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套已经发黄的70年前老菜谱里面,赫然发现有回锅肉和鱼香肉丝的大名。
而且,里面记录的做法,和现在有很大不同——可能,这是史上最早的回锅肉和鱼香肉丝的菜谱记录。除了回锅肉和鱼香肉丝,这套菜谱里,还记录了其它部分川菜的早期做法。
这些记录,告诉我们,我大川菜并非生下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而是经历了若干环节,最后一步一步,进化到今天餐桌上的样子。
一套老菜谱
请注意,这不是一本菜谱,而是一套菜谱。这套菜谱的名字叫《俞氏空中烹饪》。一位自称俞士兰教授的人,在上海编辑出版了这套菜谱。我搜集的这套,其第一期最后一页,有蒋姓读者标注“1951年购”。则这书,大概率出版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或五十年代初。
这套菜谱,分为中菜组、西菜组和点心组三个系列。其中中菜组又分五期,五期共收录了120道菜的做法。其中不少是川菜。
其第一期有绪言一段,挺有趣:
凡吾人饮食之品,无一不直通内脏。其影响于身体健康者至巨,食物不良,则无营养力;烹调不得法,则有碍消化;不清洁或不新鲜之品,食之小则足以致病,大且危及生命。至于味之美恶,尤其馀事也。
家庭主妇于其丈夫自公退食之时,若能选择其夫所嗜,而易于消化之品,亲手调制,用以佐餐,则其夫之一日辛劳得所慰藉,而伉俪之爱情,亦因而弥笃矣。家有老亲稚子者,亦宜有适当之实物,以获致良好之营养。至于在家宴客,而向市上叫菜,则价昂而味未必美,若假手于傭妇庖丁,又恐难免不鲜不洁之弊。故入厨之责,仍非主妇莫属。惟是烹饪一道,似易而实难,欲求精通,端赖实习。时下,妇女对此发生兴趣者,近来已逐渐增多,而感师资之难。覯士兰有鉴及此,愿以数十年研究之心得,贡献于一般智识姊妹们之前。以资共同研究,幸垂察焉。
教授俞士兰编
原文无标点,现标点为鄙人新加。
大意是:女孩子们呀,一定要在你们的老公下班后,亲手做一桌老公喜欢吃的好菜,有利于增进感情。千万不要喊外卖,又贵又不好吃。
这段绪言,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故入厨之责,仍非主妇莫属”。各位老婆夫人太太们,洗手做羹汤,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不要丢在你们手里了。
回锅肉和鱼香肉丝
这套书里面,收录了当时回锅肉和鱼香肉丝的做法。
其第二期的第17道菜,就是大名鼎鼎的回锅肉。让我们来看看,70多年前的回锅肉长什么样?录原文如下:
回锅肉为四川菜,味辣而香,洵是下饭好菜。今将其做法写下:
成份:
一、猪肉一斤(坐豚或排骨肉)
二、芥兰菜(白菜黄芽菜皆可)
三、豆板辣酱四汤匙
四、甜蜜酱二汤匙
五、蒜苗或大蒜数粒
六、糖少许
做法:
将猪肉整块(长方形很厚的一大块),在开水中煮半熟。欲煮至外面熟里面尚生即捞起,把它切成极薄的片,用油四汤匙,把肉投入炸一透,加上大蒜、甜蜜酱、豆板辣酱,切成薄片的菜炒透。即成。
文中,“豆板辣酱”即豆瓣酱,甜蜜酱即甜面酱。从这里面的文字,可以看出,回锅肉的做法已经比较成熟了。
豆瓣用量很大,足有四汤匙,而且要加甜酱、蒜苗,和今天的做法大同小异。只是,对于川渝吃货而言,这里的芥蓝菜有点辣眼睛。可能这是上海那边比较喜欢的搭配,也无伤大雅。
君不见,现在那些胆子大的厨师,连馒头片都敢炸一下往里面扔,我们有什么资格指责俞教授用芥蓝菜呢?
值得重点说一下的,是俞教授认为,炒回锅肉,坐豚或排骨肉都可以。坐豚,就是我们说的二刀腿子,猪屁股上那一块肉。而排骨肉,是带排骨的三线肉——这个部位,尤其带点排骨,是川渝当年乡村大姐炒回锅肉的首选。
这里的回锅肉,和今天的主要区别,是书中说煮半熟,现在则强调七分或八分熟。
在这书中,鱼香味型已经发展到,除了鱼香肉丝(第三期),还有鱼香四件(第四期)、鱼香茄子(第五期)等鱼香味菜品。说明鱼香味型,已广为人知。
不过,那时的鱼香肉丝,和今天的做法,区别就比较大了:一是没有用泡椒,改用“辣椒或辣椒粉小半茶匙”——其实,当时上海是有泡椒的,我们在该书其它川菜记录中,就发现有泡椒;二是俏头用“莴苣笋连嫩叶二小株”,和现在的俏头,完全不一样。而糖醋,则明显醋比糖多,“糖一茶匙,醋一汤匙”。
我们发现,俞教授笔下的其它鱼香味也是这样。“鱼香四件”——这个四件,可能是“事件”。似乎从宋朝开始,江浙一带,就把斩成小块的肉类,称为“事件”。古代菜谱中经常有这个词出现——其做法,是用鸡或鸭的肫肝(川渝叫jun肝),加“莴苣笋一只”,不过增加了“蒜苗或大蒜头二小粒”。
而鱼香茄子,配料没有莴笋了,而是“辣椒两只(红的)”、“姜数片”、“蒜苗二根”、“葱少许”。
往鱼香肉丝里面扔莴笋等蔬菜,是成都那边的传统做法。1979年出版的《大众川菜》,里面的鱼香肉丝就要加豌豆尖。北京饭店的川菜厨师,也保留了这个习惯。
我有成都朋友告诉我,就是这几年,他在成都苍蝇馆子里面,还吃到了加豌豆尖的鱼香肉丝。不过,现在他们绝大多数不扔豌豆尖了,改成木耳丝、胡萝卜丝、青笋丝了——反正要扔点东西进去,积习难改。
棒棒鸡和宫保鸡丁的前身
没想到棒棒鸡的大名,也在这套书里闪闪发光。我们的俞教授在“棒棒鸡”后面,加了个括弧,备注“麻辣鸡”。
这鸡的调味很简单,芝麻酱、红辣油,以及“糖盐各少许”。值得注意的是,棒棒鸡里面,要加“粉皮半杯”。粉皮,用大米磨浆,摊成薄薄一大张,蒸透,切成片。麻辣鸡和粉皮的组合,我记得在川北吃过,武汉一带也有这样的做法。
现在的棒棒鸡或其他麻辣鸡(其实就是各种川味凉拌鸡),用料配伍更为复杂——这就是菜式的进化所致。
书中,我们还发现了疑似宫保鸡丁前身的一道菜。即第一期中的酱爆鸡丁。书中介绍如下
酱爆鸡丁为四川菜之一。其味是辣的。上海平川馆子,皆有此菜,惟各家配料小有差别,其他大致相同。余即以最普通最经济化的写下。
原料是“鸡胸肉”,“切成骰子块”。然后:
辣椒六只(大的灯笼椒,二只红的四只青色的);
笋或茭白半杯(笋欲嫩头切成豆子块);辣酱一茶匙(四川豆板辣酱);
甜蜜酱四汤匙;
菱粉一汤匙;
猪油一杯。
做法很简单,鸡丁先爆炒一下,倒出来,再单炒也切成丁的灯笼椒、笋尖或茭白。最后,用甜面酱、豆瓣再爆炒鸡丁和其它丁,起锅。
酱爆鸡丁之外,还有一款做法简单的辣子鸡丁。辣子鸡丁这一条,专门有个备注“辣子鸡丁,四川馆中所做者为最出色”。这道菜,其实就是青红椒丁炒鸡丁。和传统的辣子鸡丁完全不一样。
清末,川菜就有“辣子鸡丁”,和歌乐山辣子鸡完全是两个套路。老派的辣子鸡丁,用泡椒炒,放少量糖醋,微带甜酸。但是,俞教授笔下的辣子鸡丁,其实就是用辣椒丁炒鸡丁,味型结构非常简单,并非传统川菜的辣子鸡丁。
而酱爆鸡丁,用甜面酱为主味,辣味为辅助。很像以北京菜为底子,加一点川味的豆瓣酱,调整而成。
现在的宫保鸡丁,很可能,来自某个大厨的灵机一动。在这种酱爆鸡丁和传统辣子鸡丁基础上,混合改进而成。保留了甜酸,然后把甜酱和泡椒换成了糊辣,用更简单的花生米和大葱颗,替代了比较麻烦的笋丁。
由此看来,宫保鸡丁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从多个版本逐步演进而来。这里的酱爆鸡丁,可能就是宫保鸡丁发展之路上的一个环节。
我曾看到记录,哪怕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成渝两地,都同时并存咸鲜味和糊辣味两种宫保鸡丁,所以,对于酱香风味的宫保鸡丁,我一点不吃惊。时至今天,贵州的宫保鸡丁,也倔强地保持他们的风味,只用贵州风格的糟辣椒,而拒绝糊辣味。
干煸和干烧
这套菜谱中,居然还收录了川菜代表技法:干煸和干烧。书中没有使用干煸一词,而是统一用“干烧”。说明俞教授对川菜技法理解,还有待提高。
书中,第一期有“干烧鲫鱼”,第二期有“干烧牛肉丝”、第四期有“干烧鳝背”,第五期的第一道菜则是“生爆干烧鸡块”。
干烧鲫鱼有一个菜品介绍:
干烧鲫鱼为川菜之有名者,锦江酒家此菜甚为著名。
此菜调料用到豆瓣、醪糟(本书按照江浙习惯,写为甜酒酿)、辣椒面、姜末、小葱、酒、盐等。书中记录了两种做法:
第一种,鱼先蒸或者煮熟,放在鱼盘上,然后炒佐料,勾芡,淋上去。这哪里是干烧,分明是过水鱼嘛。
第二种才是初级阶段的干烧。鱼两面煎透,再炒料,放入煎好的鱼,烧一会儿。把鱼装盘,锅里的佐料勾芡,淋在鱼身。
干烧鳝背做法大同小异。鳝鱼丝下油锅爆过,再炒佐料,加水后收汁亮油,起锅装盘。
而生爆干烧鸡,则颇有当代江湖菜的神韵——豆瓣、泡椒、泡姜都出现了。鸡块用油爆香,再把豆瓣、泡椒、泡姜、姜蒜炒一下,放入鸡块爆炒而成。最后撒上红椒丝和蒜苗段——是不是很像江湖菜?
干烧牛肉丝,名为干烧,实则却是地地道道的干煸技法。牛肉丝要油爆三次,彻底爆得干香,再把芹菜丝也爆干,最后用豆瓣、糖一起炒。
从这套书收录的川菜看来,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川菜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调料运用上,还显得单调、稚嫩。但是,川味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技法,已经基本成熟。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散布在民间的大厨,被统一收编进各种国营或集体餐馆。尤其是五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大规模组织编写菜谱,促使大厨们把各自压箱底的绝活贡献了出来。经过业界系统整理,川菜开始走上定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