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传入前的2000年,中国人靠什么下饭?

直至今天,生姜在中国饮食中仍是最重要的辛辣调料之一。图源|三匠行

川菜号称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渊源,然而豆瓣酱的发明不过百余年。没有辣椒的岁月里,川菜中的辣味从何而来?中国人又是依靠什么样的“辣味”来下饭?

▍花椒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辛辣调料,唐代时入菜比例高达37%

在中国古代,辛辣调料并不少,除了花椒以外,还有姜、茱萸、扶留藤、桂、芥辣等。在明代以前,花辣、姜、茱萸三者使用最多,被称为中国民间三大辛辣调料,是为“三香”。

花椒为“三香”之首,在中国古代有川椒、汉椒、巴椒、秦椒、唐椒、蜀椒等十多个名称,说明其广泛种植于长江中上游和华北地区。不过,最开始花椒并非用于食用,而是敬神的香物。《诗经》中有一首“谷旦于逝,越以酸迈。视尔如莜,贻我握椒”,讽刺的是带着饭锅远行的女巫,竟然把花椒随随便便送人……

直至战国时期,《离骚》中出现了“巫咸将夕将兮,怀椒糈而要之”的记载,意为巫咸神将于今晚降临,我准备用花椒饭来供奉他——这说明花椒已被食用了。楚人还以花椒入酒,制成了椒柏酒,名满天下。

先秦以后,历朝历代都会用花椒做调料。据吴氏《中馈录》记载,宋代做鱼或是做肉都要用到川椒。在宋元时期,全国许多副食原料都少不了用川椒,据元代忽思慧所撰《饮膳正要》记载,连宫廷的羊肚羮都要用川椒,甚至还有专门的川椒面羹。

当然,历史上四川一直是最重要的花椒产地和食用地。早在晋代的《华阳国志》中,就记载蜀人“尚滋味,好辛香”,指蜀人喜欢吃以花椒为主的辛辣口味。此后,蜀有“人家种之”之风俗,意思是说就像今天蜀人习惯在院内外种竹子一样,家家都种上花椒。到明代,仅宫廷中从四川一年采办的花椒就达8000斤,足见花椒对宫廷饮食的影响之大。

根据《中国古典食谱》的统计,中国古代平均有22%的食品中都要加花椒,与今天中国菜谱中花椒入菜的比例相比,这个比例已经相当大了,在花椒食用达到鼎盛时期的唐代,这个比例为37%。

“三香”其二,便是生姜。直至今天,生姜在中国饮食中仍是最重要的辛辣调料之一,并且这种地位已经持续了超过两千年。先秦人最离不开的辛辣调料就是生姜,时人吃饭或多或少都要来点。《吕氏春秋·本味篇》就记载说:“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意为,调料调和味道好的,是产自阳朴的姜,一般学者认为阳朴在巴蜀地区。

先秦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有关于生姜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历史上中国姜的种植十分普遍,但是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区,种植的姜更好。而在明清时期地方志的物产类中,大多有生姜的记载,这说明生姜的食用也非常普遍。

▍在没有辣椒的漫长岁月,四川人拿茱萸当辣椒吃

“三香”中的第三个是茱萸,很多人大概只在课本上见过茱萸,“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但在辣椒传入中国之前,茱萸是中国古代十分寻常的辛辣料,并且担当起了为四川人提供辣味的历史责任。

茱萸别名藙、樧(shā),分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前二者入药,后者入菜入药两可。茱萸果实色红、味辛,所以又称辣子,或称樗叶花椒。茱萸入菜的历史可谓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礼记·内则》记载:“三牲(牛羊猪)用藙。”到了西汉,川菜中就有了茱萸。但是,隋唐之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食用茱萸不再普遍,但西南地区还是将茱萸与花椒、姜并列为“三香”。

古代四川人最爱吃的食物之一鱼鲊(腌鱼),就用了茱萸。《齐民要术》记鱼法:取鲜鲤鱼去鳞,切成长二寸、宽一寸、厚五分的片,每片鱼肉皆有皮,洗净鱼血,撒上白盐,再放在平板石上把水榨尽。然后将粳米煮成饭,与茱萸和橘皮、好酒一起搅拌后,在瓮里先放一排鱼,再放一排饭,如此反复,直到放满为止,最后用菰叶密封瓮口。密封,一个月后就熟了。吃时再配上姜蒜醋之类。熬汤尤佳,烤着吃也很美。

在北宋,炒菜还没有普及,最流行的家常菜就是肉菜合煮的羹,吃时以酱、醋、盐、梅调味。北宋蜀守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言:“蜀人每进羹臛(肉羹)以一二粒(茱萸)投之,少顷,香满盂盏。”

甚至,四川人如今常吃的油辣子,在古代也是由茱萸做的。《礼记》中有记载,在九月九日这天,用一升茱萸同十升猪油一起煎成的辣油,名藙。这与现在煎辣椒油类似,可以说藙就是古代的熟油辣子。之所以用猪油,是当时还没有菜籽油,菜籽油大约在明末清初才出现。

直至今天,四川民间仍然将食茱萸称为木姜菜、木姜子,在一些地方仍作辛香调料用。

胡椒原产于缅甸和印度阿萨姆,在中世纪的欧洲,胡椒曾经跟黄金等值,盖因欧洲人把胡椒当作香料,而且是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香料,但是欧洲本土又不种植,只能全部依靠进口。当时,阿拉伯人从印度进口胡椒,运到埃及,在埃及批发给意大利人,然后由意大利人转运到威尼斯,在威尼斯转手给各地零售商。路途遥远,程序复杂,运费高昂,再加上转手层层加价,胡椒自然贵重。

然而,中国和欧洲并不完全相同,胡椒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最初是做药用,不过在唐代的食谱中便有了胡椒使用。虽然,中国在唐代以后,南方地区开始种植胡椒,但产量太小,远远供不上需求。当时,在唐宋时期,做菜需要胡椒、医生配药需要胡椒、道教养生需要胡椒,迷信房中术的士大夫想要壮阳,也得胡椒助阵。

所以在唐代,胡椒显得特别珍贵,唐代宰相元载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巨贪,在抄家时居然发现赃物中有八百石胡椒。按唐时一石的重量为七万九千三百二十克计,那么,八百石胡椒,总重应为六千三百四十五万六千克,也就是六万三千四百五十六公斤,将近六十四吨,三个集装箱都装不完。

到了宋代,由于海运极为发达,胡椒被大量进口,不再像汉唐或是中世纪欧洲那样稀缺和珍贵。但对于普通人,尤其是农村地区,胡椒仍是罕见食材。根据记载,南宋时的浙江农村,老百姓平常不舍得吃胡椒,只有贵客上门,才有可能地往汤碗里放几粒。

元代菜谱中便有不少菜用到胡椒,明清时期胡椒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胡椒,今南蕃诸国及交趾滇南、海南诸地皆有之……今编中国食品为日用之物也。”

▍为什么这些辛辣料统统败给了辣椒?

辛辣料在中国古代饮食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压腥膻,二是祛寒湿。从实用性上来讲,前者无疑更为重要,特别是在传统社会早期,畜牧狩猎的比重在农业中占很大比例。浙江大学教授、农史专家游修龄研究发现,北魏时期马、羊饲养占畜牧业的71.2%。

在清代以前,中国人地比率一般都是在5亩/每人以上,由于人口基数小,大量以森林、草地为主的山地没有得到开垦,为畜牧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牛羊肉在中国人的肉食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所以需要压腥膻的花椒来入菜。

自魏晋以后,羊肉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肉食达千年之久,《太平广记》中有关唐代肉类的记述总共有105处,羊肉独占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到了宋代,吃羊肉是社会时尚,宋朝宫廷御厨一年开销羊肉43万斤,而猪肉只有4100斤。

但是,明朝引入的土豆、玉米、红薯等高产旱地作物,使得中国人口持续增长,大量的草地、山地也开垦为更低,畜牧业因此萎缩,猪肉和家禽肉类在饮食比重中大大增加,这些肉类在压腥膻的需求方面显然没有牛羊肉高,所以花椒的用量大大降低。

例如,明代后期光禄寺留下的宫廷岁用牲口数记录则是18900口猪,10750头羊,猪肉已是后来居上;1784年的除夕大宴,清代的“猪强羊弱”势头更加明显,乾隆皇帝一桌就用去猪肉65斤及野猪肉25斤,而羊肉只有20斤。

根据《中国古典食谱》记载,元明清三朝,蔬菜类花椒入菜比例一直在10%上下波动,变化并不明显,但禽兽类花椒入菜比例,从明代的59%陡然下降到清代的23%。花椒的衰落其实与中国人明清以来肉食结构的改变有重大关联。

到清末的时候,花椒入谱已经仅占18.9%,而且基本上都被挤压在四川盆地一带,很多地区已经退出辛味版图,转而追求清淡温和的口味。而一百年后,花椒曾经退出的地区,已然被辣椒占领。

文|毛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中国美食历程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和发展。自古以来,每一代人都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以及地域特点融入到烹饪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且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古代时期,如何影响了现代的味觉? 在周朝之前,人们主要以粮食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逐渐形成了各自特色的一些烹饪技巧。在春秋战国https://www.6lcvwvufw.cn/yin-shi-jian-kang/915387.html
2.饮食文化演变史诗篇章从古至今中餐风味迁徙记忆之旅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批批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不断涌现。这些“古代有名菜”,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佳肴,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宫廷用膳与民间小吃 在皇家宫廷里,用膳是一场盛宴,而在街头巷尾,则是简单而朴实的小吃。从帝王到普通百姓,从高https://www.kuaisuf.com/xiao-chi/396084.html
3.中国美食文化演变历程从古代至现代的饮食变迁在中国历史的早期,人们通过狩猎、渔业和农耕获取食物。随着社会分化,农业成为主要经济活动,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了专业的烹饪技术。在周朝时期,宫廷中的厨师已经非常发达,他们不仅掌握了复杂的烹饪技艺,还能够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如糖果、蜜饯等。这些甜点是当时社会上层人士享用的奢侈品。 https://www.nu445dn1f.cn/liang-you-diao-wei-pin/920764.html
4.一键了解肉丸的历史:从1979年至今的经典中餐快餐文化变迁1979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一年的经济政策变化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快餐文化逐渐流行开来,肉丸开始走出家庭,是那些忙碌的上班族与学生们的健康选择。各类肉丸快餐摊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口味丰富、制作简便的优势迅速俘获了消费者的心。欢迎光临李记肉丸、大妈肉丸等地方店铺便成http://www.2j-tech.com/index/202412226599.shtml
5.明清美食博主袁枚:200年前的吃货日常也太绝了馄饨饺子酸菜牛肉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文作者:团子的成长笔记 一,选用须知 “选用材料的办法:小炒肉用后臀尖上的肉,做肉丸时则用前夹心的肉,煨炖时用硬短肋骨边的肉,莼菜用头,芹、韭用茎。” 团子突然觉得我活得好粗糙,袁枚对吃也太讲究太精致。 团子平时去菜市场买菜,也就是挑挑菜新不新鲜,只要没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13LNV10553X6CC.html
6.又到一年吃“椿”季!懂得这些香椿的做法,还愁没客流今天,中国两大香椿品种之一的湖北香椿,也保留了大量药用的特点:它芽小、质地硬,但气味浓、油脂多、耐久煮。这是中国人对驯化选育香椿的最早证明,也是它进入中国食谱的最早契机。而在它所广泛种植的中国南方的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各地,也孕育出了围绕湖北香椿的烹制方法。 http://www.chuyi88.com/a/2023/0203/22250.html
7.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辣的?辣椒最早传入中国时并未进入食谱,它从一种观赏花卉,到作为调味品“以辣代盐”,再到如今随着“辣味文化”风靡全国,在中国饮食中究竟是如何“翻身”的?2019年6月出版的《中国食辣史》一书考查了中国人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作者曹雨系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一段书摘与读者分享。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264486603&efid=Z8H4Kl4tAOqrxbWTxikhKQ
8.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辣的?答案原来在贵州这本书里辣椒最早传入中国时并未进入食谱,它从一种观赏花卉,到作为调味品“以辣代盐”,再到如今随着“辣味文化”风靡全国,在中国饮食中究竟是如何“翻身”的? 2019年6月出版的《中国食辣史》一书考查了中国人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作者曹雨系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https://www.gzstv.com/a/1029d3a6da8c4b3db2ec0c522ab911d7
9.科学网—中国食用菌产业大事纪621年以后,中国早期食疗学著作《食疗本草》中载有茯苓、木耳等菌类的食疗方。 622年-624年,欧阳询等编撰《艺文类聚》,是中国保存最早的古类书之一,对探索唐代前菌蕈学文献有重要参考价值。 636年,《隋书·经籍志》著录隋代菌类著作中有《种芝经》,为道教所秘传的仙家种芝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5605-265155.html
10.中国的饮食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https://hqjt.nju.edu.cn/sszx/4b/11/c1387a19217/page.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