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羹是我们常做给孩子吃的食物,为了让鸡蛋熟得快,口感更嫩,常常会在它的表面,糊上一层保鲜膜。
但不少爸爸、妈妈会有质疑,保鲜膜真的可以和食物一起高温加热吗?安全吗?
这样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保鲜膜要是用错了,真的会给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风险。
用保鲜膜蒸煮、加热食物
潜在的两大风险
PE保鲜膜,高温条件下会有致癌物析出风险
我们在市面上最容易买到的保鲜膜,就是PE材质保鲜膜,然而这种材质的保鲜膜最不耐高温,且在高温条件下会有致癌析出。
多环芳烃是100多种多环化学结构式的总称,其中有16种PAHs物质被认为具有高致癌性。
因此我们看到各大品牌PE保鲜膜的使用说明里面,都提到高温使用不要接触食物,就是为了更好防止析出多环芳烃(PAHs)接触到食物的风险。
在给孩子蒸食物,比如蒸鸡蛋羹时,保鲜膜上布满水蒸气,温度非常高;这些和高温保鲜膜密切接触后的水蒸汽很容易滴落入鸡蛋羹里面,有可能带入有害物质。
含有增塑剂保鲜膜加热食物,会增加宝宝「性早熟」风险
增塑剂想必很多爸爸妈妈都听说过,它们会干扰孩子体内激素合成,引起内分泌紊乱,造成孩子性早熟。
含用增塑剂保鲜膜,在高温加热时,增塑剂析出速率会很快,增加宝宝性早熟的风险。
由于市面上的大多数保鲜膜,都不可避免会使用到增塑剂,为了减少增塑剂对身体的影响,我国《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等国家标准中,都对保鲜膜增塑剂的使用做出了严格的管理和要求,必须在安全范围内合理添加。
并且要求对塑化剂含量比较高的PVC保鲜膜应标有「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炉加热」「不得高温使用」等使用警示语。
为了孩子安全着想,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柠檬酸酯类增塑剂制成的PVDC保鲜膜。
下面我们帮大家总结了市面上各种材质保鲜膜的特点,做成图表,方便大家对比选择。
如果还是分不清,那就记住,尽量不要在高温条件下使用保鲜膜。
不想用保鲜膜
如何选择更好的替代品
如果爸爸妈妈对保鲜膜不放心,其实还有更佳安全的选择。
1.硅胶密封盖,蒸煮食物好助手
在食物加热、蒸煮时,想要替代保鲜膜密封,我们可以用硅胶密封盖替代,硅胶材质会更安全,也可以反复使用。
2.防飞溅加热罩,微波炉加热食物好助手
微波炉加热时候,防止飞溅,宜家这种可反复使用、PP塑料材质的防飞溅加热罩也是保鲜膜很好替代品。
3.冰箱存储时候,玻璃、陶瓷保鲜盒安全性更高
对于放入冰箱里面保鲜成品食物,我们可以用玻璃密封容器、耐热的高硼硅密封罐、陶瓷保鲜盒,安全性会更高。
最后提醒大家,使用任何保鲜用具,最好都看一眼说明书。
别忘了把这篇转发到家族群、好友群,早一点让大家知道保鲜膜安全使用方法,就能少摄入点有害物质。
参考文献
[1]焦逊,赵鹏,徐龙华,徐志祥.PVC保鲜膜中DEHP和DEHA向猪肉中迁移规律研究[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8,36(04):55-60.
[2]王民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的毒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江苏预防医学》2011年7月第22卷第4期.
[3]陈沙,喻俊磊,朱作为,等.食品接触材料塑料中16种多环芳烃的迁移规律[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46(16):105-109.
[4]张永红,and郭春海."PVC保鲜膜中的DEHA在食品模拟物中迁移规律的研究."河北化工31.9(2008):4-6.
[5]杨涛,and于同利."PVC中增塑剂迁移和抽出问题."塑料助剂5(2009):13-15.
[6]"欧盟禁限儿童塑料玩具使用6种增塑剂."工程塑料应用33.8(2005):70-70.
[7]曹国洲,肖道清,and朱晓艳."食品接触制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风险评估."食品科学31.5(2010):325-327.
[8]Bhunia,Kanishka,etal."Migrationofchemicalcompoundsfrompackagingpolymersduringmicrowave,conventionalheattreatment,andstorage."comprehensiveReviewsinfoodScienceandfoodSafety12.5(2013):523-545.
[9]Arvanitoyannis,IoannisS.,andLouloudaBosnea."Migrationofsubstancesfromfoodpackagingmaterialstofoods."Criticalreviewsinfoodscienceandnutrition44.2(2004):63-76.
[10]Svensson,K."Legislation,controlandresearchintheNordiccountriesonplasticsforpackagingfood."FoodAdditives&Contaminants11.2(1994):24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