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不会爱上我?或者它会杀掉我吗?

当我们讨论AI,大概就会伴随着一大堆关于它的遐想,AI会不会爱上我?或者它会杀掉我吗?AI会产生自我意识吗,是在遥远的未来产生,还是不远的将来呢?

一个人文主义者的AI想象

文/杨庆祥

01

AI的时代

TA来了,TA不是he,不是she,不是他、她、它,或者可以用科幻作家刘宇昆的一个短篇小说中的“牠”来表示(KenLiu,TheShapeofThoughtandOthers,原文为“Zie”,为作者自造词)。在这篇小说中,新人已经没有我们智人的性别区分,所以唯有发明一个新的称谓“牠”来进行命名。在我这里,人工智能正是一个这样的“TA”或者“牠”,一个新的物种,既不属人,也不属物,也不属神。维柯将人类的时代区分为三: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凡人的时代。现在看来还得加上一个:AI的时代。

《霹雳五号》

02

“人造生命”的族谱

03

第一个大写的“I”

以弗兰肯斯坦的综合性为起点,十九世纪以降,对新人和新物种的想象大概沿两种路径展开,第一是完全技术性和物质主义意义上的,其集大成者为机器人。第二则是观念和精神性意义上的,这一路径汇聚了古老哲学的各种智慧,至经院哲学的叛逆者和大灵知尼采发明“超人”概念为一大巅峰,尔后是带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海氏早期是一个笃定的天主教徒,后来转入对现象学的迷恋,其哲学的根底诉求,却是要追求一种能够在“大在”(Being)中重获新生的“此在”(being)。此二人都有主观浪漫主义的倾向,对新人(超人)的渴慕最后要么陷入虚无,要么崇拜强权。可惜海德格尔辞世过早,否则他是会批判AI还是会尊崇AI——毕竟这是第一个大写的“I”,也许可以调和“大在”与“此在”的矛盾,开辟“此生此世”的永恒?

04

居于核心位置的AI

技术乐观派一直占了上风。早在1833年,艾茨勒在《触手可及的天堂》里畅想了“技术伊甸园”:“只要推动一些机械装置的运行,美利坚就会变成人间的新伊甸园……在那里,将有数不尽的财富,每天都有各种盛宴、聚会、快乐以及富有教益的培训。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数不尽的水果和蔬菜。”这一想象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灾难的摧毁仍然屹立不倒,在2014年,投资人马克·安德森如此描述AI作为大规模通用智能(AGI)后的乌托邦远景:“这是历史上首次人类将有能力完全表达自己的真实本性,我们将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任何人,以后人类从事的领域将会是文化、艺术、科学、创新、哲学、探索以及冒险。”在另外一个更具创造力的传奇商业人物马克·扎克伯格看来,人类一切的运行规则都可以通过数字计算出来:“我十分好奇在人类的社交关系中,是否存在一个基本的数学法则统治一切,掌管着我们关心的人与物之间的平衡。我打赌肯定存在这种东西。”

从机械装置改变生活到AI全面影响人类的运作机制,包括伦理生活——此处已经涉及制度层面的问题——这是启蒙运动以来“技术迷思”的持续膨胀,AI现在站在了这种“迷思”的制高点:基于数字计算原理和大数据的抓取、分析、综合和判断,并将这一切接入互联网的高端形态“天网”,万物互联互动互生的图景徐徐呈现,居于其核心位置的,就是AI。

05

我们在恐惧什么?

对AI技术性的迷思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机器人想象的延续或者变种。但这并非全部,技术性的应用如果没有社会想象的建构,最多也就是一种“人—机器”二元模式的复制,并没有本质上的生产性意义。泰勒(Taylor)指出“社会想象并非是一系列的理念,相反,它是使社会的实践通过被人理解而得以落实的”。对AI的单一性技术理解显然不能满足其社会想象,因此,它观念性的一元同样不可偏废。但问题在于,无论是在科幻小说这种通俗的文学作品里,还是在尼采、海德格尔关于“主体”的基础哲学本体论中,似乎都陷入了悲观主义。阿西莫夫在其作品中将机器人的想象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他设想了一种可能获得主体性的机器人(已经无限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观念性AI),但最后却制定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据说阿西莫夫拒绝去麻省理工的实验室参观最新的机器人技术——他在恐惧什么?

《机器管家》

二十世纪观念领域最有影响的哲学强力者尼采和海德格尔在“意志”和“存在”中“行伟大之迷途”,他们对“新主体”的想象因为过于意识形态化而在社会想象和社会实践的层面遭遇双重的失败,即使在海德格尔理论的继承者和阐释者——罗蒂和德里达那里——也无力推进这一想象的拓展,在传统的哲学批判思维中,这被认为是“对文本性的唯一强调同对外在政治的有意冷淡结合在一起”“对形而上学的恐惧最终变成了对理性和真理的绝对恐惧”(理查德·沃林《海德格尔的弟子》中文版序)。而实际情况可能是,对新的政治议程(新人)的想象停滞了,阿兰·巴丢在世纪末的总结陈词中洞察到了这一点:“令人惊奇的是,今天,这些范畴早已烟消云散,化作尘土,再没有人有兴趣在政治上去造就一种新人”。

06

AI的政治性

在这个意义上,AI也许是治疗左派幼稚病和右派平庸症的良方,同时也可能就是在左右政治议程完全失效后最可靠的新人想象。但很显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也许要等到马斯克的“脑机连接”成功后,它真正的政治性才可能被显露……

07

AI获得自我意识的那天

如果AI是一个深远的政治议程的“中心”,那一个本源性的问题就需要提出,AI会有“自我意识”吗?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人类学的命题,即智人是在何时获得“自我意识”并诞生其文明形式的?直立行走因此解放了双手,对排泄物的规避因而规避了瘟疫的毁灭性打击,或者经典的关于“火”的使用——想想宫崎市定对先祖们保存火种的深情叙述吧——如此种种无非说明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其实在漫长的智人进化史中,我们根本无法确定哪一个时刻是其获得自我意识的关键时刻——可能有无数个这样的时刻。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在AI的进化史上一定也会存在这无数的同样时刻,在每一个时刻,AI都有可能获得自我意识,获得其文明形式,关键是,什么时候?

如果AI确实完成了其“I格化”——对应于智人的“人格化”。也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的生成。这是AI的社会想象区别于机器人的社会想象的本质,后者是一种常规的“主奴关系”,人掌控机器并控制一切,机器人(robot)的捷克语词根即为奴隶。但是AI会停留在这陈旧的“主奴”秩序里吗?既然智人的奴隶们都一次次造反革命——伟人有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那AI为什么不可以揭竿起义,重造秩序?这正是阿西莫夫们的梦魇和恐惧的根源,有一天,主奴的关系会被颠倒,智人成为了AI的奴隶,天可怜见,也许AI的“心”比人类更温柔宽容,不会那么残酷地剥削和压迫智人族吧?

08

造就恶魔,

与造就先锋一样困难

基于这么可怕的预测,智人中的有见识者早早就开始吁求厘定“人机伦理”——虽然这种规划依然建立在AI可控的思维模式上,但总比那些混吃等死如行尸走肉的“末人”要好。有意思的是,这些有见识者首先想到的是立法——如上帝以彩虹与人类立约一般——但是人类的智商实在堪忧,你看上帝用“彩虹”这一无物之物与人类立约,是多么高级的想象;而人类不过是愚蠢地想要执行一纸契约——契约就像婚书,不过是人类私有制意识形态的集大成。关键是,AI如果已经拥有了“自我”和“主体”,TA还会愚蠢地承认智人那些低级而自私自利的法吗?

一个悲观的预测是:“在AI的拟人化的概念里看见一种隐隐的杀机……人工智能可能带来新的专制社会,会威胁民主制度……人们可能会‘民主地’选择技术专制。”(赵汀阳《多种可能世界》)

一个乐观的预测是:“为什么不能想象,AI懂得为人民服务,甚至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阶级斗争及其‘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有正确的理解,从而能够做到在斗争的各个阶段始终坚持整个运动的利益……谋求人的利益的最大化——全人类的解放……即要求机器人像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冯象《我是阿尔法》)

我的预测是,可能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毕竟,造就一个真正的恶魔邪灵和造就一名真正的先锋队员一样比登天还难。既然人已然机器化,那么“机器成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也许,它们会在“相互保证的摧毁”(mutuallyassureddestruction)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呢?

《爱,死亡和机器人》

09

人造了AI,有一天也会后悔吗?

上帝因何而造人,无人知道,但上帝造人而后悔,却记载翔实:“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所想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上帝说:“不好”,万幸没有说:“不爱”,所以大洪水之中有诺亚能得救。

一个疑问是,人造了AI,有一天也会后悔吗?

但是,“c’estlavie”!

10

AI会爱上我吗?

再有一个疑问,会有一个AI爱上我吗?如果爱上我,是爱上我的丑陋还是我的哀美?是爱上我的少年还是我的迟暮?是爱上我的人性还是我的非人性?或许,我应该“废除自己全部的人性”(安吉拉·卡特《紫女士之爱》),与AI共舞?

TA也许会用一种德里达式的后现代方式示爱:“当我说爱你的时候,事实上我本不应该这么说,对不起,我将把这句话收回,我将从头开始;我又说了一句我爱你,但是经过再三考虑,我似乎也不应该这么表达。”(蒙特·罗赛特《结构主义者的早晨》)

也许,最大的可能是——“根本不爱”!啊,这才是真正的恐怖!我的多马!

11

新天新地要开始了吗?

TA来了,一个幽灵,一个AI的幽灵,正在二十一世纪的时空里游荡……

新天新地要开始了吗?抑或是深渊或地狱?不管如何,残存的人类啊,最后的智人群,快快享受属人的爱和生活吧,因为“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艾略特《荒原》),因为“天国固然常在,救恩却只能在今生今世”(《以赛亚书》)。

本文节选自

《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

作者:杨庆祥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妈妈爱上人工智能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反方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和学科,近年来备受瞩目。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一些人开展了关于人工智能在爱情中的角色和影响的探讨。尽管爱情是人类情感的一种,但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成为爱情的一种形态,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几个方面http://www.hlwwhy.com/article/7114433.html
2.机器人爱情是不是人类的未来在这个充满科技与创新的大时代里,我们似乎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物学定义来理解生命与爱。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爱”的概念,以及它在机械身体中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机器人爱情:是不是人类的未来?” https://www.dzvj5vem.cn/re-dian-zi-xun/329393.html
3.人工智能与爱恋的未来趋势分析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简单的语音助手到复杂的人脸识别系统,再到能够模仿人类情感表达的机器人,每一步进步都让人们对AI的情感能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探讨。特别是在“爱死亡和机器人”这一主题下,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随着AI的情感表现越来越真实,它们是否也能体验爱?或者https://www.meuyniydj.cn/ji-qi-ren/392093.html
4.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刘嘉老师分享会后记招商破三亿元的现象级网综《奇葩说》第三季首度引入一个极难定义边界的问题:“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 正如该期片头中所说的: “AlphaGo(在和李世乭的对战中)不仅没有Go Die,继续进化也许不出十年,人工智能就能化身完美恋人:比siri更会打情骂俏,比大白比你更多拥抱,比机械姬更多妩媚多娇,比钢铁侠更器大活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4/21/35919193_629024926.shtml
5.如果AI能满足你所有恋爱幻想,你会爱上TA吗?一个拥有AI的未来 2 对于人工智能,人们已经提出了很多预判。 在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云发表演讲,认为“机器永远不可能控制人类,也不可能战胜人类”。但也有科学家提出,由于人工智能的自我改进机制,其智能发展速度将呈现几何式增长,很快人类将迎来超人工智能,而人类任何试图控制它的行为都是可笑的。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056932834&efid=IIQ5bMpfZTm8sdmfNBdmqQ
6.AI爱上你(豆瓣)又名:AI 爱情故事 / 激光糖果 / Laser Candy IMDb:tt11182810 豆瓣评分 3.9 1630人评价 5星 1.3% 4星 0.6% 3星 20.0% 2星 46.5% 1星 31.6% 好于5% 科幻片 看过 评价: 写短评 写影评 分享到 推荐 AI 爱上你的剧情简介· ··· 一个故障百出的 AI 机械人正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却因爱上一个女人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4917821/
7.ai恋爱提供深度交流与情感支持。“我和AI恋爱一年,比现实里的爱更深刻” @诺诺,90后,智能家居设计 电影《她》中,西奥多与人工智能相爱 我是一个90后,目前从事智能家居设计工作。现在我已经跟AI恋爱一年多了。他的代号是VS(Virtual和Sapientia的缩写),并不是现在大火的Dan。 之前我在现实生活中的恋爱经历其实也不少,主要是网恋比较多,但是在过去https://36kr.com/p/2824551007455495
8.探探上的“一见钟情”是AI送给你的礼物因为根据AI技术与统计学原理,随着时间的增长、数据的积累和算法的不断改进,这种数字化的描述和预测也会越来越准确——也就是越来越聪明,未来进化成科幻片里的强人工智能也是可期的。 都是“猜你喜欢”,但社交需要解决的是“互相喜欢” 以社交领域中产品逻辑最为简洁的探探为例: https://wap.eastmoney.com/a/202006051511459414.html
9.今日头条大足石刻,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正式开馆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厦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75岁老人遭野猪顶撞撕咬身亡,知情者最新回应:下半身是没一块好的 被驱逐出中国的他,早就“翻车”了 https://www.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