相淞沪会战:将士喋血 政府失策

节选自张宏志著作《胜乎?败乎?——国民党战场抗战解析》

上海,从军事上来说,它是当时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第五大军港。其军事意义不仅在于它是进入江浙地区的海上门户,而且又是溯长江进入中国内地水路要冲。长江水深即使枯水期,吃水三公尺的船舰仍可达汉口;夏季水位上涨,至汉口止可以保障排水量1.5万吨的大型舰船航行。

上海、南京战役方向上的地理形势,对防御作战有许多有利条件。然而,国民党军的战略指导者却没有充分利用它。从杭州湾到吴淞口的海岸线,系上海的海上屏障。在这一带靠近大陆的海面上,有着许多岛屿,它们掩护着由外海进出上海和杭州湾的航路。从上海的防御来说,这些岛屿是当然的警戒阵地,它不但担负着监视海面敌情的任务,而且又是一条陆地防线。但国民党军在这里既没有设防,也没有派出警戒部队。

从以上分析可知,上海地区的海岸、江岸线虽长达350余公里,但并非要处处设防,需要设防的只有澉浦、白龙港地区;吴淞口地区;金山卫、浏河镇地区。此外,崇明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然而上述所有地区,国民党军既没有永备工事,也没有野战工事,甚至连哨兵的岗棚也未设立。结果是战端一开,日军从那里来,国民党军就到那里应付,主动权全部握在日军手里。日军不仅顺利地在吴淞口完成了中央突破,而且攻占了浏河镇、金山卫,为前出到国民党守军的翼侧和后方实施战役包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概前述,可知上海是一座没有任何军事设施的城市。差不多一百年以来,这里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租借地林立,当然也就不会建立什么军事设施。尤其在1932年“一二八”抗战失败后,南京政府与日本签定了淞沪停战协定,划上海为非军事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地区驻兵,从这时起国民党军队就撤走了。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失守,上海虽名为中国领土,但实为英、美、日帝国主义所占领。

此外,淞沪停战协定还规定了日本可以在上海驻扎军队。从这时起,日本在上海建立起两大据点:一是北四川路天通庵车站附近之虹口,为日本驻中国海军司令部;一是淞沪近郊北站附近,设两路管理局。这两处建筑,全系钢骨水泥修造,屋顶设有炮阵地、观测所,底层为仓库,中层系营房。其建筑之坚固,迫击炮弹无奈它何,俨然一座军事要塞,称之为“陆上主力舰”。这两座建筑内,平时驻有日军各3000人。

中国的领土上海,不许中国军队驻扎;日本侵略军反而可以自由屯兵。

从战区山脉来看:太湖以西、以南地区为一片山峦,其中天目山的地位最为重要,它是由沪、杭方向通往南京、芜湖各道的天然障碍。天目山脉东面群山陡峭,坦克、机械化部队均不能通过;南边的钱塘江,北边的太湖,又是这一防御地带的两翼天然屏障。然而国民党军在这里却防务薄弱,让日军顺利地通过,迂回芜湖,包抄南京。还有地处要津的大茅山地区,它鸟瞰金陵,扼制长江,在南京防务中独挡一面。国民党军虽然在这里布置了南京外围防线,但却没有构筑确有价值的军事设施。

总之,国民党军在该战役方向上虽有一定准备,但准备得很不充分。之所以出现这种战略指导上的失误,主要是国民党军的战略指导者有一个错误的判断,认为:日本要独霸中国,必将引起美英的干涉,到了那时以必要的妥协,便可以换得日本侵略的适可而止。因此,其战略指导思想:幻想美英干涉,既准备抵抗,又准备妥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产生了只有应付局部事变的临时性措施,而没有全面抵抗的战略部署。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对和平一直抱有幻想,极力避免事态扩大,生怕刺激日本军阀,故而不敢采取任何抵抗措施。蒋介石在庐山静观风云,政治、军事、经济各个方面不做应变准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无所措手足,坐待时局演变。直到北平、天津失守,南京政府对全国抗战仍无实际部署。上海方面,国民党对1932年“一二八”抗战失败后与日本签定的“淞沪停战协定”,恪守不渝。

8月以后,形势日益吃紧,8月6日,国民党政府召开了第一次最高国防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抵抗的方针,并对华北的防务作了部署(以保定——沧州为第一防御地带;以彰德——济南为第二防线;以洛阳——郑州——开封为为第三防线),会议的决议表明,国民党已迈出抗战的第一步。8日,蒋介石以“告全体将士”为题发表演说,表示不惜最大牺牲坚持到底,争取最后胜利。但国民党当局此时对日本帝国主义灭亡全中国的侵略野心以及对于整个形势的分析,仍然估计不足。在上海方面继续徘徊观望。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在上海方面也同时开始了备战。当7月11日本政府决定向华北派兵时,《陆海军关于在华北作战协定》中就规定了向华中派至少两个师团。7月28日,在日军进攻北平、天津的同一天,开始撤退长江沿岸的日侨;8月6日,又命令上海侨民全部撤入日租界,9日撤退完毕。8月4日第3舰队要求中央统帅部秘密地向上海派遣特别陆战队。海相向陆相提出按7月11日陆海军作战协定,向上海派遣陆军。8月8日,第三舰队司令官根据中央统帅部的命令进行了新的兵力部署,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部队于11日进入上海。日军之驻上海部队,日夜赶修工事,虹口日军已将作战线推进到横滨桥一带,抢占了阵地,战术上完成了展开。此时,日军剑拔弩张,跃跃欲试,大战一触即发。

8月9日下午5时半,日本上海驻军特别陆战队西部派遣队第一中队长磊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藤要藏,全付武装,驾驶军用汽车一辆,进入虹桥机场警戒线以内。国民党军守土有责,令其停车。在当时情况下,经常有日本人向上海各要地窥视、侦察。国民党上海保安司令部指令保安队,遇有少数日人滋扰,不可还击,以免引起纠葛,授人以隙。所以机场士兵对于武装侵犯之日兵,仍待之以礼,仅以信号示告,并无敌对行动。不料日军竟开枪射击,机场卫兵中弹而亡。在这种情况下,守卫机场的保安队被迫自卫还击,当场将日兵击毙。是谓“虹桥事件”。

“虹桥事件”发生后,日本反污中国违犯淞沪停战协定,在非军事区的上海进行备战,假借保安队名义向上海增兵,强令中国政府立即将上海保安队全部撤走,否则日本将行使武力。于是,上海战火由此引燃。8月12日,日本陆军省决定以第三、第十一师团为基干组成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紧急派往上海。同日,参谋本部和军令部达成了陆海军协同作战的协定。当日夜,首、外、海、陆四相会议,对上述方案进行了议决。13日,阁议批准了这一方案。

时局到了这般地步,国民党仍然寄希望以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事变的解决。8月11日,美、英、法、意四国驻华大使,在南京联合发表通告,要求不要战祸危及上海。8月12日、由美、英、法、意、中各国组成的停战协同共同委员会召开会议,为避免上海战祸发出呼吁。然而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方针是已经定了的,任何外交途径,任何和平呼吁,都不能制止日军对上海的进攻。8月11日,日海军第三舰队主力以临战姿态开进上海,陆上之日军亦已进入阵地。上海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这战云密布之际,国民党军迫于前线急需,于8月12日午后将南京卫戍部队张治中第五军第八十七师(王敬久)、第八十八师(孙元良)调至上海江湾、北站。

最初的十天(8.13—8.22)彷徨中迫而应战

8月13日晨3时,日军以虹桥事件为借口,向国民党军闸北横滨河以东及青云桥一带守军开枪挑衅。9时半,日军沿北四川路发起冲锋,企图越过淞沪铁路冲向宝山路。国民党军忍无可忍,当即予以猛烈还击。上海抗战即告爆发。午后4时,战事扩大至八字桥、江湾路、军工路、天通庵路等处。日军除以大炮猛烈轰击外,并施放大量燃烧弹,战场附近建筑物大部起火,硝烟弥漫。日军图以火势逼国民党守军就范。国民党军官兵在火海之中奋勇拼杀,逼临日军阵地前沿,迫使其火攻及重兵器失去效用。日军在中国守军强大压力下,黄昏时分开始溃退,中国军队乘势夺占八字桥。如前所述,国民党军于8月12日适才开进作战地区,战斗打响时,不但尚未做好工事,战术上也未及展开。13日,在与日军激烈争夺中始得完成阵中编队。第八十七、八十八师的官兵们,在仓促应战中赢得了初战的胜利。

14日,中日双方军队在原阵地激战竟日,日军未能进前咫尺,国民党守军阵地日臻巩固。同时,国民党空军参战,轰炸黄浦江中的日舰。

16日,双方激战达20小时以上。日军的攻击力已达极限。

17日黄昏,国民党军开始反击,日军退守江湾上海海军司令部据点。

17日,国民党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这天国民党海军的鱼雷击中黄浦江上的日军“出云”号旗舰,给予日海军沉重打击。

18日,国民党军向日驻上海海军司令部发动猛烈攻击。奈因兵力不足,无法攻夺这个具有永备工事的大据点。

19日,国民党军第三十六师(宋浠濂)、第九十八师(夏楚中)赶来参战。但增兵后仍不足以消灭日军。同时国民党军阵地又在日海军高度集中的炮火控制下,使军队作战行动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国民党军在上海市区作战时,既无力封锁吴淞口,又没有足够的炮兵控制江面,使日舰在黄浦江上得以给予市区日军地面作战部队有力支援,从而造成国民党军之步兵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但陆上之日军则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战事遂呈胶着状态。

20日,国民党军出动空军助战,日驻上海海军司令部大楼中弹数枚。日空军也实施狂轰滥炸。

21、22日,中日双方军队继续对峙。

沪战爆发十日来,虽然战局呈现出于中国方面有利的形势,但由于前线的兵力配置、二线兵团的组织与调集失当,因而错过战机。

然而,在日本方面却有效地利用了这一时机。在这十天中,一方面吸引国民党军注意力于上海市区;一方面积极组建新兵团,选择登陆场,准备大规模进攻。前面已经说到,8月13日,日本阁议批准向上海派遣一个军的陆军兵力。14日,参谋本部下达第三次动员令(第一、第二次系向华北派兵)。15日下达将上海派遗军派往上海的临参命第73号;同日,参谋本部根据临参命第452号,制定了《上海派遣军作战要点》:以第十一师团从浏河镇方面登陆,以第三师团及军的直属部队在吴淞口登陆。各部日军于22日午夜分别到达预定登陆地区。

国民党政府于8月15日向全国军队发出动员令,并划分全国为五个战区,同时着手组建、调集各战区部队①。上海划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如前所述,“七七”事变前,上海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尽管如此,如果南京政府能在“七七”事变爆发后,决心抗战,立即在上海进行军事准备,调集精兵,果敢地剔除6000日军守备的两个据点,然后封锁海口,择地而战。那么,沪战主动权将握于我手,或守或弃,或退或进,措置自如。然而国民党军错过了这一时机。华北战端既开,当局仍幻想上海和平,坐待日本部署。虽然误了一次战机,但若在沪战爆发后,迅速集中兵力,控制海岸、江岸线封闭吴淞口,造成“关门打狗”之势,仍可以歼灭日军的陆上据点,巩固上海市区,并以反登陆作战拒敌于海上。但是,沪战爆发的最初十天,国民党军又一次错过了战机。

自8月23日起,日军第十一、第三师团,分别在浏河镇、吴淞口登陆,战役重心遂从市区转向长江沿岸。

8月22日,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到达长江口上的马鞍群岛,并将他的司令部设在这里。当日夜,第十一、第三师团亦于马鞍群岛集结完毕,然后换乘小艇分别驶向各登陆点。第十一师团于22日午夜进到浏河镇小川沙河口停泊处,23日5时许开始登陆。第三师团于23日3时在吴淞铁路码头登陆。到24日,在20多小时内,日军两路部队登岸约三个联队,并完成了战术展开。

国民党军第十五集团军陈诚所部第十一、第十四、第六十七、第九十八各师迟日军20小时到达战场,24午后举行反击。日登陆兵在海军炮火掩护下,疯狂地进行反扑,拼命扩展滩头阵地。国民党军官兵奋勇冲杀,与敌血战数日,卒以仓促应战,既没有工事依托,又没有后勤保证,伤亡、疲惫和饥饿,使战斗力日益衰落,被迫转取守势,全军固守宝山、月浦、刘行、吴淞四点,形成一个棱形防御地带。这一防御地带的左侧,宝山——吴淞,拒日军第三师团;右侧,月浦——刘行,拒日军第十一师团;正面,宝山——月浦,控制着长江沿岸。这一地带极大地障碍着日军滩头阵地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术价值。激烈的争夺战遂在此展开。

沪战爆发以来,国民党始终摆着一付挨打的姿势,军事上的措置不敢超出自卫的防御。如今4万日军已经上岸,并抢占了70多平方公里的阵地,上海派遣军已在长江沿岸完成了阵中编队。这时,日本军阀攻占上海,夺取沪、宁、杭地区的战略部署已经明朗。迫于形势,国民党不得不充实和加强兵力。迄9月中旬,上海前线的兵力增加到了约15万人左右。但是,实战进程则演成了“添油战术”。这种战术,即使是最蹩脚的军事家也都是反对的。发生这种情形,并不是国民党的将帅们军事上的低能,而是蒋介石集团政治上软弱,对日妥协在军事上的反映。从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到9月11日大同沦陷,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日本军阀政治上的诱骗——不扩大方针,局部解决——一直抱有幻想②。故而导致军事上自缚手脚:不敢做全国抗战动员;不敢对全国军队进行调动;不敢对民众进行抗战宣传和组织。故而使战机一误再误。孙子兵法谓:“三衰而竭”。上海前线已濒临这样情形了。

日军却利用了这一时机,完成了后续力量的组建与调动,依次投入前线。首先是紧急抽调台湾守备队五个步兵大队,一个山炮兵中队,组成重藤支队(支队长重藤千秋少将),于9月14日到达战场,入列上海派遣军。随后,国内三个师团也加强到上海派遣军,陆续到达战场:恢复(即新建)常设师团(甲种)第十三师团③,9月27日自神户起航,10月1日在吴淞、上海间登陆。新建特设师团(乙种)第一〇一师团④,9月18日自神户起航,22日在吴淞、上海间登陆。国内常设军第九师团⑤,9月23日自大阪起航,27日在吴淞、上海间登陆。至此,日军在长江沿岸集结了五个师团、一个支队(旅团),另15个步兵大队,约7万人,并且完成了阵中编队,后方供应线也日益稳定和加强;临时机场也在泗洲岛、沙窝、高尔夫球场等处建成,可屯机300架;战车也增至300余辆。各军兵种(陆、海、空军、步兵、炮兵、装甲兵)协同作战的条件逐渐形成了,大规模野战所需要的各种条件都增长起来。

在这一期作战中,国民党军兵力虽然不断有所增加,但仍然处处薄弱,只能固守在某些战术支点上;阵地失而得,得而复失,反复争夺;只有招架之功,从无反手之机。在这20天激烈争夺中,国民党军付出了惨重代价:第七十四师(霍揆彰)、第十一师(彭善)、第六十七师(李树声)几乎损伤殆尽。

沪战以来,国民党军所以屡遭失败,除了政治原因外,它的指挥机构不能适应战役的需要,既不能提挈全军,又不能驾驭战局。它把数十万军队派到战场,却不能有效地组织、使用他们。就战勤方面而言,景况十分糟糕。部队的衣、食得不到正常供应:官兵们常常挨饿,有时接连数日不得饱食;士兵中许多人没有鞋袜,赤着双脚同敌人拼刺刀。救护工作坏到极处,伤兵不能及时包扎、后送,有的创口生蛆,有的坐待丧生。更有甚者,军队作战的的工事,政府包给奸商承做,他们偷工减料,贪财误国,300多个机枪阵地多半不能使用。战略指导愈发低能,战争中两军相争,指挥机关的主观指导能力,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因素。沪战一个月来,国民党军事统帅的指挥,一再失误:初战(8.13~22日)被日军吸引于市区不料日军在长江沿岸登陆,迫国民党军于措手不及;继而(8.23~9.12日)长江沿岸,疏而不备,滩头失隙;在关键时刻(9.13~10.2),又没有完成后续力量的组织和调动。形势已经到了这般地步,沪战危局便很难挽回了!

日本军阀迎面劈来一棒(“七七”),腹心又刺入一刀(“八一三”),此时的国民党政府已是难以招架了。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不但要蹂躏中国人民,也要压迫中国的统治者。国民党已临到了存亡抉择的关头。不抵抗则不复图存,妥协的余地没有了;战则存,和则亡,亡国之君,千古唾骂!争取上海战局的稳定,已成为国民党最高利益的迫切需求了。

这时,“国际联盟”⑥从9月13日起召开第18届会议,10月6日通过咨委会第二报告书,正式宣称日本为侵略国。同时决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九国公约”⑦会议。这些信息,刺激了国民党,使他们产生了“国际干涉”的希望。这种依靠外援的幻想,正是国民党营垒美英派集团的政治本能,是日本与美英之间的矛盾在国民党中引起的反响。在“国联”刺激下蒋介石由对日妥协,一变而为速胜论,他认为:“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战争就可解决。”

总之,种种原因促使国民党政府拿出了决心。但已迟到了20天!

上海抗战的第一阶段(8月13日至22日),由于国民党政治软弱和对日妥协,导致了战争的失利;第二阶段(8月23日至10月2日)又因三误战机使战局急剧逆转。上海抗战的失败已经由前两个阶段的过失埋下了祸根。然而坐以待毙是没有出路的。在存亡抉择的关头,复鉴国际环境的刺激,蒋介石终于拿出了决心。自10月初起,70余万国民党军调进淞沪战场,中央精锐嫡系投入五分之三,名将云集上海。并重建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总司令由蒋介石自兼,副总司令为顾祝同。

10月以后,淞沪战场主要作战地区,是在黄浦江左岸的横滨河以西,苏州河左岸的沪宁铁路以北,沪太公路以东地区,国民党军的阵地从市郊的闸北(中央战线)至近郊(左翼战线)的大场、刘行、罗店、浏河一线,大场是中央战线与左翼战线的结合部。为保持市区与近郊的战术联系,免遭日军分割,大场成为国民党军防线的支撑点。

国民党军从大场、闸北一线撤退后,27日起,在苏州河南岸的曹家渡向北渡过苏州河,经江桥、真如、南翔、嘉定、太仑一线,布置新防线。

国民党军在大场、闸北的失败,除前、中期失误的贻害外,本期作战在军、政方略及战略战术上也有严重错误。首先是南京当局的错误方略:如前所述,蒋介石等人在当时国际环境的刺激下,产生了对于日本的“国际干涉”的幻想,错误地认为只要能够在上海档住日本的进攻,加上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可能争取到全面(当然要付出必要的牺牲)“和平”。也就是说以局部的抵抗谋求全面的妥协。在这种方略下,蒋介石把占全国总兵力三分之一的70余万军队投向淞沪战场。这是一种军事冒险主义。其次是军事上的错误指挥:国民党统帅部把左翼兵团、中央兵团两军主力40余万人摆在闸北、大场数公里狭小阵地上,兵力无法展开,各种兵器不能充分发挥效用;兵力密度之大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这种“叠罗汉”式战术,所造成的恶果就是无谓的死伤。国民党军在大场、闸北作战的20天中,平均日伤亡不少于万人,其伤亡率之高骇人听闻。另外在战役组织和战术运用上错误也是严重的,在大场防御阵地上,只有战术反突击,缺乏战役性反攻,一味在内线专守,而不知于外线反突击。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经过10月的苦战,中方损伤兵约近一半。上海前线的70余万军队,退至新阵地后只有40万人左右了,并且已是筋疲力竭。而日军攻势复接踵而来。11月1日至4日,日军集中第三、第九、第十一、第一〇一师团,向国民党军阵地南翔至曹家渡地区,连续发动猛攻:第一〇一师团指向南翔;第十一师团指向江桥;处于主攻方向的第三、第九师团,其前沿阵地则保持在苏州河南岸的曹家渡附近新经至程家桥一线。

国民党军虽屡屡失败,但士气不馁,意志不衰,上海是守是弃,只要指挥得当,仍然可以左右局势。

这时,国际形势突然出现逆转: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于11月初旬结束。由美国起草与会各国通过的决议,其要点,劝日本少要一点,要中国多付给一些,求得中日和解。美、英、法等国为维护其帝国主义利益,以牺牲中国而谋求对日本妥协的政策,给国民党泼了一大瓢冷水。被国际环境捉弄的蒋介石一下子泄了气,随之而乱了方寸失掉了自主能力,乃致无法控制局势。

还在10月9日,日军中央统帅部便决定了组建第十军,派往上海,准备于杭州湾登陆。10月20日,以临参命第120号下达了第十军的战斗序列⑧。第十军所辖:新建常设第十八师团⑨,新建特设第一一四师团⑩。

另从华北方面军抽调第十六师团和国崎支队(第五师团之第九旅团,缺步兵第十一大队)。

11月7日,华中方面军正式组建⑾。

11月5日,第10军于杭州湾登陆。

杭州湾的丢弃,是国民党军在上海抗战中又一次严重过失。国民党军在上海有70万军队,杭州湾却没有一兵一卒。前面已经说过,杭州湾的金山卫地区,不但适于战役登陆兵上岸,且陆上有通往上海的三条公路,并有通往杭州的水、陆交通;同时有穿越苏、皖山区通向南京、芜湖的便利通道。杭州湾金卫山上陆之日军,不但在战役上威胁到中国军队上海防线的侧后,而且也使南京陷入日军的战略迂回之中。对于这样一个关乎到京、沪、杭安危的战略要冲,作为兼任上海前线总司令的蒋介石,竟没有纳入自己的战略计划中,实在令人费解。

杭州湾之失,上海全线危殆。11月9日,国民党军全线撤退,后卫部队也于11月11日撤离南市,淞沪抗战以上海失陷而告终止。

日军占领上海后,随即向国民党军沪、宁防线南北两端猛扑过来:第十军沿沪杭铁路指向平望、嘉兴;上海派遗军沿宁沪铁路指向苏州、常熟。国民党军自上海撤退后,原拟据守第一道防线,即沿阳澄湖、澄湖、淀山湖西岸之常熟、苏州、平望、乍浦一带。但是,由于撤退秩序十分混乱,致使指挥失控,左右失掉联系,后卫失去掩护,整个战线七零八落。当国民党军进入预定地区时,日军也跟踪而至:第十军之第十六师团、国崎支队,于14日占领平望;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于19日占领嘉兴;上海派遗军之第一〇一师团于13日占领嘉定,第三、第十一师团,于14日夺取太仓、浏河镇,第九师团于19日占领苏州。至此,南北两线日军已在苏州、平望两点,突破了国民党军沪、宁防线,同时占领嘉兴之敌,正以大迂回的姿势指向南京。国民党军自14日平望失守,南线便开始撤退,至21日,第一道防线便被日军全部占领。

21日以后,国民党军退守第二道防线,即江阴——无锡地带。

蒋介石则继续留在南京,等待同日本进行谈判。

日本华中方面军于20日下达了如下作战命令:上海派遗军攻占无锡,第十军主力进至平湖待机。21日,日参谋总部以大陆指5号命令,批准了方面军的作战计划。25日,各部日军开始了战斗行动:上海派遗军之第九、第十一师团及第十军之第十六师团,于25日在无锡东面进入攻击阵地,开始与国民党守军接触,第三师团于28日占领江阴——无锡之间的青阳镇,然后分兵向两翼迂回,一路指向江阴,一路指向无锡,两敌在无锡北边进入攻击阵地。重藤支队也加入到这一方面来,第十军以精锐之一部沿太湖西岸向常州前进,于28日占领宜兴,插向无锡侧后。这样,日军于11月28日即完成进攻无锡的战役部署。国民党守军已于27日全线撤退,少数掩护部队也于28日退尽。第二道防线备之而废。日军于29日占领无锡,并前出至常州。无锡、常州一失,江阴便三面受敌了。从地理条件讲,江阴即是江防要塞,又是陆防要冲,浩浩江流,至此一束,江面不足半里;黄山峙于江畔,萧山、长山辅于其间。敌人正面进攻,必受制于山水地形。但是,国民党军却放弃要点,于29日自行撤走。

“八一三”上海抗战,至此即告全面失败。

上海抗战从8月13日~11月12日,历时3个月,总观全过程,其特点:战前失于妥协;临战复无决心;在“国际干涉”的幻想中又来了个拼命主义;及致发生“国际妥协”,一变而为失败主义!这四波四折反映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政治上的两大弱点:其一,对日妥协;其二,依懒美(英)国。这是国民党美英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特性。

附国民党军战斗序列(1937.10月)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蒋中正副顾祝同

左翼作战军总司令张发奎

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兼)

第二十八军军长陶广

第六十二师师长陶柳

第六十三师师长陈光中

第五十五师师长李松山

独立第四十五旅旅长张銮金

炮兵第二旅第二团

教导总队炮兵营

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

第四十五师师长戴民权

第五十二师师长卢兴荣

第一二六师师长顾家齐

暂编第十一旅

暂编第十二旅

暂编第十三旅

独立第三十七旅

宁波防守司令

特务团

中央作战军总司令朱绍良

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朱绍良(兼)

第七十二军军长孙元良

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兼)

上海保安总队

独立二O一旅第一团

第七十八军军长宋希濂

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兼)

第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久(兼)

第八军军长黄杰

第六十师师长钟松

--------------------------------------------------------------------------------

①第一、第二、第五战区,见本书第25—27页。第四战区系广州方面,其战斗序列概要如下:司令长官何应软,副长官余汉谋。所属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下辖第六十二军(张达)、第六十三军(张瑞贵)、第六十四军(李汉魂)、第六十五军(李振球)、第六十六军(叶肇)、第九十二师(甘丽初)、独立第九旅(李江)、第四路军教导旅(罗紫材)、虎门要塞守备部队(陈策)。以上共五个军,又一个师,另两个旅及要塞部队。

②见蒋纬国:《抗战御侮》第三卷,第98页。

③第十三师团,师团长获洲立兵中将。步兵第一〇三旅团,旅团长山田梅二少将,下属步兵第一〇四、第六十五联队。步兵第二十六旅团,旅团长沼田德重少将,下属步兵第一一六、第五十八联队。骑兵第十七联队、山炮兵第十九联队、工兵第十三联队、辎重兵第十三联队。

④第一〇一师团,师团长佐藤正三郎少将。步兵第一〇一旅团,旅团长左藤正三郎少将,下属第一〇一、第一四九联队。步兵第一〇二旅团。旅团长工藤义雄少将,下属步兵第一〇三、第一五七联队。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第一〇一联队。

⑤第九师团,师团长吉任良辅中将。步兵第六旅团,旅团长秋山义允少将,下属步兵第七、第三十五联队。步兵第十八旅团,旅团长井出宣时少将,下属步兵第十九、第三十六联队。骑兵、山炮兵、工兵、辎重兵第九队。

⑥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上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于1920年1月成立。先后加入的国家有63个。它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进行再分割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

⑦“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日、意、比、荷、葡和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这个条约抵制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确立了“中国之门户开放”的“原则”,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瓜分中国、实际上为美帝国主义独占中国打开了局面。

⑧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

⑨第十八师团:师团长牛岛真雄中将。步兵第三十三旅团,旅团长小野鱼甫少将,下属步兵第五十五、第五十六联队。步兵第三十五旅团,旅团长平遂省三少将,下属步兵第一一六、第一二四联队。骑兵第二十二大队、野炮兵、工兵、辎重兵第十二联队。

⑩第一一四师团:第一一四师司令部,师团长未松茂治中将。第一二七旅团,旅团长秋山充三郎少将,下属步兵第一〇二、第六十六联队。第一二八旅团,旅团长奥保夫少将,下属步兵第一一五、第一五〇联队。骑兵第十八大队、野炮兵第一二〇联队、工兵第一一四联队、辎重兵一一四联队。

⑾11月7日,日中央统帅部以临参命第138号下达了华中方面军的战斗序列,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华中方面军辖上海派遗军、第10军。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高中必修课文《我与地坛》教案(通用10篇)“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是“怎样活”的一把心灵钥匙: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张扬https://www.ruiwen.com/jiaoan/4610670.html
2.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时常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挑战,而面对这些困境时,我们的态度和行动将决定我们是否能够战胜命运,掌握自己的命运。正如贝多芬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这句话凝聚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座右铭。扼住命运的咽喉,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622092652683206&wfr=spider&for=pc
3.菏泽日报数字报我要扼制住逆境的咽喉,做自己命运的建筑师!我要立志做现代的女鲁班,让今后自己主持承建的工程,争取荣获国家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张方圆的求学之路其实异常艰难,贫穷曾像巨石一样压在她的双肩:她姊妹五个,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全靠父亲一个农村小学教师的微薄工资和十几亩土地的收入维持生计。http://bz.heze.cn/html/2009-06/01/content_4_1.htm
4.气运之子有机缘,我有万倍返还!最新章节,小说气运之子有机缘,我有第128章 有去无回 第129章 突破化神境,抽取叶尘气运 第130章 被扼制住了命运的咽喉 第131章 就你叫楚风是吧? 第132章 气运之子龙天绑定成功 第133章 又是一张底牌 第134章 你们留着好好修炼 第135章 楚风的打算 第136章 气运之子改造成功 第137章 那里有好东西首页http://wap.33yqxs.com/166/166656/all.html
5.《和顾医生的恋爱日常》芒桃^第43章^最新更新:202209精力相当旺盛的小帅哥就这么被人类幼崽扼制住了命运的咽喉,被生拖硬拽地死死地抱在怀里。 我走进厨房帮顾辞的忙。 他正在切土豆,动作干净利落,衬衫的袖子往上折了几道,露出清瘦有力的腕间。眉目低垂着,低头认真切着土豆,后脖颈弯出恰到好处的弧度。 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7255209&chapterid=43
6.《祝容纪》最新章节在线阅读全文完结免费无删减人生总是有太多的意难平,此文不是爽文,写的虽是小说,讲的却是人生。 假如你被命运扼制住了咽喉,你将会怎样打破囚禁的牢笼,掌握自己的命运?被操纵的命运,却拥有至高的初心;越卑贱的命运,越能迸发出不屈的灵魂。 朋友,生活中也是,永不放弃,不论在何时何地,总会唱出属于你的绝响。https://m.xs8.cn/book/15350025804733404
7.龙的歇后语有哪些咽喉也富有弹性,胸部没有胸骨,体壁可以自由扩张,所以即使比它的头大好几倍的动物,也能被囫囵吞咽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节欲观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因此,我们主张在21世纪再度发扬孔子的价值与智慧,用孔子的节欲思想扼制当今社会泛滥失控的欲望支流,节制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8b7pvz2.html
8.盖世天医盖世天医最新章节第203章 想我背叛?做梦! 第204章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第205章 修天医之道,破生死樊笼! 第206章 一箭三雕,好算计! 第207章 小丑跳梁,兴风作浪! 第208章 我要她走投无路,来求我! 第209章 恶意刁难,又咋的? 第210章 强者为王 第211章 被我扼制咽喉,还敢狂妄? 第212章 神奇药品,红颜醉! 第2http://www.cxbz958.com/shenqizhimen/
9.蒙俄朝三国边境游(15)虎头要塞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的伊曼隔岸相望,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与俄罗斯军事重镇达里涅钦列斯克市及远东大铁路隔乌苏里江相望,处于伯力—海参崴的中心点,扼制远东铁路的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虎头要塞中心区域正面宽12公里,纵深6公里。在此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内,共有大小十余处要塞,由猛虎山https://www.jianshu.com/p/aa635c2d3dab
10.一代天医归来萧凌天萧凌天秦云柔最新章节全文免费阅读第203章 想我背叛?做梦! 第204章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第205章 修天医之道,破生死樊笼! 第206章 一箭三雕,好算计! 第207章 小丑跳梁,兴风作浪! 第208章 我要她走投无路,来求我! 第209章 恶意刁难,又咋的? 第210章 强者为王 第211章 被我扼制咽喉,还敢狂妄? 第212章 神奇药品,红颜醉! 第2https://www.kanshuge.org/0/57/1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