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廷芳:命运这个东西,打击你,也成全你访谈

与当年《五朵金花》插曲的演唱者赵履珠对唱《蝴蝶泉边》

2014年秋在黄河岸上高唱《黄河颂》

叶廷芳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苏黎世大学“荣誉博士”称号。

作为卓有成就的德国语言文学家,引进了两个重要的现代作家卡夫卡和迪伦马特,在小说领域和戏剧领域发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代表作:《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美学操练》《废墟之美》。

彼时叶先生正在伏案工作。我注意到,叶先生坐的是一把人体工学转椅,腰托颈托俱全。对于一位83岁的老人来说,这可是个时髦的玩意儿。叶先生见我注意到这把椅子,便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这是友人十多年前送给他的,椅背透气,夏天坐着不热,可以仰面躺倒,可以旋转……说着,叶先生还坐到椅子上亲自示范起了各种功能。

叶先生住的是单位分的一个小两居。房子装修简单,但干净整洁。老式的房屋,没有单独的客厅,小间作为卧室兼书房,大间是客厅。无论哪个房间里,最醒目的家具都是书柜,即便如此,还是有大量的书摆不下,只能放在地上,高高地摞起来。

采访在客厅进行。这里除了一整面墙的书柜,就是一组以舒适著称的芝华仕皮沙发。叶先生拿出一个药片大小的助听器塞进左耳,他说自己的右耳听力已经完全丧失,左耳也必须借助于设备。助听器小巧精致,价值昂贵。从室内装修到转椅、沙发,再到助听器,处处可以看出,叶先生是一个不羡奢华,但非常注重功能性、讲究生活品质的人。

我与叶先生同住一楼,父母均与叶先生共事,所以也算是叶先生看着长大的晚辈。即便如此,叶先生也是待客礼数十足,握手寒暄,热情地询问要咖啡还是茶,又亲自端了一碟干果放到茶几上。

在我的印象中,叶先生一直是个很注重形象的人。这种讲究,不在于衣服是否大牌,或是有没有名贵的配饰,而是他出现在公众场合,即使是下楼取个快递,也从来没有衣着随意的时候,总是穿着正装。北京酷寒的冬天,他外出时永远是绅士派头十足的呢子大衣和礼帽,从未穿过臃肿的羽绒服。今天在家中接受采访也是如此,西装笔挺。

叶先生说,着装正式是一种待客的礼貌。另外,他左臂缺失,穿T恤等休闲服不好看,所以会更多地选择正装。

少了一只手想干的事情照样继续干

曾经有朋友对他说,无法想象只有一只手怎么生活。叶先生是这样回答他的:如果上帝造人的时候有三只手,那么你现在只有两只手的话仍然会觉得不便;如果上帝造人时只有一只手,那么你现在有两只手的话就会觉得多余。他一只手可以搞定所有的活计:生活中他会补衣服、缝扣子、洗被子,运动方面他会游泳、滑冰、骑自行车,年轻时参加劳动,割麦子、捆麦子、插秧,全都不在话下,而且从数量到质量,完全顶得上一个中等男劳力。说着话,叶先生给我看他的右手,指甲短短的,修剪得圆润整齐,竟然是他自己用剪刀剪的。

父亲曾经对他寄予厚望,于是对他的残疾格外无法接受,每每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怒骂他一顿出气。兄弟姐妹们对他的态度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他在家里成为受歧视的最底层。有一天,父亲拿了一份田契给他看,说:“这是我背着你哥哥造的。这块田水利条件好,不用治理,插秧下去收割就是了,有一亩半。以后你就靠着这块地收租糊口,老婆我就不给你娶了,你养活不了的。”当时的叶廷芳既心酸又不服气,心想:你们就这么看我?我就那么没出息,将来就一定要受穷吗?

少了一只手,叶廷芳却没有畏惧过什么,想干的事情继续干。摔伤左臂之前,他打死了一条大蛇,把蛇皮剥下来准备做把胡琴。失去左手之后,他用一只手照样把胡琴做成了。叶廷芳喜欢捕鱼,需要个装鱼的篓。父亲不可能给他买,于是叶廷芳捡了一些篾来,用一只手绑成篓。每次打鱼,他总能带回家两三斤。在水田里耕种,需要一手扶犁,一手牵牛绳,少一只手确实不行。但是在旱田,单手抡锄头就行。于是叶廷芳约了同村的小伙伴去山上开荒。约人同去,是因为山上有狼,有个同伴更加安全。几个月过去,他开出了十来块地,种上了小麦、白薯。这件事给了他极大的自信,因为这说明他可以养活自己了。说到这些往事,虽然已过去70多年,但从叶先生的脸上仍能看到那股高兴和自豪的劲儿。

为上学,不惜手臂盖戳、离家出走

小学毕业后,叶廷芳报考中学,但因为左臂残疾被拒。第二年,再次报名的叶廷芳因为从未照过相,没有照片,又眼睁睁地看着报名窗口关上了。回到家,同村的高中生给他出主意:干脆让报名老师在你手上盖个戳儿,监考老师要是查准考证,就把手伸出来给他看。于是叶廷芳再次来到报名窗口,老师对执著的他产生了同情,同意了他的请求。就这样,靠着盖在手臂上的公章,叶廷芳走进了考场。

考取中学后,父亲却说家里负担重,不愿供他上学。慑于父亲威严的他不敢跟父亲争辩,眼看着同伴们都走了,只能急在心中。开学两周后,叶廷芳终于决定先斩后奏,瞒着父亲去上学。那是一个冬日,父亲外出了,他在家喂牛。在塞给老牛最后一把草后,他抱歉地对老牛说:“对不起,今天没让你吃饱。”怕父亲回来自己就走不了了,他连午饭都没吃就出了门。天上飘着雪渣,他身披蓑衣,光脚穿着草鞋,单肩挑着三十来斤重的行李,走了45里地,来到县城。找堂哥借了40斤大米,交上了学费,他终于上了中学。

中学时期,他每天都比同学早起半个小时,到操场上去跑步。为了磨炼意志,冬季,他跑步时也只穿着衬衫、短裤,还有意光着脚。

考大学时,他填报的志愿分别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当时,他所就读的衢州一中是浙西最好的学校。然而,80%的同学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他收到的却是一份招生办公室的通知——这意味着他落榜了。当年高考并不公布成绩,所以直到今天,落榜的原因都是一个谜。也许是由于他的残疾;也许是由于他的家庭成分是富农(后被认定为错划)。

求学受阻,他本想参加工作。但当时国家的政策是鼓励落榜生继续报考,所以不对这些人进行工作录用,于是第二年他又一次参加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仍然是北京大学。这次他被录取了。

曾因“生活不能自理”出国被拒

北大毕业后,叶廷芳先是留校任教,之后又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80年,他参加了单位的出国交流考试,争取到了一个去德国进修两年的机会。但在动身之前,又被告知不能出国,理由是他“生活不能自理”。他的心中不无委屈——能不能自理,共事多年的同事最清楚不过。

之前在清查“五一六”分子和河南干校劳动阶段,叶廷芳与同在社科院工作的钱锺书、杨绛夫妇熟识。回北京后,也常去南沙沟的钱先生家中拜访。一次拜访中,钱锺书先生主动提到:你们这一代人以前没有出国的机会,现在条件放宽了,能不能出国看看?叶廷芳说:“院部有规定,我不能出国。”钱先生一听,站了起来,说:“真是岂有此理!1949年前潘光旦一条腿走遍世界,现在你叶廷芳少一条胳膊,还不如他少一条腿?”

后来,叶先生在与自己的恩师——当时外文所的所长冯至先生聊天时,谈及西方文化,说到像钱锺书先生这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对残疾人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叶廷芳因残疾不能出国有些反感。冯至对于钱先生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应该鼓励叶廷芳克服苦难,而不是阻止他进取。之后不久,社科院得到了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提供的去德国考察3个月的机会。其中一个名额给了叶廷芳。出国前,冯至先生带他参加了一次瑞士大使馆的午宴。冯先生认为,叶廷芳研究迪伦马特,而迪伦马特是瑞士人,所以认识一些瑞士文化界的人士,对他的研究有帮助。叶廷芳一直以为,这次3个月的交流机会,是对他之前失去两年进修机会的安慰,直到许久之后,才知道这是冯至先生努力为他争取的结果。他至今感念老一辈学者对于后辈的提携。

谈到性格,叶先生对自己的评价是不服输。他说,命运这个东西是祸与福的悖论:它打击你,又成全你,条件是:你不服输!人要有意识地保持主动的精神状态,这能够使你不断克服困难。每克服一次困难就获得一次精神力量,人就越来越坚强。反之,如果遭遇一次挫折你就退后了,第二次就更容易退,以后就可能步步后退。所以第一步就要掌握好,第一步就要想办法征服困难。

年轻时是个地道的“斜杠青年”

现在有个流行词,叫斜杠青年,指的是一个人拥有多重的职业技能和身份。说起来,叶先生年轻时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斜杠青年,吴冠中先生称他为“通才”,媒体把他称为“跨界学者”。

熟悉叶先生的人都知道,他除了在自己的专业——外国文学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之外,还有三大爱好,分别是戏剧、音乐和建筑。

中学时期,叶廷芳就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每天坚持练嗓子。进入大学后,他在音乐方面的爱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参加了北京市大学生合唱团,还自己作词作曲进行创作。参加工作后,他是单位小有名气的男高音“金嗓子”,喜欢演唱难度较大的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和《赞歌》曾是他的保留曲目。

作协招待参加两会的作家,举办娱乐活动,叶廷芳总要应邀高歌一曲,这一唱就是十年。张抗抗每次听到他的歌声,总要夸他年轻,“歌声依旧”。去年叶先生参加中学的校友会,校长知道他会唱歌,盛情相邀,对此驾轻就熟的他没有事先练习,但现场演唱时却发现自己没有底气了。叶先生笑着说,癌症手术之后,他的歌声已经不如以前了,公开演唱生涯到此为止。

戏剧也是叶廷芳的兴趣所在。初二假期时,他就在本村组织“农村剧团”,安排男女青年表演他自编的简易剧本,自然,他同时也担任“导演”工作。在周边村庄巡演时,每走到一个村子,他们都会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离开时,村里人也会夹道送行。甚至有一次,他恋恋不舍地结束“巡回演出”时,才发现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

工作后叶先生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把迪伦马特的作品引进中国,这些戏剧作品被频频搬上舞台,使得叶先生和很多戏剧界的人士成为朋友,如于是之、苏民、濮存昕等。曾经,叶先生每年要观看几十场戏剧演出,并参加作品研讨会,发表自己的艺术观点。但最近几年,由于听力障碍,看演出、听音乐会这类活动已不在他的日程中出现。

建筑是叶先生的另一个挚爱。他把建筑看作是一种大地的雕塑,而且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审美对象,“它随时诉诸你的视觉器官,迫使你立即产生情绪反应——愉悦抑或厌恶、轻松抑或压抑。”因此一座建筑一旦耸立而起,它就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人的情操塑造。

作为一个“外行”,他的许多观点角度新颖,让业内人士都很佩服。建筑界评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佳建筑著作,组建评委会,9位评委中,6人是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1人是建筑研究所所长,1人是建筑杂志的总编,还有一位就是叶廷芳先生。

叶先生认为,兴趣爱好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即使现在因为身体原因,他已经无法唱歌、无法听音乐、无法观剧,兴趣爱好仍然带给他很多快乐。比如散步时优美的旋律在脑海中盘旋,或是在路边看到优美的建筑,他都会因此而心生愉悦。

越来越亲近的故乡

2017年,叶先生被《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年度魅力人物。不巧的是,颁奖礼的前三天,叶先生得了面瘫。注重形象的他不想去现场了,但主办方特意请了他的老朋友王蒙先生来颁奖,叶先生不好意思缺席。不过,他说,幸好之前有位摄影记者,为他拍了一张风度翩翩的照片,颁奖礼的现场,大屏幕上用的就是这张照片,“这样起码观众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脸原来是正常的。”在颁奖现场发表感言时,他开玩笑说:上天可能并不认可我得这个奖,三天前扇了我一耳光,你看,我的嘴巴都被打坏了。

叶先生今年已经83岁,2016年他曾因恶性肿瘤做了膀胱整体切除手术,6个半小时才下手术台。但面前的他,仍然精神健旺、豁达乐观,谈笑间令人如沐春风。

叶先生习惯于晚上写作,总要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入睡,2016年的大手术后,才改为凌晨1点左右休息。但上午先生也并不贪睡,七八点钟即起,一般下午会补一两个小时的觉。

杏花烟雨江南的时节,愿叶先生在故土的滋养下身体更加健旺,用思想的火花、生命的热情带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供图/叶廷芳(除署名外)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THE END
1.不吃早餐会带来6个危害,很多人不知道,科学吃早餐,注意这几点许多人认为早餐并不重要,甚至有人相信跳过早餐可以帮助减肥,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不吃早餐会带来6个危害 能量不足,影响工作效率 不吃早餐会导致体内能量供应不足,早晨是一天中活动量较大的时段,缺乏能量会使人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代谢减慢,体重增加 早餐可以启动人体的新陈代谢,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561818159972303&wfr=spider&for=pc
2.不吃早餐,6个危害很多人不知道……营养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一项涵盖 7 项队列研究、共涉及 221732 名参与者的荟萃分析显示,长期不吃早餐的人相比于经常吃早餐的人,更容易面临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的风险增加。 也有其他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风险比规律吃早餐的人高出 40%,而全因死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I7QHFJ0553TDUQ.html
3.那些不吃早餐的人,身体后来都怎么样了?此外,不吃早饭会增加消化道溃疡风险,胃酸分泌多且无食物中和易刺激胃黏膜,长期可能致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也可能增加结肠息肉或肿瘤风险及便血可能性。 据统计,不吃早饭人群患消化道疾病概率比正常吃早饭人群高 30% 左右。 长期不吃早饭会致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肠道健康,易导致便秘等问题,还会影响内分泌和肠道健康。https://zhuanlan.zhihu.com/p/9033063281
4.如果不吃早餐,到午饭之前人便会心慌乏力不想学习,这是由于为了探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离体的植物茎段去尖端后,先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目的是减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再分别转入7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https://www.shuashuati.com/ti/3839f4e6b756441baf5894728e89d69c.html?fm=bdfba439976657bec45f633fcaaf2f5d37
5.疾控工作动态周报(2024年第15期)委党组要发挥领学促学作用,带头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开展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专题读书班等,在学习贯彻上作出表率。 会议强调,要把握好目标要求,落实好各项工作安排,确保党纪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https://www.yascdc.com/Article/View?id=14092
6.头解释头拼音头造句1、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的想法与民众或大多数人一样,就只是因为民众是多数,那么这基本上证明此人是低级头脑。真理就是真理,不会因为是否被多数人相信而改变。布鲁诺2、大光头的眼睛斜视了一眼叶飞扬,看着叶飞扬丝毫不怕的样子,心中大大吃惊,走到叶飞扬身边,问道:“我们要吃你了,你不害怕么?”。3、刘金彪被摔得.https://www.chazidian.com/zuci-254748/
7.每日热点0303(一)官方网站。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委官网首页开通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公众留言板。第三季度官方共发布稿件522篇,其中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稿件198篇,包括每日疫情通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防控知识、新闻报道等重要内容。同时开展第三方辅助检查,确保查找问题无死角。 https://www.sccdc.cn/Article/View?id=27126
8.机器人是人吗本书《机器人是人吗?》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法律挑战,特别是随着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助手等智能技术的发展,法律如何适应这一变革。作者约翰·弗兰克·韦弗分析了人工智能的法律责任,如Siri的知识产权和事故责任问题,并提出通过赋予人工智能有限的法律人格来平衡利益。书中还讨论了各国在人工智能立法上的进展,以及未https://blog.csdn.net/valada/article/details/83784932
9.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微信做题(强化练习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社会工作实务(中级)》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社会工作实..http://www.91exam.org/exam/87-1950/1950229.html
10.往事一笑而过(我的律师生涯)也许她会到别的律所工作吧,我希望如此,因为我不想让身边有自已喜欢的女人,这会影响我作为律师应有的理性。 我拨了她办公室的电话:“李盈,请过来一下。” 她轻快地走到我的办公室。 “李盈,”我指定她刚才送来的文件对她说:“我打算把这个案子交给其他律师来做。” 她略带诧异望了我一眼,然后迅速把目光移https://china.findlaw.cn/lawyers/article/d226334.html
11.人在旅途….–人们总是向往远方模糊的东西,而忘记了欣赏身边的下午两点开始我们中铁大桥院集团海外事业部管理层与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国际咨询中心的朋友们召开视频工作交流会。我午饭后顺便把南瓜 和西葫芦瓜切好丢进锅,然后打开燃气炉开始炖,想炖好了下午当饮料喝。一切准备就绪便返回书房开始视频工作会。等五点左右会议结束时才忽然想起来厨房里还有瓜汤这茬子事,赶紧从书房跑去https://dengaiwu.wordpress.com/
12.木槿对《认知觉醒》的笔记(4)从混沌到警醒,从迷茫到清晰,我慢慢解开了“愿望觉醒”和“方法觉醒”的秘密,知道了如何激发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如何变苦涩的毅力支撑为科学的认知驱动 人和人的差异还有环境、资源、财富的差异,现在社会有关系,有财富可以比别人少奋斗多少年,多少富二代都是躺在父母的财富上过着人上人的生活。 无论你从事https://book.douban.com/people/156828579/annotation/35193035/