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冬日郊居》一诗中提及,“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诗下有作者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学期有长有短
古代的学期长度也与今天的不同,短者三个月,长者一年。冬学多“三月制”,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学,八月制一般“上元入学”(“上元”即元宵节),“八月终解馆”;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后启学”(正月十五之后开学),“岁暮罢馆”。
入学年龄8-15岁
现在孩子一般六七岁入学,古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现代家长忌讳的“八岁八糊涂”的入学年龄,在古代最主流。很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
《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
可见,汉朝对入学年龄无统一要求。
唐代孩子的入学年龄比其他朝代提前一两岁,与现在差不多,即六七岁入学也可以,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据《旧唐书·孙思邈传》,孙思邈虽是7岁入学,但当时已能“日诵千余言”,以至洛州总管独孤信见之大为惊叹,称“此圣童也”。
明清时期,“大龄入学”传统一直未改变。《嘉靖太平县志》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嘉靖香山县志》则称,有读书潜质的“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
古代开学攻略
学费和装备很“奇葩”
古时候
新生入学叫“开书”“破学”或“破蒙”
当然这是针对孩童说的
学费是一份“束脩(xiū)”
上学装备是一套“笈(jí)囊”
学费是“束脩”
“束脩”,叫“入塾费”“拜师费”或“谢师酬金”,孩子上到什么年级,相应的叫法也跟着变化。束脩亦可理解为“10条干肉”,类似现在的腊肉。意思是给老师送10条干肉,你便能学到学问了。
那时,不论小学还是大学,只要是公办校,即“官学”,都不收学费。但是一些民办校,即“私学”,如书院、私塾等都要收取学费,主要用来提高老师的薪资待遇。
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因政权更迭频繁,官学常受冲击,而私塾却在顽强地发展。由于私塾大多招收贫困学生,学费自然低廉,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毕业后,他们大多会为学校打一年工,算是归还“贷学金”。能交起学费的人家,自然不用勤工俭学。学费一开始用干肉,后来变成银两钱币,叫“脩金”。
除了束脩,如果孩子去外地读书,家长还得给准备一笔路费,古代叫“盘缠”。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钱币串起来,出远门时,把古钱缠绕在腰上,既方便携带又安全,这个又“盘”又“缠”的费用叫盘缠。
束脩、盘缠等都是正常开支,有的土豪为了孩子求学,甚至在求学地附近购置房产,就像今天的“学区房”。但如果条件有限,也尽可能租房,选择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孟母多次迁居,就是为让孟轲拥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真是煞费苦心。
装备是笈嚢
古代学生去外地念书,带的书箱叫“笈囊”。笈嚢,是笈与嚢。古代读书人常将诗文书本或卷入锦囊,或藏在箱子里。所以,笈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书袋的泛称。书袋有“褡裢”“包袱”等。褡裢是一种长方形布口袋,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随身携带学习、生活用品。
由于书箱很沉,就伴有“书童”,也就是书生的跟班,帮着挑担、照顾书生生活起居的人。《红楼梦》里贵公子贾宝玉入私塾读书时,不仅有书笔文物、茶壶盖碗、手炉脚炉等,还有四个小书童跟随,外加几个年纪较大的仆人伺候,可谓排场不小。
五大开学仪式
一个都不能少
在中国古代
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
而且备受重视
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
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
开学仪式主要包括
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
朱砂开智、填写“亲供”五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有独特的寓意
正衣冠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礼记》
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这也是现在很多学校教学楼都有镜子的缘故,是为了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仪容,正衣冠。
行拜师礼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
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净手净心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朱砂开智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填写“亲供”
这相当于填写新生入学登记表,写下自己的“年龄、籍贯”。由于当时没有照片,所以还必须在“亲供”中注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须、或无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