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欧阳允文作品分享书法先生王时敏八大山人

欧阳允文先生以德立身,以学养艺,书法格调清和高古、简净和高古、简净超逸,意境幽远,富于深意。赏读他的作品,我们不难窥其艺术思想意旨。

法古创新,碑巾兼融的学术观。

允文先生常用引首章计三枚。其语文分别为《争朝夕》、《师二王》、《法古创新》。由引,我们不能看出先生的治艺思想,首先是苦、深入传统,然后从传统中打出来,求新变,创新格,自立门户,卓然成家。这说明先生既尊重传统、倡导传统又不拘泥古法而死守之。在这里,《师二王》别具意味。首先,二王并非单指羲、献你子,它是《传统》的代称。这从先生丰富的字体、书体之中已有答案。其次,这个《传统》,应当是优秀的传统。二王书法,一向视为古代书法正宗与经典,此借其名号泛指优秀范本。之所以强调《优秀》,是因为一部中国书法史,上下几千年,碑帖法书汗牛充栋,不可否则,否则,犹如盲人骑瞎马,不知所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先生倡导《法古》,但不薄今。在他看来,即使现代书家,也自有可取之处。从先生个别分隶作品透露出王举书风之遗韵,便可证明这一点。

先生以勤治艺,于优秀传统碑贴下足功夫。籀篆之《毛公鼎》;汉碑之《曹全》、《礼器》、《史晨》、《君宙》、《张迁》、《张景》及摩楷之《石门颂》;清人分隶大家王时敏、伊秉绶、何绍基等的法帖;魏碑之《郑文公》、《张猛龙》、《龙门二十品》及《崔敬邕墓志》、《张黑女墓志》;唐楷之《欧阳询·九成宫醋泉铭》、《欧阳通·道因法师碑》、《颜真卿·多宝塔碑》;小楷之魏晋钟、王诸贴;草书之晋二王法贴、唐怀素今草法帖、唐孙过庭《书谱》及明董玄宰、清八大山人、近代于左任诸家法贴等等,皆心摹手追,或双钩,或对临,或默写,从不懈怠。

THE END
1.李守力:当代易学大师的博文学习笔记1.0经管七、从《说文》十天干释读以及古文字看《连山》八卦纳甲: “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宜为甲,甲象人头。” 按:乾纳甲,乾为首,故甲象人头。 “乙:象春草木冤屈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乙承甲,象人颈。” 按:坤纳乙,坤为地,顺承于天,故坤乙象人颈。坤为柄,柄,颈也。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07906&ordertype=1
2.李春桃吉林大学15、《“台”字补释》,《出土文献研究》第十三辑,2014年。 16、《说<尚书>中的“敉”及相关诸字》,《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六辑,2015年。 17、《据考古资料考释古文四则》,《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1期。 18、《荆门左冢漆梮文字释读(二则)),《简帛文献与古代史——第二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国际论坛http://gujisuo.jlu.edu.cn/info/1032/1156.htm
3.古文字研究(第29辑)(豆瓣)赵鹏:《乙编))3471中两条卜辞的释读及其相关问题 冯时:殷人疾病考佚 ··· (更多) 丛书信息· ··· 古文字研究(共33册), 这套丛书还有 《古文字研究(第5辑)》《古文字研究(第13辑)》《古文字研究(第26辑)》《古文字研究(第23辑)》《古文字研究(第17辑)》等。 我要写书评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976181/
4.黄宾虹书法欣赏黄宾虹金文书法字形难于释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所处时代的古文字释读水平及局限的原因,也有黄宾虹选择冷僻字的原因,也有大量运用通假、古今、异体、繁简字的原因。在这件作品中,这一路比较笔画较细而圆劲的字,在黄宾虹的书法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宾虹遵循著诗、书、画、印全面修养,强调书画同源,绘画笔法http://baike.shufami.com/collection/15084.html
5.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出土文献研究续集》,1989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农史研究》八辑,农业出版社,1989 《古文字释读三则》(第三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 《古文字释读三则》(前二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论文集》,巴蜀书社https://baike.sogou.com/v60595.htm
6.文史丨牛!这本1900多年前的字典,我们现在依然在用来辨识、释读新发现的数千年前的 战国竹简、青铜器铭文以及甲骨文 等古文字 世界读书日设立的宗旨 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而对字义的共识 是人类思想得以传递的基石 让我们翻开书籍 循着汉字的一笔一画 领略中华文明的深邃内涵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2708&newsId=5262473
7.符箓与古文字的释读刘晓明著录项 来源 《学术研究》|2001年第8期|118-120|共3页 作者 刘晓明;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510405; 原文格式PDF 正文语种chi 中图分类文字学; 关键词 符箓;古文字;建;释读; 入库时间2023-07-24 23:13:28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academic-research_thesis/0201215442286.html
8.余秋雨的文化史《寻觅中华》.PDF他一看就惊讶,断言这种古文字,连汉代以来的古文学家张敞、杜林、扬雄、许慎等也都没有见到过,因此立即觉得自己已经领受了一种由山川大地交给一代学人的历史责任。他写道: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 罗振玉以深厚的学养,对甲骨文进行释读。 在此前后,他还深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417/10070393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