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一个周末偷回懒不要紧,如果经常不能按时吃饭,就很容易患胃病。
2.不挑食,不偏食
3.细嚼慢咽
4.早餐营养要充足
您知道一般所谓的充足的营养早餐指的是哪些吗?我们充足的营养早餐应该包括四大类的食物,并且这四类食物都是在人体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这样才能够保持身体健康。
这四类食物是谷类与薯类、动物性食物(肉类、蛋)、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大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
5.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对胃肠的伤害很大,突然暴饮暴食会打乱胃肠道的“生物钟”,那么多食物停留在胃肠中,会“压力山大”。
更严重的是,如果经常暴饮暴食还会加重胰腺和肝胆的负担,造成急性胰腺炎和胆囊炎。
6.不盲目节食
为了减肥不择手段?节食不仅会影响胃肠道功能,还会造成内分泌失调(比如停经)以及严重影响记忆力和智力。
7.每天坚持喝奶
奶制品是营养最全面、配比也很均衡的完美食物。奶制品没有豆浆有营养、奶制品会致癌这些谬论千万不要信。
8.清淡饮食,少油少盐
多油多盐的食物意味着你比别人摄入更多的脂肪和盐分,高血脂、高血压也来得更容易!
9.足量白开水,少喝饮料
什么饮品最健康?那一定是白开水!饮料中除了色素和大量糖分以外,一无是处。如果实在控制不了自己,尽量少喝也可以!
10.适量饮酒
隔三差五喝上一杯红酒对女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养生方法了。记住,最多一杯红酒哦!
11.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零食
坚果、水果、豆腐干、奶制品都是营养价值高的零食。糖果、奶油夹心饼干、曲奇、火腿肠、果脯、蜜饯、各种饮料除了多盐、多糖、多香精色素以外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可言。
不同人群运动处方及营养要求
1.青少年
2.中老年人
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胡大一教授说,快步行走是最安全、最简便、最经济的有氧代谢运动,是中老年人的最佳选择。因此中老年人进行快步行走运动要注意三点:1.每周保证3-5次;2.每次最好坚持30分钟以上;3.运动后每分钟心跳要达到170减去年龄后的所得数。如50岁的话,应运动到心跳120次/分钟为最佳状态。身体好的可以多一些,身体差可以少一些。其次,像慢跑、骑自行车、游泳以及社区健身点的一些器材,如骑马器等都是有氧运动,长期坚持对健康很有好处。这类人群在饮食习惯上做到定时定量摄取合乎营养的膳食,提倡平衡饮食,包括奶、蛋、肉、水果,蔬菜和五谷杂粮,做到低脂肪、少盐,高蛋白质。
3.瘦人
体形瘦的人要想变得丰满,器械练习必不可少。瘦人应重点锻炼大肌肉群,如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背阔肌、臀大肌和股四头肌等。可采用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器械进行锻炼。这类人群除了要多吃肉、蛋、奶等,还要适当多吃豆制品、赤豆、百合、蔬菜、瓜果等。
4.胖人
5.普通人
首先,瘦弱、脂肪少、肌肉力不强、体力也不佳的人,往往内脏器官也不太健康。运动时应该先慢慢锻炼好基本体力,逐渐强化肌肉力量、持久力及身体柔软度,再进行重量训练。瘦弱型的人要特别注意饮食。应多摄取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以增进内脏机能,增强肌肉力。
2、食用些葱姜蒜。或许这是个令人尴尬的建议,事实上,虽然食用葱姜蒜后,口腔里的味道有些大,但这些食物中却含有强效的杀菌物质,比如生食洋葱或大蒜,能够有效地杀灭变形链球菌,这种细菌正是造成蛀牙的罪魁祸首。另外,芥末等食物也具有相同的杀菌护齿功效。
3、多吃粗纤维食物。韭菜、芹菜等粗纤维食物对于美白牙齿同样有效。原因其实很简单:咀嚼粗纤维食物时,粗纤维能够摩擦牙齿,从而清除牙齿上残留的食物和滋生在牙齿表面的细菌,减少蛀牙。
4、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西红柿、菠菜等,美白护齿的效果也不容小觑。尤其是老年人,多吃些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除了美白牙齿,还能够改善由于体内维生素C含量缺失造成的牙齿松动、牙龈充血等牙龈疾病。
【关键词】饮食;寿命;营养;老年人
1.饮食习惯与老年人健康的关系
2.一味吃素不利于老年人健康
在生活中,很多老人由于害怕血脂过高,所以对荤菜总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一味吃素对老年人的健康也极其不利,它可以导致多种危害。
2.1增加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长期素食会导致低胆固醇血症,低胆固醇易致脑出血性中风,是因为缺乏胆固醇者血管的脆性明显增高,容易破裂出血,特别是在有高血压的情况下。
2.2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
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于中青年人。这除了与衰老所导致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以及人到老年之后各种生活不良事件增多有关之外,还与老人的饮食结构有关。据国外的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素食或荤素搭配不合理的老人,由于血清胆固醇含量低下,可使脑内血清素摄取速度加快,血清素有明显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因此低胆固醇血症直接导致或加速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2.3增加肿瘤的发病率
长期素食者往往表现为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不足会使身体虚弱,抗病能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其中也包括恶性肿瘤,特别是引起消化道肿瘤。医学研究已经证明,蛋白质不足是胃癌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老年人适当增加蛋白质是很有必要的。
2.4影响老人的
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一项研究发现,吸收过少蛋白质的男性,其激素分泌亦会偏低,因而直接影响其性能力。负责研究的医生朗科普解释,老人缺少蛋白质会令一种妨碍性激素的球蛋白分泌增加,因而减少制造激素。而缺少激素,除会影响性能力外,还会减少红血球数目,导致骨质疏松和影响肌肉生长[4]。
3.老人适量食用零食有利身体健康
近日,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适当吃点健康零食,有助补充身体能量和营养,有利于身体健康。
3.1睡眠不好者:可在睡前喝一杯温热牛奶,或吃两颗核桃,其中的钙、镁元素有助于睡眠。
3.2记忆力减退者:吃一些含微量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坚果,健脑益智。
3.3糖尿病患者:应选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如低脂牛奶、全麦面包、荞麦面、黑米粥、黄瓜、西红柿等。
3.4高血压患者:可以在两餐之间吃一些含钾高的水果,如橙子、苹果、香蕉、哈密瓜,或豆浆、红薯、煮土豆等零食,既可以补充热量又可以调节血压,可谓一举两得。
3.5动脉硬化患者:可以常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剂的食物,如大枣、猕猴桃、柚子、葡萄干等,以增加血管弹性。
在老龄化发展如此迅速,生活压力如此大的今天,老年人的生活健康成为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日常牵挂,注意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成为保障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刘涛.饮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29(3):155.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心理健康
一、引言
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归因研究领域的专家(Arkin,1979;Weiner1985)认为,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归因认知评价与个体对未来目标的期望、某种情感体验的产生是紧密相连的。在成就范围内,当人们把成功结果归因于自身内部原因时,会体验到自豪、自信等情感,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相反的,当把失败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时,则会体验到悲伤、挫折等消极情感。因此,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而进行归因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的综合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这样,为更好地提高学校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归因与心理健康的概述
关于归因方式的纬度,虽然心理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B.Weiner.1978;孙煌明、雨田2001),认为包括不同的维度,但一般认为归因方式有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三个个维度,后来增加了整体—局部这个纬度。对于这三个维度,韦纳提出每一种维度都联系着一批独特的情绪、情感。
三、国外有关研究的回顾
TracyR.G.Gladstone(1997)等人对成年人性别差异、归因方式和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证明:采用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日本研究者ShinjiSakamoto和MasahikoKambara(1998)对日本研究生所做调查发现,不管是面对正性事件还是负性事件时,采用消极的归因方式进行归因的人更容易感到压抑。JohnM.Chamberlain(2004)等人对归因方式的特点和评价的研究中表明,采用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出现无助感从而导致抑郁。SuanG.Assonline(2006)等人对天才学生的归因方式的研究显示,天才学生更倾向于把失败归于学习努力不够(积极地归因方式)而不是不够聪明。这样的归因方式也会带到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从而获得健康的身心。
从国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但是,也有研究从正面证实了那些积极归因方式的人能够更好的处理学业和生活中的事情,具有较为健康的心理。
四、国内有关研究的回顾
五、小结与建议
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可以从大学生的特征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2.灵活调整归因策略,适时做出有益归因。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更改的,而人们对它的知觉却是主观多变、可以更改的。有时候,个体对事件原因的无偏归因反而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不妨调整归因的策略,用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却对自己有益的归因来代替它。罗斯等人(Rosset.al,1969)的研究表明,让人们将消极的经验归因于某种情绪上中性的因素,有助于提高他们随后在类似情境中应付有关恶性刺激的能力。
3.改善不良归因方式,养成良好归因习惯。首先,个体的归因方式是历经无数次对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后才得以形成的,它将会对人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其次,在遭受失败时要全面地采用那些以前很少用过的方式来考虑造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导致失败的外部因素上,不要轻率地、习惯性地做出“都是自己惹的祸”之类的反应。最后,因为一个人归因习惯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个体要时时警惕、处处留心,通过一点一滴的改变来纠正以前不良的归因方式。
[2]青少年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杂志,2001,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