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来水中氯含量很少蒸煮时氯气不会包覆食物
烧水后白色粉末沉淀是有害物质,不能喝
不少市民发现,自来水烧开后会出现白色粉末沉淀,清理水壶时会发现壶底有厚厚的水垢,担心对身体健康有影响。
只要符合国标,有水垢也可放心饮用
钙和镁作为矿物质,对我们身体是有一定好处的。比如矿泉水中,也含有一定的钙和镁。我们喝入体内的钙镁离子,一部分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还有一些在身体里与一些酶和蛋白结合,产生含钙蛋白质等,对我们骨骼生长、牙齿坚固是有好处的。
所以,硬度在国家范围之内的水,没必要特别地把钙镁离子去掉。相反,长期饮用不含有任何矿物质的纯净水才是非常不健康的。
有水垢的水喝进肚子里是否有害呢?实验证明,即使水垢以固体沉淀物的状态进入到人们的胃里,在胃酸的作用下,会被分解成钙镁子。所以,只要符合国家标准,烧开的自来水即便有些水垢,人们也可以放心饮用。
另外,水壶中的水垢要定期清洗。这里推荐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1.小苏打/柠檬汁除水垢:在用水壶烧水时,放一小匙小苏打或柠檬汁,烧沸几分钟,水垢即除。
2.热胀冷缩除水垢:将空水壶放在火上烧热,再迅速注入凉水,重复2-3次,壶底水垢会因热胀冷缩而脱落。
用测水笔测定水质数值,可以说明水质好坏
很多净水器材店出售水质检测笔,销售人员宣称可以检测水中重金属含量,检测值大于30即为超标,检测演示自来水含量通常在120-140mg/L左右,检测净水器制造的纯净水则很低,有的甚至为0,因此则宣称“自来水没有纯净水安全”。
大型检测仪器
才能测出水质的好坏
自来水呈乳白色,会影响身体健康
有市民反映,有时拧开水龙头,会流出乳白色的自来水,大家担心,这些水是不是受了污染,用来饮用,会否影响身体健康。
空气加压溶入水中,水就会变成乳白色
水没烧开就蒸食物,会有致癌危险
目前尚无足够资料确定氯为致癌物
美国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称,微生物污染是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自然界的水天然含有各种细菌,再经过管道系统传送到家家户户,如果不进行灭菌处理的话,就成了“细菌培养液”。目前最常用的灭菌手段是加氯。通常,把氯气或者二氧化氯通入水中,形成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它们具有超强的氧化能力,能够杀灭多种细菌。氯气、二氧化氯、次氯酸、次氯酸根,都不稳定。在光照、加热等条件下,会进一步转化成盐酸、氯酸,也会形成少量的其他含氯化合物。在自来水中会留下很少次氯酸和次氯酸根,来实现对细菌的抑制。换句话说,自来水中需要一定的“余氯”存在才能保证自来水在输送过程中的安全。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在“致癌分类”中,把氯分为“第三类”,跟咖啡因同级,意为“目前尚无足够资料来确定该物质是否为人类致癌物”。如果吞下少量含氯漂白剂,会刺激食道、口腔、喉咙以及导致呕吐。不过自来水中的余氯远远达不到那个剂量。
而直接用氯处理的水进行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都显示了很高的安全性。比如1982年发表的一项人体试验,每公斤体重0.34毫克的剂量下,也没有观察到任何不良反应。这个剂量是试验中使用的的最高剂量,所以不清楚到底要高到什么剂量才会出现不良反应。不过,它已经大大高于人们可能从饮食中摄入的氯了。而根据我国关于自来水的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自来水中的余氯含量远低于每升5毫升。
只要没有闻到或者尝出自来水中的氯味———这种令人不愉悦的刺激性味道,就不用担心其中的余氯。就算是其中有一点余氯,在蒸煮东西时,也会主要分解成氯离子、氯酸根和氧气。前两者不会蒸发,后者不会影响健康,担心有氯“包覆在食物上”从而对人有害,是没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