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学校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十年巡礼
编者按:青岛农业大学于2007年创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依托学校人才资源优势,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训本土人才。10年来,先后以党政干部素质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居书记(主任)能力提升、新型经营主体运营与管理等为主题,举办培训班次700多个,累计培训50000余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9月11日,由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第七期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在青岛农业大学开班。100位来自滨州市各县市区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走进大学校园,听取党建、扶贫等系列课程,同时到莱阳、平度、即墨等地的党建、扶贫工作成绩突出庄、涉农企业现场学习。“走在大学校园里的农民学员”,早已经成为青岛农业大学校园里的常景。
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科技助力三农事业发展
“从前俺是一个人埋头苦干,种自己的地,收自家粮食。时来运转,现在可以带周边乡亲一起发家致富了。”2008年3月,经即墨农业局组织,青岛农民姜波好奇地走进青岛农业大学的校园,参加了青岛市首期“即墨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
“当时农大刚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合作社学院,执行院长李中华教授给我们上课。李教授是合作社专家,课讲得非常好。听完之后我信心满满。”上完第一期培训课后,姜波立即着手筹办合作社。当年7月,位于即墨市移风店镇万亩优质蔬菜园的青岛市地平线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经过十年发展,如今,该合作社由最初社员106户,现已辐射周边15个村庄,带动1500多名农民种植蔬菜发家致富,种植面积10000余亩,日光温室大棚500多个,年产蔬菜100000多吨,是华中地区大的出口菜基地之一,所产蔬菜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而这背后,是姜波自从参加培训以来,青岛农大专家教授们长达十年的技术和智力支撑。
2007年,为充分发挥科研、人才资源,更加积极地发挥在作物栽培与育种、生物农药、动物繁育、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与种业生产装备等领域的优势,学校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调节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生产观念、增加农民收入、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的,创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姜波是最初的受益者。
与姜波一样,威海文登市的王传泽也是一位善于钻研探索和资源整合的“有想法”的农民。2014年,王传泽创办了鑫江牡丹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主要为成员提供销售、贮藏、包装服务,统一采购成员所需的生产资料,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并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短短四年,该合作社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培育出适应于威海地区,抗干旱、抗寒冷、超高产的油用牡丹品种,打破了油用牡丹在威海地区种植不能成活的传说。而王传泽也将事业发展的最大功劳归功于青岛农大。
“大部分农户都是根据自身需求,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形式,寻找各自赚钱的路子。农大的老师们非常了解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认真考虑农户面临的各式各样的现实问题,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培训中将学员的薄弱环节操作得更详尽、更具体、更人性化。”
“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他们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更多农民富裕起来,在这个方面,农业大学大有可为。”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宋希云说。
“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立体组合式队伍为农民打造多样“营养大餐”
青岛农业大学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学校60多年办学历史过程中的深厚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学校长期坚持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设立研究课题,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1项。20世纪70—90年代,连续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夏玉米、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和油料作物增产、促进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世纪以来,在作物育种领域、生物农药领域、动物繁育领域、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与种业生产装备研究领域、动漫艺术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学校积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社会服务成果显著。成立我国第一家合作社学院,面向全国开展合作社高级人才培养、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政策咨询等工作。学校坚持“社会服务走出去、请进来”并重的理念,在“走出去”上,与29个市(县、区)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建设15个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研究院,在200余家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分布式服务站和专家工作站,年承担社会服务项目200余项,培训各类人才5万余人次,直接为属地农民排忧解难。
在“请进来”上,除了拥有全国首家合作社学院,学校同时拥有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部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培训基地,搭建起了农民培训的大平台。
在青岛农业大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首先解决思想问题,从农民思想入手,加强引导农民学员对政策的理解与把握。为此,在课程设计上,学校注重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固有的传统思想,改变他们一直以来世代沿袭的传统种植养殖和管理观念,引进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现代经营理念。在产品讲解方面,培训教师更多侧重于结合每一期培训学员的地域特征,重点做好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介绍,给新型职业农民的观念转变打下良好基础。
回想起当初的创业之路,陈少勇认为最让他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在青岛农业大学培训课堂上学到的一枚鸡蛋卖3.6元价格的案例,听了这节课后,他在心里不断的问自己:“一根黄瓜能否卖到3.6元?”,而这个大胆的思路也成为他事业发展的突破口。
如今,永平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已从最初的19户增加到2000多户,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亩,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黄瓜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示范社,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专业合作社发展为海阳当地有名的高端蔬菜产业龙头。
合作社学院王勇老师多次参与学校培训,为学员讲授合作社专业课程。在他看来,新型农民培训是一项“种子工程”,对我国三农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能够给更多农民提供机会、让农民抓住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国家政策,让有思路有想法的“农民精英”更快速地成长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精英”的示范带头作用,“用足、用好国家政策”。二是让更多农民对先进的农业知识和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掌握,这里说的农业知识和理论,并不单单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知识,还包括农业经济基本理论、农业市场特点、化肥使用、合作社创建、无公害蔬菜要求等与现代农业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认识。三是在实际操作上,能够激励有想法、有潜能的农民致富带头人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创业。
独具特色的“123456”培训管理模式为乡村振兴搭建人才高地
来自临沂的徐廷合是学校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的第一期学员,培训完之后,他马上做出了一个决定,自费让合作社的人员参加下一期的培训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青岛农大的培训班就是我们的及时雨!”来学校参加培训后,标准化生产的理念对徐廷合的触动非常大。为此,他开始积极推行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聘请专家制定了《无公害林果生态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统一配发无残留农药和有机配方肥料,并积极推广“六统一”产业化生产模式,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确保林果生态质量。
在青岛农业大学培训后,徐廷合深深意识到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为此,他申请注册了“沂蒙会宝山”和“会宝”两个产品商标。多元养殖、林果生产、果品加工、五谷杂粮、生态饮品、天然药材六大系列11个品种已通过国家农业部有机绿色认证,全面实行品牌化经营。如今,会宝山生态产业专业合作社入股社员已发展到3000多户,涉及周边23个村庄。
为强化培训效果,延伸培训效应,学校成立了“培训追踪服务专家顾问服务小组”,将服务延伸到培训之后,通过建立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学员之间广泛、长期、多层次的联系,切实解决学员在学习之后的实际生产过程中面临的规划设计、管理创新、生产关键技术等问题,成效十分显著,帮助很多学员解决了实际问题。
承担培训管理工作的学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国梁告诉记者:“多年来,学校始终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为工作重点,以提升学员能力与素质为核心,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效果显著,形成了农大特色和品牌。”
与姜波同时期培训的还有王伦世,现为高级农艺师、农技推广员。来到青农大培训之前,王伦世只是一位普通农民,“没培训之前,我以为科普只是上面的工作,与我们农民无关。”王伦世表示,随着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现在新的科技成果、技术层出不穷,虽然政府非常重视,但具体到一个村一个镇,为农民讲科普的人还是太少了,农民在实践上与最新的理论上存在脱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方案,青岛农业大学紧跟国家政策,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上也做了调整。例如更加注重和强调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
目前,青岛农大的培训范围不仅限于青岛周边地区,至今已涵盖整个山东,并辐射到新疆、甘肃、宁夏、河南、贵州、云南、吉林、辽宁、浙江、江苏、陕西等地。
“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通过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根本。”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宝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