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看中药,一看淫羊藿,冷嘲热讽喊打喊杀,其实搞错了重点。
淫羊藿素是提取物,单一成分的化合物,说来其实是正儿八经的小分子药。类似的还有,青蒿素,紫杉醇,阿司匹林(柳树皮)
主成分是淫羊藿苷元anhydroicaritin),为类黄酮类化合物
英文名:lcaritin,分子式:C21H22O7,分子量:386.4,CAS:5240-95-9
1,疗效
2017年7月年至2021年12月开展对比索拉菲尼治疗晚期一线肝细胞癌的IIl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中
阿可拉定对比华蟾素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III期临床试验”,成功入选2021年ASCO年会口头报告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富集人群中,阿可拉定组中位OS显著优于对照组:13.54个月vs.6.87个月(HR=0.43,P=0.0092)。
在疾病进展(PD)后继续用药且研究期间未接受HCC标准系统治疗的富集人群中,阿可拉定组的中位OS对比对照组同样具有显著延长:18.97个月vs.11.43个月(HR=0.14,P=0.0094)。PD之后继续使用,可以持续获益,这与阿可拉定免疫调节机制也是相辅相成的。
2,药理
淫羊藿素通过调节IL-6/JAK/STAT3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
白细胞介素-6(IL-6)/JAK/STAT3信号通路在调节肿瘤抗炎和免疫的复杂网络中具有多重调节作用。
淫羊藿素是一种通过IL-6/JAK/STAT3途径在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包括CD8+T细胞、MDSCs、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中显示抗癌活性的小分子。
淫羊藿素降低肿瘤细胞中Janus活性激酶2(JAK2)/信号转运蛋白和转录因子3(STAT3)及JUN蛋白氨基末端激酶1(JNK1)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从而达到抗肝癌细胞系HePG2作用,通过下调KRs水平,抑制基础和IL4诱导的JAK2/STAT3磷酸化,进而抑制恶性肝细胞HePG2/ADR体内外肿瘤形成。
3,同类药物,gaoIL-6/STAT3信号通路小分子抑制剂
3.1姜黄素衍生物
苯并[b]噻吩-1,1二氧(BTP)结构作为STAT3有效抑制剂的重要药效团,含有该部分的抑制剂可显著抑制p-STAT3水平,如:Stattic[42]、HJC0123[45]和HJC0416[46]等。Zhang等[59]利用此类化合物的特性,设计合成了系列姜黄素-BTP杂合结构,其中,蛋白质印迹法表明,化合物1可抑制STAT3磷酸化、核易位、与DNA的结合活性及下调靶基因Bcl-2和CyclinD1的表达,而对IFN-γ诱导的STAT1磷酸化影响很小,分子对接表明1与STAT3的SH2结构域紧密结合,与Arg609、Lys626和Gln635残基形成氢键相互作用。此外,1对乳腺癌MCF-7和MCF-7/DOX细胞系表现出最佳的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IC50值分别为0.52和0.40μmol·L-1),优于姜黄素(IC50值分别为37.70和32.70μmol·L--1),1在0.50μmol·L-1的剂量下基本抑制了乳腺癌细胞集落形成,在体内对人乳腺移植瘤(MCF-7)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较小的毒性。
3.2白藜芦醇衍生物
白藜芦醇(resveratrol)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可通过抑制STAT3中Lys685乙酰化和Tyr705磷酸化抑制恶性肿瘤细胞中STAT3信号转导[35,36],但药效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作为临床抗癌药物的发展。从紫檀中提取的紫檀芪(pterostilbene)作为白藜芦醇的二甲醚类似物表现出较优的生物利用度。Wen等[60]研究表明紫檀芪抑制卵巢癌细胞周期进程及诱导细胞凋亡,剂量依赖性地抑制OVCAR-8和Caov-3细胞的STAT3磷酸化,抑制STAT3诱导的抗凋亡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MTT实验表明紫檀芪与顺铂的联合应用在卵巢癌细胞中有着协同治疗效果。
紫檀芪和化合物2在氧化偶氮甲烷(AOM)/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及结肠肿瘤形成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治疗作用,2较紫檀芪在减少结肠肿瘤数量和降低IL-6水平具有更优的效果,AOM/DSS处理后的小鼠经过口服50和250mg·kg-1的2后,平均肿瘤数由13.8分别降至5.7和3.2。AOM/DSS处理后的小鼠结肠中SOCS3水平降低,研究推测2通过上调SOCS3进而负性调节IL-6/STAT3信号途径作为改善结肠炎症的机制[61]。
Li等[62]基于白藜芦醇和咖啡酸分别抑制STAT3的乙酰化和磷酸化进而使STAT3功能失活,设计了系列白藜芦醇-咖啡酸杂合化合物,MTT实验表明化合物3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和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IC50值分别为1.82和2.14μmol·L-1,其体外抗肿瘤活性优于白藜芦醇和咖啡酸50倍以上,蛋白质印迹法表明该化合物可抑制STAT3的Lys685乙酰化和Tyr705磷酸化,分子对接研究数据表明3通过氢键作用与STAT3的SH2结构域结合紧密,这是针对STAT3多靶点的合成小分子抑制剂的首次报道。
3.3黄酮类
3.4PROTAC类
靶向蛋白降解嵌合体(PROTAC)技术作为新型开发药物的方法,于20世纪开始应用于目标蛋白的选择性降解,PROTAC作为双功能分子,一端结合靶蛋白,另一端的E3连接酶配体靠近靶标并对其泛素化,从而降解目标蛋白[84]。在之前的研究中已证实STAT3可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进行降解[85],Bai等[86]报道了一项基于STAT3蛋白降解的PROTAC技术,基于对STAT3的SH2域抑制剂CJ-887的结构修饰,得到小分子SI-109,其显示出有效抑制STAT3转录的活性(IC50值为3.0μmol·L-1),采用靶向蛋白降解的方法,利用连接基将SI-109和E3连接酶Cereblon结合成为新的化合物SD-36用于靶向降解STAT3蛋白,SD-36特异性地降解细胞和肿瘤组织中的STAT3蛋白,在抑制STAT3依赖的基因转录方面比抑制剂SI-109的活性高1000倍以上,在具有免疫能力的CD-1雌性小鼠具有良好的耐受剂量,并在异种移植模型中诱导体内持久的肿瘤消退。PROTAC技术所带来的成药性、高选择性使得靶向降解STAT3蛋白成为未来有潜力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