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天天喝酒,身体还很好?可能与这4个习惯有关! 张裕 解百纳酒文化在我国已经存在上千年,古人就将饮酒作诗当作人生一大乐事。生活中,喜欢饮酒的朋友不在少数,但是有些人喝酒... 

酒文化在我国已经存在上千年,古人就将饮酒作诗当作人生一大乐事。

生活中,喜欢饮酒的朋友不在少数,但是有些人喝酒却喝进了医院,而有些人天天喝酒,身体看起来还挺硬朗,导致两者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如何健康喝酒?

错误饮酒,身体受损

同时,葡萄酒中含有的白藜芦醇,还有一定抗氧化的作用,还有一定延缓衰老的作用。

但是错误饮酒,却会给健康带来灾难,甚至是影响寿命。例如脂肪肝、酒精肝、记忆力下降,酒精中毒,甚至会导致性格发生变化,导致性格扭曲。

这4个习惯,对身体好

习惯一:平时喜欢吃蔬菜喝酒的人,平时多吃深色的叶子蔬菜和黄色水果、或是谷物、奶类食物可以增加维生素A以及维生素C的摄入。这可以帮助消除肝脏的自由基,帮助维持肝脏健康。

而经常饮酒的人,其体内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都会相对比较缺乏。有喜欢吃蔬果习惯的喝酒人,可在一定程度降低酒精对肝脏的危害。

习惯二:喝酒前喜欢吃碱性食物

喝酒之前会吃一些碱性食物,例如凉拌菜、水果、豆腐等。这些食物,基本上都属于碱性食物。饮酒前食用这些食物,可保护胃黏膜,避免受到酒精的刺激,从而诱发肠胃健康问题。同时,有研究发现,豆腐中含有半胱氨酸,这种氨基酸可以促进酒精中有毒的乙醛成分快速排出体外。

习惯三:喝酒时,喜欢吃肉,吃饭

有些人喝酒时,随便吃两个菜,光喝酒。而有些人,边吃饭,边喝酒,这两种饮酒的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喝酒光吃些菜,饮酒量一旦多了,体内的乙醛来不及转化为乙酸,会生成较多的不利于健康的自由基成分。

而吃饭的同时,多吃饭,足量的碳水化合物会帮助降低脂肪酸的形成。而喝酒适量吃一些肉,可以蛋氨酸和胆碱,可帮助人体降低乙醛的毒性。

习惯四:喝酒喜欢适合而止

喝酒讲究小酌怡情,过度的劝酒,酗酒,就使饮酒丧失了意义。真会喝酒的人,懂得饮酒的适度,微醺即止。而医学研究也研究表明,人体对于酒精的分解能力也是有一个大概的标准的。一般成年人,每公斤大约可快速分解0.8ml纯酒精。以一个体重为80公斤的男士为例,他一次大约可以分解掉64ml的酒精量。可换算为大约为1瓶半的啤酒量。

喜欢喝酒的人,谨记“6个别”

喝酒无可厚非,但一定要健康饮酒,否则健康受损,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同时,对于日常就喜欢喝酒的朋友,更应如此。

1、酒后别乱吃药

2、酒后别喝咖啡

饮酒之后,最好不好喝咖啡。因为咖啡与酒精一起进入人体,会刺激血管,导致血管扩张,从而危害心血管健康。

3、感冒后别喝酒

如果身体出现发热感冒的症状,建议大家也不要喝酒,否则影响病情。如发烧后,吃了退烧药,更不可喝酒,否则会对肝脏健康有损害。

4、有肝脏健康问题别喝酒

我们都知道,酒喝多了会对肝脏健康有一定的损害,而对于本来就有肝脏健康问题的朋友来说,更不可喝酒。否则会加重病情。

5、喝酒别抽烟

边喝酒,边抽烟,是很多男性朋友的爱好,但这一爱好可能会损害到大家的健康。因为,酒精本来就会刺激到血管,导致血管扩张,血液循环会加速。而此时抽烟,就等于身体会加速吸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同时,烟草中的尼古丁又会减弱人体对酒精的反应,会使人“酒量增加”,无形中使人过多饮酒。

6、酒后别喝茶

酒精在人体内一般需要两到四小时完成分解,而茶叶有利尿的作用,如果饮酒后立即喝茶,会使未被完全分解的乙醛加速排出体外,这可能会导致肾脏受损。

THE END
1.柏柏育儿漫画的个人主页很多孕妈怀孕后胃口大变,只想吃些味道重的食物,如多放调料的食物或者味道十足的火锅。这类食物往往能勾起孕妈食欲,但是却不利于肚里胎儿的生长。因为这些“口味丰富”的东西不能完全被孕妈吸收,堆积的垃圾被运送到血液中会慢慢循环至胎盘,被胎儿吸收掉,这些东西对胎儿没有好处,还会引起宝宝体体内胎红素的变化,虽然https://story.hao.360.cn/user/LNTbEBizL3S3OT
2.刚吃完饭,这5件事尽量不要做,长寿或许与你有缘1、 调整饮食结构:在满足孩子日常营养所需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给孩子多吃一些易消化的蔬菜、水果,高脂高热量的食物,最好让孩子少吃。 2、 饮食不宜过饱:给孩子喂饭不要喂的太饱,每餐吃7分饱就可以满足日常营养所需了。吃得太饱,容易造成肠胃负担。 https://www.jd.com/pccontent/232767
3.每日热点11291、请尽量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或有病例报告的区域,日常要坚持做好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一米线这“防疫四件套”。 2、每天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如有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尽早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告知医生旅居史,不要自行用药;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https://www.sccdc.cn/Article/View?id=2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