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幼儿的天然需要,是幼儿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在童年时期,游戏是一桩正当的事儿,幼儿甚至在做重要工作的时候,也应当经常游戏……幼儿的整个生活也就是游戏”。可见,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生活,幼儿生活中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是幼儿的生活状态。生物学家格鲁司(Gross)认为,不能仅仅认为是因幼儿的年幼,幼儿才游戏,也应当看到正是因为游戏,幼儿才被赐予童年的生活。可见,幼儿的童年生活因游戏而存在,没有游戏,幼儿就没有童年的生活。
2.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3.游戏是幼儿学习倾向的需要
二、游戏进入幼儿园课程的演变历程
1.清末民初:游戏是幼儿园的保育项目
1903年我国第一个制度化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湖北武汉创立。1904年癸卯学制把学前教育机构确定为蒙养院,并在《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保育教导要旨及条目第二章规定,保育教导条目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1915年颁布的《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沿袭了此规定,即游戏仍属于幼儿园的保育项目。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游戏更多是指规则游戏,有明确的目标,并不包括我们现在所指的自由游戏。
2.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游戏是幼儿园七大课程内容之一,
20世纪20、30年代,以陈鹤琴为代表的老一辈幼儿教育专家通过自己的躬身实践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幼儿园课程实验。1932年,《幼稚园课程标准》颁发,明确规定幼儿园课程内容包含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这里的游戏包括计数游戏、故事表演和唱歌、节奏游戏和舞蹈、感觉游戏(如闭目摸索等)、应用简单用具的游戏(如秋千、滑梯、木马、跷跷板等)、模拟游戏、各地固有的民间游戏。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游戏更多是指规则游戏和各地的优秀民间游戏,也包括一部分故事表演游戏。
3.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游戏成为幼儿园的作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游戏日益得到重视。1951年颁布的《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和1952年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将幼儿园课程内容分为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个方面。游戏属于体育项目中的子项目。《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明确规定,小班幼儿的体育作业除日常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外,应当以游戏活动为中心,通过游戏活动来进行体操、舞蹈和律动等活动。1957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初稿)》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包括游戏,可分为创造性游戏、活动性游戏及教学游戏。创造性游戏在幼儿园游戏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创造性游戏,但教师并不能因此而放弃领导。活动性游戏若包含新的复杂动作,教师则必须在体操与活动性游戏作业中教给幼儿。教学游戏是语言、认识环境和计算等课程内容作业的媒介。在教学游戏中,幼儿必须解决一定的任务。可见,游戏活动虽然是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但由于过分强调游戏的教学目的及教师的游戏领导,游戏已成为幼儿园有目的地作业活动,这里的游戏较少体现幼儿的自由意志与自主选择。
三、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路径
1.游戏与课程整合的逻辑起点:幼儿发展
幼儿教育总是以一定的儿童观为前提的。自游戏进入幼儿园课程以来,游戏与课程一直在做整合的尝试,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究其原因是受不同儿童观的影响。教育观受制于儿童观。实现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逻辑起点既不是课程,也不是游戏,而是幼儿发展。游戏中既包含有课程的内容,更蕴含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游戏与课程不是对立的,二者都是为幼儿发展服务的。因此,游戏与课程的整合应当以幼儿发展为逻辑起点,让游戏与课程对话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