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铃悠悠:中国古代社会的牛

牛,中国传统六畜之一,“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名言体现了其默默为人类奉献的史实和精神。中国是农业大国和古国,农业文化源远流长,黄牛在旱作、水牛在稻作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突出;中国拥有广阔的草原牧场,游牧文化历史悠久,黄牛和牦牛在牧区及极端环境条件下发挥着重要和独特的作用。

牛的种类

更新世时期旧石器时代,中国南北方皆有野生牛类遗存出土,它们是远古先民重要的狩猎对象。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中国北方地区依然存在着野生原牛,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距今3900年前后)的先民使用野生原牛肩胛骨制作卜骨。古DNA的研究表明,当时野生原牛、野生水牛和家养黄牛种群共存,并且,野生原牛与家养黄牛种群发生过杂交。

圣水牛在距今8000—3000年的中国南北方皆有分布,它是另一种野牛,对中国现代家养水牛没有基因贡献;因环境(两周相交之际中原地区气候转冷)和人为(商人过度捕杀和对其栖居环境的破坏)的原因,至东周时期已彻底灭绝;它的形象由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花园庄东地M54(即亚长墓)出土一件青铜水牛尊得以重现:短角、角的横截面呈三角形、四足短粗有力、体态浑圆。

我国现有家牛三种:黄牛(可分为普通牛和瘤牛)、水牛和牦牛。现有研究表明,黄牛和水牛自境外传入,但中国古代先民对其进行了接纳、吸收和再培育的利用,使其成功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牦牛由中国本土驯化成功,有“高原之舟”的美誉。

家牛起源

家养普通牛的引入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中国本土驯化家畜种类的成功,从技术层面为其引入和饲养提供了经验积累和借鉴;种植业的进步,从经济层面为家畜种群扩大和种类的增加提供了物质保障;社会日趋复杂化,从社会组织结构方面为家畜的组织管理和分配提供了现实;文化交流为其引入和传播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家养普通牛在中国境内逐步扩散。距今4500—4000年时,扩散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如河南柘城山台寺、禹州瓦店、登封王城岗),饲养规模有一定的扩大,饲养方式上,大量使用农作物粟和黍的副产品来喂养;距今4000—2000年时,已扩散到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且逐步向南,在西汉南越国时期传入岭南地区。

瘤牛又称“高峰牛”,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特有牛种,耐热耐旱。家养瘤牛的祖先是印度野牛,其驯化起源于距今85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的梅尔伽赫地区可能是最早的起源中心。其在中国境内最早出现于距今2400年的西南和岭南地区,石寨山文化储贝器等文化遗物上常见瘤牛形象。现代瘤牛DNA研究表明,中国家养瘤牛由印度及东南亚传入,云南很可能就是中国最早引入瘤牛的地方。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对其驯化是藏区早期畜牧的重大成就。考古资料显示,居住在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和西藏地区的原始先民可能在距今3000年前后成功驯化了牦牛。青海都兰诺木洪文化遗址中曾出土陶牦牛1件,“两角及尾部稍残,头部两侧不对称,背部呈波浪形。毛长及地,故显得略矮”。此外,卡约文化考古遗址中据称也出土有牦牛遗存。

家牛功用

家牛在中国境内依次出现以后,在食物资源(肉食、奶制品等)、祭祀用牲、骨料加工、农业生产(牛耕土地、农田灌溉、粮食加工)、交通运输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牛耕的使用,实现了从人力到畜力耕作的转变,由此引发了一场“畜力革命”,实现了生产力的飞跃,推动了中华古代文明的进步。在此,以家养普通牛为例对其作用进行探讨。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足见祭祀与战争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而普通牛正是王一级的祭祀形式“太牢”中所使用的最为主要和重要的牺牲。所谓牺牲,皆从“牛”,表明牛为诸牺之首,牲的本意原指祭祀之牛。

家养普通牛一经引入便在祭祀活动中发挥作用。甘肃武山傅家门遗址出土了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牛卜骨标本,表明黄牛在宗教祭祀中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5500年前。随着家养黄牛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柘城山台寺遗址一房址的南侧约30米处有一祭祀坑H39,其中9头完整黄牛集中在一起埋葬,摆放比较规整。其埋葬完整黄牛个体数量之多,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绝无仅见的。基于黄牛在祭祀中的重要性,表明在当时举行了规格较高的祭祀活动,也表明该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特殊或重要地位。

牛在牧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奶制品的出现为例,基于蛋白质组学分析,测得新疆罗布泊地区小河墓地出土有开菲尔奶酪、古墓沟墓地发现有酸奶沉积物,表明牛奶在距今3600年前已经进入新疆先民的食谱中。

20世纪末,一份就牛耕状况调研的结果显示:无论是珠江三角洲还是陕西关中平原,在经济发达地区,牛耕的历史已经或正在结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农舍炊烟,牛铃悠悠,那是镌刻五千年的永远的家园记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院部总机:010-85195999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THE END
1.中国美食历程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和发展。自古以来,每一代人都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以及地域特点融入到烹饪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且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古代时期,如何影响了现代的味觉? 在周朝之前,人们主要以粮食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逐渐形成了各自特色的一些烹饪技巧。在春秋战国https://www.6lcvwvufw.cn/yin-shi-jian-kang/915387.html
2.饮食文化演变史诗篇章从古至今中餐风味迁徙记忆之旅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批批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不断涌现。这些“古代有名菜”,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佳肴,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宫廷用膳与民间小吃 在皇家宫廷里,用膳是一场盛宴,而在街头巷尾,则是简单而朴实的小吃。从帝王到普通百姓,从高https://www.kuaisuf.com/xiao-chi/396084.html
3.中国美食文化演变历程从古代至现代的饮食变迁在中国历史的早期,人们通过狩猎、渔业和农耕获取食物。随着社会分化,农业成为主要经济活动,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了专业的烹饪技术。在周朝时期,宫廷中的厨师已经非常发达,他们不仅掌握了复杂的烹饪技艺,还能够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如糖果、蜜饯等。这些甜点是当时社会上层人士享用的奢侈品。 https://www.nu445dn1f.cn/liang-you-diao-wei-pin/920764.html
4.一键了解肉丸的历史:从1979年至今的经典中餐快餐文化变迁1979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一年的经济政策变化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快餐文化逐渐流行开来,肉丸开始走出家庭,是那些忙碌的上班族与学生们的健康选择。各类肉丸快餐摊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口味丰富、制作简便的优势迅速俘获了消费者的心。欢迎光临李记肉丸、大妈肉丸等地方店铺便成http://www.2j-tech.com/index/202412226599.shtml
5.明清美食博主袁枚:200年前的吃货日常也太绝了馄饨饺子酸菜牛肉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文作者:团子的成长笔记 一,选用须知 “选用材料的办法:小炒肉用后臀尖上的肉,做肉丸时则用前夹心的肉,煨炖时用硬短肋骨边的肉,莼菜用头,芹、韭用茎。” 团子突然觉得我活得好粗糙,袁枚对吃也太讲究太精致。 团子平时去菜市场买菜,也就是挑挑菜新不新鲜,只要没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13LNV10553X6CC.html
6.又到一年吃“椿”季!懂得这些香椿的做法,还愁没客流今天,中国两大香椿品种之一的湖北香椿,也保留了大量药用的特点:它芽小、质地硬,但气味浓、油脂多、耐久煮。这是中国人对驯化选育香椿的最早证明,也是它进入中国食谱的最早契机。而在它所广泛种植的中国南方的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各地,也孕育出了围绕湖北香椿的烹制方法。 http://www.chuyi88.com/a/2023/0203/22250.html
7.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辣的?辣椒最早传入中国时并未进入食谱,它从一种观赏花卉,到作为调味品“以辣代盐”,再到如今随着“辣味文化”风靡全国,在中国饮食中究竟是如何“翻身”的?2019年6月出版的《中国食辣史》一书考查了中国人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作者曹雨系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一段书摘与读者分享。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264486603&efid=Z8H4Kl4tAOqrxbWTxikhKQ
8.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辣的?答案原来在贵州这本书里辣椒最早传入中国时并未进入食谱,它从一种观赏花卉,到作为调味品“以辣代盐”,再到如今随着“辣味文化”风靡全国,在中国饮食中究竟是如何“翻身”的? 2019年6月出版的《中国食辣史》一书考查了中国人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作者曹雨系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https://www.gzstv.com/a/1029d3a6da8c4b3db2ec0c522ab911d7
9.科学网—中国食用菌产业大事纪621年以后,中国早期食疗学著作《食疗本草》中载有茯苓、木耳等菌类的食疗方。 622年-624年,欧阳询等编撰《艺文类聚》,是中国保存最早的古类书之一,对探索唐代前菌蕈学文献有重要参考价值。 636年,《隋书·经籍志》著录隋代菌类著作中有《种芝经》,为道教所秘传的仙家种芝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5605-265155.html
10.中国的饮食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https://hqjt.nju.edu.cn/sszx/4b/11/c1387a19217/page.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