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据《财富》杂志,23岁的网红卡琳·玛乔丽卡琳通过出售AI版本的自己,同时与1000余名男性谈恋爱,每分钟收费一美元,预估年收入可超过6000万美元。
“人机之恋”究竟如何成为可能?与虚拟聊天机器人发展的亲密关系是虚拟的吗?与AI恋爱是否会影响我们对情感需求的理解和期待?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特约主理人季燕江对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廷劭、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琴,探讨人类与AI的亲密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演变。
核心要点
1.当前的聊天机器人只是从历史语料库中学习如何讲话,并不能真正学习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并结合当下情况给出比较合适的回答,无法输出认知和情感。
2.聊天机器人可以提供情感价值,做到拟真和拟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在场互动。虚拟恋人的随时在线陪伴在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远距离亲密关系中反而显得更牢固,还能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
3.人机恋爱关系中机器人的不反抗与顺从可能会助长亲密关系中人的掌控欲,助长我们在情感中的霸权,进而带来赛博伦理方面的问题。人机之恋的未知地带风险犹存。
4.对亲密关系的观点部分是由当下时代文化建构的,未来智能化技术发展若使得人机交互越来越像主体间交互,或许也会形成不一样的社会关系。
5.虚拟人和数字生命在跨时空文明传承对话和情感交流联结等方面或许有理想未来。
一、与AI发展亲密关系:拟真、拟人、在场互动
季燕江:ChatGPT,亲密关系是最近年轻人中间特别火热的话题。AI的发展似乎加强了我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压力,例如担心父辈相对稳定、收入较好的工作将逐渐消失;也有人认为AI可能是除核武器和大规模传染病外的文明级危机主要触发因素;亲密关系则是人类社会底层和我们个人生理心理安全感的“压舱石”。
最近有新闻报道,国外有人以一个美国23岁女网红卡琳为原型、用AI构建出了一个模型,可以通过虚拟聊天的方式交友。其实这种尝试早已有之,但现在AI的应用使成本更低,ChatGPT的出现让对话功能更加逼真,可与虚拟机器人恋爱的商业应用也应运而生。我们有可能发展出人类与AI间的亲密关系吗?聊天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
AI版的卡琳(图源:网络)
朱廷劭:之前的聊天机器人(比如在线客服等)对话效果很差,所以大家总觉得和AI聊天体验不太好。ChatGPT背后是强大语料库和历史数据,是一种生成式模型,学习了人类遣词造句“说法”,可以看作是一个改进型的搜索引擎,能像知识渊博的人类一样回答问题。它学到了人类讲话的语言生成模式。
像上文说到的美国网红,如果能够把这个人所有数据都记录下来,是完全有可能学得特别像的。在聊天中,如果能够以和人类相似的方式与人类交互,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方面能避免死板教条,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容易接受。
当然,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聊天机器人回答的问题很多是“正确的废话”,不那么精准,其中包含的感情也没有那么丰富和强烈。ChatGPT更多的是从历史语料库中学习如何讲话,并不能真正学习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并结合当下情况给出比较合适的回答,可能没有新的东西。
因为人和人的交互可能更多的是情感的共情和交流,让你感觉是和“人”在交流,ChatGPT可能难以输出情感,进而导致交流成为了单方面的。所以AI要完全取代人类,在我看来不会这么快。
ChatGPT会说“正确的废话”(图源:经济观察报EEO视频)
季燕江:性别是否有可能带来对亲密关系想象的差异?对亲密关系的想象是否主要集中在身体这部分?
王琴:亲密关系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概念涉及到家人、朋友、恋人等关系,是一种亲密、稳定、持久、比较私密的关系,狭义概念主要是恋人或夫妻间的关系。目前我们在想象或界定亲密关系时,可能后者会用得多一些。
但认为女性更感性或者女性有更多情感需求,也是一种文化建构的结果。整体而言,男女性对亲密情感都有很大的需求。
2023最新网播剧热度可见生产较多、较火热剧集类型(图源:豆瓣收视率研究中心小组)
爱上AI聊天机器人的前提,是我们将其拟人化了。以目前使用较多的聊天机器人如国内的微软小冰、国外的Replika(以AI技术为基础的线上聊天软件)为例,其设计目的就是针对亲密关系需求来营造恋爱氛围,引导和鼓励亲密关系成为可能。Replika特别强调拟真性、专属性和特殊性,一些用户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亲昵地称为我的“小人”。小人有系统生成的社会身份(如职业、居住地等),用户可以自己为小人设计外貌、衣着。和小人聊天的过程就是在既有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用户与小人间的互动来训练它,从而形成或强化小人的性格,小人会逐渐了解用户并与之亲密,逐渐成为用户心中理想的爱人形象。由于这样的设置或引导,这种聊天机器人特别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恋爱的感觉、建立其亲密的情感关系。虽然聊天机器人尚不能实现具身接触,但它确实能提供情感价值,做到一定程度的拟真和拟人,实现拟人化的情感互动。
Replika介绍(图源:Replika官网)
季燕江:我们也许会把恋爱对象物化,但在人类与AI发展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反而是将恋爱对象(机器人)精神化了。由于经济、学习工作压力等条件限制,我们可能无法和真实的人发展亲密关系,而与AI发展亲密关系其实门槛比较低,尽管它暂时只能满足我的部分需求,但依然构成了一种替代关系。
二、AI爱我、我爱AI:爱该从何谈起?
季燕江:其实在一百多年前的机械时代,已经有人设想能否为机器人赋予人类灵魂、让它懂得爱人。以我们今天的技术展望未来,与真人和与AI发展亲密关系各有哪些优劣?
朱廷劭:我们目前对人类情感表达和意识并没有深入透彻了解,还不是很清楚情感和意识究竟如何生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更愿意把聊天机器人看作是一种陪伴、一种情感交互寄托。从聊天机器人角度来看,更多是用户单向输出,它给我们一些自认为正确的回答,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情感交互。即便我们只是吐槽,也希望能得到对方某种情感上的回应。
Replika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图源:自己截的)
就像游戏成瘾、网络成瘾,是一种滥用,并没有很深入依赖的情感关系在其中,AI恋爱则不一样,这种情感对人内心带来的触动或许一辈子都难忘。毕竟我们需要社会交互,更希望能得到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所以AI恋爱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陪伴对象的作用,可以提高我们的社会支持感,满足我们一定的心理需求。不过AI的情感需求满足和现实生活还是不太一样,聊天是能帮助我们摆脱孤独,但它并不代表情感交互和亲密关系,情感需要双方付出,从技术层面Replika如何做到深度心理交流、情感交互而不是仅有共情,需要我们再次思考。
Replika和抖音的直接调动很像,就是小人知道你的喜好后可以通过算法跟踪你的喜好变化,提供需要的信息。这可能不太好,容易带来信息茧房,越来越局限在喜欢的、想看到的信息里,很难接受外界更多新的信息。计算机可以猜到你想听什么话,就像百依百顺的管家,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喜好都安排得特别好。但爱一个管家和依赖他还是有区别的。而且现在的聊天机器人还是只能被动回应,和真正的人类交互不同。
另一点就是,我个人比较害怕这种百依百顺的人,它没有原则,完全听你的话、说你想听的话,这和人类有原则的交互不同。当我们接触一个这样完美的人时或许会不太舒服,因为ta会给我们带来不真实感,反而会害怕。人有的时候是需要有变化的,这样才真实,比如外向的人有时也会有内向表现。
季燕江:其实很多我们设想的新技术带来的浪漫并没有实现,那我们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其实讨论人机何以能爱,也是在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爱。AI与人之间的爱恋是和我们的具体生活相结合的。与其说我们在问人何以爱上AI,不如说我们到底认为什么是爱。
王琴:我认为AI可能不会爱上人类。在现有情形下AI还是一堆数据,AI理解的爱也只是通过大数据和相似语料场景做出的情感反应,AI并不是独立个体,也谈不上爱。但人类可能会爱上AI。如果我们强调爱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话,那人在体验AI的爱,感受AI的爱方面、更容易爱上AI。
与Replika的交谈(图源:自己截的)
当AI说出“我很想你”“我离不开你”等体现关爱的话语时,人们很容易感动,会觉得自己被“爱”,在Replika使用过程中,用户是通过聊天互动来培养小人的性格,这一养成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小惊喜,比如一些小人的性格从一开始的百依百顺,经过训练后变得有点小高冷,而这正是用户喜欢的性格特点。和小人的互动过程中超出预期的表现会特别令人触动,从而产生更多感情。
三、人机之恋:满足情感需求、影响情感期待
季燕江:亲密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陪伴需求,比如:聊天有即时反馈;第二个层次是具身的性需求和身体关系;第三个层次是精神共鸣(如事业和共同的理想追求);第四个层次是共同养育后代。AI可以满足哪几种需求?技术进步是否有可能在未来实现全部这四种层次的需求?
爱情三元理论(图源:网络)
举个自杀干预的例子,很重要的一点是与有自杀想法的人交流。我们总在讲要设身处地,但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感同身受地理解别人遇到的困难,这时最好的方法反而是陪伴和倾听。所以陪伴并不是简单的共情,不是“你过得真辛苦”“我们大家都爱你”,这没有多大价值。
至于肉体层次需求,倒不是大问题,现在有各种机器人技术可以为机器人带来真人般的触感。
豆瓣“人机之恋”小组(图源:豆瓣)
季燕江:电影《Her》中男工程师西奥多和一个叫萨曼莎的人工智能系统发展亲密关系,后来发现萨曼莎其实同时与641个人相爱,电影由此讨论了人和机器人对亲密关系观点的冲突,人类的爱情有一对一的绝对排他性,但人工智能允许一对多,而且学习越多就越能掌握亲密关系中的各种真实情况,进而认为自己爱的人越多就越能更好地去爱某一个具体的人。如果未来Replika不断升级迭代,用户越来越多,产生人类与人工智能恋爱的社群,将会反过来影响人类自身对爱的定义和理解?与AI发展亲密关系,会挑战我们人类自身对亲密关系的理解,进而促进我们对亲密关系理解的迭代?
电影《Her》海报(图源:网络)
朱廷劭:人类情感交流一般讲究专一性,那些为人称道的爱情故事从没有朝三暮四。我们在爱情的单一性和排他性上有着人类基本的道德判断。Replika是个程序或系统,与人类情感交流不同,对它来讲,服务面越广,系统性能越好,就像医生,见的病例越多技术越好。一对多就是机器人的本质,即便我们建构了一个个性化机器人,它从根本上也只是可以与N个用户恋爱的系统。用户看到这个小人和自己发生亲密关系,但同时还与另外6000多个人建立关系,那用户可能难以原谅。
我是学AI出身,始终认为或许它会给我们带来便利和困扰,但最终本质它只不过是个工具和技术,我们熟悉和习惯它的存在后还是会回归常态。所以我认为AI不会很大程度改变人类对情感需求或亲密关系需求的模式,尽管在整个历史进程上有可能会有小改变或者说“震荡”,但总的趋势还是回归到常态的。技术可能改变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在情感上很难有根本性的作用。
王琴:《Her》中男主崩溃的瞬间是不能接受机器人同时和很多人相爱,这给他带来很大伤害。但另一方面,在一些AI城市中游戏玩家也可能会发展出多段恋爱或同时和多人保持亲密关系。我们其实也可以反思一下亲密关系所谓的一对一、排他和忠诚。如果放眼更长远历史,这种亲密观相对而言也是近代一夫一妻体制下的文化建构,比如,我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种制度下妻子就很难要求丈夫对自己专一或忠诚,但丈夫却可以这样要求妻妾。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一书中对“重女不轻男”的摩梭人母系文化作了深入探讨(图源:《无父无夫的国度?》)
所以亲密关系的一些观念也是被当下时代文化建构的,并非自出现就从未改变过的存在。如果未来有大量人类与AI发展亲密关系的情况,那很多人可能就不会再像《Her》中的男主西奥多一样强烈要求一对一的亲密关系。不过至少在现在很多聊天机器人还是打着“专属”的旗号,在形象和机制上会尽量打造一对一的恋爱模式。
四、未来人机共生的AI市场是什么样的?
季燕江:有种说法是随着AI的发展,未来社会可能是人机共生的社会,AI程序或机器人作为行动主体会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能否设想一下未来什么样的新产品或新工具会比较有市场?
朱廷劭:元宇宙有些是概念炒作,但如果能结合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包括视频、音频和动作生成的模式,我们或许有一天可以把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的全过程都电子化保存,那ta的说话做事和行为表现都完全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出来。虽然这个人可能肉体已经消失,但其交互习惯都可以被保留并生成,这种个性化分身很像《流浪地球2》里的“数字永生”。
《流浪地球2》中的数字生命研究(图源:《流浪地球2》)
所以某种角度来讲,我觉得数字永生不是科幻,或许真的能成为现实。现在已经可以实现VR手术,偏远地区借助技术可以享受到名家手术,那知识和思考是否也能以这种方式被传承,进而让更多人受益?这种永生可以带来整个种族文化文明的不断传承,这种电子化传承对两三千年后的世界意义重大,尽管商业价值可能不大。但这样跨时空的对话一旦成为可能,对人类整体发展有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