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展开毛笔誊写于字纸背面泛黄的西夏字手稿,端详着上面由钢笔、铅笔、圆珠笔细痕勾勒出的结构剖析,我心中怅然若失,耳边似乎还回荡着这手稿的主人——刚刚驾鹤西去的黄振华先生谆谆的嘱咐。
在当代的国内,一个外语(含民族语)研究者最怵的,恐怕就是对自己母语文字的深刻认识和精湛掌握。黄先生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例外,这尤其有助于他释读与汉字关系密切的中国北方民族古文字。譬如对西夏人自编的《广韵》式字书《文海》的校勘和在此基础上对西夏语音的构拟,他就是完全采用了清代陈澧《切韵考》中系联广韵反切上下字总结出中古汉语声纽、韵部、调类的传统方法对西夏文字进行类似的分析处理,这种方法西夏研究前贤从未尝试过,但却又同西夏人袭用汉字小学研究成果的实际轨迹丝丝入扣;这是黄先生熟谙传统国学经典的生动表现。而先生在二十一世纪初连续发表的一系列论文(《汉字的传播及其借用模式》、《纳西哥巴文字源流考》、《古体彝文字源考》)集中论述了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乃至纳西哥巴文、彝文、韩文、日文等汉字式文字的共同点之根本就在于对汉语俗字的大量借用,这体现出他对汉语俗文字文献的熟悉也非常人所及。想象我们自己对其中某一方面的掌握还欠深入,而黄先生却在多方面齐头并进且都不嫌肤浅,我们不得不钦服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同书斋为伴的执著和切实!
我去过老先生家两次,一踏进门的唯一印象似乎就是四面八方顶天立地的书架和其间满满当当的书。与一般人的收藏多以中文古籍或国内出版物为特色迥异,这里的藏书以外文资料为主,其中覆盖相对常见的俄、英、法、德、日、希腊、拉丁、希伯来、阿拉伯语,也有多数人并不熟悉的粟特语、于阗语、萨莫耶德语(与芬兰语、匈牙利语相近的语言)资料,许多国内根本无法觅见的外语资料,在这里却可以信手而得。所以,据说季羡林先生深为器重的当代俩学人“南徐北黄”,其中之一就是这位老黄先生(另一位是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的徐文堪先生,以东方印欧语如伊朗语、吐火罗语的研究为特长);而我们都知道,季先生的专业是研治语系归属为所谓印欧语系的梵语、吐火罗语等,而他的这种惺惺相惜恐怕在很大程度上与黄、徐二位都深得印欧语这一语言研究重镇的三昧不无关系吧。
语言学在近现代的巨大飞跃,正是仰仗十九世纪欧洲学者对日耳曼语、罗曼语、波罗的—斯拉夫语以及处于东方的印度—伊朗语的形态比较而归纳、总结出系统、严整的印欧语系理论并由此奠定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学科这一点。虽然从《马氏文通》开始这一套方法论就由我国的语言学先贤源源不断地引进,但是真正切实掌握几种印欧语并及时汲取这套完整理论不断完善成分的艰苦行为,在语言氛围完全不同的中国,时至今日却难以发现,比如我们就很少了解分布位置偏东的阿尔巴尼亚语和亚美尼亚语在二十世纪中叶被西方研究者最终划归印欧语系的细节,而阿尔巴尼亚语同巴尔干诸语言的混同、亚美尼亚语长期受伊朗语的浸润,其间的演化模式其实极可比拟于发生在东亚土地上藏缅语和南岛语的相互融合、汉语对南方壮侗—苗瑶语言的质变影响。当我们在慨叹域外的成功经验常常难以及时有效地促进国内相应研究领域的突破之时,老黄先生通过自我钻研而在印欧语言学这种“枢纽性绝学”方面的深入就尤其令人瞩目——他的努力最终仍未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则是孤掌难鸣的结果呵!
黄先生对语言的恢宏研习,也并非仅仅停留在个别语言的孤立攻克之上。早在他供职于人民大学语言研究所之时,就编写出《比较文字学讲义》、《西方语言结构介绍》等油印本教授学生。而先生的壮年译作《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科学出版社,1960年)译笔流畅、行文简净,体现出译者对原著理论的深入了解和对原文语言的熟练掌握,既得到了吕叔湘先生的高度赞扬,也成为很多人进入语言学殿堂必经的门槛;清华大学中文系已将此书列入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中并准备再版,然而老黄先生已不能——似乎也无须——对其再作校定并看到它的重新问世了!
去年冬去拜谒先生时,先生就指点我在处理具体语汇比对时,一要注意所用语词时代可比性与民族文化交融历史一致性的相互吻合,二要牢记历史语音演变时“宁求由繁至简”的不二法门。先生平生所至诚服膺的,似乎只有法国汉学大师伯希和,他曾亲口对我说:“十个黄振华捆在一起也打不过一个伯希和。”——这话不由得令人想起“反右”时有人提出全国人民一人一条史料从而超越陈寅恪先生的“逸闻”来。依我的粗浅体会,伯大师师从法国汉学大家沙畹,通晓多种东西方语言,长于精微考证中准确的感悟,这种悟性——既不拘泥于琐碎材料的完全准确,也与东方哲学精神内核相通——正是建立在大师本人浩博厚实的中西学基础之上、而在大师身后却是吉光难再的了,放眼国内,境况尤艰——或许,这也是老黄先生难得共鸣的真正原因吧。
黄先生在汉藏语研究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在至今普遍成就极为薄弱的语源学领域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并对其作了初步的展开应用,他的不少未刊手稿中深刻体现了这一目前尚不为更多人知晓的思想。当时我还接受了一项任务,就是整理先生关于西夏文字结构剖析的一份手稿,这份稿件是用写过的字纸装订起来的,上面用粗粗的毛笔痕迹誊抄了六千多个西夏字,字里行间则是其他细痕笔迹的逐字解剖演示和相应的注释,其篇章的简陋掩饰不住内容的一目了然和发人深省。今日想来,此举既含谶语,又甚有“托孤”之意,我是后学,才智鲜及,唯当尽心竭力,既不辜负老先生拳拳嘱托,亦勿使此思此想从此湮没而真的沉寂下去。
附录:黄振华先生主要论著简目
1.《评王静如先生的西夏学近著》;载《考古》1974年第6期。
2.《评苏联近30年的西夏学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2期。
3.《女真文国信牌的发现》(合作);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2期。
4.《契丹文“山”、“山’”考——契丹文字结构新探》;载《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
5.《于阗文及其研究》;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3期。
6.《粟特文及其文献》;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9期。
7.《于阗文》;载《中国民族古文字》,北京: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1982年。
8.《女真文》(合作);载《中国民族古文字》,北京: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1982年。
9.《明代女真文奴儿干永宁寺碑新释》;载《中国地方史志》1983年第2期。
10.《〈文海〉研究》(合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11.《西夏文字典“文海”及其研究》;载《中亚学刊》第一辑(1983)。
12.《苏联的乌孙考古》(合作);载《乌孙史料汇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13.《西夏文卖地文书考释》;载白滨[主编]《西夏史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论西夏语音系统的构拟》;载白滨[主编]《西夏史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
15.《日本的西域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载《考古学参考资料》1984年第3、4期合刊。
16.《契丹文“郎君行记”新释》;载《宋辽金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7.《契丹文天干名称考》;载《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4期。
18.《苏联的敦煌学研究》;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通讯》1985年第4期。
19.《法国敦煌学研究述略》;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通讯》1985年第5期。
20.《吐蕃文化对西夏文化的影响》;载《藏族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21.《西夏文字典“音同”的版本和校勘》(合作);载《民族古籍》1986年第1期。
22.《契丹文地支名称考》;载《民族古籍》1986年第2期。
23.《黑诚新出西夏文音同初探》;载《文物》1987年第7期。
24.《黑水城出土西夏本类林考辨》;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25.《番汉合时掌中珠》(合作整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
26.《明代重刊汉藏合璧西夏译经题记》;载《藏学研究文选》,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27.《西夏本类林译文试释》;载《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
28.《宁夏新出带梵字密宗器物》;载《文物》1990年第2期。
29.《西夏语词》部分;载黄布凡[主编]《藏缅语语音与词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0.《明代河西译语试释》;载《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31.《西夏文孙子兵法三家注管窥》;载李范文[主编]《西夏文史论丛(一)》,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2.《西夏文音同序跋考释》(合作);载李范文[主编]《西夏文史论丛(一)》,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3.《西夏文天盛律进律表考释》(合作);载李范文[主编]《西夏文史论丛(一)》,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4.《类林研究》(合作);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35.《鄯善佉卢文书所见王号考》;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2期。
36.《西夏语词汇》部分;载《藏缅语族语言词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年。
37.《于阗文贤劫经千佛名号考证》;载《中国民族古文字》,北京: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1993年。
38.《契丹文字新释》;载《文史》第卅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93)。
39.《佉卢文贵霜王号研究》;载《西域考察与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40.《岁阴岁阳名义考》(合作);载《燕京学报》1999年第6期。
41.《汉字的传播及其借用模式》;载赵丽明、黄国营[主编]《汉字的应用与传播》,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