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耶秦简:破解大秦历史的“密钥”

里耶古城始建于楚国,曾为秦楚争霸战略要冲,原属楚国黔中郡,改朝换代成秦朝洞庭郡迁陵县城池。

历史沉淀太深,文化堆叠太厚,披着神秘面纱,蕴藏玄奥太奇,别有乾坤。尤以一号古井出土秦简独领风骚,魔幻般呈现2200多年前一段真实幽隐历史。

走进楚秦迁陵县衙古城遗址,一枚简牍、一口古井、一块断砖、一段城墙、一块石头、一把泥土都是通往战国秦汉王朝“金钥匙”,不知不觉穿越战国秦汉时光隧道,几分车辚辚,几分马萧萧,仿佛一辆辆马车在古街进进出出,时隐时现留下深深车辙印痕。

里耶古城遗址,2021年被我国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02年埋藏迁陵古城地下一号古井达2200多年之久的秦简牍重见天日,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时任总理朱镕基和副总理李岚清就保护研究利用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一号古井出土近3.8万枚秦简牍,20多万文字,比《二十四史》中“秦史”篇多得多,最真实的历史资料,释放前所未有信息,“中华第一井”当之无愧。这批秦朝洞庭郡迁陵县衙署档案和私人书信简牍,14年客观不间断记录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至208年(秦二世二年)间秦代历史原貌,记事详尽到月到日,内容包罗万象,涉及财政、军事、司法、人事、户籍、土地开垦、物产、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奴隶买卖、刑徒管理、律令、天文、历法、教育、郡县行政机构及官吏设置、医药、贸易、地理、祭祀先农等诸多领域。

里耶秦简牍,继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后,秦代文化又一惊世发现,令考古界、史学界震奋不己,大呼“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真实呈现秦代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律令制度和当时社会风貌,揭示秦朝以及秦始皇不为人知的一面,极大丰富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认知,对研究秦史具有非凡意义。

里耶秦简牍证实秦始皇统治时代已设置“洞庭郡”,下辖迁陵、酉阳、沅陵三县。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湘西还属楚国黔中郡所辖,秦灭楚,第二年,湘西成为秦朝一部分,洞庭郡迁陵县秦简公文纪年就开始记录在册。

“洞庭郡”横空出土问世,几乎颠覆我国以往秦代36郡之说,即所谓大秦置三十六郡或四十八郡治理天下。过往史料既没有“洞庭郡”,也没有“苍梧郡”。但里耶秦简数次出现“洞庭”字样,亦有“苍梧郡”设置记载:“卅四年……今苍梧为郡九岁。”据此苍梧郡设置应为秦王二十五年。《史记》曰:“秦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这一年,正是秦将王翦攻占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之年。推断洞庭郡包括迁陵县和苍梧郡最晚也在此年(公元前222年)设置,简牍记载:“今遷陵廿五年爲縣”。

龙京沙老师根据竹简牍5—6上文字“夌公臤忑告诱”,“夌”为“迁陵”楚国文字写法。楚王派出王室贵族封管一县的官谓之县公,“夌公”就是迁陵县县公,判断龙山保靖一带早在战国晚期就设置迁陵县,秦朝灭楚一统天下后沿袭楚国行政区划设置,延续称迁陵县。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青龙研究,里耶秦简记载28个郡名,岳麓书院收藏秦简记录22个郡名,合并2种牍重复部分,秦朝郡设置达37个。

里耶秦简频繁出现“迁陵”,几乎所有简牍文书,表明迁陵县与出土秦简的里耶古城密不可分,考古专家一致认定里耶古城乃秦代迁陵县城遗址。“苍梧郡”郡治至今尚无定论,或许在永州,或许在长沙。

综合考证迁陵县文书简牍推断秦朝郡府权力组织体制为“三府分立”。台湾中兴大学游逸飞认为秦朝地方政体非行政长官元首负责制,汉代郡行政长官元首负责制源自秦郡三府分立体制上的创新发展。郡守、郡尉、郡监御史为同级秦郡长官,不可或缺,郡“三府”行政运行命运共同体。

守府、尉府、监府既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相互制衡。郡守主管财政权,郡尉主管人事,郡监御史主管律令、地图等特殊信息传播权。司法权由郡守与郡监御史分割共管,军事权日常由郡守与郡尉分割共管,战时三府皆可带兵打仗。县衙府必须同时对郡三府长官负责,部分事务须直接对中央朝政汇报请示。诸如,秦简12—1784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正月洞庭代理郡守要求所辖县重新上报二十八年以来买卖粮食数额。秦简8—653记载迁陵县向郡守汇报内容包含兵器,秦简8—247记载“尉府爵曹卒史文”,秦简8—1006“到监府事急”,8—1644“监府书迁陵”等。

有学者认为“洞庭郡”源自“黔中郡”中分出。“班马”两位史学家在《史记》《汉书》中对“洞庭郡”只字未提,后来朝代史料中也找不到“洞庭郡”字眼,包括整个武陵山区,仅在唐代小说《酉阳杂俎》偶见“武陵地区”影子。看来湘西神秘有古老历史渊源,如同陶渊明笔下桃花源一样神秘。洞庭郡之存废如同洞庭湖烟雨一样,扑朔迷离。宋朝时期,或许湘西实行羁縻制度,土家族首领自治,中央王朝出于减少行政管理机构和投入考虑,疏于管辖,史书史料就没有将包括湘西在里武陵山区纳入记载范围。

简牍记载洞庭郡辖迁陵县(今里耶)、酉阳县(今王村)和沅陵县(今沅陵),均处于酉水中下游,水道船只互通往来,旱路相连相通。有专家学者认为,洞庭郡治所在临湘(古长沙),或许司马迁误记为长沙郡,或许司马迁无法了解里耶秦简内容。洞庭郡地域东西范围至少从临湘到迁陵县,覆盖湘江下游、沅水、酉水、澧水流域,可能包括部分乌江流域。这些水系除乌江外均汇入洞庭湖,堪称洞庭郡。

秦简明确记录迁陵县管辖范围包括酉水中上游、梅江流域及部分乌江流域,即现重庆酉阳县大部、秀山县大部、龙山县大部、保靖县、花垣县。

专家考证迁陵县管辖3乡6里。据秦简对迁陵县域物产等描述分析,贰春乡大概覆盖盛产生漆的八面山、酉阳县大部及部分乌江流域,下辖南里、东成里、舆里。启陵乡大概覆盖盛产枝枸(金枸莲)花垣河流域,下辖成里。都乡大概覆盖迁陵县治所在地里耶及洗车河流域,乡治所在古城内或附近,下辖高里、阳里。另外,有专家认为迁陵县下辖四个乡,除上述三乡外,还有平邑。平邑乡大概覆盖梅江流域,“平茶”“邑梅”乃古地名,还有渚里、右里、贾里、南阳里之说。

简牍记载迁陵县呈现县、乡、里三级行政组织管理体系。

简牍显示迁陵县教育体系布局、学校校长、学校训练、事务处理等信息。

简牍,我国最早户口薄和身份证实物。

当今我国居民身份证从秦朝传承创新发展至今,2200多年历史底蕴,如今身份证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一卡天下通。

秦简详细记载当时户籍制度,即给每个人颁发身份证,秦代称“编护民”。诸如,简牍“故邯郸韩审理大男子吴骚,为人黄皙色隋面,长七尺三寸”等。户籍制度规定每个人必须登记入籍,隐瞒登记须问罪受罚。户籍户主登记体现男女平等,不见男尊女卑制度。

据中国人民大学韩树峰研究,户籍第一栏为户主姓名,家庭户主继承顺序为:大男—大女—小男—小女—老男—老女。秦简记录“大男”7例,“大女”28例,“小男”21例,“小女”14例。

秦简记载户籍登记五万多户,如,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迁陵县有55534户,这一年迁陵县户口数竟比汉代长沙国下辖13个县43470户还多。当地居民有楚、越、濮、杨、臾人、刑徒等。

莽莽武陵,边远迁陵县,人口大县,有人流才会有物流,经济商贸繁荣才有基础。

“九九”乘法口诀简牍,全世界发现出土最早乘法口诀表实物。

“九九”乘法口诀清晰书写在三枚长23厘米、宽4.5厘米秦简牍上,保存十分完整清晰。古代《管子》、《荀子》、《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都曾提及“九九”运算,但一直找不到实物来佐证。

古往今来人们在计算中进行乘法、除法、开方等运算的乘法口诀表,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现在使用近三千多年,比西方乘法口诀早600多年。但里耶秦简与从“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现代版乘法口诀表顺序相反,即从“九九八十一”开头,不是“一一得一”而终,而是“两半而一”,即两个二分之一之和为一,说明我国早在2200多年前秦人就有分数概念,并作为计算工具广泛运用,简牍文字中已频繁使用分数。

简牍也为世界算术史研究提供珍贵佐证,乘法口诀从阿拉伯传入中国说法不攻自破,大大挫伤西方某些学者熬气,改写了世界数学历史。

大秦国家机器运转有序,社会秩序文明程度超出想象。

简牍表明秦朝文书传送机制,邮政邮驿系统及交通道路沿途驿站建设完备,运作规范高效。

当时中央朝廷和郡政令能及时传达到偏远迁陵县(里耶),迁陵县文书能下达到乡里,上报送到洞庭郡,甚至中央朝政所在地咸阳。或许秦朝对地方朝政管理精细,事关民生大计事情都须上报。秦简“上计”简中记载迁陵县丞上报朝廷事项,诸如,一年里租赋﹑刑狱﹑选举、垦田、灾情等,迁陵县下辖都乡、启陵、贰春三个乡人口增加、税收情况,还要具体汇报仓官捕鼠效果情况。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秦律》、岳麓书院收藏秦简律令文书及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二年律令·秩律》对仓储粮食损耗都有规定,失职要受惩。

清华大学张驰对秦简牍上下横向往来文书比较分析,上下政令畅通,行政办事效率效能较高,横向跨郡跨县询问、催办、追债、通缉、沟通等公文追书落地落实难度大,行政执行效率偏低。

秦朝计时用漏壶,并配置到官府衙署及官道驿站,将白天分为十一刻,简牍上称“水十一刻,刻下……”,夜晚重设漏壶,简牍记载“夜水下……刻”。

秦简牍文字均由毛笔墨水书写,字体规范,秦隶(古隶),小篆。

文字出自迀陵县衙署各职曹基层小吏之手,圆熟平和,或规范方正,或笔力沈劲,或锋芒稍露,或稚拙凝重,见证秦代书法艺术水平。整理公开发布文字分析有十六七人,诸如,堪手、敬手、欣手,这些故人做梦也不会想到其笔墨会流芳百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批留名民间书法家。

文字书写有别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单行书写,如第九层一至十二号木牍,一牍五六行,行二十至三十字,墨迹犹新,或缓急得宜,或轻松灵动。

史料缺失凭民间流传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史记记录有失客观公正。

秦始皇,即赢政,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我国封建国家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秦朝缔造者统治者。历史对其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制定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兴建兵马俑,修建长城等正面评价高度认同。里耶秦简未出土前,历史似乎对其缺乏人性和道义的严苛法制,焚书坑儒,重农抑商,劳役农民等负面暴政评价也高度认同。秦朝史料保存人为出现断档,几乎散佚贻尽,仅零星碎片化记载,后世无从全知。

秦始皇诏令举国上下“焚书坑儒”,而迁陵县衙署在秦即将灭亡之际悲壮上演流芳千古的“焚书坑简”。九泉之下赢政应感欣慰,里耶秦简为其正了名,还了几分清白。

除了历史认同秦始皇一生没有杀过忠臣,甚至殉葬不用真人而用兵马俑等反证。

这些彰显秦律令富有弹性,宽严相济,既有酷刑,亦有人性化制度,与暴君所为风牛马不相及,并非史书所述“失期法皆斩”。

军队误期过长或逃跑,简牍《徭律》确有记载从严处罚条款,违者“刖刑”或杀头。

史料介绍陈胜、吴广因误期太长,担心“刖刑”或杀头而举行农民起义,或许起义需要找个引起共鸣理由。

秦简牍记载秦律大致6种刑罚,死刑,即砍头、弃市及磔;肉刑,即刖、宫、劓、黥等肢体刑;徒刑,即拘禁服劳役苦役;迁刑,即流放边远地;笞刑,即鞭子抽打体罚;赀罚,即向官府交纳钱财、无偿劳役、口头批评等。

历史来看,秦律五种酷刑非秦始皇发明创造,只不过沿袭前朝法律而已。史料介绍五种酷刑始于夏朝,犯什么罪处何种刑都有明确条款,只须对号入座,并非随意而定。“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等五刑,就是刺字、割鼻子、砍脚、除生殖器和砍头。“刖”就是砍掉脚,仅次于死刑。自汉代才开始采用人性化程度稍高的“新五刑”代替“旧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里耶古城遗址内,南门城墙土下玻璃框中人体骨架遗骸令人震撼。

遗骸长1.56米,仰面躺着,头朝北,头颅与身躯完好,双脚没了,其胸骨部位残留着两块发绿青铜片,为致命凶器。据牙齿骨骼分析判断,为十五、六岁少年,其双脚可能因犯罪受“刖刑”所致。

考古专家认为,遗骸埋在南门城墙拐角处,方位特殊,推测秦王朝第二次对古城筑城时,将其进行活人祭祀埋葬,以求城墙平安坚固。至今,这位躺在冰冷墙土下达2200年之久秦代少年,悲剧人物,悲惨命运,大秦王朝律令之牺牲品。

官吏公务活动规范和社会秩序安全管理记载简牍,生动记述秦朝地方县衙责任、廉洁、规矩、严管公权、维护社会安全等方面事情。

秦律令对伸张正义、维护社会稳定、见义勇为有条文明确红线底线。规定在路上看到有人杀人,百步之内人没有及时伸手劝救,就要受惩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八月,迁陵县一个名叫狼的人,借了迁陵县衙一条公船说去楚国故地搜找瓦片。专家学者分析,当时秦国打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地,交战中许多房屋被摧毁,废墟上尚有大量可利用屋瓦。迁陵县衙事先没有掌握狼是个不守信用人情况,结果狼借走船后一直没有归还,经办人员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后来迁陵县衙追究经办人责任。

官吏口粮按月领取,因公出差则由路经驿站提供口粮,期间原单位不再发放。

我国古代长度“里”与现代有别。玄奘《大唐西域记》描述西域国与国都城距离及国家面积大小,常用唐代度量衡“里”。唐代称360步为“一里”,5尺为“一步”,“一里”即1800尺。分“大尺”与“小尺”,大尺为29.6厘米,小尺为大尺一半,即14.8厘米。如按大尺推算不合实际,唐代人一步不可能走出147.5厘米,而按小尺趋合理,一步约73.75厘米,由此推算“一里”为265.5米。印度学者对我国古代“里”进行深度研究,得出中国“里”约为六分之一“英里(1609.34米)”,据此推算“一里”亦为268.2米。

《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尺为步”,当时三百步为一里。唐朝“里”度量衡可能借鉴先秦、汉代标准和计算方法。专家认为秦朝一尺与唐代有别,相当于现代23.1厘米,理由是里耶秦简牍可能按秦朝一尺之制标准制作的,长度为23厘米,按此推测秦朝一里约为415.8米。

由此看来,秦朝对公务活动和见义勇为严格红线底线管理,骑马因私走出“一里”,按秦朝度量415.8米,就犯贪赃论处。百步(138.6米)之内看到有人杀人不前去制止就要受惩罚。

秦代中央朝廷存续期间(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08年)政令畅通,地方政权严格遵循大秦律令运行,善始善终。

2200多年前两场大火让中华民族精神财富蒙受不可估量损失。

历史上竞然巧合多,两起保护典籍简牍的历史故事几乎不约而同发生在酉水流域。“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典故发生在酉水下游沅陵二酉藏书洞,朝廷博士官伏胜冒着杀头危险,从咸阳偷运出书简千余卷,辗转跋涉千里,将书简藏于二酉洞,让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洞庭郡迁陵县官吏面临秦亡“冒天下之大不韪”“焚书坑简”,为秦朝历史留下最珍稀“人文根脉”。

我们要感激迁陵衙署抢埋简牍古官吏们,历史应记住这些功勋卓著的无名英雄,当时一股善念善举和胆示勇气为子孙后代留下无价财富,古官吏们忠诚担当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里耶秦简刷新中国古医方最早纪录,见证秦朝重视中医药事业。

2017年龙山县邀请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古籍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湖南省考古所及里耶秦简博物馆等专家对77枚涉及中医药简牍进行学术研讨,一致认为关于地方献药、疾病及疗效、医政制度、档案、养生理念、求仙药诏令等记载,填补秦朝医药实践空白,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深邃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彰显着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医学科学。

医方简牍达11枚,内容包括中药材、药膳方、药方(令金伤无广瘢方等)等,诸如,简牍8-1223:“七└病暴心痛灼:者冶之析蓂(下從泉)實冶二枯橿└菌。桂冶各一凡三物并和取三指冣到節:温醇酒”。简牍7-108:“卅五年遷陵醫静所治黔。率亍之一人得六十八筭”。简牍13-378:“治之可十日已:静問冣病冣告静”。简牍13-379:“病:已:不復發至今不智它:如書”。简牍13-380:“四日令静治:之:可十日已它如前”。简牍10-249:“卅三年八月己亥朔辛酉啟陵鄉守□敢告尉主:傳月診史氣。病書已到敢告主”。上述治胃病、治刀剑伤感染等药方,堪称世界上最古老药方。

考古学家根据字体特征和用字特点推测,古医方简牍成文为公元前222—208年,比马王堆墓出土简帛《五十二病方》早整整40年,中国发现最早古医方在湘西里耶秦简,刷新中国最早古医方纪录。秦简医方简与天回医简、北大医简和马王堆简帛等出土医方存在许多相同相近,据此推断后三者沿袭秦朝“官定处方集”(类似当今成方药典)。

与马王堆简帛《五十二病方》相比,里耶医方简牍文字不多,但涉及疾病名称、所用药材、药物炮制、用药方法、用药禁忌等诸多内容,表明秦人医方成熟可行,普遍用于治病救人。衙门里中医坐诊行医,官府对其工作考核,并纳入日常公文管理,说明当时中医在官府衙门地位不低。

这些医方简牍,还不是全部,已窥见秦朝早期医学文献之丰富。马王堆出土医书集中体现在5张帛书和200支竹木简上,涉及医学领域非常广泛。里耶秦简,按已公开发布简牍涉医药占比2.6%推算,近3.8万余枚尚有大量中医药简牍。

湘西土家族医药苗医药神奇神秘魅力,源自2200多年本土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蕴含着湘西祖祖辈辈勤劳勇敢智慧的基因图谱。

东汉刘溪《释名》:“酒,酉也”,1957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遗址出土秦简记录:古字“酉”即为“酒”。许慎《说文解字》:“酒”从“氵”,从相契。里耶所处酉水,古代称酉溪,武陵五溪之一,可见酉水与酒文化源远流长。

里耶早在2200多年前就是湘西物资集散地。

当时方圆数百里范围内制造的衣服、盐、酒、铠甲、箭、弩、生漆、桐油等物资聚集于迁陵(里耶),并由此运往“洞庭郡”及其他地方。

简牍记载里耶古城与古湘川盐道关系密切。简牍8—650、8—1462:“即酉阳徒道,反涪陵来以买盐急,却即道下,以券与却,靡千钱。除少内书却道下操养钱来视,华购而出之。”简文说明先秦存在川盐入湘古道,当时称酉阳徒道。

处于黄金水道酉水上里耶,得天独厚,湘西一带名副其实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十一

秦代里耶生漆资源丰富,生漆漆器生产加工基地。

十多枚简牍记录漆园制漆漆器生产管理,见证2200年前迁陵县(今里耶)盛产生漆,县衙建有漆园和制漆作坊,专人培管和制作漆器,官办漆园作坊引领漆业发展。其中一枚记录迁陵县衙官府漆制作坊情况:“用和桼(漆)六斗八升籥(仑),水桼九斗九升,凡十六斗七升六籥。”意为“使用和漆6斗8升6龠,使用水漆9斗9升,总计使用了16斗7升6龠”。当时作坊生产“和漆”与“水漆”两种,作坊消耗漆数量大,制作漆器应该不少。另有两枚简牍分别记录:“卅七年迁陵库工用计,受其贰春乡髹,桼三升,升飲水十一升,幹(干)重八。”“女卅人与库佐午取桼。”大意:县衙在贰春乡建有漆园,专人看管漆树。割漆工属女性劳动项目,有30名女割漆工,每天所割漆交库佐入库。迁陵县漆库(仓)管理人员采用专门方法对上交漆检验其成色。说明迁陵县生漆及漆器生产加工基地名副其实,显示秦朝男女平等,女性能在公共场所露面干活。

秦朝统一度量衡,1斛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按现代标准换算,1斛等于20000毫升,1斗等于2000毫升,1角等于4升,1升等于200毫升(相当四两),一付战甲1334钱,一个盾牌1384钱,当时成年人一天工资8个钱。

里耶古城遗址出土二件漆具,即一把漆刷和一块残缺漆器残片。其中,漆刷长20厘米,宽5厘米,与现代漆刷没有什么两样,漆器残片,虽不完整如断臂维纳斯具有残缺美。漆器虽不及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精美,但漆刷不失世界上最古实物。

辰砂,又称朱砂、丹砂、汞砂、赤砂。自古以来,朱砂用做颜料,入药治病,提炼水银,我国民间视朱砂为镇宅、避煞、开运、祈福、纳财等吉祥物。

湘西2200多年朱砂开采历史,秦汉时代《神农本草经》将朱砂列入药物范畴。《逸周书·王会解》:“卜(濮)人以丹砂”。《通典》:“辰州贡丹砂”。唐代《新唐书·地理志》称:“辰州(今沅陵)土贡光明砂……溪州(今永顺)土贡丹砂”。宋代《图经本草》:“丹砂出自辰州,以辰州最盛,谓之辰砂”。其实辰砂主产地辰州是大湘西概念,凤凰茶田、保靖、古丈及贵州铜仁万山等地,乃我国最早开采辰砂地方之一。根据《史记·货殖列传》:“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相传巴国被灭后,巴氏兄弟流入古五溪成为五溪酋长。从此巴氏掌控湘黔川边区丹砂开采权,巴氏死后,巴寡妇清继承夫业,继续生产经营辰砂成为富商。秦一统天下后,巴寡妇清将朱砂、水银进贡给秦始皇,秦始皇大悦允其客居咸阳。秦始皇从寡妇清处得知万山丹砂最好后,便派徐福方士两次赴万山凿石炼丹(长生不老药),仙丹未练成,却歪打正着创造发明了三硝四磺五木炭火药。

朱砂自古为湘西民俗文化重要元素,也是中原古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新石器时代先民就用其作颜料,早期古墓葬出土面具涂有朱砂,金器、青铜器上都能见到朱砂影子。湘西乡村起新宅、“四月八”、赶秋节、社巴节等民俗祭祀活动都离不开朱砂,土家族苗族染坊漆铺不可或缺的生产原料。

湘西金色桐油,2200多年传承厚沉,千古老品牌。简牍记载迁陵还是桐油主要生产地,“直到民国时期,这里的桐油还沿着水路运送到江浙地区”。或许历代中央王朝十分看中迁陵丰富生漆、桐油、朱砂等战略资源和军事战略地位,才对里耶高度重视管控。

十二

秦朝通过律令《祠律》将农耕与宗教祭祀事务统筹管理,地方政府及官吏宗教祭祀和促进农耕生产职能法定化。

“祠”,《说文》释义:“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先农”,或谓神农,或谓后稷,神话传说中最先传教百姓耕种之农神,远古称帝社、王社,至秦汉时期始称先农。《汉仪》曰:“春时东耕于藉田,引诗先农,则神农也”。

“祠先农”简牍多为校券,即迁陵县衙筹备祭祠先农活动及祭品处理情况记录,上有经手、监督等人员记录。校券形制与其它文书简牍明显不一样,简牍有正反两面长37厘米,宽1.3—17厘米,如同现代发票双联或三联单,书写文字并刻齿后两面对半剖开,刻齿及剖符相当发票骑缝章,防范篡改简牍文字记载。诸如,简牍14-650、652、14-698,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三月二十日(公元前215年),仓库管理者是和助手狗以及监督者尚从库房中调出物资供祭祀先农,祭祀活动完后,又在当天完成“分胙”,即将祭品分发或卖给百姓,工作简单高效。

这些表明秦朝沿袭传承西周朝以来的传统礼制重视农业,通过“祠先农”活动对百姓耕地进行奖惩,也说明当时朝政有信仰主张,敬奉神祇,但对社会宗教祭祀实行统制,不得私自举行,祭祀须由县衙组织,从而为以后历代政权宗教政策规范管理开了一个好头。

迁陵县除了每年举行“祀先农”祭祀活动,春天还要进行“燔田”活动,刀耕火种,火耕水耨。当时田地分公田和民田,公田劳作者以服刑人员为主,士兵身份戍卒也要参加公田耕作。民田,即黔首田,实行“行田”制,将国家土地划分成小块,颁发给百姓,百姓交田租,田地不可买卖。“祠先农”说明里耶及酉水为农耕文明神话重要发源地,中华古文明发源地之一。

十三

里耶古城遗址出土藠头耐人寻味。

秦简记录迁陵农作物有粟、菽(豆)、麦、稻、芋、糜子(穄子,今黄米、小米),经济作物有纻麻(苎麻)、橘、生漆、桐油、枳枸(金钩、拐枣)等。蔬菜水果记录,除了藠头外,有芋、芹、韭、蒜、葫芦、橘、梅、桃、枣、李等。

“藠头”,学名“薤”,又名“藠子”“薤白”,石蒜百合科葱属植物,鳞茎长椭圆形,味辛辣,具通神安魂、行气导滞、促食欲、助消化等功效。

民间流传“餐前饭后食藠头,不打郎中门前过”。藠头鳞茎,自古以来属高档蔬菜,清朝皇宫将甜藠头纳入进献朝贡物品,称之“久吃龙肝不知味,馋涎只为甜藠头”,如今成为我国出口创汇产品。湘西藠头上个世纪就一直出口日本。2200多年前舶来品“辣椒”还未传入中国,迁陵县属南方高寒山区,多雨潮湿,藠头成为祛湿除寒、消食开胃之首选。

秦简记录诸多饮食,其中有几枚记录迁陵县衙官吏饮食就餐情况,一日两餐,非常翔实,算得上世界上最早餐饮记录。简牍还出现“季R”“析R”等字迹,专家疑为“菜谱”。

据专家撰文介绍,简牍记载秦人买卖虎肉:“卅五年十月壬辰朔乙酉少内守履出黔首所得虎肉二斗卖于更戍士五城父□里”“阳所取钱册率之斗廿钱令史就视平魋(tui)手。”两枚简牍大意:秦始皇三十五年十月中一天,叫履的少内守(迁陵县衙管财政官吏)把百姓捕获上交虎肉卖给守边武士二斗。这个原籍城父县(今安徽亳州)某里叫阳的武士取四十钱,折合每斗二十钱交给县衙少内,一个叫令小吏监督,一个叫魋小吏登记。而当时迁陵县衙官吏每日工资才八钱,二斗虎肉相当五日工资,价格不菲。

十四

“走荼”简牍,被誉为“中华茶业第一简”,见证湘西茶叶生产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秦朝。

“走荼”包涵收购和销售邮递“荼”两层意思,当今包括武陵山区在里西南地区仍然称收茶为“走茶”。简牍记录“走荼”,说明秦迁陵县户曹做了三件事情,先从迁陵县各乡收购新鲜“荼”(茶),再由小吏打包茶叶,并签署销往(运输)咸阳、高陵、阴密、竟陵的通关或证明文书,最后到邮驿站办理邮递手续。

西汉王褒《僮约》两处描述“茶”:“脍鱼炰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并佐证西汉以前,普遍称“茶”为“荼”。所谓“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茶具,而“武阳买茶”意为公元前59年农历正月十五从邻县武阳(今成都彭山县双江镇)购买回茶叶。这比美国茶学权威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所述茶叶5世纪成商品要早5个世纪,而里耶“走茶”简牍又将中国茶叶商品再往前推早近2个世纪。

根据《诗经》《九思》等文献记载“荼”和专家学者对里耶“走茶”简牍研究分析判断,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以来,“荼”已在黄河及长江流域百姓生活中广泛饮食。那个时代文人骚客对“荼”情有独钟,如《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注解《毛诗故训传》:“荼,苦菜也。”汉王逸《九思·伤时》:“堇荼茂兮扶疏。”“荼”还有“苦菜”之意,即“茶”中放油盐煮沸作下饭“苦菜”。如今里耶周边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地区仍然传承保留着“茶”作为下饭“苦菜”遗风——“油茶汤”。直到唐朝,“荼”才华丽转身成“茶”。人们改吃荼为饮茶,改煮荼为泡茶,即用开水冲泡来解渴消闲。唐陆羽《茶经》:“谓茶……早取为荼……”“一曰茶,一曰槚”“槚,苦茶”。

酉水下游古丈河西白鹤湾战国西汉古墓群出土茶壶、茶杯、茶灶锅、茶井等文物,也印证还原湘西酉水流域早在战国时期生产茶叶这一史事,见证2200多年前巴人将种茶制茶技术和饮茶风俗传入湘西。

湘西古丈毛尖、黄金茶等好茶名茶历史悠久丰赡,2200多年的“老字号”品牌成色古悫古韵,流光溢彩,班班可考。

十五

里耶古城出土文物见证其为南方陆地丝绸之路上古商埠“明珠”。

重庆古属巴蜀地,湘西与重庆为邻,唇齿相依,文化相连。《后汉书·南蛮传》载:“秦昭襄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布。”

公元前122年博望候张骞开拓西域古丝绸之路中发现南方陆地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道。张骞出塞到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发现来自四川蜀布,回国后向汉武帝禀报“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东南身毒(今印度)国。”所谓蜀身毒道,我国古代从成都,经云南大理、曲靖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称之西南“丝绸之路”,又称“蜀布之路”,也称“南方陆地丝绸之路”。换句话,即一条我国古代从中原经西南和中南进入缅甸、印度通往西亚、欧洲的海外陆地商道。苎麻为长江以南地区特产,西方称其为“中国草”,古蜀地常以苎麻织布,故称之蜀布。湘西自古盛产苎麻布,历来为朝廷贡品。里耶古城出土棕麻编织物和陶纺轮就是湘西盛产苎麻布例证。

专家学者认为南方陆地丝绸之路有三条以上支线,西线通过四川成都“旄牛道”,中线通过四川宜宾“五尺道,南线通过重庆涪陵走水道,涪陵—龚滩—酉阳—里耶—沅陵—洪江—凯里—贵阳—安顺—曲靖,三条支线汇合于曲靖。里耶古城及酉水流域出土战国时期玉石砝码、绿色琉璃壶、水晶环、西亚黄金佩饰等西方异域文物,就是湘西酉水与西亚、欧洲通商贸易历史久远的最好诠释。

酉水号子对南方陆地丝绸之路通过口口相传:“四十八站上云南,四十八站到长安。”既为湘西子孙行酉水闯世界明示坐称方位方向,又道出了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出行难的艰辛和不屈。

十六

里耶秦简,文字细致,辞微旨远,真实还原“复活”秦王朝历史,被誉为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之一”。目前唯一一部大秦帝国编年史,中国第一部日志式断代史,第一批官方简牍档案,极其珍稀,宝库金山。专家学者称其历史文化价值堪比安阳殷墟甲骨文、敦煌文书。

如果把大秦历史比作人,“兵马俑”宛如大秦形象和躯体,“里耶秦简”则为大秦思想与灵魂。好似通达两千多年前神秘大秦时光隧道,如同一群“会说话”的兵马俑,秦代历史百科全书,平民百姓生活“清明上河图”,“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里耶秦简,湘西历史文化重要地标。洗白了数千年来强加于“五溪五蛮”地区“蛮”之贬称,提升了湘西人文历史价值。里耶古城地处武陵山腹地、酉水中游,土家族发祥地,历史上多个民族杂居和谐共生,多元文化交融融合,对古代中华民族史研究具有意义。

历史一些误导可以理解,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未能见到这些史料,《史记》《汉书》出现缺陷偏颇,一定程度误导了后人,史料称秦始皇为暴君有失公正,误解太多,或许后来太史公们也未找到秦朝更多史料,或许记载有误,或许秦朝后来变得严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湘西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本完成基础研究工作。迄今为止,里耶秦简已研究公开发布2700余枚简牍,已震惊中外,改变秦代学术研究面貌格局。尚有3.5万余枚简牍研究成果即将发布,迷一样断代秦朝历史还会有更多惊喜。

随着新一轮文物普查开展,给提升构建湘西相对独立历史文化体系框架带来机遇,进一步拓展考古视野空间。简牍文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及潜力等研究阐释解读任重道远,充满期待。

坚信里耶秦简牍、里耶古城及周边战国至秦汉古城古墓葬等遗址遗存深度考古研究,将更加丰富湘西乃至我国历史面貌,湘西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脉络更趋清晰。(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THE END
1.饮食文化古籍中的川菜菜谱与养生秘方李莉四川美食古籍中的川菜菜谱与养生秘方 李莉 菜之所以成为系,一定是与一个民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百姓所喜爱的著名菜系流派。俗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称,川菜http://scdfz.sc.gov.cn/scyx/scms1/content_167157
2.厨师之手一项全面的研究于传统与现代菜谱的创作与实践传统菜谱:文化遗产的保护者 厨师做出的传统菜谱不仅仅是一份食物配方,它承载着长久以来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秘密。在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烹饪方法,这些方法通常由多代人共同维护,不断地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交流。例如,在中国,一道经典的宫廷点心——“蒸笋”(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小圆饼),其制作过程涉及精细https://www.hgddesks.cn/te-chan/612890.html
3.地方菜的传承和发展中餐粤菜川菜菜肴特色菜十大硬菜最早的海外中式餐饮以移民餐饮为主,主要服务对象是当地的中国移民。而中餐十余年国际化的进程,则反映出随着中国文化的出海,海外中式餐饮也已经从“移民餐饮”,转变为中餐出海的“品牌餐饮”。 地方菜品牌出海,需要了解和尊重当地族群的生活习俗和饮食的需求,通过品牌、消费体验以及品质、口味来赢得消费者,如果没有找到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73AP1B05198DT6.html
4.中国食谱(豆瓣)1. 古有《随园食单》,今有《中国食谱》,美食家的30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 杨步伟(1889—1981),出身南京望族,祖父是著名佛学家杨仁山居士。她自幼性格果敢,勇于任事,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新女性之一。 她先后在南京旅宁学堂、上海中西女塾读书。二十岁时应安徽督军柏文蔚之邀,任崇实女子学校校长。“二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26734610/
5.名菜网:中国新菜菜谱配方秘方旺菜流行菜招牌菜特色菜名菜网建站于2005年,是中国互联网最早提供专业菜谱查询的网站之一,目前已收录各类菜谱小吃技术文档近三万份,全国范围内火爆旺菜、创新菜品、名店名菜详细配方及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对广大餐饮朋友尤其是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https://www.mcw99.com/
6.美食图书馆+99本收藏级美味长书单,看这一份就够了!追索中国上下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你会惊讶的发现炎黄子孙的饮食门道竟如此之多,由文豪美食家留下的经典著作更是数不胜数。包括食旅、食器、食评、食谱、小说、散文等等,凭借文字对食物煎炸烹炒,,光看书已是口水直流。 书的海洋过如此之大,这份书单仅精选99本美食书籍献给热爱美食的你。 https://www.jianshu.com/p/9904f8da16f9
7.程序员的必备网站合集(找资源?看我一个就够了)程序网站一,做饭要有菜谱 - 导航类 1. 学吧导航,该网站收录了国内外众多优质学习平台,这些学习平台囊括了综合类,外语类,编程算法类,电脑办公类,百科类,设计类你想要的这里应有尽有。 2. 程序员导航,寓意 “程序员我爱你 - cxy521” 直接一站式服务,除了吃饭和上厕所的问题,你的其他需求将迎刃而解。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8865435/article/details/126056244
8.杭州大厨惊艳复原千年名宴!耗时3月做了76道菜肴,不是有钱就能吃中国古代有个说法:鲤鱼跃龙门,必须有天火烧掉鱼尾巴,才算飞升真龙,这叫“烧尾”。于是在唐代,为了恭贺士子初登第或者庆祝官员升迁调任,大摆的宴席就叫“烧尾宴”。 目前史料记载最早举办烧尾宴的,是唐中宗时的大吏韦巨源。 韦巨源升任尚书左仆射,依例向唐中宗进宴。因为是宴请天子,菜肴极尽奢侈之能事,有据可考的http://www.gxhzxw.com/m/index.php/cms/item-view-id-14307.shtml
9.中国美食进化史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在接下来的2500年里,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口腹之欲是怎样与各种偶然、必然的历史因素叠加在一起,才演化成了今日“屹立于世界美食之林”的中国菜谱系。 一场大火让史前人类发现了“烤肉”这种美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直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才开始种植农作物。(真是可悲-_-||) https://www.meipian.cn/33e8upyy
10.历史时期中国豆腐产食的地域空间演变初探到明代中国已经有“豆腐满天下”之称,到了清代“(豆腐)今四海九州,至边外绝域,无不有此”,所以清初已经有用“麻雀豆腐到处有”来形容广泛众多的民谚,这说明明清时期豆腐产食已经遍布中国的各个地区。所以,我们熟知的清代菜谱中,如《醒园录》《随园食单》《调鼎集》《食宪鸿秘》《素食说略》等中大量出现豆腐菜品,http://lishisuo.cass.cn/zsyj/zsyj_shsyjs/201904/t20190410_4862682.shtml
11.西餐里的中国味儿中国国家地理网当然,西餐在中国也并不是全然被拒绝。中国人一向善于“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珠江边的闽粤,到长江口的淞沪,厨师们用各种办法和形式,将西方的香味融入了中国的口味之中。 最早将中西口味融合之法写成菜谱的,是一个美国人,高第丕。1850年,29岁的高第丕来华传教,他与他的夫人在中国生活了半个世纪,晚年的他说上http://www.dili360.com/ch/article/p54bf6cf9c787707.htm
12.曹旭:乐府民歌是唐代诗人天天要喝的乳汁中国不能没有唐诗,唐诗不能没有乐府民歌。唐诗固然是一朝盛宴,但是,你不能说这朝盛宴是由某几个像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那样的大厨师做出来的,它需要几百年的通力合作;需要汉、魏、晋、宋、齐、梁、陈和北魏,为这场辉煌的盛宴准备各色各样的原材料、各种各样的调味品,以及历年的菜谱;烧得夹生或烧焦了的成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61859
13.中国食谱相似应用下载中国有很多简单而美味的食谱容易。这将是一个特别要告诉你的朋友,我可以煮中国食谱免费。 在线菜谱中国菜谱食谱将为您提供多种美味的中国鸡肉食谱。辣椒鸡鸡肉食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炒饭和辣椒鸡一起去。虾片是经常食用的零食在中国人的食谱。有餐厅在中国的意大利的食谱和西班牙的食谱。中国鸡有很大的品种。https://m.wandoujia.com/apps/651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