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5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办,会上发布并解读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王兴国教授针对热点七——反式脂肪酸被“拉黑”,如何走出消费误区?进行了解读。
观点二:长期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危害健康,当前我国居民膳食中摄入量水平较低,风险可控
观点三: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预包装食品反式脂肪酸标示有严格规定
建议
建议食品生产企业主动要求供应商提供所供应配料中反式脂肪酸检测值,主动监测终端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并依法依规进行标注,赋予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支持企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从源头端降低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
建议消费者坚持饮食多样,注意控制每日烹调用油不超过25~30g,避免使用反复加热的油烹饪或油炸食品,做到少吃油,吃好油。购买预包装食品时,注意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可尽量选择低和“零”反式脂肪酸或未标示反式脂肪酸的食品,从而避免摄入过量反式脂肪酸。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自2012年开始,持续针对年度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邀请科技界权威专家进行集中解读,化解公众疑虑,引导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舆情向好发展。10多年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国内食品界已形成品牌效应,持续传递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学知识,有效促进我国食品安全局面由被动的危机应对转变为主动的风险预防,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筑牢科学之基。
拓展阅读:专家解读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
热点一:阿斯巴甜——安全性引发热议
解读专家: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阿斯巴甜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以及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批准使用的甜味剂。IARC和JECFA两个报告对阿斯巴甜致癌性证据的评价是一致的,都认为阿斯巴甜的致癌证据有限或不足。我国居民阿斯巴甜摄入量远低于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健康风险很低。消费者需理性看待阿斯巴甜,不必过于恐慌。
热点二:预制菜——预制容易预知难
解读专家:单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预制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胡小松,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预制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热点三:母乳低聚糖(HMOs)获批——法规激活婴配新赛道
解读专家: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母乳低聚糖(HMOs)是母乳中含量第三的固体成分,在支持婴幼儿等人群的特征肠道菌群建立和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婴幼儿配方等食品中添加HMOs有利于改善婴幼儿等人群的营养健康状况。迫切需要加快HMOs在婴配粉等中的应用,同时要加强HMOs的科研支撑,并推动更多种类的HMOs在我国落地应用。
热点四:酱香拿铁——跨界联名火爆出圈
解读专家:盛军,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
热点五:“羊肉掺假”事件再现——食品真实性咋保障?
解读专家:陈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食品掺假使假宛如不断膨胀的“毒瘤”,是被忽视的食品安全“隐形杀手”。食品真实性已成为新征程上食品安全的焦点问题和重要内容,是食品安全治理工作重头戏。食品真实性需要全球“共建共治共享”,亟待不断增强保障食品真实性和打击食品掺假使假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食品真实性监管治理的水平。
热点六:保健食品新功能——制度“破冰”赋能产业创新
解读专家:谢明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热点七:反式脂肪酸被“拉黑”——走出消费误区先要科学认知
解读专家:王兴国,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热点八:“防猝死套餐”走红——别让智商税收割“脆皮年轻人”
解读专家:马冠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教授
热点九:数字标签试点——让食品标签看着更方便
解读专家:李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
数字标签是一种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展示食品标签信息的新方式。没有了标示版面的限制,消费者可以以数字化方式了解食品信息,满足不同消费者阅读食品标签的需求。行业应合力加速标签数字化的进程,迎着数字化创新发展的浪潮,让消费者接收到更清晰、全面的食品标签信息,最终将数字标签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标签载体,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
热点十:沙门氏菌——致病微生物需重点防范
解读专家:刘秀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